馬周
唐朝著名宰相
馬周(601年-648年),字賓王,清河茌平(今山東茌平縣茌平鎮)人。唐朝宰相。
小時候是孤兒,家境貧寒。喜好學習,落拓不為州里尊敬。武德年間,補任博州助教。離職遊學長安,寄住中郎將常何家中。貞觀五年(631年),上書諫言有功,拜門下省值班侍奉,歷任監察御史、給事中、中書舍人、諫議大夫。接續鄭國公魏徵的風骨,屢次直言進諫,匡正朝政得失,為貞觀年間的政治改良以及“貞觀之治”的形成和延續發揮了積極作用,后遷中書侍郎、中書令、太子右庶子、代理吏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等一系列重要職務,深得唐太宗愛重。
存世作品有《上太宗疏》、《陳時政疏》、《請勸賞疏》、《諫公主晝婚疏》和《請簡擇縣令疏》五篇文章,還有《句》和《凌朝浮江旅思》兩篇詩作。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逝世,終年四十八歲,追贈幽州都督,陪葬昭陵。唐高宗即位后,追贈尚書右僕射、高唐縣開國公,配享高宗廟庭。
大事件
601
出生
601年出生於清河茌平(今山東茌平縣茌平鎮)。
631
上書諫言有功,入直門下省
貞觀五年(631年),上書諫言有功,拜門下省值班侍奉,歷任監察御史、給事中、中書舍人、諫議大夫。
637
升任給事中
貞觀十一年(637年),因諫言有功,升任給事中。
638
轉任中書舍人
貞觀十二年(638年),轉任中書舍人。
641
升任治書侍御史
貞觀十五年(641年),升任治書侍御史,兼知諫議大夫。
644
升任中書令
貞觀十八年(644年),升任中書令,依舊兼任太子右庶子。
645
以本官代理吏部尚書
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返回后,馬周以本官代理吏部尚書。
647
加銀青光祿大夫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加銀青光祿大夫。
648
逝世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逝世,終年四十八歲。
馬周,字賓王,清河茌平(今山東茌平縣茌平鎮)人。年少時就成為孤兒,家境貧寒,喜好學習,尤其精通《詩》、《傳》,因貧困失意放浪不羈不為州里尊敬。
武德年間,補授博州助教,每天都飲酒,不把講授當回事。刺史達奚恕多次斥責,馬周就憤然離職,在曹、汴之間遊盪,又被浚儀令崔賢首侮辱,於是在氣怒之下西遊長安。宿於新豐的旅店中,店主只招待諸商販不照顧馬周,馬周於是要了一斗八升酒,悠然獨飲,店主深感驚奇。到了京師,寄住在中郎將常何家中。
貞觀五年(631年),太宗令百官上書談論朝政得失,常何因是武官不涉獵經學,馬周便為常何陳述合乎時宜的事二十多件,叫他奏上,事事符合旨意。太宗懷疑常何有這樣的才能,詢問常何,常何說:"這不是臣所能寫出的,是家客馬周草擬的。他每次和臣談論,無不以忠孝為宗旨。"太宗當天召見了馬周,在馬周尚未到達期間,皇上四次派人催促。待到馬周拜見后,太宗和他談論得非常高興,令他在門下省值班侍奉。
貞觀六年(632年),馬周授任監察御史,奉命出使符合旨意。皇帝因常何舉薦得當,賜帛三百匹。馬周的諫言太宗都採納了,不久授任侍御史,加朝散大夫。
貞觀十一年(637年),因諫言有功,升任給事中。
貞觀十二年(638年),轉任中書舍人。
