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晉書的結果 展開
  • 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
  • 3冊

晉書

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

《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晉書》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

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

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簡述


二十四史中的晉書是唐朝時期編寫,晚於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書》、《宋書》等,但唐朝之前已經存在幾部不同版本的晉書了。參見十八家晉史。
唐修《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紀三十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原有一百三十二卷。
《晉書》作者共二十一人。
監修三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
天文、律歷、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李淳風
擬訂修史體例:敬播(註:沒有流傳下來。)
其他十六人:令狐德棻、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
另外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宣帝(司馬懿)、武帝(司馬炎)二紀及陸機王羲之兩傳寫了四篇史論,所以有題“御撰”。

編撰始末


經過

中國自唐太宗時開始設館修史;修成六部正史;《晉書》便是其中的第一部。
《晉書》裡面所講的火地晉卦,跟《周易》里的火地晉卦不一樣。
說起《晉書》,就會使人想到唐太宗在《修<晉書>詔》里講的一句名言:“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唐大詔令集》卷81,《全唐文》卷8)意思是說,史書的作用大得很啊!唐太宗歷來很重視修史,今存“二十五史”,其中就有六部史書是在唐太宗時期修成的。他的這篇詔書,就是指示皇家史館重寫一部《晉書》。
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晉史傳世,而實際上則多達二十餘家,其中沈約、鄭忠、庾銑三家晉書已亡佚外,其餘都還存在。當時唐太宗認為這些晉史有種種缺陷,且“製作雖多,未能盡善”,便於貞觀二十年(646)下詔修《晉書》,唐太宗在《修晉書詔》有言:“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
李世民統治時代所修的前代史書,在晉書之外,還有梁、陳、北齊、周、隋五代史,何以李世民偏要選擇晉書來寫史論呢?這主要因為西晉是個統一的王朝,它結束了三國時期幾十年的分裂局面。然而它的統一又是短暫的,不久就發生了中原地區的大混戰,此後便形成了東晉和十六國、南朝和北朝的長期對立。李世民作為統一的唐朝的創業之君,很想對於晉朝的治亂興亡進行一番探索,作為借鑒。
正由於這個緣故,所以把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和完成統一事業的司馬炎當做主要研究對象(關於陸機、王羲之的史論,主要著眼於他們的文學藝術成就,屬於另一種情況,姑置不論)。宣帝、武帝二紀的史論,雖然比較籠統,沒有觸及晉朝治亂興衰的實質,但它指出司馬炎“居治而忘危”,“不知處廣以思狹”,“以新集易動之基,而無久安難拔之慮”,這些評論總算是看到了一些現象。
《晉書》由房玄齡等人負責監修,組織一批史家和學者,以南朝齊人臧榮緒所寫的《晉書》為藍本,同時參考其他諸家晉史和有關著作,“采正典與雜說數十部”,兼引十六國所撰史籍,從貞觀二十年(646)開始撰寫,至貞觀二十二年(648)寫成。
晉書的修撰,從貞觀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開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書,歷時不到三年。參加編寫的前後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三人為監修,其餘十八人是令狐德棻、敬播、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淳風、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天文、律歷、五行三志,出自李淳風之手;修史體例,是敬播擬訂的,沒有流傳下來。由於李世民(唐太宗)曾給宣帝(司馬懿)、武帝(司馬炎)一紀及陸機、王羲之兩傳寫了四篇史論,所以又題“御撰”。
唐太宗親自為《晉書》的《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分別寫了史論。《晉書》問世后,“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兢從新撰”。

特點

《晉書》同二十五史中的其他各史相比,有四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作者的眾多。
《晉書》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這在歷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見的。有這樣一支作者隊伍,是《晉書》之所以能夠超過以往各家晉史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個特點是體例的創新。
上面講到,《晉書》有“載記”三十卷。載記是記述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統治者建立的政權即“十六國”史事的形式,這是《晉書》在紀傳體史書體例上的一個創造。早先,東漢班固曾經寫過載記,但並不是用來記少數民族政權的史事,也沒有把它作為一部史書的組成部分。《晉書·載記》作為全書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豐富了紀傳體史書的體例,而且對於表現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東晉、十六國時期的歷史面貌有深遠的意義。
第三個特點是補舊史之不足。
《三國志》有紀、傳而無志。而《晉書》中的志,多從三國時期寫起。關於曹魏屯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經營西北,及晉朝占田制多有著墨。《食貨志》講東漢、三國時代的經濟發展,可補《後漢書》、《三國志》之不足。從當政者的角度,《晉書》雖為立傳,但並不鼓勵司馬氏的發家史,《晉書·宣帝紀》里曾講到晉明帝問起晉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告之,明帝大慚,把臉埋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而唐太宗在其所作的史論里,更不乏警世之意。
第四個特點是記載完備。
唐之前的各晉史,或僅記西晉一朝史事,或雖兼記兩晉史事,但對十六國史事則無專門記述。可說都非完備的晉史。與唐之前的各晉史相比,《晉書》的內容較為詳盡且廣博,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輿服志》和《禮志》《樂志》反映了魏晉南北朝統治階級崇尚禮儀服飾的風氣。趙翼說:“唐初修《晉書》,以臧榮緒本為主,而兼考諸家成之。今據《晉》、《宋》等《書》列傳所載諸家之為《晉書》者,無慮數十種。”
《晉書》問世后,“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兢從新撰”,說明它在當時和後世都受到人們的重視。當然,《晉書》也有明顯的缺點,這突出地表現,在它記述了一些神怪故事和小說材料,而這些是不應當被當作歷史來看待的。我們在閱讀《晉書》的時候,必須注意到這一點。

