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器碑
東漢永壽二年的一方碑刻
《禮器碑》[lǐ qì bēi]是刊刻於東漢永壽二年(156年)的一方碑刻,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等,無撰書人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現存於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
《禮器碑》為圓首碑,碑身高173厘米,寬78.5厘米,厚20厘米。碑文記述了魯相韓敕優免孔子舅族顏氏和妻族亓官氏邑中繇發、造作孔廟禮器、修飾孔子宅廟、製作兩車的功績。碑陽末3行及碑陰、兩側刻有104人姓名及捐款錢數,與《乙瑛碑》《史晨碑徠》合稱孔廟三碑。書法上,其筆畫瘦勁且有輕重變化,結體緊密又有開張舒展,捺角粗壯斜行,長波尾部尖挑,風格質樸淳厚,是東漢隸書的典型代表,書法價值很高,歷來被金石家、書法家奉為隸書楷模。
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收於《金石萃編》卷9
禮器碑
明郭宗昌《金石史》評云:“漢隸當以《孔廟禮器碑》為第一”,“其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纖逾植髮’尚未足形容也。漢諸碑結體命意,皆可彷彿,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即也。”
禮器碑
清楊守敬也說:“漢隸如《開通褒斜道》、《楊君石門頌》之類,以性情勝者也;《景君》、《魯峻》、《封龍山》之類,以形質勝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論之,寓奇險於平正,寓疏秀於嚴密,所以難也。”(《平碑記》)
此碑字口完整,碑側之字鋒鋩如新,尤其飄逸多姿,縱橫跌宕,更為書家所激賞。攻漢隸者,多以《禮器》為楷模。《禮器碑》所傳拓本甚多。明拓斷裂適當垂處,不遑寫下一字,而引上腳使長,又與是碑‘年’字不同。”
禮器碑
第一列 | 第二列 | 第三列 |
韓明府名敕字叔節。 | 故涿郡大守魯麃次公五千。 | 故從事魯張嵩眇高五百。 |
潁川長社王玄君真二百。 | 故會稽大守魯傅世起千。 | 相主簿魯薛陶元方三百。 |
河東大陽西門儉元節二百。 | 故樂安相魯麃季公千。 | 相史魯周乾伯德三百。 |
徠(說明:□,表示缺字;┘,表示分行;末3行每行均分3列,列首字對齊,列間有間隔。)
韓明府名敕字叔節
禮器碑
曲成侯王暠二百。遼西陽樂張普仲堅二百。河南成皋蘇漢明二百,其人處士。河南雒陽種亮奉高五百。故兗州從事任城呂育季華三千。故下邳令東平陸王褒文博千。故潁陽令文陽鮑宮元威千。河南雒陽李申伯百。趙國邯鄲宋 元世二百。彭城廣戚姜尋子長二百。平原樂陵朱恭敬公二百。平原濕陰馬瑤元冀二百。彭城龔治世平二百。泰山鮑丹漢公二百。京兆劉安初二百。故薛令河內溫朱熊伯珍五百。下邳周宣光二百。故豫州從事蕃加進子高千。河間束州齊伯宣二百。陳國苦虞崇伯宗二百。潁川長社王季孟三百。汝南宋公國陳漢方二百。山陽南平陽陳漢甫二百。任城番君舉二百。任城王子松二百。任城謝伯威二百。任城高伯世二百。相主簿薛曹訪濟興三百。相中賊史薛虞韶興公二百。薛弓奉高二百。相史卞呂松□遠百。騶韋伯卿二百。處士魯劉靜子著千。故從事魯王陵少初二百。故督郵魯開輝景高二百。魯曹悝初孫二百。魯劉元達二百。故督郵魯趙輝彥台二百。郎中魯孔宙季將千。御史魯孔翊元世千。大尉掾魯孔凱仲弟千。魯孔曜仲雅二百。魯孔儀甫二百。處士魯孔方廣率千。魯孔巡伯男二百。文陽蔣元道二百。魯孔憲仲則百。文陽王逸文豫二百。尚書侍郎魯孔彪元上三千。魯孔汛漢光二百。南陽宛張光仲孝二百。守廟百石魯孔恢聖文千。褒成侯魯孔建壽千。河南雒陽王敬子慎二百。故從事魯孔樹君德千。魯孔朝升高二百。魯石子重二百。行義掾魯弓如叔都二百。魯劉仲俊二百。北海劇袁隆展世百。魯夏侯廬頭二百。魯周房伯台百。
