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狹頌

171年仇靖撰刻並書丹的摩崖石刻、隸書書法作品

《西狹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亦稱《李翕頌》、《黃龍碑》)是東漢建寧四年(171年)六月仇靖撰刻並書丹的摩崖石刻、隸書書法作品。現位於甘肅省成縣天井山魚竅峽。

《西狹頌》有額、圖、頌、題名四部分,篆額有“惠安西表”四字。正文右側刻有“邑池五瑞圖”,即黃龍、白鹿、嘉禾、木連理和承露人。頌在圖之左,陰刻隸書20行,共385字,每字約4厘米見方,頌之左為題名,隸書豎行12行,計142字,記載武都太守李翕生平,歌頌其為民修復西狹棧道為民造福的政績。

《西狹頌》因是石刻摩崖,所以粗獷雄強,字跡顯得簡潔古質,結構美觀,刀法有力。

《西狹頌》與陝西省漢中市的《石門頌》、略陽縣的《郙閣頌》同列為漢代書法“三頌”,是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書法內容


《西狹頌》
《西狹頌》
《西狹頌》摩崖石刻位於甘肅省成縣縣城西13公里處的天井山魚竅峽中,碑文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又稱《惠安西表》,民間俗稱《李翕頌》、《黃龍碑》。頌文主要記載了東漢武都郡太守李翕率眾開天井道的歷史政跡。摩崖頌碑呈長方形,由額、圖、頌、題名四部分組成。上為篆額“惠安西表”四字,額右下方為《五瑞圖》,即黃龍、白鹿、嘉禾、木連理、甘露降及承露人。其左是正文,後面是題名。
正文原文: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君諱翕,字伯都。天姿明敏,敦詩悅《禮》,膺祿美厚,繼世郎吏,幼而宿衛;弱冠典城,有阿鄭之化。是以三剖符守,致黃龍、嘉禾、木連、甘露之瑞。動順經古,先之以博愛,陳之以德義,示之以好惡;不肅而成,不嚴而治,朝中惟靜,威儀抑抑,督郵、部職不出府門,政約令行,強不暴寡,知不詐愚,屬縣趨教,無對會之事;徼外來庭,面縛二千餘人;年穀屢登,倉庚惟億,百姓有蓄,粟、麥五錢。郡西狹中道,危難阻峻,緣崖俾閣,兩山壁立,隆崇造雲,下有不測之溪,阨芒促迫,財容車騎。進不能濟,息不得駐,數有顛覆霣隧之害,過者創楚,惴惴其栗。君踐其險,若涉淵冰。嘆曰:“《詩》所謂‘如集於木,如臨於谷’。斯其殆哉!困其事則為設備,今不圖之,為患無已。”敕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審,因常繇道徒,鐉燒破析,刻芻磪嵬,減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士石,堅固廣大,可以夜涉。四方無雍,行人懽悀,民歌德惠,穆如清風,乃刊斯石。曰:赫赫明后,柔嘉惟則,克長克君,牧守三國;三國清平,詠歌懿德。瑞降豐稔,民以貨稙。威恩並隆,遠人賓服。鐉山浚瀆,路以安直。繼禹之跡,亦世賴福。建寧四年六月十三日壬寅造時府。
題名:承,右扶風陳倉呂國,字文寶,門下掾,下辨李虔,字子行。故從事議曹掾下辨李旻,字仲齊。故從事,主簿,下辨李遂,字子華。故從事,主簿,上祿石祥,字元祺。五官掾,上祿張亢,字惠叔,故從事,功曹,下辨姜納,字元嗣。故從事,尉曹史,武都王尼,字孔光。衡官、有秩,下辨李瑾,字漢德。書文,下辨道長,廣漢汁邡任詩,字幼起。下辨丞,安定朝那皇甫彥,字子才。
頌文的左側是十二行題名,由於早期的《西狹頌》拓片多不拓題名文字,而歷代研究者又大多數未能親臨現場實地考察,因此關於這十二行的題名的歸屬曾經有過爭議。《隸續》就誤將此十二行題名記在了《天井道碑》名下。

創作背景


《西狹頌》是在東漢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隸書成熟時期的產物,這一時期的金石銘刻和墨跡兩大類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漢代隸書刻石風格多樣,有碑碣,有墓誌,有摩崖,有石經,或端莊,或秀麗,或奇肆,或古拙,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藝術鑒賞


筆法

《西狹頌》是“三頌”中保存最完好的,至今一字不損。它雖然是隸書成熟時代的作品,但又帶有較濃的篆書意味,所以有人說它“結體在篆、隸之間”。但是它用筆本身的撇、點、捺和橫畫蠶頭燕尾等特色,仍然是隸書筆法。它結字高古,莊嚴雄偉,用筆樸厚,方圓兼備,筆力遒勁。