貞觀十五年(641年),升任治書侍御史,兼知諫議大夫,又兼檢校晉王府長史。晉王為皇太子,拜授中書侍郎,兼太子右庶子。當時設置太子司議郎,皇帝精選堪任此職的人。馬周嘆息說:“恨我資歷品級妄高,不能歷任這一官職。"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宗命馬周與黃門侍郎劉、中書侍郎岑文本、太子賓客褚遂良,隔一天前往東宮一次,與太子李治一起遊覽參觀,研究學問。
貞觀十八年(644年)四月九日,太宗前往太平宮,對侍從官員說:“臣屬聽話的多,直言冒犯的少,我今天打算聽一聽我有什麼過失,各位實話實說,不要隱瞞。”太子右庶子馬周說:“陛下最近所做的賞罰有一點點以自己喜怒作標準的傾向,除此之外看不到其他過失。”太宗全都接受。八月二十六日,馬周升任中書令,依舊兼任太子右庶子。馬周的職務兼管兩宮以後,處事精密,很是獲得時人的讚譽。同年,太宗征討遼東,皇太子在定州堅守,令馬周和高士廉、劉留下輔佐皇太子。
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返回,馬周以本官代理吏部尚書。馬周認為一年四季都在甄選官員,十分辛勞,請求恢復原狀,於每年十一月開始甄選,第二年三月完畢,太宗批准。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加銀青光祿大夫。
馬周患消渴病,整年不好。皇帝臨幸翠微宮,敕令尋求優勝之地為馬周修建住宅。著名醫生宦官使者,前往探視的接連不斷,常常令尚食把膳食送給他,太宗親自為他調葯,皇太子親臨問病。馬周臨終前,索要所陳奏事宜的草稿以帙,親手燒掉,感慨地說:“管仲、晏嬰揭露君主的過錯,為求死後名聲,我不做這種事。”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九日,馬周逝世,終年四十八歲。太宗為他舉哀,追贈幽州都督,陪葬昭陵。自從馬周亡故,太宗非常想念他,要憑藉方士之術求得顯現他的身影。馬周有隨機應變的才能,善於陳述奏進,深識事理,所陳述的事情沒有不切中要害的。太宗曾經說:“我對馬周,一會看不到便要思念他。”
高宗繼位,追贈尚書右僕射、高唐縣公。垂拱年間,配享高宗廟庭。
•約束藩王
早先賈誼為漢文帝說可慟哭和長嘆的事,說當韓信在楚為王、彭越在梁為王、英布在淮南為王之時,假使文帝繼位一定不能安穩。又說幸賴各王年紀小,師傅國相管著他們,長大以後必生禍亂。歷代以來都認為賈誼說得很正確。臣私下觀察現在的諸將功臣,陛下與他們一起平定天下的,都仰靠稟受成規,供陛下像鷹犬一樣的使用,沒有像韓、彭那樣有威望使陛下難以駕馭之人。而諸王年齡都還幼小,即使他們長大之後,在陛下還健在時必定沒有其他意圖。然而在陛下百年之後不得不憂慮。自從漢朝、晉朝以來,亂天下的何嘗不是諸王?都是因為封授不當,沒有預先確立一定的名分,所以導致滅亡。當君主的很清楚這種情況,但他們沉溺在偏愛之中,因而前面的車已經翻覆而後面的車卻不改道。現在天下百姓受到的關懷極少,而對諸王的關愛卻很多,寵遇之恩太過於厚重,臣的憂慮不僅是他們倚仗皇上的寵愛而驕傲自大。從前魏武帝寵愛陳思王,到魏文帝繼位,陳思王被禁閉防守如同獄中的囚犯一樣。是因為先皇給他的寵愛太多,所以繼位的君主也就畏懼他了。這就是魏武帝寵愛陳思王,恰恰是害他受苦的原因。況且帝王的子弟何用擔心不富貴,他們享受封國供奉,封賜的食邑不少,好衣美食之外還需要什麼?而每年特別給予優厚的賞賜竟然沒有規定的限制。俗話說:“貧困的人不比學習自然節儉,富貴的人不必學習自然奢侈。”是說他們自然而然就會那樣。如今大聖創業,豈止是安置現有的子弟就算完事,還應當制定長遠的制度,讓世代遵照執行。