第一列 | 第二列 | 第三列 |
曲成侯王暠二百。?西陽樂張普䦿堅二百。 | 潁川長社王季孟三百。 | 故督郵魯趙煇彥台二百。 |
河南成皋蘇漢明二百,其人處士。 | 汝南宋公國陳漢方二百。 | 郎中魯孔宙季將千。 |
河南雒陽種亮奉高五百。 | 山陽南平陽陳漢甫二百。 | 御史魯孔翊元世千。 |
故兗州從事任城呂育季華三千。 | 任城番君舉二百。 | 大尉掾魯孔凱仲弟千。 |
故下邳令東平陸王褒文博千。 | 任城王子松二百。 | 魯孔曜仲雅二百。魯孔儀甫二百。 |
故穎陽令文陽鮑宮元威千。 | 任城謝伯威二百。 | 處士魯孔方廣率千。 |
河南雒陽李申伯百。 | 任城高伯世二百。 | 魯孔巡伯男二百。文陽蔣元道二百。 |
趙國邯鄲宋瑱元世二百。 | 相主簿薛曹訪濟興三百。 | 魯孔憲仲則百,文陽王逸文豫二百。 |
彭城廣戚姜尋子長二百。 | 相中賊史薛虞韶興公二百。 | 尚書侍郎魯孔彪元上三千。 |
平原樂陵朱恭敬公二百。 | 薛弓奉高二百。 | 魯孔汛漢光二百。南陽宛張光仲孝二百。 |
平原濕陰馬瑤元冀二百。 | 相史卞呂松□遠百。 | 守廟百石魯孔恢聖文千。 |
彭城龔治世平二百。 | 騶韋伯卿二百。 | 褒成侯魯孔建壽千。河南雒陽王敬子慎二百。 |
泰山鮑丹漢公二百。 | 處士魯劉靜子著千。 | 故從事魯孔樹君德千。 |
京兆劉安初二百。故薛令河內溫朱熊伯珍五百。 | 故從事魯王陵少初二百。 | 魯孔朝升高二百。魯石子重二百。 |
下邳周宣光二百。故豫州從事蕃加進子高千。 | 故督郵魯開煇景高二百。 | 行義掾魯弓如叔都二百。 |
河間束州齊伯宣二百。 | 魯曹悝初孫二百。 | 魯劉仲俊二百。北海劇袁隆展世百。 |
陳國苦虞崇伯宗二百。 | 魯劉元達二百。 | 魯夏侯廬頭二百。魯周房伯台百。 |
(說明:碑陰共17行,每行分3列,列首字對齊,列間有間隔;□,表示缺字。)
山陽瑕丘九百元台三百。齊國廣張建平二百,其人處士。上黨長子楊萬子三百。處士魯孔征子舉二百。魯徐伯賢二百。魯劉聖長二百。河南偃師胥鄰通國三百。河南平陰樊文高二百。河東臨汾敬信子直千。河南洛陽左叔虞二百。東郡武陽董元厚二百。東郡武陽桓仲豫二百。泰山巨平韋仲元二百。蕃王狼子二百。泰山費淳于鄰季遺二百。故安德侯相彭城劉彪伯存五百。故平陵令魯麃恢元世五百。
第一列 | 第二列 | 第三列 | 第四列 |
山陽瑕丘九百元台三百。 | 魯徐伯賢二百。 | 河東臨汾敬信子直千。 | 泰山巨平韋仲元二百。蕃王狼子二百。 |
齊國廣張建平二百,其人處士。 | 魯劉聖長二百。 | 河南雒陽左叔虞二百。 | 泰山費淳于鄰季遺二百。 |
上黨長子楊萬子三百。 | 河南匽師胥鄰通國三百。 | 東郡武陽董元厚二百。 | 故安德侯相彭城劉彪伯存五百。 |
處士魯孔征子舉二百。 | 河南平陰樊文高二百。 | 東郡武陽桓仲毅二百。 | 故平陵令魯麃恢元世五百。 |
(說明:碑左側共4行,每行分4列,列首字對齊,列間有間隔。)
東海傅河東臨汾敬謙字季松千。時令漢中南鄭趙宣子字子雅,故丞魏令河南京丁 叔舉五百。左尉北海劇趙福字仁直五百。右尉九江浚遒唐安季興五百。司徒掾魯巢壽文後三百。河南匽師度征漢賢二百。南陽平氏王自子尤二百。相守史薛王芳伯道三百。魯孔建壽二百。相行義史文陽公百,輝世平百。魯傅兗子豫二百。任城亢父治真百。魯孫殷三百。魯孔昭叔祖百。卞廬城子二百。
