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王敦的結果 展開

王敦

東晉宰相

王敦(266年-324年),字處仲,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將領、宰相、權臣。

王敦出身於琅琊王氏,在西晉時期官至揚州刺史,永嘉之亂后消滅江州刺史華軼、鎮壓荊湘流民起義,與堂弟王導一同輔佐晉元帝建立東晉,擔任大將軍、江州牧,封漢安侯。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稱晉王,建立東晉,並於次年正式稱帝,史稱晉元帝。王敦此時已升任征南大將軍,又進拜大將軍,加侍中、江州牧。當時,杜曾仍在荊州一帶作亂。王敦遣部將朱軌、趙誘征討杜曾,但均被杜曾擊敗。他上表自請貶職,被免去侍中,后又請辭江州牧。司馬睿又任命王敦為荊州牧。但王敦仍力辭州牧一職,最終被授為荊州刺史。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誅殺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誅除異己,被拜為丞相、江州牧,進爵武昌郡公。他還屯武昌,后又移鎮姑孰,自領揚州牧。

太寧二年(324年),王敦再次起兵攻建康,不久病逝于軍中,時年五十九歲,其叛亂不久便被晉明帝平定,自己亦被剖棺戮屍。

人物關係


大事件

0266

出生

266年出生於琅邪臨沂。

0309

升任揚州刺史司馬睿獲擁戴

309年,東海王司馬越自滎陽入朝,不顧幕僚潘滔的反對,任命王敦為揚州刺史。當時,琅琊王司馬睿正以安東將軍之職鎮守建業。而王敦的從弟王導則在司馬睿幕府擔任安東司馬,深受司馬睿信任。王敦遂與王導一同幫助司馬睿在江東樹立威望,使得司馬睿逐漸獲取江東士族的擁戴。

0311

永嘉之亂后消滅江州刺史華軼

311年,被再次任命為揚州刺史,並加廣武將軍,不久又進拜左將軍、假節、都督征討諸軍事。同年,匈奴漢國攻破洛陽,俘獲晉懷帝,史稱永嘉之亂。皇室、士族紛紛南下江東。當時,司馬睿被推為盟主,承製任命官吏。江州刺史華軼卻不肯從命。司馬睿遂命王敦與歷陽內史甘卓、揚烈將軍周訪共討華軼。華軼兵敗被殺。

0317

司馬睿建立東晉進拜大將軍

317年,司馬睿稱晉王,建立東晉,並於次年正式稱帝,史稱晉元帝。王敦此時已升任征南大將軍,又進拜大將軍,加侍中、江州牧。

0322

發動王敦之叛

322年,以誅殺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誅除異己,被拜為丞相、江州牧,進爵武昌郡公。他還屯武昌,后又移鎮姑孰,自領揚州牧。

0324

再次起兵攻建康不久病逝于軍中

324年,再次起兵攻建康,不久病逝于軍中,時年五十九歲,其叛亂不久便被晉明帝平定,自己亦被剖棺戮屍。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王敦年輕時相貌俊秀,生性灑脫,善於評鑒人物,精通《左氏春秋》,尤喜清談,深得族兄王戎讚賞。他因娶晉武帝之女襄城公主(《世說新語注》作舞陽公主)為妻,被拜為駙馬都尉,后又擔任太子舍人
元康九年(299年),皇后賈南風廢黜太子司馬遹,將其送往許昌幽禁,並嚴禁東宮官屬送行。王敦卻違反禁令,與同僚江統潘滔杜蕤、魯瑤等人在路側送行,望著司馬遹痛哭拜送,受到時論的稱讚。他們因此被司隸校尉滿奮收捕入獄,但在河南尹樂廣、都官從事孫琰的營救下,最終都得以釋放。後來,王敦又改任給事黃門侍郎

