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軌(601年—685年3月2日),字正則,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縣張市鎮)人。唐朝宰相、名將,漢章帝劉炟之後。出身尉氏劉氏。
他恭謹好學,博涉文史,直言敢諫。唐太宗時,累官至給事中。唐高宗即位后,歷任青州刺史、帶方州刺史、同中書門下三品、西京留守、文昌左相等職,封樂城郡公。鎮守百濟期間,他因救援新羅,並在白江口之戰大敗倭國、百濟聯軍而名震天下。
垂拱元年(685年),劉仁軌逝世,年八十四。冊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大都督。唐中宗即位,加贈太尉。唐玄宗時,追謚“文獻”。
大事件
少年時代家境貧困,愛好學習。適逢
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無法專心地讀書。每當勞動之餘,他就伸出手指在空中或地上寫寫劃劃,來鞏固所學的知識。到後來,劉仁軌以學識淵博而聞名。
唐高祖
武德(618年—626年)初年河南道安撫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議論國事,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幾句話。
任瑰對他的才學感到驚異,於是
赤牒(臨時授官的一種
文書)任命他為息州
參軍。
不久后,被調為
陳倉縣尉。當時,
折衝都尉魯寧驕縱違法,歷任陳倉縣官都無法制止他。就職后,特地告誡魯寧不得重犯,但魯寧仍凶暴蠻橫如故,劉仁軌於是用
刑杖將他打死。州里的官員將此事稟告朝廷,
唐太宗憤怒地說:“一個縣尉竟打死了我的折衝都尉,這能行嗎?”把劉仁軌召進朝廷責問。回答說:“魯寧侮辱我,我因此殺了他。”太宗認為劉仁軌剛毅正直,不僅不加懲處,反而提拔他為咸陽
縣丞。
貞觀十四年(640年)秋,太宗準備到
同州(今陝西渭南)
圍獵。當時秋收還沒有結束,上表勸阻。太宗於是下詔慰勞說:“你的職位雖低,但竭盡忠誠以奉事國家,所論之事,朕都十分讚賞。”不久,劉仁軌被授為新安縣令,累官至
給事中。
唐高宗
顯慶四年(659年)因處理“畢正義案”得罪李義府,被貶為青州(今山東青州)
刺史。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發兵征討百濟,奉命督海運。李義府在明知時機不當的情況下,強行督促他出海。結果,船隊在途中遇風沉沒,死傷嚴重。朝廷派監察御史袁異式審訊。結案后,李義府對高宗說:“不斬劉仁軌,無法向百姓謝罪。”舍人源直心說:“海風暴起,這不是憑藉人力所能預料的。”高宗於是僅將劉仁軌免職,以
白衣(平民)的身份隨軍。李義府又示意郎將劉仁願將他殺死,因劉仁願不忍而作罷。
同年,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平定百濟。戰後,劉仁願被任為
都護,與新羅王
金春秋的少子金仁泰共同鎮守百濟都城
泗沘城(今韓國
忠清南道扶余郡)。唐朝在百濟設立
