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穎達
唐朝經學家
孔穎達(574年—648年),字沖遠(一作仲達、沖澹),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唐朝經學家,孔子的第31世孫。生於北齊後主武平五年(574年),八歲就學,曾從劉焯問學,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隋大業初,選為“明經”,授河內郡博士,補太學助教。孔穎達(574年-648年),字沖遠,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孔子三十二代孫,唐朝經學家。
他曾奉唐太宗命編纂《五經正義》,融合南北經學家的見解,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為經學的統一和漢學的總結做出了卓越貢獻。
隋末大亂,避地虎牢(今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入唐,任國子監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編纂《五經正義》,融合了南北諸多經學家的見解,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卒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終年75歲。
建德六年(574年),孔穎達出生。
孔穎達
孔穎達同郡人劉焯名重海內,孔穎達造訪時,劉焯一開始不不以禮相待,但一經孔穎達向他執經問難、發表意見,劉焯見其答難問對,出人意表,能發人之所未發,於是改容敬之。孔穎達堅決辭歸,劉焯堅決要留孔穎達,孔穎達謝絕了。回家之後,孔穎達以教育授人知識為務。
大業初年,孔穎達應舉明經,對策高第,授任河內郡學博士。後來,隋煬帝廣徵天下宿儒,集中於洛陽,令國子秘書學士與天下大儒辨論,門下省納言(侍中)楊達評第高下,以穎達為最。由於當時孔穎達年少,“先輩宿儒”對比不上他而心懷羞恥,於是暗中派遣刺客欲加害孔穎達,幸得楊玄感將孔穎達藏於府中,才使孔穎達倖免於難。之後,孔穎達補官位空缺而成為太學助教。因為隋末戰亂而避亂於武牢,唐太宗平定王世充時,引孔穎達為秦府文學館學士。
武德九年(626年),孔穎達被擢授國子博士。貞觀初年,孔穎達被封為曲阜縣男,轉任給事中。當時唐太宗剛剛即位,留心各種政務,穎達多次進忠言因而備受親待。唐太宗曾問孔穎達說:"《論語》說:'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是什麼意思?"孔穎達回答道:"聖人設教,欲人謙光。己雖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訪能事。己之才藝雖多,猶以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雖有,其狀若無。己之雖實,其容若虛。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當如此。夫帝王內蘊神明,外須玄默,使深不可測,度不可知。《易》稱'以蒙養正,以明夷蒞眾',若其位居尊極,炫耀聰明,以才凌人,飾非拒諫,則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滅亡,莫不由此也。"唐太宗對孔穎達的回答十分讚許。
貞觀六年(632年),累計除去舊職而任國子司業。一年多以後,升遷太子右庶子,仍兼任國子司業。與許多儒官議歷及明堂,他們都贊同孔穎達之說。又與魏徵撰成《隋史》,加位散騎常侍。
十一年(637年),又與朝賢修定《五禮》,所有疑滯,都諮決之。書成,進爵為子,賜物三百段。庶人承乾讓孔穎達撰《孝經義疏》,孔穎達因文見意,更廣規諷之道,學者稱之。唐太宗因為穎達曾多次匡諫太子,於是賞賜孔穎達與左庶子于志寧各黃金一斤、絹百匹。
唐五學士圖