立身亂局

永寧元年(301年),趙王司馬倫篡位稱帝。當時,王敦的叔父王彥正任兗州刺史。司馬倫遂命王敦到兗州慰勞王彥,加以籠絡。不久,齊王司馬冏傳檄天下,起兵討伐司馬倫。王彥雖收到檄命,但因畏懼司馬倫兵力強盛,不敢應命,后因王敦力勸方才舉兵。是年四月,司馬倫兵敗被殺,晉惠帝複位。王敦因功升任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大鴻臚、侍中。
永嘉元年(307年),王敦在族兄王衍的安排下,外任廣武將軍、青州刺史,后又被征拜為中書監。當時天下大亂,王敦將襄城公主的陪嫁侍婢百餘人全部許配給軍中將士,散盡府中庫財,獨自返回洛陽。
永嘉三年(309年),東海王司馬越自滎陽入朝,不顧幕僚潘滔的反對,任命王敦為揚州刺史。當時,琅琊王司馬睿正以安東將軍之職鎮守建業(揚州州治,今江蘇南京)。而王敦的從弟王導則在司馬睿幕府擔任安東司馬,深受司馬睿信任。王敦遂與王導一同幫助司馬睿在江東樹立威望,使得司馬睿逐漸獲取江東士族的擁戴。
永嘉四年(310年),王敦被征拜為尚書,與建武將軍錢璯一同北返洛陽。但錢璯行至廣陵(治今江蘇揚州),卻舉兵叛亂,轉而攻打王敦。王敦逃回建業,向司馬睿告變。司馬睿授王敦為安東軍諮祭酒。王敦遂留在揚州,未再回朝。

助建東晉

永嘉五年(311年),揚州刺史劉陶病逝。王敦被再次任命為揚州刺史,並加廣武將軍,不久又進拜左將軍、假節、都督征討諸軍事。同年,匈奴漢國攻破洛陽,俘獲晉懷帝,史稱永嘉之亂。皇室、士族紛紛南下江東。當時,司馬睿被推為盟主,承製任命官吏。江州刺史華軼卻不肯從命。司馬睿遂命王敦與歷陽內史甘卓、揚烈將軍周訪共討華軼。華軼兵敗被殺。
永嘉六年(312年),巴蜀流民在湘州(治今湖南長沙)作亂,推杜弢為首領。亂軍北上席捲荊州、江州,甚至威脅到揚州的安全。王敦進屯豫章(治今江西南昌),命武昌太守陶侃、豫章太守周訪共討杜弢。當時,荊州刺史王澄因平亂失利而遭免職,調赴建康(即建業)。他途經豫章,前去拜訪王敦。王敦與王澄不睦,竟以勾結杜弢為罪名,將王澄殺死。
建興元年(313年),陶侃大破杜弢,被王敦表薦為荊州刺史。但他隨即就因竟陵太守杜曾叛亂,大敗而回。王敦以“處分失所”為由,請求自貶為廣武將軍。但司馬睿沒有同意。
建興三年(315年),陶侃討平杜弢之亂。王敦作為統軍元帥,進拜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封漢安侯,可自行選置刺史以下官吏。不久,陶侃欲回鎮荊州,前來向王敦辭行。王敦忌於陶侃的軍功,竟趁機將其扣留,調任為廣州刺史,以堂弟王廙接掌荊州。他甚至想殺死陶侃,但因忌憚其親家周訪,最終沒有動手。
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稱晉王,建立東晉,並於次年正式稱帝,史稱晉元帝。王敦此時已升任征南大將軍,又進拜大將軍,加侍中、江州牧。當時,杜曾仍在荊州一帶作亂。王敦遣部將朱軌、趙誘征討杜曾,但均被杜曾擊敗。他上表自請貶職,被免去侍中,后又請辭江州牧。司馬睿又任命王敦為荊州牧。但王敦仍力辭州牧一職,最終被授為荊州刺史。

權重遭忌

司馬睿能立國於江南,是因得到了南北門閥大族的支持。琅琊王氏在其中更是起到決定性作用,故而在東晉建立后權勢極盛。王導內掌朝政,王敦外握兵權,王氏子弟皆位居要職,以致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但也因此引起了司馬睿的忌憚。而在同時,王敦亦漸見專擅,如私自擢用降將杜弘,自行加任割據險處的何欽為將軍等。司馬睿更是厭惡。他為了減弱琅琊王氏的影響力,重用丹陽尹劉隗、尚書令刁協等親信,並逐漸疏遠王導。王敦對此也是極為不滿。君臣之間逐漸產生嫌隙。
太興三年(320年),梁州刺史周訪病逝。湘州刺史甘卓調鎮梁州。王敦趁機請求以親信陳頒接任湘州刺史。湘州所處位置十分緊要,素有牽制荊州的作用,司馬睿不願讓湘州被王敦所控制。劉隗也建議司馬睿派遣心腹重臣出鎮湘州,以防備王敦。司馬睿遂以宗室司馬承為湘州刺史。王敦又上表陳說古今忠臣如何被皇帝猜疑、如何被小人離間,想以此感動司馬睿。司馬睿卻對王敦更為忌憚,但在明面上是還是給王敦增加屬官、賞賜羽葆鼓吹等儀仗,提高他的待遇。
太興四年(321年),司馬睿在刁協的建議下,將揚州諸郡的僮客恢復良民身份,以備征役,隨後又以戴淵、劉隗出鎮合肥、淮陰。他還將所徵發的兵卒全部分配給戴淵、劉隗,名義上是抵禦北方的後趙政權,但其實是在防備王敦。王敦致信劉隗,表示要和他修好,同心戮力共輔王室,卻被劉隗所拒絕。他不禁更為惱怒。而就在當年九月,豫州刺史祖逖病逝。王敦最為忌憚的周訪和祖逖,至此全都去世。王敦認為再無人可以在軍事上威脅自己,因此決意舉兵入京。

