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
唐太宗年號
“貞觀”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的年號,自貞觀元年(627年)正月至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十二月共計23年。
唐太宗勵精圖治開疆拓土,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他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在位期間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唐太宗統治期間爆發了唐與突厥的戰爭、唐滅薛延陀之戰、唐太宗對西域諸國的戰爭、唐擊吐谷渾之戰、唐太宗征討高句麗等對外戰爭。
貞觀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即位沿用。李世民的英明執政也叫貞觀之治。經過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李世民在去世后被追封為貞觀聖帝。
魏徵
爾後李淵讓出軍政大權予秦王,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當年十月,追封李建成為息隱王,李元吉為海陵剌王。次年改元貞觀。642年,追復李建成為隱太子,李元吉為巢剌王。
唐太宗李世民
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一全國。貞觀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亡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在位期間,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個既英武又善辯之人,在位期間,李世民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台的狀況。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641年,唐室文成公主下嫁於吐蕃的松贊干布。
房玄齡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稱“飛白”,聞名後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近年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研究,《蘭亭集序》應該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唐太宗與身邊大臣魏徵、王圭、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對答也在開元十八(730年)、十九年間被吳兢輯為《貞觀政要》一書,以發揚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精神。
表現:1、政治比較清明。
2、經濟發展較快。
3、國力不斷增強
啟示:居安思危,以史為鑒,以民為本。
原因:1、開明的治國思想。
2 、開明的治國政策。
• 唐與突厥、薛延陀之戰
李淵起兵之前,隋朝已經統鎻治崩潰、名存實亡。李淵起兵時地盤極小、只有太原,因為隋煬帝留下的惡劣形勢,為了防止突厥與劉鎻武周攻打,李淵才暫時結好突厥。後來李淵建立唐朝之後,不久就與突厥開戰。唐朝一面打敗眾多敵人,擴張,進行統一戰爭,另一面抵禦突厥,還消滅突厥支持的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還分化突厥。
歷史大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指出:隋末華夏弱,而突厥極強,突厥可汗想要做拓跋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而華夏有不世出之人傑李鎻世鎻民,李淵李鎻世鎻民數年苦戰,不僅統一,還抵禦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做北魏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的企圖,因而保衛了華夏民鎻族幾千年的文明;還消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的力量,打擊了突厥可汗的威望。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因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東突厥伺機入侵,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里的涇陽(今陝西咸陽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剛剛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而唐朝援軍很快趕到,頡利可汗有懼色,而突厥官員都來拜見唐太宗。唐太宗沒有空府庫。空府庫“傾府庫”的原始記載出自小說《隋唐嘉話》,而《隋唐嘉話》記載的是“靖請傾府庫賂以求和,潛軍邀其歸路。帝從其言,胡兵遂退。於是據險邀之,虜棄老弱而遁,獲馬數萬匹,玉帛無遺焉。”根據《隋唐嘉話》的記載,李世民和李靖先用財物哄突厥退兵,並派唐軍在突厥的歸路上阻擊,結果突厥逃跑,唐軍繳獲數萬匹馬,還把之前給突厥的財物都奪回了(“玉帛無遺焉”)。如果採信“傾府庫”的說法,那麼也要採信唐軍在突厥歸路上立即打的突厥逃跑,唐軍奪回了給突厥的財物,還繳獲了數萬匹馬。而如果不採信後者,那麼也沒有理由採信“傾府庫”的說法。而且《隋唐嘉話》這段記載與《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的記載矛盾,所以空府庫、“傾府庫”的說法並不可信。