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復國運動

百濟復國運動

徠百濟復國運動,指的是朝鮮半島的百濟被唐新羅聯軍滅亡后,顯慶五年(660)至龍朔三年(663)的一場復國運動。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唐朝配合新羅國滅亡百濟國后,大量百濟貴族投奔唐朝中原地區。從顯慶五年(660)至龍朔三年(663),百濟復國運動興起,陸續被唐與新羅聯合鎮壓。唐朝對百濟建立了熊津都督府(性質是羈縻府,由百濟遺民管理)。並任命百濟國王族扶余隆任都督。但扶余隆害怕受到新羅國的侵略,未敢赴任,後來百濟國的國土大多被新羅國兼并。

歷史背景


新羅統一
在新羅方面,從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后,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部分領土。新羅最終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685年,新羅“始備九州”,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的全部領土。735年,唐朝承認了新羅對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領土的控制。
夾擊高句麗
唐太宗貞觀四年(630)滅東突厥后,唐朝又相繼征服和滅亡了吐谷渾、西域各綠洲國家、薛延陀后,成為了當時東亞及至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唐朝政府力圖維護其在東亞世界的霸主地位,而當時中國東北的高句麗政權不僅奪取了中原的遼東、樂浪、帶方等地,而且對唐朝頗不恭順,又拒不歸還在高句麗的被俘漢人,這都導致了唐朝對高句麗政權不斷用兵,為了更好的打擊高句麗,唐朝需要聯盟當時高句麗南方的百濟、新羅幫助他消滅高句麗。

復國經過


唐滅百濟

然而當時百濟、新羅兩國互相攻伐,各有勝負,使唐朝的聯盟計劃難以實踐。當時新羅為了取得唐朝支持,積極向唐朝靠攏,並舉訴百濟、高句麗聯兵侵羅,新羅危在旦夕。百濟則採取聯絡高句麗、倭國以防唐朝的策略。唐高宗即徠位后仍欲滅亡高句麗,但是他改變了太宗由遼東地區單路直攻高句麗的戰略,形成了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高句麗的戰略方針,而此時百濟親高,新羅親唐。如果不能使百濟臣服,唐朝的這個戰略計劃將難以實現。因此,唐朝便聯合新羅於顯慶五年(660)自萊州出發滅亡了百濟,同時在百濟原地“分置熊津、馬韓、東明等五都督府”,將百濟故地納入唐羈縻府州體系。同時留行左驍衛郎將劉仁願率兵一萬,鎮守百濟。

復國失敗

從顯慶五年(660)至龍朔三年(663),百濟復國運動興起,后被唐與新羅聯合鎮壓。為了統合當時百濟新羅兩國力量合力攻滅高句麗,唐朝強迫新羅與熊津都督(原百濟太子)扶余隆於麟德二年(665)八月結盟。新羅助唐滅百濟的戰略目的是滅亡百濟,佔有其土地、人民,而唐朝卻將百濟納入自己的統治並強迫羅、濟結盟,這引發新羅的極度不滿。但此時唐朝軍力強大,且北方強敵高句麗仍存,新羅無力也不能與唐為敵,只能隱忍不發。

佔據百濟

唐總章元年(668)十一月,唐滅高句麗,在具體做戰過程中,新羅做戰消極,直到總章元年(668)六月,新羅軍隊才開始行動,唐朝南北夾擊高句麗的計劃實際落空,南部戰線未起多大作用,唐政府大怒,嚴責新羅“失軍期”,並將唐朝南線百濟留守軍主帥劉仁願“坐征高麗逗留,流姚州”。事實上不是劉仁願逗留,而是新羅方面不肯配合,在失去了共同敵人高句麗后,新羅、唐朝矛盾日益激化,唐朝在百濟故地建立熊津都督府,納入唐王朝直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