第一列 | 第二列 | 第三列 |
東海傅河東臨汾敬謙字季松千。 | 右尉九江浚遒唐安季興五百。 | 相守史薛王芳伯道三百。魯孔建壽二百。 |
時令漢中南鄭趙宣字子雅。 | 司徒掾魯巢壽文後三百。 | 相行義史文陽公石煇世平百。 |
故丞魏令河南京丁?叔舉五百。 | 河南偃師度征漢賢二百。 | 魯傅兗子豫二百。任城亢父治真百。 |
左尉北海劇趙福字仁直五百。 | 南陽平氏王自子尤二百。 | 魯孫般三百。魯孔昭叔祖百。亓廬城子二百。 |
(說明:碑左側共4行,每行分3列,列首字對齊,列間有間隔。)
《禮器碑》立於東漢永壽二年(156年)。據碑文記載,東漢時期,魯相韓敕修建孔廟並為孔廟添設了各式各樣的禮器,於是官史和黎民百姓一起出資刊刻《禮器碑》來歌頌他的功德。
《禮器碑》結體嚴謹,字法規範,筆畫雖然以方為主,卻又不是全為方筆,有時略帶圓意。它能將筆畫的粗細、方圓,筆勢的動靜,向背完美地統一在一起,清超遒勁,莊重典雅,高古且充滿逸趣,可謂集漢隸各老成持重 之大成。
要掌握《禮器碑》的結字特徵,首先要了解隸書的一般規律。和其他多數漢隸碑刻一樣,《禮器碑》結字上下緊湊,左右開張,猶如大鵬展翅,翩翩有凌雲之勢。碑中幾乎每一字都有一筆很誇張重按的筆畫,古人俗稱為“波磔”。波磔的寫法,都是逆入平出,呈“蠶頭燕尾”狀。每一字中,波磔只出現一次,不得重複,所謂“蠶無二設”、“燕不雙飛”是也。
由於隸書的波磔是向左右分開的,所以粗看大部分字呈扁方形,如圖一“立”、“之”、“君”、“遲”等字。但是,隸書上承篆書,有些字橫畫較多,往往字形又寫成豎長方形,如圖二中“畫”、“真”、“育”、“台”等字。這就要求我們要因字立形,靈活處理。
對《禮器碑》中——些充滿奇氣、獨具特色的字,要逐個仔細琢磨。如圖三中“氏”字,好像一人站立;“中”字,如同懷抱一柱;“陽”字,左右拉開距離,又互相牽引,“易”的下部幾乎成橫勢,在險境中保持均衡;“糧”字,左右猶如一對運動的舞蹈演員,悉心相應。再如圖四中“君”字,第一筆橫畫和最末一筆橫畫用弧形構成,其間各橫或收或放,都與這上下兩筆相協調。尤其是至碑陰部分,筆勢變化更是飛揚激蕩,臨習者更應細心加以分辨比較。
另外,像圖四中“君,、“曰”,圖五中“百”、“孔”,圖六“聖”字等相同的字,在同一碑中重複出現時,每字的結體卻無一重複,字的點畫形態各有變化,不能不讓人嘆服書寫者的功力。無怪乎清代書法家王澍在評此碑時說:“書到熟來,自然生變。此碑無字不變。”
總之,《禮器碑》在結構處理上,無論是上下結構、左右結構,還是包圍結構,都能取勢頤盼,體態優美,形成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有機整體,毫無矯揉造作之嫌。同時,線條的粗細及所分割出來的空間形成了黑與白、輕與重的強烈反差,從而給人以鮮明的節奏感。
《禮器碑》書法瘦勁寬綽,筆畫剛健,用筆力注筆端,如幹將莫邪,鋒利無比。其結體寓欹側於平正中,含疏秀二嚴密內,歷來被奉為隸書極則。
《禮器碑》的筆畫瘦硬剛健,收筆轉折多處方折,筆畫較細而刀法及捺粗壯,構成強烈的視覺對比,而且多少帶有一些和居延漢簡書法相似的地方。但是它瘦不露骨,不傷於靡弱,顯得很有力度。尤其是碑陽書法,更是精美絕倫。而碑側和碑陰,因為記載捐助者的姓名和捐助錢數,顯得要隨意得多,大小疏密皆不經意,但反而有一種變化之美。
和其他著名漢碑相比,它不同於《乙瑛碑》的俊美、《史晨碑》的古樸、《孔廟碑》的縱逸、《華山碑》的奇古、《衡方碑》的靈秀、《張遷碑》的方正、《曹全碑》的秀麗。《禮器碑》自有自己的風格在,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處。學習隸書,最宜以此碑入手。