卷目標題


二十四史》叢刊本有四種:一位武英殿本,一為商務印書館的百衲本,一為中華書局的點校本,一為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的出版中的全譯本。
《晉書》(簡體字本)
《晉書》(簡體字本)
晉書(中華書局繁體)
晉書(中華書局繁體)
四種刊本的目錄、標題、版式各有異同,也不斷發展,現以當今最普及的中華本為例,又鑒於排版所限,略去版式部分,單列出《晉書》大體的目錄、標題,如下:
• 紀部分
帝紀第一高祖宣帝
帝紀第二世宗景帝太祖文帝
帝紀第三世祖武帝
帝紀第四孝惠帝
帝紀第五孝懷帝孝愍帝
帝紀第六中宗元帝肅祖明帝
帝紀第七顯宗成帝康帝
帝紀第八孝宗穆帝哀帝海西公
帝紀第九太宗簡文帝烈宗孝武帝
帝紀第十安帝恭帝
• 志部分
志第一天文上(天體儀象天文經星等)
志第二天文中(七曜雜星氣史傳事驗)
志第三天文下(月五星犯列舍經星變附見)
志第四地理上
志第五地理下(青州徐州荊州揚州交州廣州)
志第六律歷上
志第七律歷中
志第八律歷下
志第九禮上
志第十禮中
志第十一禮下
志第十二樂上
志第十三樂下
志第十四職官
志第十五輿服
志第十六食貨
志第十七五行上
志第十八五行中
志第十九五行下
志第二十刑法
• 傳部分
列傳第一后妃上宣穆張皇後景懷夏侯皇後景獻羊皇後文明王皇后武元楊皇后武悼楊皇后左貴嬪胡貴嬪諸葛夫人惠賈皇后惠羊皇后謝夫人懷王皇太后元夏侯太妃
列傳第二后妃下元敬虞皇后豫章君明穆庾皇后成恭杜皇后章太妃康獻褚皇后穆章何皇后哀靖王皇后廢帝孝庾皇后簡文宣鄭太后簡文順王皇后孝武文李太后孝武定王皇后安德陳太后安僖王皇后恭思褚皇后
列傳第三王祥鄭沖何曾石苞
列傳第四羊祜杜預
列傳第五陳騫裴秀
列傳第六衛瓘張華
列傳第七宗室司馬孚司馬邕司馬望司馬洪司馬威司馬整司馬楙司馬輔司馬翼司馬晃司馬瑰司馬圭司馬衡司馬景司馬權司馬紘司馬俊司馬泰司馬略司馬騰司馬綏司馬虓司馬遂司馬勛司馬遜司馬承司馬睦司馬陵司馬順
列傳第八宣五王平原王干琅邪王伷清惠亭侯京扶風王駿梁王肜文六王齊獻王攸城陽哀王兆遼東悼惠王定國廣漢殤王廣德樂安平王鑒燕王機司馬永祚樂平王延祚
列傳第九王沈荀顗荀勖馮紞
列傳第十賈充郭彰楊駿
列傳第十一魏舒李憙劉寔高光
列傳第十二王渾(子)王濬唐彬
列傳第十三山濤王戎郭舒樂廣
列傳第十四鄭袤李胤盧欽華表石鑒溫羨
列傳第十五劉毅程衛和嶠武陔任愷崔洪郭奕侯史光何攀
列傳第十六劉頌李重
列傳第十七傅玄(子鹹鹹子敷、咸從父弟祗)
列傳第十八向雄段灼閻纘
列傳第十九阮籍嵇康向秀劉伶謝鯤胡毋輔之畢卓王尼羊曼光逸
列傳第二十曹志庾峻郭象庾純秦秀
列傳第二十一皇甫謐摯虞束皙王接
列傳第二十二郤詵阮種華譚袁甫
列傳第二十三愍懷太子
列傳第二十四陸機
列傳第二十五夏侯湛潘岳張載
列傳第二十六江統孫楚
列傳第二十七羅憲滕修馬隆胡奮陶璜吾彥張光趙誘
列傳第二十八周處周訪
列傳第二十九汝南文成王亮楚隱王瑋趙王倫齊王冏長沙王乂成都王穎河間王顒東海孝獻王越
列傳第三十解系孫旗孟觀牽秀繆播皇甫重張輔李含張方閻鼎索靖賈疋
列傳第三十一周浚成公簡苟晞華軼劉喬
列傳第三十二劉琨祖逖
列傳第三十三邵續李矩段匹磾魏浚
列傳第三十四武十三王元四王簡文三子
列傳第三十五王導(子王悅王恬王洽王協王劭王薈洽子王殉王珉劭子王謐)
列傳第三十六劉弘陶侃
列傳第三十七溫嶠郗鑒
列傳第三十八顧榮紀瞻賀循楊方薛兼
列傳第三十九劉隗刁協戴若思
列傳第四十應詹甘卓鄧騫卞壼
列傳第四十一孫惠熊遠王鑒陳頵高嵩
列傳第四十二郭璞葛洪
列傳第四十三庾亮(子庾彬庾羲庾和弟庾懌庾冰庾條庾翼)
列傳第四十四桓彝(子桓云云弟桓豁豁子桓石虔虔子桓振虔弟桓石秀桓石民桓石生桓石綏桓石康豁弟桓秘秘弟桓沖沖子桓嗣嗣子桓胤嗣弟桓謙謙弟桓修)徐寧