•選拔良吏
治理天下的人以人為根本。想讓百姓安居樂業,在於選好刺史、縣令。縣令人數多,不可能全是賢良的人,如果每一個州能配備一個賢良的刺史,那整個州境之內都能得到休養生息了。天下所有的刺史都符合陛下的心意,那陛下就可以拱手端坐於朝廷之上了,百姓也不會憂慮不能安居樂業了。自古以來郡守、縣令都要精心選拔那些賢良有德的人來擔任,打算提拔來擔任宰相的人,一定要先讓他們試做地方官,或者就直接從俸祿兩千石的人中挑選入朝任宰相。如今朝廷只重用內官,縣令、刺史,很輕視這些人選。刺史多是武官功臣,或者是京官不稱職的,才委任外出。而折衝府中果敢剛毅的人,身體強壯的人,先入選中郎將,其次才委任州官。在邊遠之地更加輕視用人,那些才能勝任縣令,以德行著稱而升擢的不及十分之一。所以百姓不能平安度日,大概是由此造成的。
•廢除世襲
臣又見詔書,命宗室和功臣鎮守分封邦國,並傳給子孫,使世代承襲政權,不是重大變故不能罷免。臣私下認為陛下封賜栽培的人,確實愛他們很深,想讓他們的後代承襲職守而立國永久。臣認為如詔書的旨意,陛下應該考慮如何使他們安存,使他們富貴,然而何必要以官職來代替。為什麼呢?憑著堯、舜這樣的君父,還有丹朱、尚均這樣的兒子。倘若有的還在孩童時期就承襲父職,萬一驕奢淫逸,那麼百姓就會遭受禍害而國家也會受到破壞。想斷絕他們的封地與官爵,而欒黶的惡跡已經顯露。與其讓這樣的人毒害倖存的百姓,寧可割恩於已死去的臣子,這是明顯的道理。然則過去所謂被愛重的人,就正好傷害了他們。臣認為適宜分封給他們土地,使食邑世代相傳的,一定要有才能品行。根據才能品行授予官職,這就使能力不強的,也可因此而獲得免受過失的連累。過去漢光武帝不任命有功之臣去當地方官,所以最終保全了他們一輩子,確是由於他懂得治國的辦法。希望陛下認真想想這件事,使眾人能得到陛下的大恩,子子孫孫也能終享福祿。
•倡行節儉
如今百姓處於喪亂之後,人口相當於隋朝的十分之一。但是供官差服徭役,卻一個接一個被徵發上路,哥哥離家弟弟才回來,前後相接不斷,路程遠的往返五六千里,春秋冬夏一點休息時間也沒有。陛下雖然常常降下恩詔命令減省差役,但是有關部門的勞作仍不停止,自然需要用人,枉然下達詔令,照舊役使百姓。臣常常去訪問,四五年以來,百姓很有怨恨的言辭,認為陛下不撫恤保養他們。從前唐堯用茅草蓋房土塊作台階,夏禹衣食粗劣,這樣的事臣知道不可能再在今天來實行。漢文帝愛惜百金的費用,停止露台的建造,收集臣下上書用的布袋做宮殿的帷帳,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裙不拖到地上。到了漢景帝認為錦繡纂組妨礙女工,特地下詔除去,所以百姓生活安樂。到了孝武帝雖然窮極奢侈,但是承接文帝、景帝遺留的恩德,因而民心沒有動亂。假若漢高祖之後即是武帝時代,天下必然不能保全。這些距離當今較近,事迹還可以看見。現在京師和益州等地在製造供奉的器物以及諸王嬪妃公主的服飾,議論的人都認為不是節儉的做法。臣聽說勤奮早起而功績盛大顯赫的君主後代還是懈怠;制定法令合乎常理的,後來還要敗壞混亂。陛下小時候居住在民間,知道百姓的辛苦,前代的成功和失敗又親眼看到,尚且還要這樣做。而皇太子在深宮裡生長,沒有經歷過社會上的事,等陛下萬歲之後該怎麼辦,這確實是陛下應當憂慮的事。臣探求前代以來國家成敗的情況,只要有百姓怨恨背叛,聚眾做盜賊,那麼國家沒有不迅速滅亡的。君主雖然悔改,也沒有能夠重新安定保全的。凡修治教化,應當在能夠修正之時去做,如果事變發生才後悔,那就無濟於事了。所以君主總是見到前代的覆亡,就能知道他們政權喪事的原因,卻都不知道自己本身有什麼過失。因此殷紂嘲笑夏桀亡國,而周幽王、周厲王又嘲笑殷紂的滅亡;隋煬帝大業初年又嘲笑齊、魏喪失國家。現在看隋煬帝,也像隋煬帝當時看齊、魏一樣。所以京房對漢元帝說:“臣擔心後代看現在也像現在看古代一樣”,這話不能不作為警戒。
