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綰

唐朝官員

楊綰(718年 -777年8月27日),字公權,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唐朝中期名相,戶部侍郎楊溫玉之孫、醴泉令楊侃之子。

楊綰出身弘農楊氏原武房,早年以聰慧聞名。唐玄宗時登進士第,授太子正字。天寶十三載(754年),參與玄宗親自主持的考試,名列第一,升為右拾遺。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楊綰前往唐肅宗所在的靈武,隨後歷任起居舍人、職方郎中、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等職。代宗李豫剷除元載一黨之後,楊綰出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眾人聞知其拜相后,都相互祝賀。楊綰為相不久,便因中風離職休養,代宗多次遣使探望。

大曆十二年(777年),楊綰病逝,年六十。獲贈司徒,謚號“文簡”。《全唐文》收錄其文。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楊綰出身弘農楊氏原武房,幼年時便以聰慧聞名,等到長大后,好學不倦,博通經史。九流七略,一覽無遺。尤其擅長文辭,詞藻結構清新韻足。崇尚玄理,沉靜寡慾,經常獨處一室,左右擺滿經書,凝視滿席書籍,非常寧靜。內心明晰而運用隱晦,不求聲名,每次寫文章,羞愧於自白,不是知己的人不可看見。
楊綰早年孤苦貧寒,以孝敬母親而聞名,有時缺乏美味食物,臉上即顯出憂慮。親友勸說他去謀求俸祿,楊綰於是考取進士,被調補為太子正字。
天寶十三載(754年),唐玄宗御駕勤政樓,考取博通墳典、洞曉玄經、辭藻宏麗、軍謀出眾等科的舉人,命有關部門提供食物,直至黃昏時才結束考試。除考取辭藻宏麗科的人之外,其餘各科另外加考詩賦各一首。制舉考核詩賦,自此開始。此次登科的有三人,楊綰名列第一,被越級擢升為右拾遺。

疏議貢舉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范陽、河東、盧龍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誅宰相楊國忠為名,起兵反唐。安祿山一路南下,攻克東都洛陽,直逼京師長安。次年六月,玄宗與太子李亨等出逃。七月,李亨在靈武即位,即為唐肅宗。楊綰在叛軍中冒著危險,“披榛求食”,奔赴行在靈武。此時,朝廷正急於求賢,等到楊綰趕到,大家都感到很高興,肅宗下詔授他為起居舍人、知制誥。歷任司勛員外郎、職方郎中,依舊掌制誥。後轉任中書舍人,兼修國史。
此前,對年齡大的舍人稱為“閣老”,官署中的雜料錢,有五分之四歸於“閣老”。楊綰認為他們品秩同列,待遇同等,全都應平均分配。此舉深受當時輿論稱讚。
經兩次升遷,楊綰任禮部侍郎。他向唐代宗分條目上奏貢舉的弊端,代宗令尚書左右丞、各司侍郎、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給事中、中書舍人共同商議此奏文。給事中李訥、給事中李棲筠、尚書左丞賈至及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嚴武所奏議的內容均與楊綰相同。宰臣們上奏說明舉人舊業年月已久,很難速改,如今的舉試還望能同意進行,來年再奉詔停止,仍然詔令禮部立即分條目上奏。代宗拿廢止進士科的問題向翰林學士詢問意見,學士對答說:“進士制度由來已久,立即廢除,恐怕會失去士子所習的舉業。”於是詔令孝廉與舊舉試同時進行。
楊綰又上奏議論歲貢中的孝悌、力田以及童子科等考試,其中孝悌、力田應該具有實際意義,童子越來越多,不在常科,都與歲貢同時進行,擔心會助長人們的僥倖投機之風。代宗詔令停止童子科考試。之後,楊綰被改授為吏部侍郎。在任內,他根據法則推舉選用,精於鑒別、考察人物,以處事公允受到朝野稱讚。

