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遠
蔡世遠
蔡世遠 (1682~1733年),字聞之,號梁村。清漳浦縣人。因世居漳浦梁山,學者稱之為“梁山先生”。蔡世遠生於世代書香之家,是宋代理學家蔡元鼎的後裔;祖父蔡而熤,是明代重臣、著名學者黃道周的學生;父親蔡璧,拔貢生,任羅源縣教諭,后受福建巡撫張伯行之聘主持福州鰲峰書院。
蔡世遠 的確切生卒時間是,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三月十一日(公元1682年4月18日)生,雍正十一年癸丑正月初九日(公元1733年2月22日)卒。
蔡世遠從小接受家訓,努力學習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的遺著,還廣泛學習各種經書,講求經世之學。他以古代名人為學習榜樣,認為學問起碼要近似南宋的真希文(德秀),事業要近似北宋的范希文(仲淹),因而以“二希”作為自己的堂號。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蔡世遠考中舉人。翌年,張伯行見他年輕多才,請他主持校訂先儒著作。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京參加會試,得中進士,選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在京期間,他得到福建同鄉、大學士李光地的賞識,在李的啟迪下,又對程朱理學作進一步探究,有了較深的造詣。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蔡世遠請假回鄉省親,途經浙江,聽說漳、泉二州鬧飢荒,便親自向在浙同鄉借款,並勸說他們捐錢買米幾千石救濟災民;又請浙江巡撫放寬口禁,將糧食由海上運到漳、泉,平價賣給百姓。探親期間,父親去世,於是居家守制治喪。其間親定族規,置大小宗祭田,對孤寡老人按月發給糧食,使他們免於凍餓。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蔡世遠服喪期滿回京,但已超過原來所請的探親假期。按朝廷新頒的詔令規定,翰林、科道官員假滿未歸者,作為自動超休處理。世遠為丁父憂而超假,本應按照丁憂假例處理,可是朝廷不知此情,也將他作為自動超休處理。有人勸他向吏部說明情況,求請復職,世遠卻說:“吾聞古者受爵而讓,未聞投牒以自申也,況吾實以假歸,焉可誣乎?”結果,他被休致了。其時,康熙命李光地任總裁編纂《性理精義》,李便推薦世遠任分修。翌年,書成,世遠不以編纂之勞邀功,恰好又接到生母吳氏患病的消息,就向李光地告假回鄉侍奉母親。
蔡世遠回閩后,受聘到省城福州主持鰲峰書院,為福建培養人才。他到書院后,立學約:“以循序體察為致知之方,以敦本立誠為力行之要”;而自己由“夙尚風節,敦行孝悌,好語經濟,而一本於誠信”,因此,“閩士慨然感興於正學”。在他的培養下,很多人都有所成就,如乾隆時(1736年至1795年)著名的學者、寧化人雷翠亭,就是出自世遠門下。世遠在鰲峰書院教學一段時間,后因母親逝世回家服喪。在漳浦家居期間,他又接受知縣的聘請,到學堂講學,聽者常達幾百人,甚至上千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灣爆發朱一貴起義,蔡世遠得悉朝廷將出師台灣,急忙修書給總督滿保,建議他告誡入台清軍不要隨意殺人。台灣局勢安定后,又建議有司要選用廉潔賢能的人出任地方官,使上下緝和,確保治安。這些建議都為總督滿保所採納,因此台灣人民頗受其惠。
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選拔經術德行兼優的學者任諸皇子侍讀,蔡世遠奉詔入京,授為翰林編修,直上書房,侍諸皇子讀書。不久,遷為侍講。雍正四年(1726年),又升為右庶子,再遷為侍講學士。翌年,遷少詹事,再遷內閣學士,位列九卿。雍正六年(1728年),遷禮部侍郎,主持鄉試、會試事務;同時充經筵講官,兼管籍田、從耕,以及文武殿試讀卷、校閱文藝等工作。這一時期,他專心致志輔導諸皇子學習,很少參加廷議。世遠給諸皇子講授四書五經及宋“五子”(即周、張、二程及朱)的理學,“必近而引之身心”,說明為人處事必須“設誡而致行”的道理;在輔導皇子學習諸史及歷代文學作品時,“則於興亡治亂,君子小人消長,心跡異同,反覆陳列,三致意焉。”當時兼任保傅的都是一些執政的大臣,他們無暇兼顧講習,只有世遠一人每日卯時入宮,酉時出宮,10餘年風雨無間,深受世宗的讚許和諸執政大臣的好評。
蔡世遠在京和古文大家大學士方苞過從甚密,二人常縱論“民生之利病,吏治之得失,百物之息耗,士類之邪正”。門人陶太常初任職時,和幾個同年去拜謁世遠,世遠便對他們著重指出《詩經·民勞篇》的要旨在“重戒詭隨”,說明做官必須愛民的道理,以及依附權勢、搞陰謀詭計的可恥。