舉兵叛亂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在武昌(江州州治,在今湖北鄂州)起兵,以討伐奸臣劉隗的名義東攻建康。他上疏列舉劉隗十大罪狀,表示只要劉隗授首便撤軍退回。黨羽沈充在吳興(治今浙江湖州)舉兵響應。不久,王敦兵至蕪湖,又奏列刁協罪狀。司馬睿大怒,下詔定王敦為“大逆”,表示要親率六軍與其決戰,並急調劉隗、戴淵入衛建康。但當時門閥士族對王敦起兵大多態度曖昧。溫嶠便曾表示王敦所為必有原因,不算過分。王敦的兄長王含時為光祿勛,亦聞訊叛投王敦。
王敦起兵之初,曾遣使前往梁州、湘州,約甘卓、司馬承一同東下。甘卓雖允諾,但卻一直未曾出兵,在朝廷和王敦之間持觀望態度。而司馬承則囚禁來使,在長沙(湘州州治,即今湖南長沙)舉兵聲討王敦,並攻殺王敦的姐夫湘東太守鄭澹。
王敦一面命南蠻校尉魏乂、將軍李恆等率兩萬兵馬攻打長沙,一面命參軍樂道融去遊說甘卓出兵支持自己。樂道融本就不滿王敦叛亂之舉,趁機背叛了王敦,反勸甘卓襲擊武昌。當時,司馬承亦命主簿鄧騫到梁州勸說甘卓,促請其起兵勤王。甘卓經過多番猶豫,最終還是決定支持朝廷,遂傳檄聲討王敦。武昌震動。王敦忙遣使向甘卓求和,請他罷兵退回梁州。甘卓再次猶豫,剛剛行至豬口(在今湖北仙桃北)便停軍不進。
劉隗很快便與戴淵相繼趕回建康,並與刁協一同入宮,請求司馬睿誅殺留在京中的琅邪王氏族人,卻被司馬睿所拒絕。當時,王導率宗族子弟二十多人,每日至台城待罪,最終都得司馬睿寬恕。司馬睿又命王廙去勸止王敦。但王廙非但不能諫阻王敦,反而被王敦留下,協助王敦的行動。就在當年三月,王敦大軍逼近建康。司馬睿以右將軍周札守衛石頭城(建康軍事要塞,在今清涼山一帶),並親自披甲出鎮城郊,準備迎戰。而劉隗則戍守金城(在今江蘇句容),作為外援。
王敦欲先攻金城,打擊劉隗。杜弘卻認為周札刻薄少恩不得軍心,建議先取石頭城。王敦遂進攻石頭城。周札開城投降。司馬睿忙命劉隗、戴淵等率部反攻石頭城,但皆大敗而回。太子司馬紹聞聽諸軍皆敗,欲親率將士出城決戰,被溫嶠諫止。劉隗、刁協率敗兵回到台城。司馬睿給二人配備人馬,讓他們逃離建康,自尋生路。刁協剛剛逃至江乘(治今江蘇句容北),便被隨從斬殺,首級送呈王敦。而劉隗則逃回淮陰,但卻遭到劉遐的襲擊,只得率妻小親信投奔後趙。