熊津都督府,任命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但王文度在渡海時病亡,高宗於是授劉仁軌
檢校帶方州刺史,代替王文度統軍。
顯慶六年(661年)百濟舊將僧道琛、鬼室福信等人立故王子扶余豐為王,興起
百濟復國運動,起兵反抗唐軍,圍攻劉仁願於府城。劉仁軌與新羅軍一起援救劉仁願,並擊退圍攻百濟軍,與城中的劉仁願會合。當時,蘇定方圍攻高句麗都城平壤已久,因戰事不利,又值大雪,遂退出平壤。劉仁軌自請留守百濟。
高宗令劉仁軌率部前往新羅,與金法敏商議唐軍去留的問題。眾將士都想回國,劉仁軌說:“按照《
春秋》的義理,大夫出征國外,只要是可以使朝廷安寧、國家有利的事,就得專心一意地去做。如今皇上準備消滅高麗,首先消滅了百濟,留下部隊鎮守,控制了它的要害。雖然叛賊強橫,但它的兵卒勞役並不充足,我們應當磨好刀槍,餵飽戰馬,趁它沒有準備,打它個措手不及,百戰百勝萬無一失。到了勝利無疑的時候,擺開決戰陣勢,驅馬傳遞文書請求朝廷增派軍隊,聲援接應,敵人就可消滅了。眼下平壤沒有攻克,熊津又放棄了,那麼百濟死灰復燃,消滅高麗就不知是哪年哪月了。我們雖然駐進了新羅國,但這正像客人一樣,發生了不稱心的事,後悔還來得及嗎?百濟的扶余豐對鬼室福信心懷猜忌,貌合神離,勢必支撐不了多久。我們應當堅守待變,屆時再乘亂消滅他們。目前還不可輕舉妄動。”
諫奏不但讓高宗滿意,眾臣也交口稱讚。事態的發展果如其料。在時機成熟后,劉仁軌先發制人,派人偵察扶余福信修建的真峴城(今韓國鎮岑縣)軍情。隨後,他引新羅軍乘夜襲擊真峴城,悄悄攀牆,至拂曉破城而入。唐軍自此“遂通新羅運糧之路”。
百濟王
扶余豐猜疑鬼室福信爭權,將其殺死。他又聞唐軍驟至,急遣使者到倭國、
高句麗求援。
白江口之戰示意圖
龍朔三年(663年)
倭國將領毛野稚子等率二萬七千人攻新羅,朝廷令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率軍渡過渤海到來,與劉仁軌等會師。唐軍士氣因而大振。
這時,眾將討論進攻目標,有人說:“加林城是水陸交通要道,何不首先攻打它?”劉仁軌說:“加林城地勢險阻守衛堅固,進攻就會大量傷亡,守衛也會曠日持久。周留城,是敵巢,敵軍頭目都集聚在那裡。如果攻克周留城,其餘各城自然就好奪取了。”
按照唐軍部屬,孫仁師、劉仁願及新羅國王金法敏於是率領陸軍進發,劉仁軌則與杜爽、扶余隆率水軍沿著熊津、白江進軍,與陸軍會合。劉仁軌在白江口遇上了倭軍,唐軍四戰皆捷,焚燒倭國戰船四百艘,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倭軍大敗。扶余豐脫身逃走,所佩寶劍被繳獲。百濟王子扶余忠勝、扶余忠志率領自己的兵眾及倭軍、耽羅國使投降,只有主帥遲受信佔據的任存城還未被攻克。
當初,蘇定方滅亡百濟,主將沙吒相如、
黑齒常之糾集潰卒,憑藉險要地勢接應鬼室福信。白江口之戰後,二人投降唐軍。劉仁軌展示誠意,讓他們攻取任存城來證明自己的真誠,又為其補充軍械、糧草。孫仁師認為此舉可能會招致他們反叛,劉仁軌說:“我觀察沙吒相如、黑齒常之真誠並有謀略,乘機立功,還懷疑什麼?”沙吒相如等最終攻克了任存城,遲受信獨自逃往高句麗,百濟的殘餘勢力被全部消滅。孫仁師等人班師回朝,朝廷令劉仁軌率軍留鎮百濟。