清王澍在《虛舟題跋》中評此碑說:“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並說:“惟《韓敕》無美不備,以為清超卻又遒勁,以為遒勁卻又肅括,自有分隸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禮器碑》的線條質感,與東漢時期的其他隸書砷刻如《張遷碑》、《曹全碑》等有著一定的差異。它屬於平正端莊、俊挺寬博一路。碑文中有的字筆畫細如髮絲,鐵畫銀鉤,堅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卻又韻格靈動,不顯呆板。儘管線條起伏變化,但通篇看來又不失和諧,在力量感的表現上非常成功。因此,臨習《禮器碑》可選擇彈性較強的兼毫筆,著重練習筆力。
筆畫要瘦勁而不纖弱,波磔則較其它筆畫梢粗,至收筆前略有停頓,借筆毫彈性迅速挑起,使筆意飛動,清新勁健。“燕尾”捺畫大多呈方形,且比重較大,看上去氣勢沉雄。
另外.此碑分四面,有碑陽、碑陰之分。碑陽部分結字端莊,章法排列也較為規律,堪為《禮器碑》風格的代表,故人手應從碑陽始。但從藝術角度講,碑陰亦有其獨特的價值。其用筆奔放飄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不甚統,橫列的法則也被打破,抒情性極強,在整個書意上傾注了書家更多的主體精神與氣質,因而碑陰也是臨習中不可忽視的。
《禮器碑》的碑陽部分,章法處理是縱有序,橫有列;字距寬,行距密。這種章法充分展現了和諧、端莊、秀美的整體特徵。而碑陰部分往往是縱有序、橫無列,行與行之間有一定間距,字距參差不齊,富於流動感,通篇自然靈動,富有生氣。
臨習《禮器碑》,在用墨的處理上可講究一點兒變化。一般在書寫方筆時,墨色宜潤澤,不宜枯燥。要注意線條的相互關係:粗線條所佔的地位較為重要,是整個字的主筆,力量也較為集中,用墨較重;而細線條處於輔助地位,用墨也輕。如果我們臨習時要寫一根方筆入紙的線條,而恰在此時筆端乏墨,那麼,不妨可改用圓筆入紙來臨摹這一根線條。雖然作為這一根線條的臨摹,由於用筆變化而遺失了原貌,但從碑刻到墨書,因這一點形的失去而使整個字在力量上得到了補充,也不悖書法中所謂“遺形取神”這一原理。臨習《禮器碑》,應首先著眼於由粗細線條組成的有機整體,保持字的力度不散。
《禮器碑》的用筆,以方筆為主,凝整沉著,要求每一點畫要做到筆筆送到底,強調運腕力寫,這樣,才能做到筆勢開張,萬毫齊力。
下面,以此碑字例分析點畫的寫法:
如圖一“元”、“天”、“王”、“造”上部的兩橫畫,均為平畫。寫平畫時,落筆是藏鋒逆入,然後把筆鋒轉向右行,筆心在筆畫中行筆,收筆時提鋒回收。注意在《禮器碑》中,平畫一般都寫得很瘦勁挺直,純用筆尖豎鋒行筆,且落筆和收筆都很乾凈。提筆右行時宜緩緩而行,要提中有按,把筆壓住,使線條渾圓有力。
豎畫寫法與平畫相同,只是方向由水平改為垂直。如圖二“中”、“陵”、“京”、“華”中的豎畫,起筆藏鋒逆入,落筆處不可有頓頭,行筆中間筆勢不可斷,收筆時筆鋒自然上提回收。注意要用豎鋒行筆,猶如錐畫沙,十分勁挺。
折畫的寫法是先作平畫,到轉折處提筆換鋒再下按行筆。在《禮器碑》中,折法有如下幾種:
(1)如圖三中的“恩”字,折畫是用實勢,橫畫到折畫處微微提筆換向後再寫豎畫。注意折的轉角運筆一定要提起來,調鋒後下行,不能直接轉筆扭鋒而下。
(2)如圖三中“見”字,上半部的折畫是在橫畫后,利用手腕內鉤將筆勢換向,與平畫的上凸相協調,且折後下行的豎畫與下部撇、捺相呼應,使整個字在乎正中富有變化。
(3)如圖三中的“石”字下部“口”的折畫,折法是提筆另寫豎畫,然仍有筆鋒的牽絲相連。