列傳第四十五王湛荀嵩范汪劉惔
列傳第四十六王舒王廙虞潭顧眾張闓
列傳第四十七陸曄何充褚翜蔡謨諸葛恢殷浩
列傳第四十八孔愉丁潭張茂陶回
列傳第四十九謝尚謝安(子謝琰琰子謝混安兄謝奕奕子謝玄安弟謝萬萬弟謝石石兄子謝朗朗弟子謝邈)
列傳第五十王羲之王獻之許邁
列傳第五十一王遜蔡豹羊鑒劉胤桓宣朱伺毛寶劉遐鄧岳
列傳第五十二陳壽王長文虞溥司馬彪王隱虞預孫盛干寶鄧粲謝沈習鑿齒徐廣
列傳第五十三顧和袁瑰江逌車胤殷顗王雅
列傳第五十四王恭庾楷劉牢之殷仲堪楊佺期
列傳第五十五劉毅諸葛長民何無忌檀憑之魏詠之
列傳第五十六張軌(記載前涼歷史)
列傳第五十七涼武昭王(記載西涼歷史)
列傳第五十八孝友李密盛彥夏方王裒許孜庾袞孫晷顏含劉殷王延王談桑虞何琦吳逵
列傳第五十九忠義嵇紹王豹劉沉麹允(焦嵩)賈渾王育韋忠辛勉劉敏元周該桓雄韓階周崎易雄樂道融虞悝沈勁吉挹王諒宋矩車濟丁穆辛恭靖羅企生張禕
列傳第六十良吏魯芝胡威杜軫竇允王宏曹攄潘京范晷丁紹喬智明鄧攸吳隱之
列傳第六十一儒林范平文立陳邵虞喜劉兆氾毓徐苗崔游范隆杜夷董景道續咸徐邈孔衍范宣韋謏范弘之王歡
列傳第六十二文苑應貞成公綏左思趙至鄒湛棗據褚陶王沉張翰庾闡曹毗李充袁宏伏滔羅含顧愷之郭澄之
列傳第六十三外戚羊琇王恂楊文宗羊玄之虞豫庾琛杜乂褚裒何准王濛王遐王蘊褚爽
列傳第六十四隱逸孫登董京夏統朱沖范粲魯勝董養霍原郭琦伍朝魯褒氾騰任旭郭文龔壯孟陋韓績譙秀翟湯(子庄)郭翻辛謐劉驎之索襲楊軻公孫鳳公孫永張忠石垣宋纖郭荷郭瑀祈嘉瞿硎先生謝敷戴逵龔玄之(弟子元壽)陶淡陶潛
列傳第六十五藝術陳訓戴洋韓友淳于智步熊杜不愆嚴卿隗炤卜珝鮑靚吳猛幸靈佛圖澄麻襦單道開黃泓索紞孟欽王嘉僧涉郭黁鳩摩羅什曇霍台產
列傳第六十六列女羊耽妻辛氏杜有道妻嚴氏王渾妻鍾氏鄭袤妻曹氏愍懷太子妃王氏鄭休妻石氏陶侃母湛氏賈渾妻宗氏梁緯妻辛氏許延妻杜氏虞潭母孫氏周顗母李氏張茂妻陸氏尹虞二女荀嵩小女荀灌王凝之妻謝氏劉臻妻陳氏皮京妻龍氏孟昶妻周氏何無忌母劉氏劉聰妻劉氏王廣女陝婦人靳康女韋逞母宋氏張天錫妾閻氏薛氏苻堅妾張氏竇滔妻蘇氏苻登妻毛氏慕容垂妻段氏段豐妻慕容氏呂纂妻楊氏(呂紹妻張氏)李玄盛后尹氏
列傳第六十七四夷
——東夷夫余國馬韓辰韓肅慎氏倭人裨離等十國
——西戎吐谷渾焉耆國龜茲國大宛國康居國大秦國
——南蠻林邑國扶南國
——北狄匈奴
列傳第六十八王敦桓溫
列傳第六十九桓玄卞范之殷仲文
列傳第七十王彌張昌陳敏王如杜曾杜弢王機祖約蘇峻孫恩盧循譙縱
• 載記部分
載記第一劉元海(子和劉宣)
載記第二劉聰
載記第三劉曜(以上三卷記載漢、前趙歷史)
載記第四石勒上
載記第五石勒下
載記第六石季龍上
載記第七石季龍下(以上四卷記載後趙歷史)
載記第八慕容廆
載記第九慕容皝
載記第十慕容俊
載記第十一慕容暐慕容恪陽騖皇甫真(以上四卷記載前燕歷史)
載記第十二苻洪苻健苻生苻雄王墮
載記第十三苻堅上
載記第十四苻堅下(王猛苻融苻朗)
載記第十五苻丕苻登(以上四卷記載前秦歷史)
載記第十六姚弋仲姚襄姚萇
載記第十七姚興上
載記第十八姚興下
載記第十九姚泓(以上四卷記載後秦歷史)
載記第二十李特李流
載記第二十一李雄李班李期李壽李勢(以上兩卷記載成漢歷史)
載記第二十二呂光呂纂呂隆(記載後涼歷史)
載記第二十三慕容垂
載記第二十四慕容寶盛熙雲(以上兩卷記載後燕歷史並附載西燕)
載記第二十五乞伏國仁乾歸熾磐馮跋(記載西秦歷史並附載北燕)
載記第二十六禿髮烏孤利鹿孤傉檀(記載南涼歷史)
載記第二十七慕容德
載記第二十八慕容超(以上兩卷記載南燕歷史)
載記第二十九沮渠蒙遜(記載北涼歷史)
載記第三十赫連勃勃(記載夏國歷史)