移風易俗

代宗在位時,宰相元載執掌大權,公卿大多依附他,只有楊綰孤立中道,清貞自守,未曾私下拜謁元載。元載認為綰平時聲望很高,在外表示對他尊重,內心實際卻對他疏遠、忌恨。權宦魚朝恩死後,元載認為魚朝恩曾經兼領國子監事務,是玷污了太學,應該用名儒主理國子監,以澄清此職,於是上奏提拔楊綰為國子祭酒,實際上是想將他置於閑散職位上。
後來,元載貪財冒犯的行為愈加嚴重,天下人都對楊綰評論稱讚。代宗非常清楚這些,考慮到元載在樞衡任職已久,沒有馬上將其罷免。仍將楊綰升為太常卿、禮儀使,藉助他來振興廢棄已久的郊廟之禮,也藉此機會觀察其辦事成效。
大曆十二年(777年)三月,代宗定計逮捕元載,將其誅殺。四月初一,代宗任命楊綰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兼修國史。楊綰多次表示懇請讓位,代宗堅決不許,他於是不敢再辭。
楊綰德高望重,且質樸忠貞、車服儉樸,素以品德舉止著稱。任命他為相的詔令公布后,朝野之人相互祝賀,朝中權貴移風易俗的例子有許多:
• 御史中丞崔寬是劍南西川節度使(今四川省西部)崔寧的弟弟,家境富有,在長安之南建有別墅,其中的池館台榭,在當時被稱為第一,崔寬得知楊綰拜相后,在當天就暗中派人將其拆毀;
• 中書令郭子儀駐守邠州(治今陝西彬縣),他正在宴請賓客時聽說楊綰為相,便將在座助興的聲樂隊減去五分之四;
• 京兆尹黎干受代宗寵信,每次出入車馬有一百多輛,但也在楊綰拜相當日減少車馬,只留十匹而已。
除此之外,其餘聞風而動、將奢變儉的人不可勝數。楊綰又與常袞向代宗舉薦被貶的湖州刺史顏真卿,代宗當即顏真卿入京擔任刑部尚書。二人還向代宗舉薦淮南判官關播(唐德宗朝官至宰相),使其被召為都官員外郎。楊綰在相位不到數月,便為人心所歸。

中風離世

楊綰患有痼疾,拜相不久后便中風,代宗優詔令他在中書省休養。代宗每次在延英殿引見楊綰時,都特許由人扶入。代宗內心看重楊綰,一心任用他,對他非常禮遇寵愛。當時改革朝政的弊病,全都由楊綰決斷。他多次上奏請求辭位,代宗多次下詔回絕。等到楊綰病重時,代宗每天派遣宦官前往詢問病情,並命御醫在其身旁時刻守候。每次聽說他的病有起色,代宗便喜形於色。
大曆十二年七月二十日(777年8月27日),楊綰病逝,享年六十歲。前來探望的宦官急馳回宮奏報。代宗聞訊后,驚愕悲悼許久,為他輟朝三日,並下詔追贈楊綰司徒。
其後,代宗又命文武百官前往楊綰的宅第,與朝廷特派的內常侍吳承倩會同弔唁他,並賜其家絹千匹、布八百端。代宗對楊綰的猝逝非常惋惜,對朝臣們說:“上天不讓朕致力於太平,為什麼將朕的楊綰奪走這樣快!裝殮之時,朕與眾卿悲痛哀悼之情正同啊。”宰相死後受到如此恩遇,長久以來少有人能與楊綰相比。
太常最初為楊綰擬定的謚號為“文貞”,但宰相常袞平素便忌恨楊綰得到代宗寵任,至此時更唆使比部郎中蘇端上疏大肆詆毀楊綰。代宗發怒,將蘇端貶為廣州(一作巴州)員外司馬,仍謚楊綰為“文簡”。
同年十月,楊綰下葬長安少陵南崗。

人物評價


總評

楊綰以儉樸為樂,不曾留意自己家產。不過問生計,多次擔任要職,無一區房宅,所得的俸祿,每月分發給親友。思想明晰見識過人,蓋如往哲微言,《五經》奧議,以前儒者們未知的東西,楊綰一看便知其精深至理。他崇尚玄言,崇信釋道二教,曾經著有《王開先生傳》以表敘其意。凡是所結交的朋友,都是當時名流。有的到他那裡去的人,終日清淡,不曾追逐名利。有些客人想謀求職位,看見楊綰說話玄達,不敢提出,慚愧退下。大曆(766年-779年)年間,德高望重,天下雅正之士都爭著投奔其門下,還有從數千裡外來的人。楊綰以清正賢德改變雅俗(坐鎮雅俗),在當時可與楊震、邴吉、山濤、謝安為同類之人。