•與民休息
從前貞觀初年,全國遭災荒,一匹絹才值一斗米,而天下安居樂業。百姓知道陛下十分關心愛憐他們,所以人人自安,不曾有怨言。五六年以來,連年豐收,一匹絹值十多石粟,而百姓都以為陛下不關心愛憐他們,都有怨言。又因為現在所新辦的事很多是目前無關緊要的事情的緣故。自古以來,國家的興亡不能取決於積蓄了多少,只決定於百姓生活是苦還是樂。可拿近代的事證明這一點,隋朝貯糧洛口倉,確是李密接管了它;西京府庫也被我大唐使用,至今還沒有用盡。如果原來洛口倉、東都沒有糧食布帛,則王世充、李密就不一定能夠聚集大量人馬。不過貯積本來是國家的正常事務,應當使百姓有餘力然後徵收儲藏,怎能使百姓勞苦而強制徵收,結果卻拿去資助賊寇,這樣儲藏是沒有好處的。節儉讓百姓休養生息,這在貞觀初年陛下已經親自做過了,所以現在實行它並不難。實行一天,如果天下人知道了就會載歌載舞。如果百姓已經勞苦不停地役使他們,萬一國內遭受水旱災害,邊境有敵國侵犯,不法之人趁機作亂,就會出現不可預測的情況,不僅是要陛下晚食遲寢而已。古語說:“感動人是靠行動而不是靠言談,感應上天要靠實際而不是靠祝詞。”以陛下的聖明,真正想要勵精圖治,不永遠求上古的策略,只要趕得上貞觀初年那樣,那麼天下就非常幸運了。
•嚴明賞罰
臣實行教化,在於得到賢人和挑選官吏;為政的根本在於提倡清明的時尚蕩滌醜惡的風氣。孔子說:“只有名分和器物不能輕易給人。”這說明選拔官吏是至關重要的。臣看到王長通、白明達原本出身樂工,是屬於車駕一類的雜人,韋槃提、斛斯正就更沒有其他才能,只是馴養馬匹。即使技藝超過同行,技能有可取之處,可以重賞錢帛,使他們家庭富裕;怎能使列入士流,破格授任很高的官爵。於是使朝會的班位,萬國來朝見天子的場所,有車駕的車夫歌舞藝人,也穿著配玉的官服和朝靴,和賢臣君子並肩而立,同坐而食,臣私下以為恥辱。但朝廷的命令已經下達,即使不可追改,但也認為應該不使他們在朝會的班位中和士大夫同列。
•祭祀太廟
臣又聽說聖人教化天下,沒有不把孝作為根基的。所以說:“孝莫大於尊敬父親,尊敬父親莫大於把父親和天帝配祭。”又說:“國家的大事只有祭祀與戰爭。”孔子也說:“我不能參加祭祀就等於沒有祭祀。”這是聖人如此重視祭祀。自從陛下登基以來,宗廟祭祀之事沒有親自參加過。猜想陛下的心情,只要車駕一出,花費就會很多,所以忍著孝心哀思,以便利於百姓。於是使一代典籍不記入皇帝進入太廟祭祀的事情,這樣將用什麼傳給子孫,示範後人呢?臣知道大孝確實不在於祭祀,然而聖人訓導人們,的確有委屈自己而順從時俗的說法,希望陛下考慮我愚笨的忠誠。
•盡孝上皇
大安宮位於宮城之西,其牆宇宮闕的規模,和皇宮相比尚為矮小。臣認為東宮皇太子的住宅還處在城內,大安宮是太上皇所居住的地方,反而在城外。雖然太上皇崇尚淳樸的德行,追求清廉簡樸,陛下難以違背仁慈的旨意,愛惜人力;但是藩夷人朝見及各方面的人士觀瞻聆聽,有地方不夠用的感覺。臣希望建造高牆,修建門樓,務必體現顯赫高大,以滿足各方面人士的願望,那麼陛下的大孝之心就明示於天下了。