評價


總評

《四庫全書》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
△《晉書》·一百三十卷(內府刊本):唐房喬等奉敕撰。劉知幾《史通·外篇》謂貞觀中詔,前後《晉史》十八家,未能盡善,敕史官更加纂撰。自是,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競從新撰。然唐人如李善注《文選》,徐堅編《初學記》,白居易編《六帖》,於王隱、虞預、朱鳳、何法盛、謝靈運、臧榮緒、沈約之書,與夫徐廣、干寶、鄧粲、王韶、曹嘉之、劉謙之之紀,孫盛之《晉陽秋》、習鑿齒之《漢晉陽秋》、檀道鸞之《續晉陽秋》,並見徵引。是舊本實未嘗棄。毋乃書成之日即有不愜於眾論者乎。考書中惟《陸機》、《王羲之》兩傳其論皆稱“制曰”,蓋出於太宗之御撰。夫典午一朝,政事之得失,人材之良楛,不知凡幾,而九重掞藻,宣王言以彰特筆者,僅一工文之士衡,一善書之逸少。則全書宗旨,大概可知。其所褒貶,略實行而獎浮華。其所採擇,忽正典而取小說。波靡不返,有自來矣。即如《文選注·馬汧督誄》引臧榮緒、王隱書,稱馬汧立功孤城,死於非罪,后加贈祭。而《晉書》不為立傳,亦不附見於《周處》、《孟觀》等傳。又《太平御覽》引王隱書云:“武帝欲以郭琦為佐著作郎,問尚書郭彰。彰憎琦不附己,答以不識。上曰:‘若如卿言,烏丸家兒能事卿,即堪郎也。’及趙王倫篡位,又欲用琦。琦曰:‘我已為武帝吏,不能復為今世吏。終於家。’”琦蓋始終亮節之士也。而《晉書》亦削而不載。其所載者大抵弘獎風流,以資談柄。取劉義慶世說新語》與劉孝標所注一一互勘,幾於全部收入。是直稗官之體,安得目曰史傳乎?黃朝英《緗素雜記》詆其引《世說》“和嶠峨峨如千丈松,礧砢多節目”,既載入《和嶠傳》中,又以嶠字相同,並載入《溫嶠傳》中。顛倒舛迕,竟不及檢,猶其枝葉之病,非其根本之病也。正史之中,惟此書及《宋史》後人紛紛改撰,其亦有由矣。特以十八家之書並亡,考晉事者舍此無由,故歷代存之不廢耳。《音義》三卷,唐何超撰,超字令升,自稱東京人。楊齊宣為之序。其審音辨字,頗有發明,舊本所載,今仍附見於末焉。