歷代評價

常袞:常在於道,亦周於仁,文以君子之言,生知聖人之意。司我載籍,鴻聲不泯,常典選舉,後之法程。乃者崇進名儒,俾其宣明師訓,講求三代,稽合五經。濟濟諸生,誨之不倦,飽於道德之富,成其禮讓之風。況恭儉忠信,恪守而彌固,一時模表,清議所高。固可以處楊震、桓榮之位,領曲台、太府之重,勉思厥服,以稱任賢。 (《授楊綰太常卿制》)
李豫:①贍學懿文,崇德廣業,表微藏用,適務知章。 (《授楊綰中書侍郎常袞門下侍郎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制》)②天不使朕致太平,奪我楊綰之速也! (《舊唐書》引)③性含元和,身齊律度,道光雅俗,器重宗彝。寬柔敬恭,協於九德;文行忠信,宏於四教。內無耳目之役,以孝悌傳於家;外無車服之容,以真實形於代。西掖專宥密之地,南宮領選舉之源。以儒術首於國庠,以禮度掌於郊廟,簡廉其質,奉職同休。頃以任非其才,毒流於政,爰登清靜之輔,庶諧至理之期。道化既穆於朝班,儉德已行於海內。 (《贈楊綰司徒詔》)④履道居貞,含和毓德,行為人紀,文合典謩。清而晦名,無自伐之善;約以師儉,有不矜之謙。方冊直書,秩宗相禮,辭稱良史,學茂醇儒。委在樞衡,掌茲密命,彌契沃心之道,累陳造膝之誠。將以布天下五行之和,同君臣一德之運,遽軫藏舟之嘆,未展濟川之才。素業久而彌彰,清風歿而可尚。 (《賜楊綰謚詔》)
韋肇:夫替天吏佾德,崇奸稔禍。黨進憸人,以疑上心。宰政之堙替者,謨十年矣。而公承其弊,未幾經時,誠達於上,信孚於下。事舞稽難,俗用丕變,豈不言之化,本乎忠淳。何所感之深,其成也速。凡今之人或不知者,由之而已。公自始仕,至豈大位,歷試之效,政之蓍龜,自冠歲逮於考終。率身之行,世之表儀,蓋國相常。 (《贈司徒楊府君墓誌》)
楊夔:代宗朝用楊綰為相,綰性清儉,時論推之。及為相,郭汾陽為河中節度使,憚之,妓樂減半。驗於此,即四方凜畏當國者操守耳。 (《復宮闕後上執政書》)
劉昫:①善人為邦百年,即可勝殘去殺,楊綰入相數日,遽致移風易俗。周、召、伊、傅,蕭、張、房、杜,歷代為相之顯者,蔑聞斯道也。嘗讀諸集,賞善多溢美,書罪多溢惡;如楊綰拜相之麻,贈官之制,改謚之詔,則當時秉筆者無愧色矣。昔趙文子薦士七十,古為美談;崔祐甫除吏八百,人無間言。開物成務之才,滅私徇公之道可知也。噫!公權余旬日而薨,貽孫未期年而逝,邃古已來,理世少而亂世多,其義在茲矣。常袞之輩,不足雲爾。 (《舊唐書》)②公權儒道,貽孫相才。命乎不永,時哉可哀。 (《舊唐書》)
王欽若:生而聰慧,及長,好學不倦,博通經史,九流七略、諸子諸集,無不該覽。 (《冊府元龜》)
宋祁:綰以德服人,而人自化,可謂賢矣。其論議渾大,雖古王佐無以加。 (《新唐書》)
范祖禹:①自三代以後,取士之法不本於鄉里學校,至唐而其弊極矣,惟楊綰貢舉之議最為近古可行,而卒為庸人沮止,況先王所以致治之具欲舉而措之天下,不亦難乎? (《唐鑒》)②上之化下,如風靡草也,楊綰以清名儉徳為相,而天下從之如此,況人君能正己以先,海內其有不率者乎?是以先王必正其心、修其身而天下自治,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此之謂也。 (《唐鑒》)
蘇軾:①竊以古之為國,權在用人。德厚者,輔其才而名益隆;望重者,無所為而人自服。是以淮南叛國,先止謀於長孺,汾陽元老,尚改觀於公權。 (《賀呂副樞啟》)②竊惟人材進退之間,實為風俗隆替之漸。必欲致治,在於積賢。……崔琰進而廉儉成風,楊綰用而淫侈改度。 (《謝中書舍人啟》)
蘇轍:唐之賢相也。 (《龍川略志》引)
楊康國:臣聞楊綰居廟堂,人心自化;汲黯在朝,淮南寢謀。 (《續資治通鑒長編》引)
