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齒常之

唐朝著名軍事將領

黑齒常之(630年—689年11月26日),男,百濟(位於朝鮮半島西南部)人,黑齒氏,唐朝著名軍事將領。

善於用兵,史稱其“驍勇有謀略”。在百濟任達率(百濟官名)兼郡將。降唐后數十年,黑齒常之屢建戰功,縱橫青藏所向披靡,數破突厥,威震天下,進爵燕國公。

永昌元年(689年),受酷吏周興誣陷,黑齒常之含冤自縊而死。

人物生平


歸順唐朝

黑齒常之是百濟西部人,身高七尺多,勇猛有謀略。
初在百濟時,擔任達率(相當於唐朝刺史的職位),兼任風達郡將。
顯慶五年(660年),唐將蘇定方攻克百濟,黑齒常之率領部下跟著眾人投降唐朝。
龍朔三年(663年),唐軍徹底平定百濟復國活動,唐高宗李治派遣使者招降黑齒常之,黑齒常之於是率領部眾到劉仁軌處投降。後來,黑齒常之多次升遷至左領軍員外將軍、洋州刺史。

交戰吐蕃

儀鳳三年(公元678年)九月,洮河道行軍大總管李敬玄率領劉審禮、王孝傑、李謹行、契苾明、韋待價、王杲、曹懷舜、黑齒常之、婁師德等將領以及18萬唐軍攻打吐蕃。劉審禮戰沒,李敬玄想率唐軍撤退,但跋地設率領的另一支吐蕃軍佔據高崗阻擋唐軍,唐軍暫時停止在承風嶺。黑齒常之在夜裡率領敢死之士500人襲擊吐蕃軍營,吐蕃軍潰亂,其將領跋地設逃走。李敬玄率領十幾萬唐軍的主力返回了鄯州。唐高宗李治嘉獎黑齒常之的功勞,升任他為左武衛將軍,兼任檢校左羽林軍,賜給黃金五百兩、絹五百匹,並充任河源軍副使。
永隆元年(680年)七月,吐蕃論贊婆、素和貴等人率領三萬士兵侵擾河源,當時他們駐紮在良非川。黑齒常之率領三千精銳騎兵乘夜襲擊吐蕃軍營,斬吐蕃軍首級兩千(通常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繳獲羊馬數萬,論贊婆與素和貴單騎逃走。黑齒常之功升任河源軍經略大使,受賞布帛四百匹。
黑齒常之因為河源地處要衝,打算增兵戍守,但運輸道路遙遠而且艱險,於是增設烽火台戍守點七十餘處,開屯田五千餘頃,每年收穫糧食五百餘萬石,從此戰爭和防守都有足夠的糧食貯備。
永隆二年(681年),吐蕃論贊婆經營青海。五月二十一日,論贊婆率軍駐紮在青海,黑齒常之率領一萬精兵擊破論贊婆吐蕃軍,燒毀了吐蕃軍的糧草儲備,繳獲了大量羊、馬、鎧甲。黑齒常之在河源軍七年,吐蕃人都很畏懼他,不敢進犯唐朝邊境。
嗣聖元年(684年),黑齒常之調任左武衛大將軍,仍兼任檢校左羽林軍。十一月初四日,黑齒常之擔任江南道大總管,奉命討伐叛亂的徐敬業。

大勝突厥

垂拱二年(686年),突厥侵擾唐朝,朝廷派黑齒常之率軍抵抗突厥。黑齒常之進軍到兩井,遇上突厥三千多名騎兵,他們看見唐軍,都下馬穿甲。黑齒常之率領二百多名騎兵,自當先鋒衝擊突厥騎兵,他們都棄甲逃走。傍晚,突厥兵大批到達,黑齒常之命令營中點火,東南方亦有火燃起,突厥懷疑有別的部隊接應,於是乘黑夜逃遁。黑齒常之因功進封燕國公。
垂拱三年(687年)二月二十二日,突厥阿史那骨篤祿等侵擾昌平,朝廷派黑齒常之率領諸軍討伐他們。七月,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侵擾朔州,朝廷任命黑齒常之為燕然道大總管,以左鷹揚大將軍李多祚作為他的副手,讓他率領大軍反擊突厥。黑齒常之在黃花堆大敗突厥,追逐四十餘里,突厥都逃往沙漠以北。

遭誣自殺

垂拱三年(687年)十月初九日,右監門衛中郎將爨寶璧與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交戰,全軍覆沒,爨寶璧輕裝乘馬逃回。爨寶璧見黑齒常之有軍功,上表請求窮追殘餘突厥部眾。太后武則天命令他與黑齒常之商議,遙相聲援。爨寶璧想獨佔功勞,沒有與黑齒常之商議,便率領精兵一萬三千人出發,跨出邊塞二千餘里,想出其不意襲擊突厥,結果戰敗,全軍覆沒,武則天下令將其處死。
永昌元年(689年),酷吏周興等人誣告陷害黑齒常之,說他與右鷹揚將軍趙懷節等人謀反。武則天下令將黑齒常之召回京城,將其逮捕入獄。十月初九日,黑齒常之上吊自殺。

軼事典故


起初,黑齒常之有一匹所乘的良馬,被部下的軍士損傷,副使牛師獎等人請求鞭打他,黑齒常之說:“怎麼能因私人的馬而鞭打官府的兵呢!”始終沒有追究。黑齒常之每次得到賞賜,都分給部下將士。等到他死後,當時的人都甚為惋惜。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舊唐書》:“常之以私馬恕官兵,與將士均賞賜,古之名將,無以加焉。”

