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碑刻的結果 展開

碑刻

鎮海招寶山碑刻

在鎮海招寶山上的威遠城內,有七座碑刻,其中明代四座,清代三座,碑高2至2.4米,寬1至1.2米,碑刻多為明清駐鎮海軍政官員的題詞,內容有稱譽鎮海口海防歷史地位、抗擊外敵決心的,有描述倭寇平定后海上太平景色的,而且每塊碑刻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書法作品。

1996年11月,碑刻與其他海防遺址一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天清晏碑


楷書,明天啟二年(1622)夏,欽差督撫都御史蘇茂相立。蘇茂相(1566-1630)是福建晉江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官至刑部尚書。
時年五月,蘇茂相蒞臨定海(鎮海)縣城,觀覽招寶山,看到招寶、金雞兩山隔江對峙,雄關天設,形勢險要,並聯想起定海(鎮海)關歷經二百餘年的倭寇浩劫,百姓祈求休養生息,欣然命筆,寫下“海天清晏”四個大字,並刻碑植於招寶山頂。海天清晏,成語源自五代吳國的歐陽熙碑名“海天清晏”句,其意為“滄海波平、黃河水清、國內安定、天下太平”。

撐半壁天碑


行書,明天啟五年(1625)仲春,鎮浙都督山陰何斌臣立。何斌臣,浙江山陰人。萬曆辛丑武進士,才兼文武,足智善謀。撐半壁天,其意為定海(鎮海)軍民在抗擊倭寇中,英勇善戰,能撐起半壁之天。

擎天鰲柱碑


楷書,明天啟七年(1627)孟冬,欽差鎮守浙江太子太保左都督瀛海郭欽立。

天開圖畫碑


行書,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總鎮兩浙太子少保玉峰杜弘域題。杜弘域,江蘇崑山人,與父(杜文煥)祖(杜桐)三代均曾鎮守過延綏和寧夏,是明朝西北著名的將帥。

海天雄鎮碑


行書,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冬,寧紹台道鄱陽周彥立。周彥,江西鄱陽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乙卯恩科進士,道光十三年(1833)任台灣府知府。海天雄鎮,讚譽了招寶山在海防中的地位與作用,由於鎮海有著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輝煌歷史,後來這四字常被用作鎮海的代名詞。現有鎮海有“雄鎮路”、“海天路”等路名,還有“雄鎮大舞台”、“雄鎮大酒店”、“雄鎮論壇”等稱謂。

永清四海碑


行書,清光緒十年(1884年)仲夏,提督浙江全省軍務歐陽利見書。歐陽利見(1825-1895),湖南祁陽縣人,光緒七年(1881)任浙江提督,曾指揮清軍取得中法戰爭鎮海之役的勝利,今鎮海口海防遺址,多存歐陽利見政績遺址。

天險崇開碑


行書,清光緒十一年(1885)春,杜冠英題。杜冠英(1840-1890),字芸生,安徽太平人,著名抗法名將,是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後裔。光緒十一年(1885)三月,法軍進犯鎮海招寶山炮台,杜冠英指揮督戰數晝夜,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