優點

《晉書》體例比較完備,使它能容納較多的歷史內容,而無繁雜紛亂之感。《晉書》的帝紀按時間順序排列史事,交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是全書的總綱。在帝紀中首先列宣、景、文三紀,追述晉武帝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開創晉國基業的過程,使晉史的歷史淵源清晰明了,是很得史法的。
書志部分記載典章制度,編排得類別清楚,敘事詳明,可以給人以較完備的歷史知識。列傳記載人物,編次以時代為序,以類別為輔,所立類傳或合傳眉目清楚,各類人員大都分配合理,使西晉近800歷史人物分門別類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構成晉代歷史活動的圖卷。
書中的載記專寫與晉對峙的十六國歷史,在史書寫法上是善於出新的。載記之體略同於《史記》中的世家,但世家記諸侯國歷史,反映的是先秦貴族社會國家緊密聯繫的特點。載記的名目來自《東觀漢紀》,可《東觀漢紀》用載記記載平林、新市及公孫述的事迹,不過是作為列傳的補充。
《晉書》採用世家之體而取載記之名,用高於列傳的規格完整記述了各族政權在中原割據興滅的始末,給各割據政權以適當的歷史地位,較好解決了中原皇朝與各族政權並載一史的難題,這一作法大得歷代史家讚賞。載記中對十六國政權只稱“僭偽”,不辨華夷,體現了唐朝統治者華夷一體,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思想,這更是我們今天閱讀《晉書》時要特別注意的。晉代史事錯綜複雜,比兩漢史都要難寫一些,《晉書》用四種體裁相互配合,較好解決了這一難題。
《晉書》還有內容充實,文字簡練的長處。晉代的社會矛盾尖銳複雜,有地主階級與農民的矛盾,有胡、漢的民族矛盾,有儒、道、釋的矛盾,還有君臣矛盾、抗戰派與清談派的矛盾等等。《晉書》中,提供了很多這些矛盾鬥爭的情況及文獻材料。如孫恩盧循、張昌、王如等傳,反映了當時的農民起義情況;《江統傳》載《徙戎論》,《溫嶠傳》載《奏軍國要務七條》,提供了胡漢鬥爭的材料;《郭璞傳》載《刑獄疏》,《李重傳》載《論九品中正制》,《傅玄傳》載興學校、勸農功諸疏,提供了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情況的材料;《裴頠傳》載《崇有論》,《阮瞻傳》載《無鬼論》等都是重要的思想文獻。此外如《束皙傳》記載《汲冢書》的發現經過,《裴秀傳》記載《禹貢地域圖》的製圖六法,《衛恆傳》記載論書法源流的《書勢》一篇,都是極珍貴的史料。唐修《晉書》距離晉亡已200多年,在記事上有條件改變以往史書誣罔不實的缺點。
書中除因襲舊文外,很少有撰者曲意回護的內容。書中在很多紀傳中揭露了統治階級貪婪、腐朽、驕奢淫逸的本性和殘害民眾的罪行,具有鑒戒意味。《晉書》作者,多是文學大家,因而《晉書》敘事往往能做到簡明扼要,有時還有生動、精彩之筆。書中的載記寫得疏密相間,首尾照應,頗有些章法。如《苻堅》兩卷繪聲繪色,頗見功力。列傳中也往往能表達出歷史人物的情態,讀起來有點味道。
《晉書》的十志有:《天文志》、《地理志》、《律曆志》、《禮志》、《樂志》、《職官志》、《輿服志》、《食貨志》、《五行志》、《刑法志》。從名目上看與《五代史志》大同小異,相差的只是加上了《輿服志》而去掉了《經籍志》。因為《隋志》與《晉志》多出於相同作者之手,修撰時間又很接近,所以在內容上有一些重複的地方。但《晉書》十志上承兩漢、下啟南北朝,還是具有相當高的價值的。
它的類目比較齊全,反映的社會典章制度內容比較全面。《食貨志》和《刑法志》敘事包羅東漢,可補《後漢書》之不足。《地理志》對研究魏晉之際行政區劃變更,州縣制的變遷,都很有作用。《晉書》十志,多出於學有所長的專家之手,內容比較精當。《天文志》、《律曆志》、《五行志》為著名科學家李淳風所修,一直為世所稱,其中《天文》、《律歷》二志尤為精審。《天文志》記載了漢魏以來天文學的三大流派;蓋天說、宣夜說和渾天說,並對渾天說作了肯定;《律曆志》記載魏晉時期幾種曆法,保存了科技史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價值。