專掌朝政

王敦起兵打的旗號是清君側,而此時刁協伏誅、劉隗北逃,朝中“奸臣”業已清除。但他卻繼續擁兵石頭城,不但不到台城朝見司馬睿,反而縱兵四處劫掠。建康大亂,台城中的官員、衛士盡皆逃散,只剩安東將軍劉超與兩名侍中隨侍在司馬睿身側。司馬睿無奈,只得遣使向王敦求和。他命公卿百官到石頭城拜見王敦,同時大赦天下,宣告王敦等無罪,以王敦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食邑萬戶。至此,朝政大權盡歸王敦,司馬睿被徹底架空。
王敦掌權后,因戴淵、周顗素有人望,將二人收捕殺害。當時,甘卓仍停駐於豬口。王敦以朝廷的名義發出騶虞幡(繪有騶虞圖形的旗幟,用以傳旨解兵),命甘卓退兵。甘卓擔心繼續進攻武昌會逼得王敦劫持天子,遂下令撤軍。樂道融與都尉秦康都認為應繼續進軍,並建議甘卓分兵截斷彭澤湖口(彭澤湖長江入口,在今江西湖口西),斷絕王敦在建康與後方武昌的聯繫,然後一鼓解決王敦。甘卓不聽,徑自撤回梁州。隨後,王敦又對朝廷官員及軍鎮將領進行了一番調整。
王敦當時駐兵石頭城,一直不肯到台城朝見司馬睿。長史謝鯤試圖勸說王敦,讓他朝見天子,以消除君臣之間的隔閡。但王敦卻擔心入朝時會發生變故,竟“不朝而去”,徑自回鎮武昌,遙控朝政。不久,魏乂攻破湘州,擒獲司馬承,將其用檻車解送武昌。王敦命荊州刺史王廙在半路將司馬承殺害,同時又指使襄陽太守周慮襲殺甘卓,控制了湘州、梁州這兩個能夠牽制江州的軍事重鎮。而與此同時,沈充亦由吳興攻入吳國(治今江蘇蘇州),殺死了吳國內史張茂
王敦在武昌大肆謀害忠良,扶植親黨,后又自領寧、益二州都督。他還取消司徒一職,將司徒府官屬全部併入自己的丞相府。司馬睿因大權旁落,於是年(322年)年末憂憤而死。司馬紹即位,史稱晉明帝。當時,王敦因司馬紹勇而有謀,欲誣以不孝之名將其廢黜,但卻遭到溫嶠等大臣的強烈反對,最終未能得逞。他為了就近掌控朝政,又暗示朝廷征己入朝。司馬紹遂手詔徵召王敦入朝,授其假黃鉞以及“奏事不名,入朝不趨,劍覆上殿”等殊禮,賜班劍甲士二十人。

圖謀篡位

太寧元年(323年)四月,王敦由武昌移鎮姑孰(在今安徽當塗),屯駐於城東的於湖,並自領揚州牧,直接控制了京畿地區。此後,王敦權勢更盛,甚至達到“四方貢獻多入己府,將相岳牧悉出其門”的地步。他控制揚州江州、荊州、徐州等重鎮,以沈充錢鳳為謀主,以諸葛瑤、鄧岳周撫李恆謝雍為爪牙,更縱容沈充等人胡作非為,有篡奪晉室之意。但在當時,王氏兄弟如王導、王彬、王舒、王棱等,都或明或暗地反對王敦。王棱甚至因此被王敦暗殺。
司馬紹面對“王敦專制,內外危逼”的局面,命郗鑒以兗州刺史之職鎮守合肥,欲以其為外援對抗王敦。但王敦卻表舉郗鑒為尚書令,迫使司馬紹將郗鑒召回朝中。郗鑒在入朝途中被王敦扣留於姑孰,但因素有名望,使得王敦未敢輕易加害。他最終還是被放回了建康,遂與司馬紹共謀討伐王敦。當時,王敦與錢鳳等親信密謀篡晉,不慎被堂侄王允之(王舒之子)獲悉。王允之假裝酒醉沉睡,騙過了王敦。他不久便以回京探父為由回到建康,通過王舒、王導將王敦的圖謀報告給了司馬紹。
王敦於不久後患病,因會稽內史周札一族(義興周氏)勢力強盛,便採納錢鳳的建議,決定剷除周氏,為後嗣子孫消除禍患。他指使廬江太守李恆,誣稱周氏勾結妖道李弘圖謀不軌。當時,周札的侄子周筵正在王敦的軍府擔任諮議參軍。王敦遂在軍中將周筵收捕處死,同時命沈充前往義興(治今浙江宜興)盡殺周氏子弟,隨後又進兵突襲會稽(治今浙江紹興),攻殺周札。後來,王敦又殺害司馬紹的心腹冉曾、公乘雄等人,並以“三番休二”的方式減少宿衛的當值兵力。
王敦病勢愈來愈重,遂矯詔拜養子王應(王含之子)為武衛將軍,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他認為王應年少難當大事,在與錢鳳等謀划後事時提出了三套方案:上策為放棄兵權,復歸朝廷;中策為退回武昌,擁兵自守;下策為舉兵東下,顛覆朝廷。錢鳳卻認為下策才是最好的計謀,遂與沈充決定在王敦死後發動叛亂。而與此同時,司馬紹一面命侍中陳晷、散騎常侍虞騑去探問王敦病況,一面卻微服到蕪湖察看王敦大軍的營壘預作討伐的準備,還不斷派遣大臣去詢問王敦的起居。