(4)如圖三中“言”字下部“口”的折畫,在書寫時已分成兩畫,但卻形斷而勢連,極富韻味。
《禮器碑》中,字的波畫用筆起落十分明顯。如圖四中“二”、“百”、“樂”、“世”字。這些字中的波畫,逆鋒入筆,向左下方斜落,再提筆向右運行,即“逆人乎出”,過中段后,筆鋒逐漸按下,到波尾處迅速向右上方提鋒收筆,形成橫波“蠶頭燕尾”,筆勢雄強而沉著。
《禮器碑》中撇畫的變化比波畫要多,人形有態上有長有短,從用筆上有的出鋒,有的不出鋒,但基本用筆方法並不複雜,落筆仍是藏鋒逆入,但略取側勢,行筆取中鋒逆勢。不出鋒者,收筆時微微停頓後向上提筆回收;出鋒的,在撇頓筆後向外轉筆挑出。
圖一中“大”字的撇,在豎畫到彎處時筆鋒轉向逆行,收筆處是回鋒實收。收筆時毛筆在空中向外作順時針方向運動,使撇端不露鋒芒,與撇畫起筆處相呼應。“文”字的撇法是過程中筆鋒逐漸轉成逆勢,到收筆處停頓向上方提筆。“人”字的撇,收筆時中鋒順勢出鋒,向左下挑出。“方”字的撇筆勢趨平,收筆處與“大”字撇尾有相同之處。
捺的寫法在《禮器碑》中一般都用筆較重,是字的主要筆畫。如圖二“不”、“以”、“心”、“道”字的捺,均渾厚雄沉。下筆時讓筆鋒吸飲墨汁,力貫筆尖,由輕至重。當筆鋒到位時,提出來筆上挑,順勢捺出。《禮器碑》中,往往由於這一捺畫的突出安排,使整個字平中寓奇,奇而穩健。
彎鉤的用筆方法與撇畫的寫法基本相同,應是一筆寫成,如圖三“污”、“孔”、“敬”、“抒”字。豎畫下行接近轉角處漸漸下按,然後轉筆挑出,保持中鋒。如遇不出鋒者,要提筆回收,使鉤的主體保持圓渾的狀態。
轉筆的寫法與折筆寫法相似。如圖一“孔”、“元”、“宅”、“紀”其轉角的寫法都是在豎畫寫到轉角處筆鋒換向,順勢連寫,須保持筆畫飽滿自然。
臨習《禮器碑》時,要注意點的變化,雖然點在整個字中所佔的比重不大,但切不可輕率。下筆時均須茂鋒逆入,提筆逆鋒上行,出鋒方向根據各種點畫的姿態而有所變化。
明末清初金石書法家郭宗昌:①其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功,弗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纖逾植髮”尚未足形容也。漢諸碑結體命意皆可彷彿,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即也。(《金石史·卷上·漢韓明府叔節修孔廟禮器碑》) ②以余平生所見漢隸,當以孔廟《禮器碑》為第一,神奇渾璞,譬之詩,則西京;此則風贍高華,如建安諸子。譬之書,《禮器》則《季直表》,此則《蘭亭敘》。(《金石史·卷上·漢曹景完碑》)
清代書法家王澍:①《乙瑛》雄古,《韓敕》變化,《史晨》嚴謹,皆漢隸極則。(《虛舟題跋·原卷一·漢魯相為孔廟置百石卒史碑》) ②漢人作字,皆有生趣,此碑意在有無之間,趣出法象之外,有整齊處,有不整齊處。如“下”字、“乃”字、“桑”字之添改,“紫”字、“絕”字之行草,尤覺天真爛然,生氣勃出。此皆前古所未有,而今始開創之,遂已啟褚公《雁塔聖教序》、顏公《宋廣平》等碑之先。(《虛舟題跋·原卷二·漢魯相韓敕孔廟碑》) ③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虛舟題跋·原卷二·漢魯相韓敕孔廟碑》) ④此碑上承斯、喜,下啟鍾、王,無法不備,而不可名一法;無妙不臻,而莫能窮眾妙。后此惟鐘太尉《賀捷表》、王右軍《蘭亭》、楊義和《黃庭內景經》為能得其不傳之妙。歐、虞以後,各得一體,而未屆精華。褚河南雖極意摹擬,然具體而微,畢竟一間未達。(《虛舟題跋·原卷二·漢魯相韓敕孔廟碑》) ⑤漢碑有雄古者,有渾勁者,有方整者,求其清微變化,無如此碑。觀其用筆,一正一偏,遊行自在,動合天機,心思學力,到此一齊無用。