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傳體

紀傳體

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記敘史實。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以前的史書多以編年體記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我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以人物傳記為中心敘述史實。紀是帝王本紀,列在全書前面,傳是其他人物的列傳,始於漢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定義


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的史書體例。
紀傳體史書
紀傳體史書
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能夠更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
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史表和史論的綜合。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記載諸侯和貴族的歷史。列傳,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書志,是關於典章制度和有關自然、社會各方面的歷史。表,有世表、年表、月表、世系表、人表等多種名稱,是用來 表示錯綜複雜的社會歷史情況和無法一一寫入列傳的眾多人物。史論,包括卷首序和卷后論,大量的是關於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論,或交代所敘內容的由來與宗旨,而於本紀后論特注重於政治上得失成敗、盛衰興亡的評論,尤能反映史家的歷史見解。優秀的紀傳體史書把這些形式綜合起來,在一部史書里互相配合,形成一個相輔相 成的整體。

舉例


我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最優秀的一部史書,是西漢司馬遷編纂的《史記》。《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寫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漢武帝太初年間結束,上下三千年,共計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別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本紀以歷代帝王為中心,表為大事年表,書記禮制、官制及經濟制度等,世家、列傳記各諸侯國以及武帝以前的各類重要歷史人物,少數民族,鄰近國家的史實,其中世家與列傳就佔了一百篇。司馬遷為了寫完這一巨著,費時二十餘年,多次跋涉全國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傾盡畢生心血。《史記》的古史資料價值特別高,有許多記載成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貴文獻資料;《史記》的史實分析和評價也比較客觀,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學性,例如肯定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進步作用,用「世家」體裁為之作傳,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見的。《史記》既是不朽的史書,又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善用白描手法刻劃人物形象,魯迅甚至把《史記》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為止,故漢代續補《史記》者叢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漢書》最為後世推崇,它是一部敘述了西漢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紀傳體斷代史。自《漢書》著成后,以紀、表、志、傳為主要形式,以斷代為史的史書體例,便成為後世修「正史」的標準形式。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二十四史還附志、表等作為附錄。朝鮮、日本的一些史書也是以紀傳體寫成的。但紀傳體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復見數篇,賓主莫辨」,分頭敘述人物,歷史事件則被分記到人物傳之中,產生重複矛盾的缺陷。到南宋,始出現了克服編年、紀傳二體缺陷而綜合其優點的紀事本末體。
所謂 二十五史,都是紀傳體。我國的史籍浩如煙海,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當首推 二十四史。
可是,我們有時候說二十四史,有時候說二十五史,還有說二十一史的時候,倒底有多少“史”呢?
原來,無論是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是對官修的歷代史書的總稱。明朝時,人們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明史》行世,人們就把它與“二十一史”合稱“二十二史”。
此後,人們又把《舊唐書》併入其中,合稱“二十三史”。
史書中有一個很有名也很有價值的《舊五代史》,已經散失了。在乾隆年間,學者們主要依據《永樂大典》,又把《舊五代史》輯錄整理成書,經乾隆皇帝欽定,與“二十三史”合稱“二十四史”,成為過去傳統史學領域中的“正史”。這樣,我們所熟悉的二十四史就正式形成了。
到了民國,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但很多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二十六史」。

