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
高適(704—765年),字仲武,號達夫,滄州渤海縣(今河北省景縣)。唐朝時期大臣、邊塞詩人,安東都護高侃之孫,“邊塞四詩人”之一。
天寶八年(749年),進士及第,授封丘縣尉。投靠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擔任掌書記。拜左拾遺,轉監察御史,輔佐哥舒翰把守潼關。天寶十五年(756年),護送唐玄宗進入成都,擢諫議大夫。出任淮南節度使,討伐永王李璘叛亂。討伐安史叛軍,解救睢陽之圍,歷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使。廣德二年(764年),入為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冊封渤海縣侯。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時年六十二歲,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忠。
高適畫像
唐朝開元十九年(731年),二十八歲。是年起至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北游燕趙,先後欲投朔方節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別》、《真定即事奉贈韋使君二十八韻》《贈別王十七管記》《塞上》《薊門五首》等詩。
唐朝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二歲。應徵趕赴長安,落第。
唐朝開元二十六年(738年),三十五歲。返宋中。作《燕歌行》。自此時至天寶七載(748年),一直居於宋中。其間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東平等地。
唐朝天寶九年(750年),四十七歲。是年秋,北使青夷軍(屬范陽節度使)送兵。
唐朝玄宗天寶十年(751年)春事畢,南歸。有《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薊北》《自薊北歸》等詩。
唐朝天寶十一年(752年),四十九歲。辭封丘尉,客游長安。秋冬之際,擔任涼州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
揚州出現的的講述高適故事連環畫之一
唐朝至德三年(758年),五十五歲。因敢於直言,貶官太子詹事。
唐朝乾元二年(759年),五十六歲。五月,出任彭州刺史。
唐朝上元元年(760年),五十七歲。改任蜀州刺史,直至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初。
唐朝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六十歲。二月,遷任劍南節度使。十二月,松、維、保三州等地為吐蕃所陷,高適不能救。
唐朝永泰元年(765年),六十二歲。正月,高適卒。贈禮部尚書。留有《高常侍集》等傳世。
高適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實性較強。主要有以下幾類:
邊塞詩
書畫家王靖先生作品高適詩
反映民生疾苦的詩
這些詩比較深刻地揭露了統治者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如《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東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實地描寫了廣大農民遭受賦稅、徭役和自然災害的重壓,對他們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還寫過一些讚美“良吏”的詩,從“仁政”思想出發,提倡輕徭薄賦,在當時也有一定的進步作用。
諷時傷亂詩
詠懷詩
銅雀妓 | 塞下曲 | 薊門行五首 | 東平留贈狄司馬 | 過盧明府有贈 |
效古贈崔二 | 別董大二首 | 鉅鹿贈李少府 | 和賀蘭判官望北海作 | 封丘作 |
單父逢鄧司倉覆倉庫因而有贈 | 燕歌行 | 寄孟五少府 | 苦雨寄房四昆季 | 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屠之作 |
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 | 酬司空璲少府 | 酬李少府 | 酬裴秀才 | 酬陸少府 |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 | 酬馬八效古見贈 | 酬鴻臚裴主簿雨後睢陽北樓見贈之作 |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 | 酬龐十兵曹 |
高適岑參詩選
高適詩歌的注意力在於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單純寫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在語言風格上用詞簡凈,不加雕琢。
著名邊塞詩人高適
《滄浪詩話》: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
《吳禮部詩話》:引時天彝評: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
《唐詩品》:常侍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閭巷之間,殆俠徒也。故其為詩,直舉胸臆,模畫景象,氣骨琅然,而詞鋒華潤,感賞之情,殆出常表。視諸蘇卿之悲憤,陸平原之惆悵,辭節雖離,而音調不促,無以過之矣。夫詩本人情,囿風氣,河洛之間,其氣渾然遠矣,其殆庶乎!
《詩鏡總論》:七言古,盛於開元以後,高適當厲名手。調響氣佚,頗得縱橫;勾角廉折,立見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氣局深矣。高達夫調響而急。
《詩源辨體》:五言律,高語多蒼莽,岑語多藻麗,然高入錄者氣格似勝,岑則句意多同。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猶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滄浪所謂“古律”是也。雖是變風,然豪曠磊落,乃才大而失之於放,蓋過而非不及也。
《石洲詩話》:高常侍與岑嘉州不同,鍾退谷之論,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諸公為一手耳。
《昭昧詹言》:高、岑奇峭,自是有氣骨,非低甲庸淺所及。然學之者亦須韻句深長,而闊遠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無餘韻,仍是俗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