此唯捻破管,畫破紙,筆成冢,研成臼,漸老漸熟,乃始恍然遇之。口說不濟事。(《虛舟題跋·原卷二·漢魯相韓敕孔廟碑》) ⑥書到熟來,自然生變,此碑無字不變。“魯”字、“百”字,不知多少,莫有同者。此豈有意於變?只是熟故。若未熟便有意求變,所以數變輒窮。(《虛舟題跋·原卷二·漢魯相韓敕孔廟碑》) ⑦吾以《孔和》《韓敕》《史晨》三碑舉似學者,以為遒古莫如《孔和》,清超莫如《韓敕》,肅括莫如《史晨》,三碑足概漢隸。其實《孔和》《史晨》二碑皆各就一偏而詣其極,唯《韓敕》無美不備,以為清超卻又遒勁,以為遒勁卻又肅括,自有分隸以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則此碑實足並有《孔和》《史晨》之勝。千變萬化,而不逾矩,更非《孔和》《史晨》所能盡而知。(《虛舟題跋·原卷二·漢魯相韓敕孔廟碑》) ⑧此碑書有五節,體凡八變,碑文矜練,以全力赴之,故力出字外,無美不備。銘文則矜意稍解,清超絕塵,幾欲筆不著紙。文後九人,韓敕大書姓字,文如薤葉,獨為矜重。后八人比於銘文,無復矜意,而清圓超妙,動乎自然。碑陰與文後八人風韻略似,而天機浮動,一正一偏,往往於無意之中觸處生妙。至兩側而筆益縱絕矣,左側逾時復作,別開一境,筆雖極縱而清圓超妙,復縱不逾矩。右側則與已垂竭,但存一段清氣於空明有無之間,雖不作意,而功益奇。(《虛舟題跋·原卷二·漢魯相韓敕孔廟碑》) ⑨漢隸之妙,無過叔節此碑。(《虛舟題跋·原卷二·漢魯相韓敕孔廟碑》)
清代書法家方朔:此碑之妙不在整齊而在變化,不在氣勢充足而在筆力健舉。漢碑佳者雖多,由此入手,流麗者可摹,方正者亦可摹,高古者可摹,縱橫跌宕者亦無不可摹也。蓋隸法之正變於此碑之正文與陰及兩側已盡,不必一一細指。(《枕經堂金石跋·卷二·舊拓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近代書法藝術家楊守敬:郭宗昌《金石史》謂是碑下筆,若有神助。王蒻林尤極讚賞。翁覃溪亦稱其性情形質,俱臻絕頂,推為漢隸第一。余按漢隸如《開通褒斜道》《楊君石門頌》之類,以性情勝者也;《景君》《魯峻》《封龍山》之類,以形質勝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論之,寓奇險於平正,寓疏秀於嚴密,所以難也。(《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一·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鍾明善:左規右矩,法度森嚴,立漢碑風範的。這類碑刻在漢隸碑刻中為最多。其代表作有《熹平石經》《禮器碑》《曹全碑》《乙瑛碑》《史晨碑》《華山碑》《孔宙碑》《朝侯小子殘石》《韓仁銘》《楊叔恭殘碑》《白石神君碑》《劉熊碑》等。歷來人們認為這類碑刻是漢隸碑刻的典範。這一派在當時是開風習、樹“八分”法則的革新派,後世則視之為漢隸中之“館閣”。(《中國書法簡史》)
氣韻
《禮器碑》整體神清氣健,沉靜肅穆,典雅秀麗,清超絕塵,清剛之氣充溢紙面。清虛靈動中透著空靈灑脫,格調高古中洋溢著清新典雅,雄健疏宕,氣韻奪人。意定神閑,舉止淡然,宛若翩翩君子莊重但不失活潑,儒雅卻不乏嚴厲。
筆法
《禮器碑》的用筆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筆畫瘦勁
《禮器碑》的用筆,大多都是比較瘦的,但瘦而不弱,瘦勁如鐵,纖而能厚,起筆、收筆都乾淨利落,廟堂高古之氣油然而生。線條剛柔相濟,收筆處多方折、粗壯,輕重的反差,給人以很強的節奏感。結體嚴謹,規整平實,令人賞心悅目。
二、富於變化