百濟兩次遭受戰亂,境內受到嚴重的破壞,劉仁軌命令對死者進行掩埋祭奠。他重新登記戶籍,設置官署屬吏,開闢道路,建設村莊,修復堤壩塘堰,救濟貧困人家,鼓勵農業生產,替他們建立土地神廟,百濟的民眾都安居下來。守軍於是墾種土地,籌劃平定高句麗。
劉仁願回到京城,高宗慰問他說:“你本是武將,但這次寫來的奏表文書,都合乎禮儀,這是怎麼做到的?”劉仁願回答說:“都是劉仁軌的手筆,不是我能寫出來的。”高宗讚賞劉仁軌,破格提拔他六級官階,正式任命他為帶方州刺史,並在長安獎賞一處住宅,加賜其家屬。高宗特派使者送去蓋有御印的文書,對劉仁軌進行表彰。
在太宗
貞觀、高宗
永徽年間,朝廷都特派使者慰問祭奠陣亡的將士,有的還把贈授的官職爵位轉授給他的後輩擔任。顯慶以後,獎賞出征將士的事幾乎不復存在。到平百濟、圍平壤時,有功的人完全沒有甄別任用。州縣徵募兵役,人們不願當兵出征,身體健壯、家境富裕的人,用財物到官府打通關節,都可以逃避徵調。招募到的人都愚弱貧困,缺乏鬥志。劉仁軌全面論述了不計功行賞的弊病,要求朝廷對出征將士給予慰勞獎賞,以便鼓舞士氣。劉仁軌還呈遞奏表,建議任用
扶余隆,令其安撫百濟民眾。高宗對他的建議表示同意,並授扶余隆為熊津都督。
當時,劉仁願任卑列道總管,高宗令他接替劉仁軌駐守百濟,然後二人再一起回國。劉仁軌說:“皇上巡視各地,還要籌劃平定高麗。眼下正值農忙季節,如果官兵全被接替,新來的人不熟悉情況,萬一這裡發生變故,誰能保衛?不如留下原來的部隊收割完畢之後,分批派他們回國。我應當留下,還不能離開。”劉仁願不同意,說:“我只知道執行詔令。”劉仁軌說:“不對。如果對國家有利,知道該做就沒有不做的,這是臣下應守的節操。”於是向朝廷陳述利害關係,請求留守百濟。高宗同意,並因此認為劉仁願不忠。
麟德二年(665年)高宗到泰山
封禪時,劉仁軌帶領新羅、百濟、
儋羅、倭國這四個屬國的酋長奔赴泰山參加祭典集會。高宗非常高興,擢升劉仁軌為大司憲兼知政事。
乾封元年(666年)六月遷
右相,兼檢校太子左中護。根據前後戰功,高宗封劉仁軌為樂城縣男。
總章元年(668年)出任熊津道安撫大使兼浿江道總管,作為司空李勣的副手,協助其攻滅高句麗。次年,唐軍回師,劉仁軌乞老歸養,高宗加授其為金紫光祿大夫,允其致仕。
咸亨元年(670年)復出,被任命為隴州刺史。
咸亨三年(672年)入朝為太子左庶子。十二月升任
同中書門下三品,並監修國史。
咸亨四年(673年)三月因“
許敬宗等所記多不實”,高宗令劉仁軌等改修國史。
咸亨五年(674年)任雞林道大總管,東征新羅。率唐軍橫渡瓠蘆河,攻克新羅重鎮七重城。以功進封為樂城縣公,他的兒子以及侄子中有三個人被授予
上柱國頭銜,鄉里為此感到光榮,把他的故居稱為“樂城鄉三柱里”。次年,劉仁軌入朝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兼太子賓客、監修國史,仍舊主持政務。
儀鳳二年(677年)五月吐蕃進犯扶州(治同昌,今甘肅
文縣)臨河鎮,唐軍兵敗,朝廷任命劉仁軌為洮河道(軍在
鄯州城內)行軍鎮守大使,以圖取吐蕃,“於是始有久戍之役”。劉仁軌的建議屢遭中書令
李敬玄反對,他因此懷恨在心。劉仁軌明知李敬玄不是將才,但是因為一心想報復李敬玄,所以上奏道:“西邊鎮守的重任,非李敬玄不可。”李敬玄推辭不掉。次年九月,李敬玄在
青海之戰中兵敗,被貶為衡州刺史。
永隆二年(681年)兼任