十四年(640年),唐太宗親臨國學舉行祭祀先聖孔子的釋奠大禮,命孔穎達講解《孝經》,講解完后,孔穎達呈上《釋奠頌》,唐太宗下手詔來稱讚孔穎達。後來,李承乾不循法度,孔穎達每次都犯顏進諫。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對孔穎達說:"太子都長大了,哪適合你這樣讓他沒面子?"孔穎達回答道:"蒙國厚恩,死無所恨。"諫諍更加深切,承乾不能納。
此前,孔穎達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受詔撰定《五經》義訓,總共一百八十卷,名為《五經正義》。唐太宗下詔曰:"卿等博綜古今,義理該洽,考前儒之異說,符聖人之幽旨,實為不朽。"付國子監施行,賜穎達物三百段。當時又有太學博士馬嘉運批駁穎達所撰《正義》,唐太宗下詔令孔穎達更改,孔穎達最終沒有完成更改便去世了。
十七年(643年),因年老退休。
十八年(644年),圖形於凌煙閣,讚詞為:"道光列第,風傳闕里。精義霞開,掞辭飈起。"
二十二年(648年),去世,陪葬昭陵,贈太常卿,謚號憲,享年七十五。
參見詞條:五經正義
孔穎達在經學上的最大成就是奉詔主持編纂舊說府庫、資料寶藏——《五經正義》,書名作“正義”,一則為唐朝政府出於封建大一統之需要,對前代紛雜經說進行統一整理,編撰出一套統一的經書註釋為標準,使士子習有所宗,科舉取士有所依;而從經學之意義上說,所謂“正義”也就是依據傳注而加以疏通解釋之意。
選材
孔穎達作品
《春秋》,以左氏事富文美,因此以《左傳》附經。孔穎達歷考漢晉訓貼,大多雜取公谷,為例不純,唯西晉杜預集解“專取丘明之傳以釋孔氏之經”,尊經重本,“子應乎母,以膠投漆”(《春秋左傳正義序》)。更重要的是杜氏為《左傳》總結有“五十凡例”,補充了左氏在三傳中義理貧乏之不足,與僅重文字訓詁的各家傳注不可同日而語。見解最高,體例最善,故於眾解,獨取杜氏。
在借鑒前儒的基礎上,孔穎達每每指陳疵暇,各論得失。刪修筆削,“必取文證詳悉,義理精審,剪其繁蕪,撮其機要”。因此避免了官修圖書,雜而不純的毛病,保證了《五經正義》的質量。
編撰方法
首先釋經;次及傳注,並用大寫之“疏”字以為標識。
參與人員:
修《周易正義》的有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于志寧、馬嘉運、趙乾葉、蘇德融、趙弘智等;
修《毛徠詩正義》的有王德韶、齊威、趙乾葉、賈普曜、趙弘智等;
修《尚書正義》的有王德韶、李子云、朱長才、蘇德融、隋德素、王士雄、趙弘智等;
修《禮記正義》的有朱子奢、李善信、賈公彥、柳士宣、范義頵、張權、周玄達、趙君贊、王士雄、趙弘智等;
修《春秋正義》的有谷那律、楊士勛、朱長才、馬嘉運、王德韶、蘇德融、隋德素、趙弘智等。
曾祖父:孔靈龜,後魏國子博士
祖父:孔碩,後魏南台丞
父親:孔安,齊青州法曹參軍
兒子:孔志元(一作孔志玄,一作孔志)、孔志約、孔志亮
孫子:孔惠元
歐陽修《集古錄跋尾》
《舊唐書卷七十三·列傳第二十三》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字跋尾》等。
趙崡《石墨鐫華》
孔穎達墓位於衡水市桃城區前馬庄村西300米處,。現存墓地封土高1.5米,,豎有民國九年的墓碑,碑上刻“唐祭酒贈太常卿孔穎達先生”。1983年7月23日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貞觀二十二年,孔穎達病死,其遺體陪葬唐太宗墓昭陵(在今陝西省西安),此墓為他的“衣冠冢”。
孔穎達墓
從此碑書寫者的楷法來看,極似虞世南之《孔子廟堂碑》有人疑為虞世南所書。後有人考孔穎達卒時前十年虞世南已作古,故斷為非虞所書。李宗瀚跋云:“沖遠(孔穎達)卒於伯施(虞世南)后,此碑非虞書明矣,然其規撫虞書可雲惟肖,秀朗遵勁,極似《廟堂》其深穆凝遠之度不逮也。”
此碑在清初乾、嘉后已漫漶剝蝕,餘無幾字,最佳拓本以李宗瀚舊藏宋拓為最,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冊拓墨精良,第一行“右庶子”下“銀”字,字口完好,可見者尚有一千七百餘字。
另有上海博物館藏吳縣吳氏本及趙聲伯舊藏本,皆元明間拓本,解放前神州國光社與有正書局曾有影印,近年來日本二玄社亦有影印模擬印刷本問世,解放后此碑從未出版過,上海書畫出版社選用李宗瀚舊藏宋拓本2000年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