身死軍敗

太寧二年(324年)六月,王敦以左司馬溫嶠為丹陽尹,意圖藉此監視朝廷動靜。但溫嶠卻將王敦的謀划盡數稟報給司馬紹。司馬紹當即決定討伐王敦,親自駐屯於台城宣陽門外的中堂,並作出一系列軍事部署:
•以王導為大都督,總領征討諸軍。
•以郗鑒為衛將軍,統領從駕諸軍。
•以溫嶠為中壘將軍,與右將軍卞敦負責守衛石頭城。
•以光祿勛應詹為護軍將軍,負責守衛建康城南的朱雀橋(秦淮河上的浮橋)。
•命徐州王邃、豫州祖約、兗州劉遐、臨淮蘇峻、廣陵陶瞻等邊軍鎮將率部入衛建康。
司馬紹為了消除將士對王敦的畏懼之心,對外宣稱王敦已死,只是以錢鳳為討伐對象。王導亦率宗族子弟為王敦發喪。晉軍將士對王敦的“死訊”信以為真,登時士氣大振。王敦大怒,遂以誅殺溫嶠等奸臣為名,再次舉兵。他此時病勢沉重不能領兵,便以王含為元帥,與錢鳳、鄧岳、周撫等率五萬大軍向建康進發,並暗示錢鳳等在破城后殺死司馬紹。沈充亦於吳興起兵,直趨建康。
王含、錢鳳等軍水陸並進,很快便攻至建康,屯於秦淮河南岸。溫嶠移駐北岸,因宿衛兵力薄弱而所征邊軍尚未抵達,下令燒毀朱雀橋,與叛軍隔河對峙。王導期間曾試圖勸降王含,但未能成功。不久,司馬紹命將軍段秀和中軍司馬曹渾等率數千甲卒,乘夜渡河襲擊叛軍,在越城(在今江蘇南京南)大敗王含,斬殺其前鋒將領何康。王敦聞敗震怒,欲強撐病體親臨前線,但因病重乏力而未能成行。他當日便憤恨而死,終年五十九歲。王應秘不發喪,只用草席包裹王敦屍身,用蠟處理后埋于軍府廳堂之中,而後便和諸葛瑤等縱酒行樂。
沈充亦進至建康城外,與王含等部會合。而劉遐、蘇峻等部邊軍(北軍)隨後也都相繼趕到建康。沈充、錢鳳等認為“北軍新到,未堪攻戰,擊之必克”,遂領兵渡過秦淮河,雖擊敗應詹等部宿衛,攻至宣陽門外,但最終卻被北軍擊潰。
王含、沈充等連遭大敗,又因王敦死訊傳開而軍心渙散,自知大勢已去,只得連夜燒營而逃。司馬紹命庾亮率蘇峻等部追擊沈充,又命溫嶠率劉遐等部追擊王含、錢鳳。王含、王應父子逃奔荊州,卻被王舒溺殺於長江。錢鳳、沈充也相繼被殺,首級傳送京師。司馬紹又命起出王敦的屍首,焚毀其所著衣冠,擺成長跪的姿勢斬首戮屍,隨後將王敦、沈充等人的首級一同懸掛在城南朱雀橋上示眾。時為太寧二年(324年)七月,王敦之亂至此被徹底平定。