太子太傅。不久后,他上疏請求致仕。高宗同意他辭去尚書左僕射之職,仍以太子太傅之銜知政事。
永淳元年(682年)高宗游幸東都洛陽,留皇太子
李顯在長安處理軍政事務,令劉仁軌與裴炎、
薛元超輔佐太子。次年八月,李顯奉詔趕赴洛陽,由唐昌郡王
李重福繼任(一作
皇太孫李重照)留守,劉仁軌任副留守。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駕崩,皇太后武則天執政,加授劉仁軌為
特進。
光宅元年(684年)二月李重照被廢,劉仁軌又被任命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專任西京留守,獨自主持長安的留守事務。
武則天特意寫信給劉仁軌,將其與留守關中的西漢名臣蕭何並稱。劉仁軌卻以年老體弱為由而上疏推辭,請求免除自己的留守之任。他還乘機陳述西漢呂后亂政敗亡之事,以申明對武則天的諷諫之意。
武則天得詔后,派侄子
武承嗣專程前往長安慰問劉仁軌,向其解釋道:“今日因皇帝正在守喪不能開口發布政令,眇身我(武則天)暫時代替他處置政事。勞您從遠處勸誡,又上表聲稱年老多病要辭職,內多責備抱怨,使我憂慮不安進退無據。你又說‘呂后被後代恥笑,
呂祿、
呂產給漢朝帶來災難’,比喻實在深刻,使我欣慰和慚愧交集。您忠貞的操守,終始不變;勁直的氣節,古今罕比。開始時聽到這種話,怎能不感到迷惘;靜而深思,足為借鑒。而且宰相之位,是百官的楷模,何況您是先朝舊臣,為遠近所注目。希望您以匡正補救國事為懷,不要以年邁為由請求退休。”不久,朝廷進封劉仁軌為樂城
郡公。
垂拱元年(685年)遵從新令,改任文昌左相、同
鳳閣鸞台三品。正月二十二日(3月2日)逝世,享年八十四歲。武則天為其
輟朝三日,命在京官員依次到他家中弔祭,追贈
開府儀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
乾陵,賜其家
實封三百戶。
唐玄宗
開元(713年—741年)年間,經劉仁軌之孫、
秘書少監劉冕申請,玄宗下詔為劉仁軌立碑,並
賜謚“文獻”。
天寶六載(747年)正月十二日與尚書右僕射
褚遂良、司徒高季輔一同配享唐高宗廟廷。
龍朔元年(661年)為檢校帶方州刺史,會合新羅兵,大破百濟軍於熊津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解百濟府城鎮將劉仁願之圍。次年,與劉仁願共敗百濟於熊津(今韓國公州)東。在孤軍無援之際,說服部眾,堅守觀變,伺機拔數柵,並攻取要塞真峴城(今韓國鎮岑)。
龍朔三年(663年)率水軍於白江口(今白馬江口)擊敗援救百濟的倭軍,焚其舟400艘。百濟平后,劉仁軌奉命留鎮百濟。他修屯田,訓士卒,以圖攻取高句麗。
咸亨五年(674年)率軍攻新羅。次年,破其要鎮七重城(今韓國積城);又遣
靺鞨軍渡海,攻新羅南境,殺獲甚眾。
儀鳳二年(677年)任洮河道行軍鎮守大使,以防禦
吐蕃。
親身經歷了隋末的亂世,輯錄所見所聞,撰寫《行年記》一書,今已佚失。他還曾主持改修