渭水之盟這事,放在其他朝代相當一部分皇帝那裡根本不算恥辱,甚至還算勝利。但是,因為李世民在對外事務方面的標準過高(李世民所認為的勝利是,李靖攻滅突厥汗國、佔據漠南,李勣數千唐軍以少勝多大破薛延陀、俘獲5萬多人,唐朝打敗西域諸國、佔據西域,唐朝攻滅薛延陀汗國、佔據漠北……這些非常大的勝利才被李世民認為是勝利,不是恥辱,可見李世民在對外事物方面的標準之高),所以李世民才說那是“渭水之恥”。所以不能因為李世民自己說“渭水之恥”就認為渭水之盟是失敗、恥辱。而渭水之盟的情況是,唐朝發生內訌玄武門之變、內部不穩時突厥趁機入寇,唐朝援軍很快趕到,“俄而諸軍繼至,旌甲蔽野,頡利見執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輕出,軍容甚盛,有懼色”(記載於《資治通鑒》),突厥頡利可汗已經畏懼,此時開戰,唐軍能擊敗突厥軍,但是還滅不了突厥汗國,李鎻世鎻民為了取得更大的勝利,才選擇議和麻痹突厥頡利可汗,“我所以不戰者,即位日淺,為國之道,安靜為務,一與虜戰,必有死傷;又匈虜一敗,或當懼而修德,結怨於我,為患不細。我今卷甲韜戈,陷以玉帛,頑虜驕恣,必自此始,破亡之漸,其在茲乎!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此之謂也”。然後雙方達成渭水之盟,唐朝給了突厥可汗財物(“陷以玉帛”),而突厥可汗給了唐朝馬三千匹、羊萬口。《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四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九月,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
歷史大家王永興的《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對渭水之盟的分析:李世民之行為與軍事部署是示之以強、示之以無所畏懼;剛健自強之精神,一方面可以激勵唐之軍民之人心;另一方面可以使突厥可汗及其兵眾將士畏懼。有此二者,則如唐太宗之言“與戰則克,與和則固”也。
之後,唐太宗勵精圖治,並且挑撥頡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與鐵勒諸部的關係。由於之前武德年間李世民已經多次取得對突厥的大勝,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威望與力量,還分化突厥,627年,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借唐朝的冊封冊立而另立薛延陀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並與頡利可汗決裂。同時東突厥又遇到大雪氣候,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突厥勢力漸弱。唐太宗於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勣、柴紹、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出兵征討東突厥。630年三月頡利兵敗被俘,東突厥滅亡。唐朝在東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設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頡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雲中都督府。
東突厥滅亡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東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表面臣服於唐朝,暗中卻擴充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試圖恢復東突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為避免新恢復的東突厥站穩腳跟,與其進行了多次戰爭。為了保住東突厥,李世勣在641年進攻薛延陀,並取得了勝利。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伐高句麗的機會,薛延陀部隊發起新一輪攻勢,擊敗東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雲州。隨後,高句麗尋求薛延陀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與唐朝直接戰鬥。645年,夷男死後,他的兒子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軍作戰。646年,唐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紇、鐵勒等部落出兵,將他殺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唐太宗於鐵勒故地設六府七州:瀚海府(回紇)、金微府(仆骨)、燕然府(多濫葛)、盧山府(思結)、龜林府(同羅)、幽陵府(拔野古) 。七州:皋蘭州(渾)、高闕州(斛薛)、雞鹿州(奚結)、雞田州(阿跌)、榆溪州(契苾)、蹛林州(思結別部)、窴顏州(白霫)。由燕然都護府管理,治所在陰山之麓(今內蒙古杭錦后旗),轄境東到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貝加爾湖的整個蒙古高原。
唐朝與突厥形勢
公元608年,隋朝進攻吐谷渾,擊敗吐谷渾伏允,隋煬帝設西海、河源等郡,但是除了極短暫的控制最東邊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幾個郡並未被隋朝控制,隋煬帝派伏順去管理餘眾,才到西平,就不能前進到達,不得不返回了。幾年之後,隋煬帝後期,吐谷渾伏允不僅收復全部失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抵禦不了。唐高祖時期,吐谷渾又與唐朝開戰。