《禮器碑》的筆畫富於變化,從筆畫長短、粗細、蠶頭、波磔、方圓方面來看,《禮器碑》的線條凝練而不失流動,秀雅中又靈動多變。清剛而不乏蒼勁,嚴謹而不乏自由。如“古”“下”“聖”字,蠶頭、燕尾和行筆處無一雷同,均有變化,可謂靜中寓動,變化之中見統一,顯得非常之瀟灑靈動。
作為主筆畫的橫畫在碑中出現了很多次,各有不同,如“古”字的橫畫細若鐵畫銀鉤,堅挺有力;“下”字的橫畫則粗如刷帚,卻又韻格靈動,不顯呆板,線條起伏變化;“聖”字的橫畫則富有動感,有俯仰,規整中見律動。
三、波磔分明
《禮器碑》碑陽(故宮博物院藏明拓本)(17張)
和《曹全碑》的柔美秀潤、流利婉暢,《張遷碑》的方勁古拙、雄厚朴茂相比,《禮器碑》比《曹全碑》俊挺勁健,比《張遷碑》瘦勁飄逸。從線條來看,作者書寫時時很有節奏的,果斷而又富有彈跳力,如“秦”字的捺畫,起筆、運筆的時候都是細瘦的,收筆時重重的頓下再提筆,既有靜謐之美,又靈動生趣,頗具自然飄逸之美。
《禮器碑》用筆變化豐富,筆意清新勁健,瘦勁有力,線條剛柔相間。其中,雁尾多呈方形,如“心”字、“作”字,且用筆較重,和大多數瘦勁的筆畫形成強烈的對比,看上去古樸強勁。筆畫結構以左右舒展的橫向取勢,字多呈扁行,於平正中見險齊,變化豐富。
結體
除具橫平豎直、平畫寬結、整齊端莊等隸書普遍結體特點外,《禮器碑》書法結體平整中見險絕,寓奇險於平正,寓疏秀於嚴密,奇古中求變化,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可以歸結為:
①動靜結合。碑中書法結體往往正斜相依,正得靜,斜求動,故動靜結合,生動活潑。如“龍”字,左邊部分帶傾斜的動勢,右邊部分端正安靜;“歡”字左邊安靜,右邊呈跳舞的動態;“天”字兩橫總體平靜,一撇一捺恰如一個邁步前進的人,充滿動感。
②收放結合。碑中字體結體多收放,以避免平板單調,營造了一張一弛、活力四射的視覺效果。如“以”字左邊收右邊放,“人”部撇收捺放;“沙”字是左上收下部放,一長撇特放縱,托起三點水,妙趣橫生;“道”字與“沙”字正好相反,右上邊收下邊放,一長捺基本呈45度傾斜伸展而出,托起“首”部;“族”字和“改”字都是左收右放,且兩字右邊也都是左收右放。“造”字同“道”字,也是右上部收下邊放。通過收和放,張與弛,使結體天真爛然、生氣橫出。
③疏密結合。碑中文字在疏密搭配之中多著心機,從而虛實兼具、趣味橫生。如“樂”字整體上密下疏,但上部又密中有疏,下部也疏中有密;“中”字內疏外密,下邊一橫為了配合內疏的效果,故意斷開,以留白的方式顯現,更增加了內疏外密的視覺效果。
④曲直結合。曲與直,來於規與矩,所謂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一曲一直,一柔一剛,對立而又統一,充滿藝術性。如“世”字三豎除有方向的變化外,而且左邊豎呈“S”型曲線,與右邊的兩直豎形成對比;“君”字“口”部兩橫有曲直對比,兩豎也有曲直變化。
總而言之,《禮器碑》的筆畫與筆畫之間講究聯繫和變化,無單調重複之嫌,而筆畫之間又通過氣和筆意緊密相連,以氣貫之,使曲與直的筆畫緊密聯繫。通過“若斷還連”的氣勢貫通,使結構渾然一體,宛若天成於“志氣和平,不激不厲”的氣度中安排著曲與直,創造了柔美與陽剛的意境。
章法
《禮器碑》的章法字距大,行距小,有長空排雲、橫越天宇之勢,有時故意打破行列整齊、中規中矩的單調感,在橫向和縱向上產生小的起伏變化,如水波的漣漪,又似春柳的搖曳,具有韻律感和音樂美。
流傳情況
《禮器碑》刊刻后收存在山東曲阜孔廟同文門下,1978年移入孔廟東廡,1998年移存漢魏碑刻陳列館。
著錄情況
著作 | 著錄名稱 | |
名稱 | 作者 | |
集古錄跋尾 | 歐陽修 | 後漢修孔子廟器碑 |