國史。儀鳳元年(676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劉仁軌奉命“刪輯格式”,撰成《永徽留本司行格后本》11卷等。此次修訂,一方面是因為官號復舊,另一方面也刪除了法律中“於時不便”的條文,尤其是將永徽以來的制敕加以重新“編次”,增補到格中。為唐代法律體系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尉氏劉氏部分世系 |
---|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 第五代 | 第六代 |
劉能([北齊]冠軍將軍) | 劉熾(淮陽王參軍) | 劉子威 | 劉仁軌 | 劉滔 | |
劉濬(太子中舍人) | 劉晃(一作劉冕,太常卿) |
劉昂(京兆少尹) |
劉仁相 | | |
劉仁軌雖然位居宰相,從不驕傲自大,每次會見貧賤時的舊友,不改平民時的樣子。剛任陳倉尉時,觀相人袁天綱對他說:“你最終會位居宰相,年近九十。”後來果然應了他的預言。
劉仁軌任檢校帶方州刺史時,對別人說:“老天打算讓我這老頭富貴吧!”於是請求到了朝廷頒布的曆書和歷代皇帝的名諱,有人詢問這是為什麼,劉仁軌回答說:“我會平定遼東,頒布使用大唐曆法。”結果都像他說的那樣實現了。
顯慶五年(660年)為
李義府陷害,所督船隊在途中遇風沉沒。朝廷派監察御史袁異式審訊,李義府暗示袁異式:“你如果能辦成這事(陷害劉仁軌),不用擔心沒官做。”袁異式到達后,對劉仁軌說:“你與朝廷中什麼人有仇恨,應當提前為自己打算。”劉仁軌說:“我當官不稱職,國家有正常的刑罰,您依法將我處死,我沒有什麼可逃避的。如果自作主張讓我自盡,以使仇人高興,我當然不甘心!”袁異式於是結案上報。離開時,他還親自上鎖,怕劉仁軌逃脫。
任大司憲后,袁異式大懼,內心不安,趁醉向劉仁軌辯解。劉仁軌將酒杯里的酒倒光,對他說:“我劉仁軌如果記著舊事,就像這酒杯一樣!”等到劉仁軌升任右相,袁異式被改授為詹事丞,時人議論紛紛。劉仁軌聞訊后,又推薦袁異式任中台司元大夫。監察御史
杜易簡對人說:“這就是所謂的
矯枉過正(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啊!”
上元二年(675年)與
戴至德分任左、右僕射。二人按日輪流接受訟辭。劉仁軌常用美言答應遞送訟辭人的要求。戴至德定要據理責問,未曾輕易表態。如果確有冤枉,他才私下上奏為其申辯。因此,時人都稱讚劉仁軌。
曾有一位老婦人要找劉仁軌呈遞訟辭,錯找了戴至德。戴至德還未完看完訟辭,老婦人發現找錯了,說:“原來以為是懂事的僕射,竟是不懂事的僕射!快把訟辭還我!”戴至德笑著把訟辭交還她。時人稱讚他為寬厚長者。
嗣聖元年(684年)宰相
裴炎被下獄,
武則天派郎將姜嗣宗前往長安。劉仁軌問姜嗣宗洛陽的情況,姜嗣宗說:“我覺得裴炎舉止很奇怪、有異於常很久了。”劉仁軌說:“您察覺了嗎?”姜嗣宗說:“是的。”劉仁軌又告訴他:“仁軌有事稟告,請幫我順便上奏罷。”姜嗣宗答應他,帶著劉仁軌的奏章返回洛陽。結果,劉仁軌在奏章說:“姜嗣宗預知裴炎造反,而不上奏。”武則天於是處死裴炎,並在都亭驛將姜嗣宗處以
絞刑。
1935年歷史學家傅斯年與妻子俞大彩的兒子出生。當時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正不斷加深,傅斯年給剛出世的兒子取名為“傅仁軌”。按傅斯年解釋,孩子取名本應按“樂”字排行,之所以破例命名,正是為紀念在白江口之戰殲滅日本的劉仁軌。
