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季輔

高季輔

高季輔(596~654年),本名高馮(ping),字季輔,渤海蓚縣(今河北景縣)人。唐朝初年宰相,北魏光祿大夫高祐四世孫。

出身渤海高氏,勤學好武,事母至孝,隋末跟隨李密起義。武德元年,歸順唐朝,授陟州戶曹參軍。唐太宗即位,拜監察御史,彈劾大臣;遷中書舍人,指陳時政;檢校吏部侍郎,銓選人才,頗得唐太宗讚許。晉王李治立為皇太子,選為東宮屬官,輔佐監國理政。唐高宗即位,拜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監修國史,封蓚縣公,遷侍中、太子少保。

永徽四年(654年),病逝,時年五十八,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荊州都督,謚號為憲,配享高宗廟廷。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高季輔年輕時勤奮好學,精通武藝,以孝母聞名。隋末時糾集數千人,參與農民起義。武德元年(618年)十月,高季輔與李密部將李育德(一作李厚德)、劉德威、賈閏甫等一同投降唐朝,授官為陟州總管府戶曹參軍。
高季輔
高季輔

累職升遷

貞觀元年(627年),擢為監察御史。彈劾大臣,不畏權貴,遷中書舍人。
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命近臣評論時政得失。高季輔提出五條建議,深得唐太宗讚賞。
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加授高季輔為太子右庶子。
貞觀十八年(644年),兼任吏部侍郎,並加授銀青光祿大夫。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東征高句麗,留皇太子李治在定州監國,並命高季輔與高士廉馬周張行成等人一同執掌機要政務,輔佐太子。

拜相封侯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高季輔與張行成在太極殿擁戴太子李治即位,史稱唐高宗。高季輔晉為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監修國史,加封蓚(tiao)縣公。
永徽二年(651年),遷左光祿大夫,加侍中。
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立冊陳王李忠為皇太子,命高季輔兼任太子少保。

病逝家中

永徽四年(653年),因風疾卧病在家。唐高宗命其兄宗正少卿高季通前去探病,並經常派人觀察他的進食情況。是年十二月(654年1月),高季輔病逝,時年五十八歲。唐高宗廢朝三日,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荊州都督,謚號為憲。
天寶六載(747年)正月十二日,高季輔與尚書右僕射褚遂良、太尉劉仁軌一同配享高宗廟廷。

主要成就


高季輔在貞觀年間以切諫著稱,曾評論時政得失,提出五條建議:
1. 提拔、重用正直清廉的官員。
2. 減少對百姓的徭役。
3. 抑制公侯勛戚的奢靡之風。
4. 提高地方官員的薪俸待遇。
5. 提高皇弟在皇子面前的威嚴。
唐太宗非常賞識高季輔,將他的話比喻為藥石之言。後來,高季輔擔任吏部侍郎,主持銓選,以允當著稱。唐太宗還特意賞賜一面金背鏡,以表彰他的清鑒。

個人作品


高季輔著有文集二十卷,曾參與修撰《尚書正義》、《留本司行格》。
《全唐文》收錄有高季輔的奏疏一篇:《上太宗封事》。

家族成員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高季輔出身渤海高氏,是北魏光祿大夫高祐四世孫,與北齊宰相高德政同出一宗。
渤海高氏世系表(部分)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
高祐高和璧(北魏中書博士)高顥(北魏輔國將軍)高德政(北齊左僕射)高伯堅高希傑
高振高石安高志廉(都官員外郎)高正臣(襄州刺史)
高表(北魏安德太守)高衡(隋朝萬年縣令)高元道(隋朝汲縣縣令)
高仲仁
高季通(宗正少卿)
高季輔高正業(中書舍人)

軼事典故


親報兄仇

隋朝末年,高季輔的兄長高元道在汲縣(治今河南衛輝)擔任縣令,結果在百姓叛亂中遇害。高季輔當時才二十餘歲,親自率眾出城,手刃仇人,將其首級祭於兄長墓前。

藥石之言

貞觀年間,高季輔多次上疏,陳述時政得失。唐太宗特意賜他一塊鐘乳石,道:“你進獻的良言,如同藥石一樣,能救治國家。我便賜你藥石,以此作為回報。”後人便用“藥石之言”比喻誠意勸人改過的良言。

提拔韋思謙

韋思謙是唐代名臣,“振舉綱目,朝廷肅然”,但早年因曾在公事上犯有過失一直考評不高,多年都未能升遷。高季輔主持銓選,卻將韋思謙提拔為監察御史。他道:“我主管吏部以來,只發現韋思謙這麼一個真正有才幹的人,又怎能因其小過而棄其大德?”

史書記載


《舊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二十八》
《新唐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二十九》

人物評價


李勣:我見房玄齡杜如晦、高季輔辛苦作得門戶,亦望垂裕后昆,並遭痴兒破家盪盡。
吳兢:太宗皇帝好悅至言,時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劉、馬周、褚遂良、杜正倫、高季輔,咸以切諫,引居要職。
劉昫:於燕公輔導儲皇,高侍中敷陳理行,張北平斥言陰沴,皆人所難言者。苟非金玉貞度,松筠挺操,安能咈人主之意,獻苦口之忠?宜其論道岩廊,克終顯盛。古所謂能以義匡主之失,三君有焉。
宋祁:于志寧諫太子承乾,幾遭賊殺,然未嘗懼,知太宗之明,雖匕首揕胸不愧也。及武后立,不敢出一言,知高宗之昧,雖死無益也。季輔,行成數進諫,然雍容有禮,皆長厚君子哉!

藝術形象


2014年《少年神探狄仁傑》,韓振國飾演高季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