缺點

其一:記述荒誕
《晉書》繼承了前代晉史著作的缺點,記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搜神記》、《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之談也加以收錄。例如《干寶傳》中記載干寶之父妾陪葬十餘年,開棺后仍能復生之事。《張華傳》中提到吃“龍肉”之事,並稱“試以苦酒濯之,必有異。”
其二:史料取捨不夠嚴謹
據歷史學者考察,在修撰《晉書》時期,所能見到晉代文獻很多,除各專史外,還有大量的詔令、儀注、起居注以及文集。但《晉書》的編撰者主要只採用臧榮緒的晉書作為藍本,併兼采筆記小說的記載,稍加增飾。對於其他各家的晉史和有關史料,雖曾參考,但卻沒有充分利用。因此唐代成書之後,即受到當代人的指實,認為它“好采詭謬碎事,以廣異聞;又所評論,競為綺艷,不求篤實”。
劉知幾在《史通》里也批評它不重視史料的甄別去取,只追求文字的華麗。清人張熷在《讀史舉正》舉出《晉書》謬誤達450多條。錢大昕批評《晉書》“涉筆便誤”。《晉書》中亦存在自相矛盾之處,例如《文帝紀》記載曹髦被殺之後,成倅兄弟的結局是“太后從之,夷濟三族。”而《荀勖傳》中荀勖的上表卻又稱“成倅刑止其身,佑乃族誅,恐義士私議”,也就是荀勖的上表體現出成倅並未被誅滅三族,兩條史料自相矛盾。

版本版次


• 北宋監本
• 宋紹興重刊北宋本
• 宋刊十四行小字本
• 宋寶佑刊九行大字本
• 宋刊明修本(附音義)
• 元刊十行本
• 元刊二十二行本(大德九路刊本)
• 明南監重修本
• 明北監方從哲修本
• 明藩府刊十行大字本
• 明萬曆間周氏(周若年)翻宋刊九行大字本
• 明吳琯西爽堂校刊本
• 明鍾仁傑刊本
• 明鍾惺評本
• 明蔣之翹更定本
• 明汲古閣刊十七史本
• 清乾隆武英殿附考證本
• 清席氏掃葉山房刊廿一史本
• 清同治年間金陵書局刻本
• 清同治年間嶺南陳氏葄古堂仿殿本
• 清光緒年間湖南寶慶三味書坊翻刻殿本
• 清同文書局影印殿本
• 清五洲同文書局影印殿本
• 清圖書集成局鉛字排印本
• 清竹簡齋石印本(有大小兩種)
• 清史學齋石印橫行本
• 清竣實齋石印本
• 民國商務館影印殿本
• 民國商務印書館百衲廿四史影印宋紹興重刊北宋本
• 民國中華書局排印四部備要本
• 民國開明書店鑄版《二十五史》中之《晉書》
• 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排印本。1974年11月1版1印,豎排繁體,平裝共10冊,精裝則為5冊。最新版次是2012年12月的1版12次。
• 中華書局又於1997年出版“二十四史”縮印本,《晉書》縮印本亦在其列。
• 中華書局又於2000年4月推出《晉書》簡體字本,橫排全2冊。
•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的《二十四史全譯》,第五章為《晉書》,分別是“二十四史全譯晉書第一冊”“二十四史全譯晉書第二冊”“二十四史全譯晉書第三冊”“二十四史全譯晉書第四冊”。
• 巴蜀書社將出版《今注本二十四史·晉書》,帶註釋,排版字體是橫排簡體。