袁天綱:君終當位鄰台輔,年將九十。(《舊唐書》引)
李世民:卿職任雖卑,竭誠奉國,所陳之事,朕甚嘉之。(《舊唐書》引)
上官儀:仁軌遭黜削而能盡忠,仁願秉節制而能推賢,皆可謂君子矣。(《資治通鑒》引)
劉仁願:劉仁軌之詞,非臣所及也。(《舊唐書》引)
武則天:①昔漢以關中之事,專仗蕭何。今者公,亦猶於古。所希耆德,敬勖乃誠。(《與劉仁軌書》)②公忠貞之操,終始不渝;勁直之風,古今罕比。(《喻劉仁軌璽書》)
韋述:世稱劉樂城與戴至德同為端揆,劉則甘言接人,以收物譽;戴則正色拒下,推美於君。故樂城之善於今未弭,而戴氏之勣無所聞焉。嗚呼!高名美稱,或因邀飾而致遠;深仁至行,或以韜晦而莫傳。豈唯劉、戴而然,蓋自古有之矣。故孔子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非夫聖智,鮮不惑也。且劉公逞其私忿,陷人之所不能,覆徒貽國之恥,忠恕之道,豈其然乎?(《舊唐書》引)
劉禹錫:太宗朝
李靖、高宗朝劉仁軌,皆自宰臣,乞骸致政。其後知猶可用,復起於家。進退之間,曲盡情禮。君臣之際,良史美談。(《為裴相公讓官第三表》)
劉昫:①昔晉侯選任將帥,取其說《禮》《樂》而敦《詩》《書》,良有以也。夫權謀方略,兵家之大經,邦國系之以存亡,政令因之而強弱,則馮眾怙力,豨勇虎暴者,安可輕言推轂授任哉!故
王猛、諸葛亮振起窮巷,驅駕豪傑,左指右顧,廓定霸圖,非他道也,蓋智力權變,適當其用耳。劉樂城、裴聞喜(
裴行儉),文雅方略,無謝昔賢,治戎安邊,綽有心術,儒將之雄者也。天后預政之時,刑峻如壑,多以諛佞希恩,而樂城、甑山(
郝處俊),昌言規正,若時無君子,安及此言?(《舊唐書》)②殷禮阿衡,周師呂尚。王者之兵,儒者之將。樂城、聞喜,當仁不讓。管、葛之譚,是吾心匠。(《舊唐書》)
王旦:唐劉仁軌嘗忿李敬玄異己,將以計去之,乃稱其有將帥材,而敬玄卒敗軍事,此皆不以國家為慮者也。(《續資治通鑒長編》引)
宋祁:仁軌等以兵開定四夷,其勇無前,至奉上則瞿瞿若不及,行儉臨下以恕,師德(婁師德)寬厚,其能以功名始終者,蓋近乎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者邪!(《新唐書》)
彭孫貽:劉仁軌、裴行儉皆起儒生,懷將略,立功徼外,功名相等。仁軌將略卓絕一時,其表陷袁嗣宗(應作姜嗣宗)也,武夫不學,實患失之所致,惜哉!(《茗香堂史論》)
計大受:劉仁軌之為將也,善謀能斷。其始任帶方州,謂人曰:天將富貴此翁耶!蓋自度智略足以就之,然惟心存富貴,平日所言,苟利國家,知無不為,皆緣以投富貴之機,而非純於為臣之節。(《史林測義》)
蔡東藩:高宗時之良將,
蘇定方外,應推劉仁軌,
高麗未捷而還師,
百濟復燃而未靖,微仁軌之臨機決勝,則
劉仁願必且還軍,即幸不為敵所乘,而
新羅介居兩國間,又遭大喪以後,其能免為蠶食乎?故仁願之從諫如流,雖有足稱,而平定百濟,雖出仁軌之功,表而出之,功其庶不沒乎?(《唐史演義》)
徐培根等:唐破百濟,由於劉仁軌之善於此項(佔領地政治措施)戰後之政治措施,遂能滅百濟。……由此可以發現唐東征之將領中,獨具文武兼備之才具者,厥惟劉仁軌一人而已。(《中國歷代戰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