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總督高其倬參劾蔡世遠的長子蔡長漢違反條例,私給船照。世遠奏說:“臣子長漢現在京邸,此所給照,不知何人所為,但有臣官銜圖書,非臣族姓,即臣戚屬,請敕鞫治。”后經部議,他因失察被降一級調用。翌年,世宗下溫諭,復其官職。時世遠已卧病不起,世宗令太醫為他診治,所需珍貴藥物皆由朝廷供給。世遠病了1年多,終因醫治無效,享年53歲。
蔡世遠雖身居高位,但謙恭自持,淡泊為懷,所得俸祿,多半贊助族親和故舊,“妻、子僅免寒飢,敝衣粗食,視窶人或甚焉。”他在京城的起居室只設一架床、一張帳,遇有好友到來,就讓出自己的床鋪,自己睡在後夾室里。當夏秋時節,“蟻虻噆膚,竟夕不安”。有一次,陶太常進入世遠的卧房為其妻子診病,看到掛的是補過的舊蚊帳,蓋的是補過的粗布被,不禁嘆息。世遠身後,除幾襲舊衣外,幾乎一無所有,家屬無力發喪,世宗特賜銀500兩,諸皇子也賻贈銀300兩,靈柩才得歸葬福建漳浦原籍。大學士方苞為他撰寫墓誌銘。乾隆時,追贈禮部尚書,謚文勤;高宗並寫了《懷舊》詩,稱他為“聞之先生”,詔令入祀賢良祠。
蔡世遠 字聞之,號梁村。生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其父蔡璧,選貢,授羅源教諭,后受聘於鰲峰書院,為書院長。蔡世遠從小熟讀四書五經和程朱理學,謹遵父教,勤勉奮進。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蔡世遠中舉人,翌年,受福建巡撫張伯行的聘請,到鰲峰書院校訂先儒的著作。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進士,選庶吉士。他深得相國李光地的賞識,在李光地的啟迪下,精研程朱理學。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蔡世遠乞假回鄉省親,翌年,父親去世,在家守喪。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四月,應漳州知府魏荔彤的聘請,主修《漳州府志》,翌年正月,基本完成編纂,並為其寫序。這時,相國李光地充任編纂《性理精義》總裁,遂推薦蔡世遠擔任分修。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性理精義》編纂完成,蔡世遠不願以編輯敘勞,告別李光地,回鄉服侍母親。
不久,福建巡撫呂猶龍得知蔡世遠為人正派,學問淵博,聘他到省城主持鰲峰書院,繼承其父蔡璧的講席,他主持書院期間,為福建培養眾多有成之士。后丁母憂,歸家守喪,期滿后,曾應漳浦縣知縣汪紳文之聘,講學於漳浦縣學宮,士子爭先恐後地前往聽講。
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選拔精通經術,學行兼優的學者,任諸皇子侍讀,蔡世遠奉特詔入京,授翰林編修,入直尚書房,侍諸皇子讀書。不久,升翰林侍講。雍正四年(1726年),遷詹事府左庶子,再升為翰林侍講學士。雍正五年(1727年),升詹事府少詹事,又晉陞內閣學士兼禮部右侍郎。雍正六年(1728年),轉禮部左侍郎,任經筵講官。雍正皇帝稱讚他講學用心得體,盡心盡職:“談經禁近,朕心飫講論之勤;晉秩容台,邦禮藉寅清之重”。
雍正八年(1730年),科臣彈劾蔡世遠長子蔡長漢違犯條例,私給船照。雍正皇帝將劾疏傳示蔡世遠,世遠奏辨說:“兒子蔡長漢現在京邸,此事應是族人或戚屬所為,請敕鞫治”。后經部議,蔡世遠以“失察”,被降職一級調用。翌年,雍正皇帝下了溫諭,特令官復原職,雍正十二年(1734年),卒於任所,終年53歲。乾隆二年(1737年)贈禮部尚書,賜祭葬,謚文勤,后又追贈太傅。他的好友、同僚、文學家方苞為其撰寫《禮部侍郎蔡公墓誌銘》,銘中寫道:“其材天植,其學不迷,其志不欺,其數非奇,而不竟其所施。匪予之私,眾心所凄”.乾隆皇帝稱其為“聞之先生”,親自為其文集寫序言。
蔡世遠學識淵博,尤精理學,尊崇、闡發程朱正學。他以宋代范仲淹和真德秀為榜樣,把自己的居室命名為“二希堂”。蔡世遠的學問和品德深受當代士人的尊重。蔡世遠的著作有《二希堂文集》等刊行於世。
蔡世遠 是清代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學識淵博,尤精於性理之學。他繼承二程和朱子之學,又深研周敦頤、張載的學說,是清代閩學派的主幹。
世宗在為他作的《制詞》中說,他“研究於天人、性命,砥礪乎理學、文章”,“克探濂、洛、關、閩之蘊”。他和李光地兩人實系宋代楊時、朱熹的理學傳人。在理論上,他主張把“敦本立誠”作為“力行”的原則;在學習方法上,以“循序體察”作為“致知”的途徑。
其遺著有:清高宗作序的《二希堂文集》15卷,《鰲峰學約》、《朱子家禮輯要》各一卷,所編的《性理精要》、《歷代名臣言行錄》,考定的《古文雅正》、《漢魏六朝四唐詩》各若干卷。他的另一貢獻為纂修《漳州府志》,以正統儒家觀點評騭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