貞觀九年(634年),唐太宗派李靖、李道宗、李大亮、侯君集、等將領攻打吐谷渾。李道宗在庫山(今青海湖東南)擊敗吐谷渾軍。李靖的部下薩孤吳仁戰於曼都山,斬殺吐谷渾名王。諸位唐朝將領在牛心堆、赤水源擊敗吐谷渾,俘獲吐谷渾伏允的心膂之臣慕容孝雋,繳獲雜畜數萬。侯君集、李道宗在烏海擊敗吐谷渾,俘獲名王梁屈蔥。李靖在赤海大破吐谷渾天柱三部落,收雜畜二十萬;李大亮又俘獲吐谷渾名王20,雜畜五萬,到達且末西境。吐谷渾伏允逃跑,薛萬均指揮騎兵追擊,擊破吐谷渾餘黨。吐谷渾王伏允的兒子伏順率全國投降於唐軍,伏允自縊而死,吐谷渾歸附於唐朝。伏順被封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渾成為唐朝屬國。
• 吐蕃戰和
步輦圖
• 與西域諸國之戰
唐太宗滅東突厥後,開始對西域(即現代新疆和中亞地區)的西突厥以及一些鬆散結盟綠洲國家的施加軍事實力,其主要針對西突厥,以恢復兩漢以來對西域的統治。高昌王曲文泰與西突厥欲谷設聯合,阻礙西域商路,進攻唐朝的伊州。639年冬,唐太宗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出擊高昌王曲文泰。640年,唐軍至磧口,曲文泰驚懼而病死。其子曲智盛即位后不久,侯君集圍城,曲智盛降唐軍。高昌國三州、五縣、二十二城,八千戶、三萬餘人歸屬唐朝,高昌國結束。唐朝在高昌設置西州。
吐谷渾可汗伏允聽信大臣天柱王的建議,屢次侵犯唐朝的西部邊境,634年,扣留唐朝使者趙德楷,六月,唐太宗以段志玄為行軍總管,討伐伏允,十二月,又以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大舉討吐谷渾。635年,伏允敗走,被部下所殺。伏允之子慕容順殺死天柱王,自立為可汗,投降唐朝,唐太宗冊封慕容順為吐谷渾可汗。慕容順死後,636年,唐太宗冊封慕容順之子諾曷缽為吐谷渾可汗。
640年,唐朝在交河城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和管理西域。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西州,安西都護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討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佔領焉耆,俘虜國王龍突騎支,但後來焉耆再次脫離唐朝。 648年,唐太宗派遣阿史那社爾、郭孝恪率軍討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和龜茲(今新疆阿克蘇),征服兩國。然後疏勒和於闐歸附唐朝,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國,史稱安西四鎮。
貞觀四年,四夷君長在長安請求唐太宗為“天可汗”,意為天下總皇帝或天下共主。“天可汗”既是一種對唐朝皇帝的榮銜,又是一種有實質意義的國際組織體系、代表周邊各族對唐朝皇帝的服從。
• 征討高句麗
642年,高句麗東部大人淵蓋蘇文殺死榮留王后立高寶藏為王並自封為“大莫離支”攝政。為征討淵蓋蘇文和保護唐朝的盟友新羅,唐太宗認為有必要對高句麗開戰。644年,唐太宗率領李世勣、李道宗、張亮和長孫無忌統軍10萬親征高句麗。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戰果遠大於損失。唐軍攻破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后黃十座城,徙遼、蓋、岩三州戶口七萬人到中國。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敵軍四萬餘級,而唐軍死者接近二千人,戰馬死了十分之七、八。因為當地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而且糧食將盡,所以唐太宗下令班師。在這之後,唐太宗派李勣、牛進達、李海岸率兵攻打高句麗,也都取勝了。646年,唐朝與回紇擊滅薛延陀后,647年,唐太宗令牛進達率兵從海上、李世勣率兵從陸路攻打遼東半島。648年,唐太宗再派薛萬徹率軍從海上攻打鴨綠江口。隨後,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649年再一次大規模攻高句麗。不過唐太宗於649年去世后,唐高宗李治暫停東征的計劃。後來唐高宗聯合新羅,打敗日本,攻滅百濟、高句麗。668年,唐高宗聯合新羅滅亡高句麗,載籍戶數69.7萬。並建立安東都護府等加以控制遼東。
在北方,貞觀四年(630年),唐軍滅亡東突厥,漠南成為唐勢力範圍。貞觀二十年(646年),又一舉消滅了薛延陀汗國,至此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皆為唐的勢力範圍。唐朝廷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於都護府,建立了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
在西北,貞觀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設立西伊州,開始經營西域。貞觀十九年(645年),唐朝廷移安西都護府到龜茲。
在東北,644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攻佔高句麗十座城。
• 歷史大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唐太宗最重、最知軍事。唐太宗是不世出之人傑,是推進歷史發展、改變亞洲形勢的主要人物。
• 《貞觀政要》贊貞觀之治:官吏多自清謹,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去年犯死者僅二十九人。又頻致豐稔,米斗三錢,馬牛布野,外戶不閉,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 後晉官修正史《舊唐書》劉昫等的評價是:“史臣曰: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咸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或曰:以太宗之賢,失愛於昆弟,失教於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堯不能訓丹朱,斯前志也。當神堯任讒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顧分崩,變故之興,間不容髮,方懼“毀巢”之禍,寧虞“尺布”之謠?承干之愚,聖父不能移也。若文皇自定儲於哲嗣,不騁志於高麗;用人如貞觀之初,納諫比魏徵之日。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贊曰:昌、發啟國,一門三聖。文定高位,友於不令。管、蔡既誅,成、康道正。貞觀之風,到今歌詠。 ”
