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中作

唐代高適的詩作

《薊中作》是唐代詩人高適所作的一首邊塞詩。全詩通過描寫了邊境的荒涼、邊患的嚴重,抨擊了統治階級的失策。在行文上層層推進,環環相扣,起伏跌宕,擒縱自如,將詩人壯志難酬的巨大悲憤恰到好處地反映出來。

作品原文


薊中作
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
邊城何蕭條,白日黃雲昏。
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
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
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薊(jì)中:指薊城,今河北大興西南。
⑵垣(yuán):城上矮牆。
⑶蕭條:冷落。
⑷翻:同“反”,反叛。
⑸安邊書:安邊的策略。
⑹諸將:指安祿山等人。
⑺孫吳事:指孫武、吳起用兵之事。孫武,春秋齊國人,古代著名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吳起,戰國時衛人,任魏國將軍,大敗秦兵,亦有兵法行世。

白話譯文

打馬驅馳越過沙漠,長途跋涉來到邊疆。
邊城一帶如此蕭條,日光慘淡白雲昏黃。
身臨沙場爭戰之處,常為胡虜的反覆侵擾而憂傷。
胸中不是沒有安邊良策,無奈將帥己得封賞無心邊防。
才如孫吳卻無處施展呀,只好歸來閉門獨自惆帳。

創作背景


《文苑英華》與敦煌唐寫本殘卷《唐人選謝詩》中此詩皆題作《送兵還作》,可知此詩是高適在天寶十年(751)冬天送兵后,於次年春天南返封丘時所作。

作品鑒賞


賞析

詩一開篇,“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就以“沙漠”、“塞垣”這樣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偉岸的典型圖畫。接著以“策馬”、“長驅”和“登”這三個動作,勾畫出一個揮鞭馳騁、飛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國難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邊城何蕭條,白日黃雲昏”,則寫詩人登上塞垣的所見的“蕭條”荒涼景象。開始四句敘事寫景,以白描之法大筆勾勒,境界闊大,人物雖尚未出場,但通過“策馬”“長驅”的壯烈之舉,落日黃雲的蒼茫之色,特別是“落日何蕭條”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憂愁之重。
第五、六句“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則深刻揭露了前文“邊城何蕭條”的根源。邊城地區征戰不止,兵戈相交,是因為胡虜反叛,暗示了對安祿山等人企圖以“邊功市寵”而引起邊境戰端的憤怒之情。“一到”、“每愁”兩詞對舉,突顯邊患之重之久。
第七、八句“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是詩人由邊患不止而引發的激憤之語。“豈無”以強有力的反詰,對統治者進行了強烈的抨擊,同時也表現出自己安邊定遠的高度自信心。接下來“諸將已承恩”便對上一句的反問進行了回答,不用“安邊書”制止邊患,是因為統治者錯用朝中腐敗奸詐的“諸將”,這一句將詩人安邊的自信和慷慨壯志擊碎,其心理也經歷了一個起伏不定的過程。
最後兩句“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表現詩人目睹賢者沉淪、奸人晉爵的社會現狀,痛恨當朝統治者錯用奸臣、造成無窮邊患的憤懣之情。“孫吳事”,“閉門”則是引典抒情,並以此煞尾,有言少意多之妙。“閉門”之言乃對現狀極為不滿的反語,詩人積極用世、渴望成就一番功業,不會甘於閉門不出,此為其激憤之語。
全詩在藝術上敘事寫景,形象逼真,襯托出壯烈的情懷;情感上議論抒情,透射出詩人強烈的憤懣和不願同流合污的凜凜風儀;語言上看似平淡質樸,但由於“感賞之情,殆出常表”,同樣具有攝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學者唐汝詢唐詩解》:此志在安邊,傷不遇也。言我覽觀邊塞胡虜之未寧,豈無安邊之書可獻乎?特以諸將巧詐以圖爵賞.使賢者不能自達於上耳,是以徒抱孫吳之略而不得一試也。
清代詩人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言諸將不知防邊,雖有策無可陳也。乃不雲天子僭賞,而雲主將承恩,令人言外思之。

作者簡介


高適,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后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高適畫像
高適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