其它史書


斷代史

序號書名記述時代作者作者所處朝代
1古史傳說中的伏羲氏至秦朝蘇轍北宋
2《尚史》上古時期至秦朝李鍇清朝
3《春秋紀傳》春秋時期李鳳雛清朝
4《秦史》秦國先世至子嬰投降王蘧常當代
5《秦集史》秦國先世至子嬰投降馬非百當代
6《東觀漢記》東漢光武帝至靈帝班固、陳宗、尹敏、孟異、劉珍、李尤、劉騊駼等東漢
7《續後漢書》三國蕭常南宋
8《續後漢書》三國郝經元朝
9《季漢書》三國謝陛明朝
10《十六國春秋》十六國崔鴻北魏
11《三十國春秋》曹魏至北魏蕭方等梁朝
12《西魏書》北魏孝武帝至西魏恭帝謝啟昆清朝
13《渤海國志》渤海國唐晏清朝
14《渤海國志長編》渤海國金毓黼當代
15《十國春秋》十國吳任臣清朝
16《九國志》十國路振、張唐英北宋
17《續唐書》五代十國陳鱣清朝
18《唐余紀傳》南唐陳霆明朝
19《江南野史》南唐龍袞宋朝
20《南唐書》南唐陸遊南宋
21《南唐書》南唐馬令宋朝
22《南漢書》南漢梁廷枏清朝
23《契丹國志》遼國葉隆禮南宋
24《宋史新編》宋朝柯維騏明朝
25《宋史筌》宋朝朝鮮國王李祘下令編寫李氏朝鮮
26《宋史質》宋、元兩朝王洙明朝
27《隆平集》宋太祖至宋英宗曾鞏北宋
28《東都事略》北宋王稱南宋
29《西夏書》西夏周春清朝
30《大金國志》金國宇文懋昭南宋
31《新元史》元朝柯劭忞現代
32《元史新編》元朝魏源清朝
33《蒙兀兒史記》元朝屠寄現代
34《元史類編》(亦名《續弘簡錄》)元朝邵遠平清朝
35《元書》元朝曾廉現代
36《罪惟錄》明朝至南明朱本鉉査繼佐清朝
37《明書》明朝傅維鱗清朝
38《明史稿》(亦稱《橫雲山人明史稿》)明朝萬斯同、王鴻緒清朝
39《石匱書》明太祖至明熹宗張岱清朝
40《名山藏》明太祖至明穆宗何喬遠明朝
41《吾學編》明朝前中期鄭曉明朝
42《皇明書》明太祖至明世宗鄧元錫明朝
43《遜國正氣紀》明惠帝曹參芳明朝
44《革除遺事》十六卷本明惠帝符驗明朝
45《南明史》南明錢海岳當代
46《石匱書後集》明思宗至南明張岱清朝
47《南疆逸史》南明溫睿臨清朝
48《海東逸史》南明魯王監國署名“翁洲老民”清朝
49《小腆紀傳》南明徐鼒清朝
50《南天痕》南明署名“西亭凌雪”清朝
51《東南紀事》南明邵廷采清朝
52《西南紀事》南明邵廷采清朝
53《魯之春秋》南明魯王監國李聿求清朝
54《永曆實錄》南明朱由榔王夫之清朝
55《清史稿》清朝趙爾巽等現代
56《太平天國野史》太平天國凌善清現代
57《太平天國史》太平天國羅爾綱當代
58《中華民國史》民國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當代

通史

1《通志》傳說中的三皇五帝至隋朝鄭樵南宋
2《弘簡錄》唐朝至宋朝邵經邦明朝
3《續通志》唐朝至元朝嵇璜、劉墉等人奉旨寫成清朝
4《台灣通史》台灣自隋煬帝至被日本吞併前連橫現代

外國紀傳體史書

序號書名記述時代作者
1《三國史記》高句麗、百濟、新羅金富軾
2《高麗史》王氏高麗鄭麟趾
3《大日本史》(亦稱《日本史記》)傳說中的神武天皇至日本南北朝統一德川光圀
4《鎌倉史》鎌倉幕府小川弘
5《南山史》日本南北朝時期成島讓儉
6《野史》(亦稱《大日本野史》或《日本野史》)日本后小松天皇至仁孝天皇飯田忠彥
7《日本外史》源平之戰到江戶德川幕府末期賴襄

佛教歷史

序號書名作者作者所處時代
1《釋門正統》宗鑒南宋
2《佛祖統紀》志磬宋朝
3《元亨釋書》虎關師煉日本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