編撰史料


前源文獻

在唐人修晉書以前“據晉、宋等書列傳所載,諸家為晉書者無慮數十種”,其中到唐初時能為世人所見尚有19種。這麼多家記述晉史的舊史文獻就成為了唐修《晉書》時主要的前源文獻。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篇云:“皇家貞觀中有詔,以前後晉史十有八家,製作雖多,未能盡善,乃敕史官更加篆錄,采正典與雜說數十餘部,兼引偽史十六國書,為紀十,志二十,列傳七十,載記三十,並序例目錄,合為百三十二卷。自是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競從新撰者焉。”
18家晉書之名由此而立,但唐初所存的晉朝史書實際為19家。其中用編年體撰寫的有11家,分別是:
• (一)陸機《晉記》4卷
• (二)干寶《晉紀》23卷
• (三)曹嘉之《晉記》10卷
• (四)習鑿齒《漢晉陽秋》47卷
• (五)鄧粲《晉紀》11卷
• (六)孫盛《晉陽秋》32卷
• (七)劉謙之《晉記》23卷
• (八)王韶之《晉記》10卷
• (九)徐廣《晉紀》45卷
• (十)檀道鸞《續晉陽秋》20卷
• (十一)郭季產《續晉記》5卷
用紀傳體撰寫的有8家,分別是:
• (十二)王隱《晉書》93卷
• (十三)虞預《晉書》44卷
• (十四)朱鳳《晉書》14卷
• (十五)何法盛《晉中興書》78卷
• (十六)謝靈運《晉書》36卷
• (十七)蕭子云《晉書》102卷
• (十八)蕭子顯《晉史草》30卷
• (十九)臧榮緒《晉書》110卷
這19家中包括西晉和東晉全部史實的僅臧榮緒一家。臧榮緒的《晉書》乃唐初以前唯一完整的一個本子,因而唐初所修撰的《晉書》主要以臧氏之書為藍本,並通稱為《新晉書》,以區別於臧氏之《舊晉書》。自臧氏之書亡佚,《新晉書》才獨居《晉書》之名。
《史通》在上面所引的那段話之前原有一句,“齊隱士東莞臧榮緒又集東、西二史,合成一書”,所以後面才說,“自是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競從新撰者焉”。於此可知唐初所稱的18家晉書是指臧榮緒《晉書》以外的諸家史書而言:《史通》的話是依據貞觀中的詔書而說的,所以較為簡略,從唐初各家流傳的情況和修撰《晉書》的過程看,這樣理解是無可懷疑的。
除上述19家外,還有4家紀傳體晉書,它們是:
• (廿)謝沉/謝沈《晉書》(卷數不明)
• (廿一)鄭忠《晉書》7卷
• (廿二)沈約《晉書》110卷
• (廿三)庾銑《東晉新書》7卷
上述23家晉書各有不少缺憾,諸如有的屬於未完成的史稿,如謝靈運、沈約、蕭子顯等所撰;有的受客觀條件所限,很難做到載錄完全,成為晉朝的通史;臧榮緒《晉書》雖說志傳俱備,較為完整,但與東晉一代並立甚至比東晉更久的十六國史又未能錄入其中。在這種情況下,唐太宗於貞觀十八年(664),敕令房玄齡、褚遂良等重撰《晉書》,貞觀二十年書成,凡130卷。到安史之亂發生時,作為“御史”晉書編寫時的主要藍本臧榮緒所撰《晉書》已下落不明,其餘的22家晉史書也皆散佚。
總結:臧榮緒《晉書》110卷為最全面的舊晉書,而現行《晉書》實為新晉書(添加《十六國春秋》等十六國歷史編入“載記”條目)。

舊史輯錄

後世的輯錄:清人湯球、黃奭輯有唐代以前的諸家晉史和十六國書。1937年,商務印書館根據《史學叢書》本將湯球的《九家舊晉書輯本》、《晉紀輯本》、《漢晉春秋輯本》、《晉陽秋輯本》、《十六國春秋輯補》、《三十國春秋輯本》等排印出版,收入《叢書集成》初編。新出版的《眾家編年體晉史》一書也有較多收錄。