金石錄 | 趙明誠 | 漢韓明府孔子廟碑 |
隸釋 | 洪适 | 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金薤琳琅 | 都穆 | 漢魯相造孔廟禮器碑 |
蒼潤軒元牘記 | 盛時泰 | 漢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金石文字記 | 顧炎武 | 魯相韓敕造孔子廟禮器碑 |
來齋金石刻考略 | 林侗 | 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曝書亭金石文字跋尾 | 朱彝尊 | 韓敕孔廟前碑 |
分隸偶存 | 萬經 | 漢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金石經眼錄 | 褚峻 | 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隸辨 | 顧藹吉 | 韓敕碑 |
虛舟題跋 | 王澍 | 漢魯相韓敕孔廟碑 |
函青閣金石記 | 楊鐸 | 漢韓敕碑 |
金石圖說 | 牛運震 | 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金石萃編 | 王昶 | 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潛研堂金石文跋尾 | 錢大昕 | 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南澗文集 | 李文藻 | 魯相韓敕造孔子廟禮器碑 |
山左金石志 | 畢沅等 | 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兩漢金石記 | 翁方綱 | 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札朴 | 桂馥 | 韓敕碑 |
漢隸拾遺 | 王念孫 | 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古墨齋金石跋 | 趙紹祖 | 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平津讀碑記 | 洪頤煊 | 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退庵題跋 | 梁章鉅 | 韓敕碑 |
養素堂文集 | 張澍 | 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書畫所見錄 | 謝堃 | 禮器碑 |
宜祿堂收藏金石記 | 朱士端 | 漢魯相韓敕孔子廟碑 |
枕經堂金石題跋 | 方朔 | 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集古求真 | 歐陽輔 | 韓敕碑 |
金石續錄 | 劉青藜 | 漢韓敕造孔子廟禮器碑 |
激素飛清閣評碑記 | 楊守敬 | 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山東金石志 | 孫葆田 | 後漢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漢碑引經考附引緯考 | 皮錫瑞 | 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校碑隨筆 | 方若 | 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