洪邁:若唐宰相三百餘人,自房、杜、姚、宋之外,如魏徵、王珪褚遂良狄仁傑魏元忠、韓休、張九齡、楊綰、崔祐甫、陸贄、杜黃裳、裴、李絳、李藩、裴度、崔群、韋處厚、李德裕、鄭畋,皆為一時名宰,考其行事,非漢諸人可比也。 (《容齋續筆》)
朱熹:若楊綰用,而大臣損音樂,減騶御,則人豈可不有以養素自重耶? (《朱子語類》)
王應麟:楊綰《贈官制》云:“歷官有素絲之節,庇家無匹帛之餘。”史臣謂:當時秉筆者無愧色。 (《困學紀聞》)
張璁:唐楊綰清儉簡素。 (《應制陳言》)
李廷機:楊綰為相國,常袞同平常。綰相三月卒,帝泣而悲傷。 (《五字鑒》)
蔣一葵:性沉靜,獨處一室,左右圖史。不好立名。 (《堯山堂外紀》)
王夫之:①元載死,晉楊綰而任之,意且與綰深謀制群雄而快其夙恨,綰早卒,乃載意而廢然返耳;藉其不然,誅夷行於一方,則四方愈為搖動。然而無慮也,元載殺朝恩而帷蓋之恩不保,綰雖忠,亦必慮及於此,以自慮於不才之散術,挾詐之主,未有敢興深謀者也。 (《讀通鑒論》)②唐自天寶以後,天下分裂而無紀,至於大曆,亂少息而泮散尤甚。雖然,可為之幾正在是矣。逆臣之逆橫已極矣,唯意所為,而不能以非法之法亂法也;邪臣之邪貪已極矣,唯利是崇。然其亂法者,莫能改法也。故楊綰一相,三月之閑,而天下為之震動恪共以從又,綰於是得立法之本,而行之有序;綰不死,知其可以定天下矣。……三豎亂於前,元載亂於後,朝廷無法,而天下從風。綰清修自飭,立法於身,而增百官之奉以養官廉;罷團練守捉以肅軍政;禁諸使之擅召刺史,以孤悖逆之黨;定諸州兵數,以散聚眾之謀。行之朝廷,可行而行矣;行之內地,可行而行矣。且姑置抗拒之逆藩於不論,使其允行之,十年之後,內寧而外患亦無藉以生,天下將秩秩然,兵有制,吏有守,則據土叛君者,明其為化外之跡,而不敢以中逆貌順、覬朝廷之寵命,河北梗化之凶豎,不斂手而聽命者,未之有也。夫代宗非果無能為者,一受制於李輔國,而二豎因之,元載乘之,懷情以待,得綰以相而志將伸,綰遽卒,常袞不足以勝任,而代宗又崩矣,唐之不振,良可悼已!然建中之初,天下姑安者,猶綰之餘休也。法先自治以治人,先治近以及遠,綰清慎自持,汾陽且為之悚惕,孰敢不服哉?法猶可行,治猶可定,天奪綰而代宗終為寄生之君,過此無可為矣。 (《讀通鑒論》)
王命岳:昔者楊綰為相,而百僚減騶從、毀第舍。毛玠為尚書,而吏無敢為好衣美食者。 (《懲貪議》)
朱軾:賢哉!楊綰之相也。白麻甫宣,風俗已移。雖郭子儀諸公,能貶己以成人之美,要其清望儉徳,詟服人心者,深矣。綰為相僅三閱月,厘革(闕)政,已有可觀,惜天奪之(闕),如代宗所云耳。《唐書》贊其“論議渾大,雖古王佐無以加”,非過譽也。 (《史傳三編》)
蔡世遠:漢唐以來,人材輩出,后先相望,略綜其概。……抱負經綸,郁不得施,向用方殷,遽奪之年者,賈誼、楊綰也。 (《歷代名臣傳序》)
愛新覺羅·弘曆:唐楊綰相代宗,制日之下,朝野相賀。郭子儀減聲樂,黎干省雛從,崔寬第舍宏奢,亟毀撤之。蓋綰之清名儉德,其足率乎人者如此。然當是時,天下之弊政多矣,代宗方倚之釐正紀綱,乃終綰之相,寂無聞焉。則綰之清名儉德,不過自善其身,而非撥亂救時之相也。 (《乾隆論楊綰》引)
愛新覺羅·顒琰:若楊綰、盧懷慎、杜黃裳之徒,高節清標,聞者感而自化,羔羊素絲,風流如在。 (《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引)
魏源:古豪傑之用世,有行事可及,而望不可及者,何哉?同恩而獨使人感,同威而獨使人畏,同功而其名獨震,同位而其勢獨崇,此必有出於事業名位之外者矣,有德望,有才望,有清望。晏平仲柳下惠、汲黯、霍光、羊祜、謝安、高允,其德望歟;子臧、季札、魯仲連、楊震、李固、楊綰、元德秀,其清望歟;管仲、子產、信陵君、樂毅、賈誼、陳湯、祖逖、姚崇、李德裕,其才望歟。 (《治篇七》)
羅淳衍:臣聞楊綰作相,德可移風。賈誼獻書,憂深亡等。 (《請崇儉禁奢疏》)
蔡東藩:這真好算是救時良相了。 (《唐史演義》)