正統意識


《十六國春秋》和《三十國春秋》為《晉書·載記》提供基本史料之外,也啟發了《晉書·載記》的正統觀。一方面,《十六國春秋》和《三十國春秋》皆以東晉為正統;另一方面,二書都對十六國的地位有所認同,前者不廢其年號,後者稱僭主為王。《晉書·載記》雖未沿襲后兩條書法,但對十六國歷史的認同,是有二書之影響在內的。
唐朝時已然華夷一體、天下為家,寬廣胸襟的唐人多少還是把十六國歷史載入正史之中,撰寫正史《晉書》更創造性地採用本紀、列傳與載記並列的形式,將十六國時的政權列入了正史而不是對立的霸史,賦予這些少數民族政權適當的歷史地位,儘管仍稱僭偽,其實已經淡化了華夷觀念下的正統意識,顯示出唐人對十六國史較為開明的態度。
後世對《晉書》正統觀的評價:《晉書》以前涼張氏、西涼李氏為列傳,其理據頗為可疑;但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正統與僭偽的界限,析言之,本紀、列傳與載記的區分,是正統與僭偽的區分;渾言之,本紀、列傳與載記合一,又共同成就了《晉書》這部正史。“載記”之體確實蘊涵著褒貶並存的複雜性。尤其是《張軌傳》與《涼武昭王傳》,以“僭”入“正”,可以說是“僭越”。
陳寅恪(kè)先生曰:“唐以前諸家《晉書》,可稱美備。而太宗復修之者,其故安在?昔漢世古文經學者於《左氏春秋》中竄入‘漢承堯后’之文,唐代重修《晉書》特取張軌為同類陪賓,不以前涼西涼列於載記,而與捌柒《涼武昭王傳》中亦竄入‘士業子重耳脫身奔於江左,仕於宋,后歸為恆農太守’一節,皆藉此以欺天下後世。夫劉漢經師,李唐帝室,人殊代隔,迥不相關。而其擇術用心,遙遙符應,有如是者,豈不異哉!”唐前所修《晉書》,相傳有十八家,而唐修《晉書》之後,“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竟從新撰”。可以說,兼引“偽史”十六國書是唐修《晉書》與前代《晉書》的最大不同,而不僅僅限於以前涼、西涼入列傳之一端。

補充考釋


補表補志

1.萬斯同:《兩晉諸帝系統圖》;《晉諸王世表》。
2.秦錫田:《補晉宗室王侯表》。收錄有爵可考之宗室,以封國為綱,凡徙封本國者皆列入,較萬表詳細周密。
3.萬斯同:《晉功臣世表》;《晉將相大臣年表》;《東晉將相大臣年表》。
4.秦錫田:《補晉異姓封爵表》。
5.秦錫圭:《補晉執政表》。補訂周濟《晉略》之執政表,較萬氏將相大臣年表為周密。
6.萬斯同:《晉方鎮年表》;《東晉方鎮年表》。
7.秦錫圭:《補晉方鎮年表》。
8.吳廷燮:《晉方鎮年表》;《東晉方鎮年表》。吳氏兩表皆遠較萬表秦表為詳細周密。
9.萬斯同:《晉僭偽諸國世表》;《晉僭偽諸國年表》。
10.秦錫田:《補晉僭國年表》。
11.張愉曾:《十六國年表》。萬、秦、張三表皆按年以各國政權為綱。
12.沈維賢:《晉五胡表》,以民族為綱。
13.萬斯同:《偽漢將相大臣年表》;《偽成將相大臣年表》;《偽趙將相大臣年表》;《偽燕將相大臣年表》;《偽秦將相大臣年表》;《偽後秦將相大臣年表》;《偽後燕將相大臣年表》;《偽南燕將相大臣年表》。
14.練恕:《西秦百官表》。
15.繆荃孫(1844—1919):《後涼百官表》;《南涼百官表》;《西涼百官表》;《北涼西官表》;《夏百官表》;《北燕百官表》。
16.盧文弨(1717—1796):《晉書天文志校正》;《晉書禮志校正》。
17.畢沅(1730—1797):《晉書地理志新補正》。《晉書·地理志》詳於西晉之初,而又不以武帝時郡縣為斷限。惠帝時記述己略,東晉尤為疏漏。畢氏補漏訂訛凡數百條。
18.方愷:《新校晉書地理志》。
19.洪亮吉:《東晉疆域志》。分別敘述實州郡縣、實州僑郡中僑州郡縣,清晰有用;《十六國疆域志》。
20.錢儀吉(1783—1850):《補晉兵志》。
21.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
22.文廷式(1856—1904):《補晉書藝文志》。
23.秦榮光:《補晉書藝文志》。收錄石刻一百三種,為其他補志所無。
24.吳士鑒:《補晉書經籍志》。
25.黃逢元:《補晉書藝文志》。以上補志五家,互有詳略異同,大致以文氏吳氏書為較詳備。

著作批註

1.張熷《讀史舉正》
2.清季民國人吳士鑒、劉承干合注《晉書斠注》一百三十卷,採集眾說以辨異、證同、糾謬、補遺,此書在1928年由吳興嘉業堂刊行。

工具書


1.《晉書辭典》
2.張忱石編《晉書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