歷代評價

劉仁軌:“吾觀二人(黑齒常之、沙吒相如)皆忠勇有謀,敦信重義。”

人物爭議


關於黑齒常之擊敗蘇定方、攻取二百多座城池
事實上黑齒常之根本沒所謂擊敗蘇定方一。
八月二日,大置酒勞將土{士},王與定方及諸將,坐於堂上,坐義慈及子隆於堂下,或使義慈行酒,百濟佐平等群臣莫不嗚咽流涕。是日捕斬毛尺。毛尺本新羅人,亡入百濟,與大耶城黔日同謀陷城,故斬之。又捉黔日,數曰:“汝在大耶城,與毛尺謀,引百濟之兵,燒亡倉庫,令一城乏食致敗,罪一也。逼殺品釋夫妻,罪二也。與百濟來攻本國,罪三也。“以□{四}支解,投其屍於江水。王子仁泰與沙餐日原、級餐吉那,以兵七千副之。定方以百濟王及王族臣寮九十三人,百姓一萬二千人,自泗沘乘舡回唐。金仁問與沙儒敦大奈麻中知等偕行。】二十三日,百濟余賊{兵}入泗沘,謀掠生降人,留守仁願出唐羅人,擊走之。賊退上泗沘南嶺,豎四五柵,屯聚伺隙,抄掠城邑,【百濟人叛而應者二十餘城】。唐皇帝遣左衛中郞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十月九日,王率太子及諸軍攻禮城。十八日,取其城置官守,【百濟二十餘城震懼,皆降】。三十日,攻泗沘南嶺軍柵,斬首一千五百人。———《三國史記》五卷·新羅本紀五·太宗武烈王零七年
七年,十三日,義慈率左右,夜遁走,保熊津城,義慈子隆與大佐平千福等,出降。十八日,義慈率太子及熊津方領軍等,自熊津城來降。王聞義慈降,二十九日,自今突城至所夫里城,遣弟監天福,露佈於大唐。【八月二日,百濟余賊據南岑、貞峴城,又佐平正武聚眾庄豆屍原岳,抄掠唐羅人。二十六日,攻任存大柵,兵多地嶮,不能克,但攻破小柵。九月三日,郞將劉仁願,以兵一萬人,留鎮泗沘城,王子仁泰與沙餐日原、級餐吉那,以兵七千副之。】二十三日,百濟余賊兵入泗沘,謀掠生降人,留守仁願出唐羅人,擊走之。賊退上泗沘南嶺,豎四五柵,屯聚伺隙,抄掠城邑,【百濟人叛而應者二十餘城。】唐皇帝遣左衛中郞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二十八日,至三年山城,傳詔,文度面東立,大王面西立。錫命后,文度欲以宣物授王,忽疾作便死。從者攝位畢事。十月九日,王率太子及諸軍攻爾禮城。十八日,取其城置官守,【百濟二十餘城震懼,皆降。】三十日,攻泗沘南嶺軍柵,斬首一千五百人。———《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第五·太宗王上
初,百濟自扶余璋與高句麗連和,屢侵伐封場。我遣使入朝求救,相望於路。【及蘇定方既平百濟軍回,餘眾又叛】。王與鎮守使劉仁願、劉仁軌等,經略數年,漸平之。高宗詔:扶余隆歸,撫餘眾及令與我和好。———《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第六·文武王上
先是、百濟首領沙吒相如、【黑齒常之自蘇定方軍回后】、【鳩集亡散】、各據險以應福信、至是率其眾降。仁軌諭以恩信、令自領子弟以取任存城、又欲分兵助之。———《舊唐書》卷八十四/列傳三十四/劉仁軌傳
在唐大軍回國前《三國史記》沒有提到其他大小戰事和叛軍復200城的任何記載,但唐軍一走,叛亂就漫延開來了,響應的城有20餘城也提到了,戰事也有詳細記載
兩國史書也可印證,《舊唐書》劉仁軌傳,“黑齒常之自蘇定方軍回后、鳩集亡散、各據險以應福信”,《三國史記》記載也是“及蘇定方既平百濟軍回,餘眾又叛”,等蘇定方走後才敢反叛,《三國史記》載,八月二十六日,派遣軍隊攻任存大柵,兵多地嶮,不能克,但攻破小柵,九月三日啟程回唐獻俘。之間相隔時間很短,才幾天,遂復200餘城不可能在這段時間發生,一開始叛亂規模其實並不大,十萬唐軍都回國,只派劉仁願一萬兵和七千新羅兵留守百濟,大規模叛亂是大軍回國后的事,這可以確定的是,並不是蘇定方本人指揮,而是派遣軍隊攻任存大柵,兵多地嶮,不能克,但攻破小柵
在與東突厥的戰爭中,武則天因政局動蕩,所以採取消極防禦政策,在戰略上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態勢。黑齒常之在此艱難的條件,憑藉出色的軍事才能,為武則天取得了為數不多的勝利,使突厥聞風喪膽。但武則天自毀長城,黑齒常之死後,北邊再無良將,致使東突厥日益強盛,從而成為武周時期北方的嚴重邊患。直到唐中宗繼位以後,任命邊將張仁願,在黃河北岸修築了3座受降城,才遏制了東突厥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