臣看到有明確的敕令在二月二日臨幸九成宮。臣私下以為太上皇年歲已高,陛下應該早晚照看飲食和起居狀況。現在所要臨幸的宮殿距離京城三百多里,陛下的車乘一出動,清道呵禁行人超過十天,不是一早一晚可以到達的。太上皇如果思念,而想立刻見到陛下,陛下將怎能趕到?況且陛下這次前去本來就是為避暑。然而太上皇仍然留在炎熱之地,陛下自己卻到了涼快的地方,溫情之道,臣私下趕到不妥。然而詔書已經發下,業已成為事實,希望能告訴迅速返回的日期,以解開眾人的疑惑。
《上太宗疏》 | 《陳時政疏》 | 《請勸賞疏》 | 《諫公主晝婚疏》 | 《請簡擇縣令疏》 |
《句》 | 《凌朝浮江旅思》 |
關係 | 人物 | 備註 |
祖父 | 馬暹 | |
父親 | 馬瑗 | |
長子 | 馬載 | 唐咸亨年間累遷官至吏部侍郎,善於選補,因此為人稱頌,在雍州長史任上逝世; |
次子 | 馬恂 | 歷任河南令、丹州刺史 |
長孫 | 馬觀 | 馬載長子 |
次孫 | 馬凱 | 吏部郎中,馬載次子 |
品官舊服只有黃紫色,於是規定三品官穿紫色官服,四品五品穿紅色,六品七品穿綠色,八品九品穿青色;城門由左邊進,右邊出;快馬從驛道傳達警報急務;收納居住人的地租;宿衛大小都輪流值班;截短驛馬的尾巴;城門、衛舍、守捉士,每月分散安置到各縣,各取其中之一,用來防止他們有過失。這些都是馬周的建議。先前,京城各街每到早晨黃昏,派人傳呼以警戒眾人。馬周於是奏請在各街設置鼓,每天擊鼓來警戒眾人,命令停止傳呼,民間叫“鼕鼕鼓”,當時人們感到很方便,太宗更加賞識慰勞。
當初,皇上對馬周非常禮遇,馬周很自負。任御史時,派人按圖購買宅第,眾人因他以書生起家,一向沒有財產,都私下譏笑。有一天,報告說有好房,價值兩百萬,馬周立刻告訴皇上,皇上下詔有關部門送給所需的錢,並賜給奴婢器物,到這時人們才明白。
馬周原是華山素靈宮的一位仙官。李唐將要受命於天取代隋朝時,太上派他到人世助唐治國。可馬周卻天天沉緬於飲酒,二十年都默默無聞地混跡於俗人中,完全忘了他的使命,後來竟落魄江湖。他聽說相士袁天罡到陝西來了,便求他占卜凶吉。袁天罡看了馬周后說:“你的五神已離你而去,你的生命已危在旦夕。你從這裡向東走,會看見一個騎牛老人,不要和他說話,跟著他走就可消災。”馬周按照袁天罡的話,果然看見一個騎牛老頭出城,就默默地跟在後面,出城后登上一座大山的山頂。老人看見了馬周說:“太上老君命你下凡輔佐皇室,你卻成了酒鬼,混到饑寒交迫的地步。現在你五神已散,正氣消盡,你還不好好反省嗎?你本是素靈宮的仙官,現在,華山的仙王派人召你去。”說罷老人領他到了一所王宮的大殿前,一位官員責備馬周有辱使命,讓他返回原來的司署反省錯誤。接著,馬周被送到王宮東面一座宏偉的房屋前,門上寫著自己的名字。馬周進了屋子,看見屋裡的陳設傢具和床榻枕席都像是自己近時用過的。這時突然來了五個人,穿著東、西、南、北、中五方的衣服一個個身材魁偉。他們對馬周說:“我們是你的‘五臟之神’。你在人世上沉迷於飲酒到處遊盪,玷污了你的身子,所以我們就離開你到天宮來了。請你閉上眼睛,我們就可以再回到你的五臟中了。”馬周閉上眼睛,立刻覺得心神清爽,大徹大悟,並記起了二十多年以來的事。於是他再次來到仙王的大殿,叩頭謝罪,要求再到人間去完成自己的使命。馬周又從天界來到長安拜見袁天罡,袁天罡驚奇地說:“你遇到什麼了?你的病已經好了!六十天後你將會一天之內接連晉陞,一百天後你將當上丞相,希望你要珍重自愛啊!”果然,貞觀年間,太宗下詔尋求治國良策,馬周所獻的國策合乎時宜,太宗當天就任命他為拾遺、監察御史和里行官。從此馬周扶搖直上,併當了好幾年中書令。有一天,一群神仙降臨到馬周家,對他說:“你輔佐大唐有功,已完成了上天給你的使命,東皇太乙命你立刻回天宮,不要在人間停留了。”第二天,馬周沒生病就突然死了。
《資治通鑒·唐紀十三》
《資治通鑒·唐紀十四》