家族成員


琅琊王氏世系表(王覽支)
王覽王裁(鎮軍司馬)王導(太保、丞相)王悅(中書侍郎)王琨(丹陽尹)
王恬(會稽內史)
王洽(中書令)王珣(尚書令)
王珉(中書令)
王協(撫軍參軍)王謐(揚州刺史)
王劭(尚書僕射)王穆(臨海太守)
王默(吳國內史)
王恢(右衛將軍)
王薈(會稽內史)王廞(司徒左長史)
王潁
王敞
王基(治書侍御史)王含(光祿勛)王瑜(散騎常侍)
王敦王應(武衛將軍)
王會(侍御史)王舒(湘州刺史)王晏之(護軍參軍)王崐之
王允之(江州刺史)王晞之
王邃(徐州刺史)
王正(尚書郎)王曠(淮南太守)王羲之(會稽內史)王玄之
王凝之(會稽內史)
王徽之(黃門侍郎)
王操之(豫章太守)
王獻之(中書令)
王廙(荊州刺史)王頤之(東海內史)
王胡之(丹陽尹)王茂之(晉陵太守)
王彬(尚書右僕射)王彭之(黃門郎)
王彪之(尚書令)王越之(撫軍參軍)
王臨之(東陽太守)
王彥(兗州刺史)
王琛(國子祭酒)王棱(豫章太守)
王侃(吳國內史)
說明:人名后加符號,表明存在“出繼”情況。1、王琨,本為王恬之子,過繼給伯父王悅。2、王謐,本為王劭之子,過繼給伯父王協。3、王應,本為王含之子,過繼給叔父王敦。
關係人物備註
舅舅羊鑒官至光祿勛,封豐城縣侯。
姐夫鄭澹官至湘東太守,王敦叛亂時被司馬承攻殺。
表弟魏乂擔任南蠻校尉。
妻子司馬脩褘,晉武帝之女,封襄城公主,一作舞陽公主。
妾室宋褘擅長吹笛,在王敦敗亡后先後被晉明帝司馬紹、吏部尚書阮孚、鎮西將軍謝尚所納。

軼事典故


王敦擊鼓

王敦曾當眾表演擊鼓,音節諧韻,神情自得,旁若無人,在坐觀看的人都稱他雄爽。

澡豆為飯

王敦與公主成親不久,在公主府中如廁,看到漆箱里盛著很多干棗。他以為是廁所里擺設的果品,便順手拿起來吃,竟將干棗全部吃光。其實這些干棗是用來塞鼻孔,防臭味的。王敦出來后,又有婢女端來金澡盤、琉璃碗,裡面分別盛著水與澡豆,讓他凈手。他卻以為是乾糧,便將澡豆倒進水裡喝掉。婢女全都掩口而笑。後世以“澡豆為飯”形容一個人沒見過世面的窘態。

面不改色

石崇以生活奢華見稱,廁所都常有十多名有美貌的婢女侍奉,並放置甲煎粉和沈香汁;而如廁后的人都會更換新衣。很多客人都因為要在眾侍婢前脫衣而感到害羞,但王敦則一直神情自若。
石崇舉辦宴會時,大多都會命令美人行酒,更規定如果客人不飲光杯中的酒就會殺死美人。一次王敦作客,堅持不肯喝酒,石崇就斬了三個美人。王敦仍是面不改色。

開閣釋妾

王敦曾沉迷於女色,家中養有婢妾數十人,有人為此規勸。王敦便打開後門,將家中婢妾全部放出,任憑她們離去。

蜂目豺聲

蜂目豺聲”指眼睛像胡蜂、聲音像豺狼,在相法上被認為是兇殘之相。王敦年輕時,潘滔曾對他說:“你蜂目已露,但豺聲未發。今後一定會吃人,也一定會被別人吃掉。”

滿目琳琅

有人去拜訪太尉王衍,遇到其族兄弟王戎、王敦、王導在座,在另一間屋子又見到王敦的弟弟王詡、王澄。他回家后,對人道:“今日太尉府一行,觸目所見,無不是琳琅珠玉。”後世以“滿目琳琅”形容美好、優美的事物很多。

我進周退

王敦早年在洛陽時便與周顗相交,每次見到周顗都會很不自在,要拿扇子遮住臉。但在南渡之後,卻再沒有這種感覺。他嘆道:“不知道是不是我進步了,而伯仁退步了。”

自有公論

庾亮曾問王敦道:“聽說您有四位好友,都是哪幾位啊?”王敦答道:“您家的中郎(指庾敳),我家的太尉(指王衍)、阿平(王澄)以及胡毋彥國(胡毋輔之)。其中阿平最差。”庾亮問他誰最優秀。王敦道:“自有人。”庾亮追問到底是誰。王敦道:“自有公論。”他言下之意,最優秀的就是自己。

終夜難言

衛玠南渡后,到豫章拜訪王敦。因要夜坐清談,王敦便請來謝鯤相陪。衛玠見到謝鯤,非常高興,再也不理王敦,與謝鯤一直談到第二天早晨。王敦竟然一整夜都沒能插上嘴。

擊缺唾壺

王敦酒後喜歡詠唱曹操的《步出夏門行》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一邊唱,一邊用如意擊打唾壺,以致壺沿被敲得全是缺口。後世以“擊缺唾壺”形容對文學作品的高度讚賞,也用以形容有志之士的憤慨之情。

後輩之憾

桓溫平蜀后,在蜀宮中大擺酒宴,宴請麾下僚佐及蜀地縉紳。桓溫素來性情豪放、氣概直爽,當日更是英氣勃發,在席間暢談古今成敗存亡之道。滿座之人對其磊落之態,無不讚賞,散席之後仍有回味。但周馥卻嘆道:“遺憾的是你們這些後輩都沒有見過王大將軍!”