個人作品


《全唐文》收錄有其奏疏碑文。
楊綰作品 
奏疏《條奏貢舉疏》《上貢舉條目疏》
碑文《裴遵慶碑》《汾陽王妻霍國夫人王氏神道碑》

軼事典故


早而夙慧

楊綰天生聰慧,四歲時就敏識過人。一次晚宴上,賓客們各自提出將座位中的器物以音韻四聲讀出來,各位賓客都沒有說話,楊綰應聲指著鐵燈對應說:“燈盞柄曲。”眾人都很驚奇。

好殺減壽

據蘇轍回憶,宋英宗治平(1064年-1067年)年初時,他在東京,曾夢到自己入三清殿,殿上有老子像,高三二尺,相貌非常奇怪,可以和人說話,去問他的人有很多。蘇轍也前去拜謁詢問,老子問蘇轍:“你知道楊綰嗎?”蘇轍回答:“是唐朝的賢相。”老子又問:“你知道高郢、嚴震嗎?”蘇轍回答:“高郢是文臣,嚴震是功臣。”老子問道:“三人誰更賢能呢?”蘇轍回答:“高郢、嚴震雖然賢能,但他們遠不及楊綰啊!”老子說:“這些人都位至宰相。但楊綰未至上壽,而高郢、嚴震都在耆艾之年才死,你知道原因嗎?”蘇轍說:“不知道。”老子回答:“楊綰喜歡殺生,而高郢、嚴震都不喜殺生,這就是他們不同的原因。你要記著!”蘇轍在夢中本來不懂三人的好壞,醒后閱讀《唐書》,三人的官秩、壽考他都信,唯獨沒有見到老子所說的好殺與否。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祖父楊溫玉武則天時官至戶部侍郎、國子祭酒。
父親楊侃官至醴泉縣令,追贈禮部侍郎。
——妻子蘇氏吏部侍郎蘇震之女,封武功縣君。
子輩兒子——蘇氏所生,先於楊綰去世。
楊弘微曾任監察御史。
表格

史料記載


《大唐故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贈司徒楊府君墓誌》
《舊唐書·一百一十九·列傳第六十九》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六十七》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紀三十八》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紀三十九》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紀四十》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紀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