結字

西狹頌局部圖
西狹頌局部圖
《西狹頌》的結字博大精深,格局宏闊,且筆畫分佈各司其職,紮實停勻,給人以穩如泰山,重如磐石的感覺。而這種感覺,並不是靠線條粗壯,筆畫對稱來獲得的。事實上,只要對“知白守黑”有一個深刻的理解,是不難把握這種感覺的。假如學習過漢印,可以知道證明一根陽線的寬綽與促狹,求諸於另一根“陰線”。便能得到反證,只要知道有一根“陰線”存在,也就守得住這根陽線是否紮實。再看《西狹頌》,它或許是由於擘窠大字的緣故,抑或是線條太過於精深到位,所以,線條在分割空間時,哪怕是微小的空間也非常的透氣寬綽,且虛實對比並不顯得十分地強烈。因此,表面上看來,它的線條在空間上的排列似乎有點疏鬆平整的感覺,但究其體勢,還是將不顯筆墨的“線”作為主要的書寫對象來抒寫了。從另一方面看,它雖然疏而不散,平而不板,整而不齊,但它將墨色的面和非墨色的面等同著用陽線和陰線來參合,所以其變化尤為豐富。這變化是微妙的,它隨結字的內在需要而確立,即隨“陰線”的需要而確立,也隨線條的變化而變化,即隨“陽線”造型的變化而變化。特別是其結字飽滿方正,內部疏朗,外部充實,猶如一團塊式造型,而其中任何一條放縱恣肆的線條都只能歸之於其中。如圖中“外”字的磔筆,看上去其勢是如此地開張外挑,但在線條鬆動寬綽的團塊排列上,它又是如此地虛和平靜。又如“事”字,第五根橫畫以及波筆,原本是非常開張跋扈的,但兩者向左向右的不同走向,其勢也只能在相互的牽引中抵銷並統一在團塊中,這就是結字的內在需要。至於空間變化由線條來調節的例子,那更是比比皆是,不一而足。如“然”字的四根豎畫,“封”字的四根橫畫中的空間,或正方,或三角或長方等的變化,均說明了線條在空間中的作用和價值,總之,《西狹頌》的結字變化是微妙的,它沒有大起大落式的對比強調。而更多的是在看似尋常,實為奇崛的變化上來構築其“疏宕”的形式意蘊。這就是其結字耐人尋味之處。

線條

《西狹頌》的線條朴茂豐腴,深厚凝重,綿長勁挺,用筆逆入平出,筆筆達意。起筆收筆以方筆為主兼以圓筆輔之,而在力量上它又十分強調粗重感。所以《西狹頌》的線條一般兩頭較為粗壯,中段較為平緩,顯得力量內蓄沉鬱。給人以穩如磐石的感覺。尤其是波畫,在手法和面貌上那更是層出不窮,多姿多彩。如“事”字的圓圓行筆,長長帶出,以及“教”字的圓筆行進,轉角方折重頓,出鋒尖長等等,都可說明此點。“燕尾”作為隸書中最顯著的特徵,在《西狹頌》中也反映得淋漓盡致,別具一格。其燕尾基本上以圓和狀為主,且用筆之力似乎在起筆處就開始蓄集,然後長長挑出,而收尾處或上挑,或平出,或內聚,或外拓,手法變化多樣,姿態各異,均收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名家點評


清代書法家姚孟起:“《石門頌》篆意多,《西狹頌》楷意多”。
清代金石文字學家楊守敬:“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
清代書法家徐樹鈞《保鴨齋題跋》:“疏散俊逸,如風吹仙袂,在漢隸中別饒意趣”。
清末民初學者康有為:“疏宕則有《西狹頌》。”
清末民初學者梁啟超:“雄邁而靜穆,漢隸正則也。”
當代前台灣美術學會名譽顧問畲雪曼:“《西狹頌》的藝術特點,是莊嚴渾穆,天骨開張,有博大真人氣象。”

後世影響


《西狹頌》由於歷代椎拓較少,是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西狹頌》的重要價值在於它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交通地理、金石書法的重要實物資料,尤其是書法,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和研究價值。

歷史傳承


《西狹頌》是在北宋末年被樵夫砍柴時偶然發現的,由於刻石面在一處凹陷的山崖上,避免了陽光的直曬和雨水的沖刷,加之地處偏僻,長期被藤蘿遮蔽,下有深不可測的黃龍潭,險峻異常,一般人很難接近,所以才有了保存完好、異常珍貴的《西狹頌》。 《西狹頌》現位於甘肅省成縣天井山。
西狹頌
西狹頌

作者簡介


仇靖字漢德,東漢甘肅成縣人,是一個地位很低的官府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