八裴方八王

王祥、王戎、王衍、王敦、王澄、王導、王綏、王玄是西晉時期琅琊王氏的八位傑出人物,合稱八王,同時期的河東裴氏則有裴徽、裴康、裴楷裴綽裴瓚裴遐裴頠、裴邈並稱八裴。時論常將八裴與八王並論,即“八裴方八王”,其中與裴瓚相對比的就是王敦。

史籍記載


《晉書·卷九十八·列傳第六十八》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王衍:阿平第一,子嵩第二,處仲第三。
潘滔:①處仲蜂目已露,但豺聲未振,若不噬人,亦當為人所噬。②今樹處仲於江外,使其肆豪強之心,是見賊也。
周顗:①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殺枉忠臣,陵虐天下。②處仲剛愎強忍,狼抗無上,其意寧有限邪!。
虞悝:王敦居分陝之任,一旦構逆,圖危社稷,此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忿疾。
鄧騫:劉大連雖乘權寵,非有害於天下也。大將軍以其私憾稱兵象魏,雖托討亂之名,實失天下之望。
慕容廆:王敦唱禍於前,蘇峻肆毒於後,凶暴過於董卓,惡逆甚於傕、汜,普天率土,誰不同忿!
司馬睿:王敦憑恃寵靈,敢肆狂逆,方朕太甲,欲見幽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王導:處仲若當世,心懷剛忍,非令終也。
庾亮:王敦始者以朗素致稱,遂號可人之名。然其晚節,晉賊也。猶漢公之與王莽耳。
周謨:王敦無君,由來實久,元惡之甚,古今無二。
溫嶠:王敦剛愎不仁,忍行殺戮,親任小人,疏遠君子,朝廷所不能抑,骨肉所不能間。處其朝者恆懼危亡,故人士結舌,道路以目,誠賢人君子道窮數盡,遵養時晦之辰也。
司馬紹:故大將軍敦參處股肱,或內或外,夾輔之勛,與有力焉。階緣際會,遂據上宰,杖節專征,委以五州。刁協、劉隗立朝不允,敦抗義致討,情希鬻拳,兵雖犯順,猶嘉乃誠,禮秩優崇,人臣無貳。事解之後,劫掠城邑,放恣兵人,侵及宮省;背違赦信,誅戮大臣;縱凶極逆,不朝而退。六合阻心,人情同憤。先帝含垢忍恥,容而不責,委任如舊,禮秩有加。朕以不天,尋丁酷罰,煢煢在疚,哀悼靡寄。而敦曾無臣子追遠之誠,又無輔孤同獎之操,繕甲聚兵,盛夏來至,輒以天官假授私屬,將以威脅朝廷,傾危宗社。朕愍其狂戾,冀其覺悟,故且含隱以觀其終。而敦矜其不義之強,有侮弱朝廷之志,棄親用羈,背賢任惡。錢鳳豎子,專為謀主,逞其凶慝,誣罔忠良。周嵩亮直,讜言致禍;周札、周莚累世忠義,聽受讒構,殘夷其宗。秦人之酷,刑不過五。敦之誅戮,傍濫無辜,滅人之族,莫知其罪。天下駭心,道路以目。神怒人怨,篤疾所嬰,昏荒悖逆,日以滋其,輒立兄息以自承代,多樹私黨,莫非同惡,未有宰相繼體而不由王命者也。頑兇相獎,無所顧忌,擅錄冶工,輒割運漕,志騁凶丑,以窺神器。社稷之危,匪夕則旦。天下長奸,敦以隕斃。鳳承凶宄,彌復煽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司馬曜:王敦、桓溫,磊砢之流,不可復得,且小如意,亦好豫人家事。