《舊唐書·卷七十四·馬周本傳》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
《新唐書·卷九十八·馬周本傳》
《貞觀政要·論任賢》
馬周碑
據宋代趙明誠《金石錄》記載,該碑由許敬宗撰文,殷仲容書丹。宋代之後,關於馬周碑的介紹都依照趙明誠的這則記錄。《金石錄》同時提到,馬周碑立於永徽二年(651年)。永徽為唐高宗李治的年號,刻碑時為了避李治的名諱,將馬周的“治書侍御史”官職改刻為“持書侍御史”。從目前能見到的碑文中,可以依稀辨認出來。
李世民:①鸞鳳凌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②馬周對事情分析十分快捷,忠貞端正,對人的批評從不忌諱,每次派他辦事,多使我滿意。他既獻出全部忠誠親近依附於我,我要切實藉助於此人,共同辦好當前政事。
岑文本:我見馬君談論的事情很多了。
袁天罡:馬侍御伏犀貫腦,兼有玉枕,又背如負物,應該是富貴不可言狀。近古以來君臣間道義互相契合的,少有像公這樣的。公面色赤紅,命門顏色暗淡,耳後骨沒有隆起,耳朵沒有根,只恐怕不是長壽之人。
李賀: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
劉昫:①馬周有好的機遇,天性深沉,啟發君主的談論精微,樹立忠誠源於孝道,見識深廣,氣度高遠。《詩》上說:“嘉樂君子,顯顯令德。”可惜他中年逝世,不再留下什麼。②好馬遇到造父,就能日行千里。英明君主求取賢臣,不拘泥於高低貴賤。馬周徒步西行,一朝遇見太宗,登上宰相的榮位。
歐陽修:馬周遇到太宗,難道不奇異嗎?由一介草夫評說天下大事,就像平日在朝做官、通曉熟習典章制度的人一樣,不是輔佐聖王之才,誰又能達到這樣呢?他對自己的估價和版築於傅岩的傅說、垂釣於渭水的呂望有什麼不同!考察皇帝銳意於建立事業,而馬周的建議都切合時事,以精明之才輔佐聖明之君,所以君主宰相之間不用膠漆卻很牢固,恨相見太晚,是自然的了。但馬周才能不及傅悅、呂望,使後代對他沒有什麼可稱道的,可惜呀!
汪莘:道過新豐沽酒樓,不須濯足故相酬。華山仙伯徐思看,爭遣時人識馬周。
史浩:刑名不作漢晁錯,忠義有如唐馬周。
張耒:馬周未遇虯須公,布衣落魄來新豐。一樽獨酌豈無意,俗子不解知英雄。賢豪相逢自相得,一語君王見胸臆。當時豈不為人言,聾耳安能為君側。
汪夢斗:卧駕驢車入博州,青山淡淡夕陽愁。翻思故國今何在,枉抱忠肝似馬周。
高啟:封事朝聞夕拜官,新豐無復客衣寒。書生未有鳶肩相,只說君臣際會難。
林旭:讀史情陳亮,論才愛馬周。
毛澤東:①傅說、呂望何足道哉,馬周才德,迥乎遠矣。②馬周《陳時政疏》乃賈生《治安策》以後第一奇文,宋人萬言書,如蘇軾之流所為者,紙上空談耳。
周曉瑜:馬周在貞觀年間,針對當時存在的諸多重大問題進行利弊分析,並及時上書唐太宗,或者使已經出現的失誤得到糾正,或者見微知著,提示了對將要發生的事情進行干預的原則和方法,從而為貞觀年間的政治改良乃至“貞觀之治”的形成和延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年代 | 電視、電視劇 | 扮演者 |
1993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樊琦 |
2006年 | 《貞觀之治》 | 王新民 |
2007年 | 《貞觀長歌》 | 司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