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碑刻的結果 展開
- 詞語解釋
- 鎮海招寶山碑刻
碑刻
詞語解釋
碑刻在詞義上可以理解為——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圖畫。一般理解為用書法體刻在碑石上的書法。
碑帖。亦指有文字的碑石。
《隸釋·漢石經<論語>殘碑》 宋洪适釋:“觀遺經字畫之妙,非 蔡中郎 輩不能為,以 黃初 後來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豈 魏 人筆力可到!”
《宋史·呂文仲傳》:“太平興國 中,上每御便殿觀古碑刻,輒召 文仲 與 舒雅、杜鎬、吳淑 讀之。”
清錢泳《履園叢話·雜記上·金石文字》:“孫淵如 觀察嘗言:‘吾如官御史,擬請旨著地方官吏保護天下碑刻。’”
碑帖。亦指有文字的碑石。
《隸釋·漢石經<論語>殘碑》 宋洪适釋:“觀遺經字畫之妙,非 蔡中郎 輩不能為,以 黃初 後來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豈 魏 人筆力可到!”《宋史·呂文仲傳》:“太平興國 中,上每御便殿觀古碑刻,輒召 文仲 與 舒雅、杜鎬、吳淑 讀之。”清 顧炎武 《北嶽辨》:“宋 初,廟為 契丹 所焚,淳化 二年重建,而 唐 之碑刻未嘗毀。”清錢泳《履園叢話·雜記上·金石文字》:“孫淵如 觀察嘗言:‘吾如官御史,擬請旨著地方官吏保護天下碑刻。’”
平山縣三汲公社發現的大篆(籀文)碑刻,建立的時間約是春秋戰國時期白狄人建立古中山國時期,是中國最早的碑刻之一。《史記· 秦始皇本紀》言:秦始皇在東巡時立下六塊碑刻,今僅存《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泰山石刻》刻於前219年,毀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
正定隆興寺內保存的《恆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刻於隋開皇六年(586年),是目前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碑刻。
當代碑刻最有代表性的是翰園碑林。翰園碑林佔地百餘畝,鑲碑三千七百多塊碑刻。代表人物是青年碑刻藝術家苗水彥。在開封翰園碑林、湖北元極碑林、蘭州碑林、汕頭蘭花碑廊、汕頭古瑩詩苑、北京抗日戰爭紀念石鼓園等都有他的作品。
天下暴亂,聖人用干戈而靖之;天下靜寧,聖人用道德而化之。昔者蚩尤肆殘毒,孰能去焉?涿鹿有氛,孰能平焉?黃帝所以振神威而大定也。雲官紀符瑞,孰能享焉?土德成運數,孰能興焉?黃帝所以神明德而致太平也。披史冊,覽五帝之舊紀;閱經籍,稽百王之大典。以治世之法為師範,以嚴祀之禮立教化。大宋闡統之十有三祀,開寶紀號之五載,彝倫攸敘,萬國咸寧。西逾邛之鄉,東極神樞之地,北窮絕塞,南極丹崖,靡不沐皇風而被德教。萬里之斥堠無虞,四方之風雨咸若。文武並用,農戰交修。師旅無六月之徵,倉庾備九年之蓄。途歌里唱,遠頌近謠矣。惟我皇帝陛下,握乾符,受天命,為億兆之主,居九重之尊。靜則端拱凝旒,來八方之琛贐;動則靈旗萃輅,盪六合之妖孽。圜丘展禮,天地享其至誠;萬物效靈,人神協其佳瑞。所謂登三皇而尊五帝也。一日御便殿,顧謂輔臣曰:“前代帝王有功德昭著,澤及生民者,宜加崇奉,豈可廟貌墜而享祀寂寞乎?當命有司,便加興葺!”輔臣承命,拜稱萬歲。即日頒旨:洋洋德音,無翼而飛騰域中矣。今坊州黃帝廟,即其一也。本郡守土臣,以厥功告畢,列狀求文。詔以掌綸之臣,俾文之以琬琰,用紀其修建之跡。臣謹摭舊史而揚之曰:昔者炎帝道衰,諸侯未制;惟力是恃,伊民何依?黃帝於是神聰明之德,振威武之氣。雕虎一嘯,猛暴不覺震驚;神龍未起,陸梁先知悚懼。始以兵法治其亂,次以帝道柔其心。寰海塵飛,一朝盡息。修德振旅,勸務農穡。登沅湘而逐薰鬻,無遠不臨;舉風后而用力牧,惟賢是試。少昊顓頊,嗣其瑞雲之德而宇宙清;唐堯虞舜,法其垂衣之道而域中化。天生斯民,樹之司牧。為司牧者,能以黃帝修身理國之道,以御今之世,而生民不登仁壽之域者,未之有也。天有曆數,鍾我皇朝。考求參訂,征祀事於前文;芷藻,薦時羞於庶殿。羽衛似巡於東海,神兵如戰於阪泉。尚憑德於威靈,永垂休於黎獻!虔遵睿旨謹序。(二)宋《聖旨碑》,宋仁宗趙禎嘉六年(1061)正月二十八日刻。錄文如下:
知坊州王揚庭奏:伏睹先天記具載,聖祖天尊,大帝再降,為軒轅黃帝。按圖經有橋陵,黃帝葬衣冠處。及唐大曆中,置廟於州北橋山下,開寶中移(下闕)取索到本州界。小松柏約一千餘根,共估價錢十貫足(下闕)上栽植。欲乞特降,指揮施行。栽了日,許坡近便中等已下不栽。敕旨。
右奉聖旨,宜令坊州依所奏施行。如栽種數目(下闕)戶內差叄戶巡守。札付坊州。准此。
嘉六年正月二十八日
本州已依項聖旨,指揮差人,栽種到松柏樹大小一千四百一十三根,差寇守文、王文政、楊等三戶巡查。仍免差役,並免糧稅。聖祖廟道士任維素常切舉照管,及具狀申報。朝奉郎守尚書都官郎中知坊州軍州管內農事軍賜(下闕)(三)元《聖旨碑》,元泰定帝也孫鐵木耳泰定二年(1325)刻。錄文如下:
皇帝聖旨,制陝西等處行中書省,據道人羅德信狀告:西安路中部縣住持道人,伏為狀告,本縣東古迹保生宮軒轅黃帝殿宇一處,並北山橋陵一所,迄今異代,每年春秋官降錢數(下闕)等不畏公法之人,執把彈弓、吹筒,輒入本宮,采打飛禽,掏取雀鳥,將飛檐走獸損壞;又有愚徒之輩,潑皮歹人,齎夯斧具,將橋陵內所長柏樹林木斫伐等事,乞禁治,得此檢會到,欽奉聖旨。節該和尚先生、也里可溫答夫蠻人等(下闕)祝延(下闕)聖壽。但屬宮觀寺院里底田地、水土、竹葦、碾磨、林,解典庫,浴堂店揀什麼休差要者,鋪馬祗只應休著者,地稅、商稅休與者咱每明,降下聖旨,無得推稱。著諸邑授下氣力要呵休與者,別了的人每不怕那什麼欽差,除欽遵外,今據見告省府,給榜文常訓,張掛禁約,無得似前騷擾。如有違犯之人,許諸人捉拿到官,痛行斷罪。施行須議給者。右榜省諭,各令通知。
榜示
泰定二年六月八日
碑刻,泛指刻石文字或圖案。最早的碑刻文字,首推秦朝的“石鼓文”。多數的碑刻有毛筆寫件蘭本或書丹上石。但有些摩崖石刻及石窟,往往不經書寫而直接用刀在石面上雕鑿。無底本的碑刻不容易揣摸書寫的筆法,即使根據真跡上石鐫刻,也常存在筆意走樣。因此學書法應儘可能從真跡或影印本入手。當然,一些精刻精拓的碑刻拓本,走樣處較少,比較正確地表現原跡的風韻意態,被譽為“只下真跡一等”,亦可資取法。----《古代碑帖鑒賞》費聲騫
將書寫好的墨跡複寫於平整的石板(或石壁)或木板上,然後鐫刻而成。後人經椎拓,以拓本形式供欣賞和觀摩、臨池,稱碑帖。碑刻一般包括:碑、建築刻石、摩崖刻石、墓誌等。碑由底座、碑身、碑額組成,底座有時雕成贔屓(烏龜)形象,碑額則浮雕成雙龍盤繞,碑身鐫刻碑文,有時碑文背面,即碑陰處或兩側均刻有文字。著名的碑漢代有《張遷碑》、《禮器碑》、《乙瑛碑》,東晉有《爨寶子碑》,北魏有《鄭文公碑》,唐有《九成宮醴泉銘》、《顏勤禮碑》等。建築刻石主要是在石質的建築物上鐫刻含有紀念性或題記性的文字,如漢代的石闕、石祠,北朝的石窟等均有刻石文字,著名的有漢代的《少室石闕》、《薌他君祠堂刻石》,西晉的《枳陽府君神道闕》,北魏的《龍門二十品》等。摩崖刻石,一般刻在較平整的石壁或山崖上,著名的有漢代的《西狹頌》、《石門頌》,北魏的《石門銘》,北齊的《 泰山金剛經 》,南朝的 《瘞鶴銘》等。有的摩崖刻石亦被列為碑,如北魏《鄭文公碑》。墓誌專門用於喪葬,內容為墓主人行狀,作為書法藝術來講,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誌最為豐 富,主要有《王浚妻華芳墓誌》、《劉懷民墓誌》、《刁遵墓誌》、《張黑女墓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