• 北宋官修正史《新唐書》歐陽修、宋祁等的評價是:“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唐有天下,傳世二十,其可稱者三君,玄宗、憲宗皆不克其終,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至其牽於多愛,復立浮圖,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然《春秋》之法,常責備於賢者,是以後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嘆息於斯焉。”
• 《新唐書·北狄列傳》:唐之德大矣!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至荒區君長,待唐璽纛乃能國;一為不賓,隨輒夷縛。故蠻琛夷寶,踵相逮於廷。
• 朱熹與陳亮書:“太宗之心,則吾恐其無一不出於人慾也。直以其能假仁假義,以行其私。而當時與之爭者,才能知術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義之可飭。是以彼善於此,而得以成其功爾。”“論後世人,不當盡繩以古人禮法。畢竟高祖不當立建成。”“太宗功高,天下所系屬,亦自無安頓處,只高祖不善處置了。”
• 元朝戈直在《貞觀政要》集論中說:“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后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這裡所說,太宗在正心修身,齊家明倫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與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爭。
•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對唐太宗李世民的祝文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臨天下,繼承中國帝王正統,伏念列聖去世已遠,神靈在天,萬古長存,崇報之禮,多未舉行,故於祭祀有闕。是用肇新廟宇於京師,列序聖像及歷代開基帝王,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常典。今禮奠之初,謹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鑒。尚享!”
• 明憲宗在命儒臣訂正重刊《貞觀政要》時寫道:“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 毛澤東評價李世民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
•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唐代的皇帝里,唐太宗,早年的唐玄宗,唐宣宗,都是傑出的皇帝。”“我們認為舊日的封建歷史家對‘貞觀之治’是渲染得有點過分的。……固然,在唐太宗統治的二十多年間,人口有了較大的增長,但比之隋極盛時戶數,還不到二分之一。” “魏徵疏文中也說到:‘今自伊洛以東,暨於海岱,灌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 “封建歷史家把貞觀時期當作理想的太平盛世,和實際情況是有很大距離的。”
貞觀元年(627年)
分全國為十道。
·
貞觀二年(628年)
詔各地置義倉。
薛延陀首領夷男受唐封為真珠毗伽可汗,建汗庭於漠北。
·
貞觀三年(629年)
松贊干布即吐蕃贊普位。
·
貞觀四年(630年)
李靖俘頡利可汗,東突厥亡。日本遣唐使抵唐。
·
貞觀八年(634年)
大明宮開始建工。
·
貞觀九年(635年)
各鄉置鄉長。詔天下戶分為九等。
李靖大破吐谷渾,其主慕容伏允及子先後為左右所殺,唐立伏允孫諾曷缽為可汗。
景教僧侶阿羅本將景教傳入唐。
東突厥阿史那社爾附唐。
·
貞觀十年(636年)
府兵軍府改名折衝府,以折衝都尉為長,果毅都尉為副。
貞觀十一年(637年)
頒貞觀律令格式。
·
貞觀十二年(638年)
高士廉等撰《氏族志》成,又稱《貞觀氏族志》。
·
貞觀十四年(640年)
八月,侯君集克高昌,唐以其地置西州。九月,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置庭州於可汗浮圖城。
·
貞觀十五年(641年)
文成公主入吐蕃,與松贊干布和親。
·
貞觀十六年(642年)
魏王李泰等撰《括地誌》成。
·
貞觀十九年(645年)
玄奘取經還,抵長安。
太宗征遼東,無功而還。
鐵勒九姓大首領率眾降唐。
《大唐西域記》成書。
·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
於鐵勒諸部置羈縻州府。
·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
黠戛斯內附,唐置堅昆都督府。
唐赴天竺使者王玄策俘摩揭陀國王阿羅那順而歸。
契丹內附,唐置松漠都督府。
奚內附,唐置饒樂都督府。
阿史那社爾平龜茲,唐始置安西四鎮。
·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
五月,太宗去世。六月,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是歲,蒙舍詔首領細奴邏建大蒙國,自稱奇嘉王,遣使入貢於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