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洪邁的結果 展開

洪邁

南宋文學家

洪邁(1123年~1202年),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洪皓第三子。

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南宋著名文學家。主要作品有《容齋隨筆》《夷堅志》。

嘉泰二年(1202年)以端明殿學士致仕。卒贈光祿大夫,謚“文敏”。配張氏,兵部侍郎張淵道女、繼配陳氏,均封和國夫人。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洪邁出生於一個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洪皓、哥哥洪适、洪遵都是著名的學者、官員,洪适官至宰相。洪遵官至宰執(副相)贈右丞相。
洪邁的父親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邁時年僅七歲,隨兄適、遵攻讀。他天資聰穎,“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靡不涉獵。”十歲時,隨兄適避亂,嘗往返於秀(今浙江嘉興)、饒二州之間。在衢州(今浙江衢縣)白渡,見敗壁間題有二絕句,一詠“油污衣”云:“一點清油污白衣,斑斑駁駁使人疑。縱使洗遍千江水,爭似當初不污時。”邁讀後,愛而識之。可見其自少年時,便性格高潔,不同凡俗。

成長經歷

紹興十五年(1145年)洪邁中進士,授兩浙轉運司幹辦公事。因受秦檜排擠,出為福州教授。其時洪皓已自金返國,正出知饒州。至紹興十九年(1149年)才赴任。
紹興二十八年(1159年)歸葬父后,召為起居舍人、秘書省校書郎,兼國史館編修官、吏部員外郎。
紹興三十一年授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
紹興三十二年春,金世宗完顏雍遣使議和,洪邁為接伴使,力主“土疆實利不可與”。朝廷欲遣使赴金報聘,邁慨然請行。於是以翰林學士名義充賀金國主登位使。至金國燕京,金人要邁行陪臣禮。邁初執不可,既而金鎖使館,自旦及暮,不給飲食,三日乃得見。金大都督懷中提議將邁扣留,因左丞相張浩認為不可,乃遣還。
邁回朝後,殿中御史張震彈劾邁“使金辱命”,論罷之。
乾道二年(1166年)知吉州(今江西吉安),后改知贛州(今江西贛州)。邁到任,重視教育,建學館,造浮橋,便利人民。后又徙知建寧府(今福建建甌)。
淳熙十一年(1184年)知婺州(今浙江金華)。在婺州大興水利,共修公私塘堰及湖泊八百三十七所。后孝宗召對,邁建議於淮東抗金邊備要地修城池,嚴屯兵,立游樁,益戍卒,並應補充水軍,加強守備,得到孝宗嘉許,提舉佑神觀兼侍講,同修國史。邁入史館后預修《四朝帝紀》,又進敷文閣直學士,直學士院,深得孝宗信任。
淳熙十三年(1186年)拜翰林學士。光宗紹熙元年煥章閣學士,知紹興府。二年上章告老,進龍圖閣學士。
嘉泰二年(1202年)以端明殿學士致仕。卒贈光祿大夫,謚文敏。

個人作品


洪邁學識淵博,著書極多,文集《野處類稿》志怪筆記小說《夷堅志》,編纂的《萬首唐人絕句》筆記《容齋隨筆》等等,都是流傳至今的名作。
作為一個勤奮博學的士大夫,洪邁一生涉獵了大量的書籍,並養成了作筆記的習慣。讀書之際,每有心得,便隨手記下來,集40餘年的成果,形成了《容齋隨筆》5集,凡74卷。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共《五筆》,74卷,1220則。其中,《容齋隨筆》16卷,329則;《容齋續筆》16卷,249則;《容齋三筆》16卷,248則;《容齋四筆》16卷,259則;《容齋五筆》10卷,135則。據作者宋朝洪邁自述,《容齋隨筆》寫作時間逾經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覽群書、經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洪邁《容齋五筆七十四卷》
洪邁《容齋五筆七十四卷》
《容齋隨筆》是全書的總名,分為《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隨筆》先後用了18年的精力,《續筆》用了13年《三筆》5年《四筆》不到一年;洪邁沒有說《五筆》寫了多少年,因為還沒有按原計劃寫完16卷,只寫到十卷便去世了。他為《四筆》寫序時,是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九月,那麼,自此以後至其嘉泰二年(1202年)去世中的五年左右時間,應當就是他寫作《五筆》的時間。
積40多年的時間寫出一部巨著,應該說是不多見的。之所以歷時長久,主要是尤其筆記體這一性質所決定的。顯然,必須費時讀千百部書,才能集腋成裘。

人物評價


總評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春,出使金國,持書用金國禮。金人令其改稱“陪臣”。邁堅持不從,因此被拘於使館,后終被放還。洪邁在宦海浮沉幾十年,當過地方官,當過京官,曾出使金國,最後官至端明殿學士。在任地方官時,下查民情,整治農政,興建學宮、書院,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在紹興府尹任上,通過察訪民情發現浙東地方官利用朝廷頒發的“和買”(官府以低價定額徵購絲綢)政策進行暗中加額,敲詐勒索百姓,他排除多方阻撓,進行全面核查,核減了全部加征數額,根除了此項官場積弊,減輕了百姓負擔。
洪邁不僅是一位為政清廉的官吏,更是一位文學家。他一生著作有40多種,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容齋隨筆》,被歷代名人譽為“垂範後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當政者具有資政、資治作用。最值得一提的是:《容齋隨筆》受到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終生珍愛,毛澤東對此書真可謂愛不釋手,臨終時此書還擺在他案頭。

史書評價

《次韻洪莘之太社真率之集三首》其一:“疇昔三洪並,聲名四海知。靈光一老在,鸑鷟九成儀。近有同朝喜,今無遠室思。雙瞻最良譽,台瑞聖明時。
《跋王元高詞科擬稿》:“我朝言治者曰慶曆、元祐、乾淳,厥亦惟歐陽子、蘇公兄弟、周益國、三洪氏以其宗工大手掌朝廷文字,以為之繅籍粉澤,功光當時,垂休無窮,豈曰小補之哉?
《堯山堂外記》:“‘三洪’並中詞科,繼入西掖,時有賀啟云:‘有是父,有是子,相傳忠義之風;難為弟,難為兄,俱擅詞章之譽。
《會稽續志》;洪文惠公適帥越,聞亨宗行義,延置郡齋,又偕至鄱陽,與文惠之弟樞密遵、內翰邁游,日以文章為事。嘗為博學宏詞科之業,三洪公讀之謂曰:‘他日玉堂揮翰可也。’”
《三洪制稿序》:“北門掌書內命,最號清切,自入國朝,選授尤靳。有饒陽之李、項城之梁、溫陵之蘇、成都之范者矣;亦有兄弟為之,如燕山之竇、肥鄉之李、閬中之陳、雍立之采、建安之吳、真定之韓、眉山之蘇、南豐之曾、莆田之蔡、成都之宇文者矣;亦有父子兄弟並為之,如吳越之錢者矣,而俱未有一翁三季如番陽洪氏之盛者也。中興以來學士之再入者十有六人,而洪氏之兄弟與焉;自紹聖立宏博科汔於淳熙之季,所得不下七十人,而至宰執至翰苑者僅三十人,洪氏之兄弟又與焉。嗚呼,何其盛與!故人之稱洪氏者,不以詞章則以記覽,不以名位則以科目,孰知其一心之傳,上通於天,固有以敷遺子孫者與……洪氏之孫偲將以其三祖制稿刻諸犍為郡齋,而屬了翁為之序。
《洪文安公<小隱集>序》:“公之兄為右丞相,謚文惠;弟以翰林閣老終端明殿學士,謚文敏,世稱‘三洪’以比錦屏‘三陳’,而又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