范弘之:晉自中興以來,號令威權多出強臣。中宗肅祖斂衽於王敦,先皇(指晉簡文帝)受屈於桓氏。
虞世南:晉自遷都江左,強臣擅命,垂拱南面,政非己出。王敦以磐石之宗,居上流之地,負才矜地,志懷沖問鼎,非明帝之雄斷,王導之忠誠,則晉祚其移於他族矣。
房玄齡:①敦眉目疏朗,性簡脫,有鑒裁,學通《左氏》,口不言財利,尤好清談。經略指麾,千里之外肅然,而麾下擾而不能整。②琅邪之初鎮建鄴,龍德猶潛,雖當璧膺圖預定於冥兆,豐功厚利未被於黎氓。王敦歷官中朝,威名夙著,作牧淮海,望實逾隆,遂能托魚水之深期,定金蘭之密契,弼成王度,光佐中興,卜世延百二之期,論都創三分之業,此功固不細也。既而負勛高而圖非望,恃劫逼而肆驕陵。釁隙起自刁劉,禍難成於錢沈。於晉陽之甲,纏象魏之兵。蜂目既露,豺聲又發,擅竊國命,殺害忠良,逐卻篡盜乘輿,逼遷龜鼎。賴嗣君英略,晉祚靈長,諸侯釋位,股肱戮力,用能運茲廟算,殄彼兇徒,克固源圖,載清天步者矣。
崔致遠:唐虞已降,苗扈弗賓,無良無賴之徒,不義不忠之輩,爾曹所作,何代而無?遠則有劉曜、王敦,覬覦晉室;近則有祿山、朱泚,吠噪皇家。彼皆或手握強兵,或身居重任,叱吒則雷奔電走,喧呼則霧搴煙橫,然猶暫逞奸圖,終載醜類。日輪闊輾,豈縱妖氛;天網高懸,必除凶族。
洪邁:方伯之任,莫重於荊、徐,荊州為國西門,刺史常都督七八州事,力雄強,分天下半,自渡江訖於太元,八十餘年,荷閫寄者,王敦、陶侃、庾氏之亮翼、桓氏之溫豁沖石民八人而已,非終於其軍不輒易,將士服習於下,敵人畏敬於外,非忽去忽來,兵不適將,將不適兵之比也。
張燧:且夫劉聰、石勒、王敦、祖約,此其奸詐雄武,亦一世之豪也。
丁耀亢:王敦以江南地望,兄弟持衡,遂叛亡之逆,勢使之然也。蓋亦有天性焉。殘滅骨肉,眼白多殺傷,雖藁街亦未嘗償其報。此王導所以有可罪也。
王夫之:①建大業者必有所與俱起之人,未可忘也;乃厚信而專任之,則亂自此起。元帝之得延祚於江東,王氏贊之也,而卒致王敦之禍,則使王敦都督江、湘軍事,其禍源矣。②王敦、桓溫皆於老病奄奄、旦暮且死之日而謀篡不已,以為將貽其子孫,則王含、王應奴隸之才,敦已知之;桓熙弱劣,玄方五歲,溫亦知之矣。王導知敦之將死,起而討敦;王、謝諸賢知溫之將死,而坐待其斃;敦與溫亦何嘗不自知也。其心曰:‘吾一日而居天子之位,雖死猶生。’嗚呼!天下之不以敦、溫之心為心者,吾見亦罕矣哉!③自東漢以後,權臣之篡者,成而為曹魏、六朝;未成而敗,為王敦、桓溫、劉毅沈攸之蕭穎胄王僧辯。④人臣而欲擅權以移國者,必立威以脅眾,子罕奪宋公之柄,用是術也。而曹操之殺孔融,司馬懿之殺曹爽,王敦之殺周顗、戴淵,無所稟承,猶無擇噬。
乾隆帝:晉氏君臣,崇尚浮虛無用之詞,風俗既薄,天下澆然。故王敦、蘇峻、桓溫、王恭、殷仲堪輩迭起為亂,向非王導、溫嶠、陶侃、謝安數君子,則晉防乎不國矣。(《東晉總論》)
夏曾佑:晉之名將,王敦之外,曰甘卓,曰陶侃,曰周訪,敦皆憚之,故終訪之世,敦不敢動。及敦作逆,卓已耄荒,敦襲殺之。侃時為交州刺史,遠在嶺外。故敦一舉事,天下無其敵,遂至不可收拾。而崛起而滅敦者,乃在素不知名之蘇峻,峻於是以天下為莫若己,故繼敦而稱兵焉,此蘇峻與王敦相因之理也。
蔡東藩:王敦三計,惟上計最足圖存,既已知此計之善,則中計下計,何必再言。其所以不安緘默者,尚欲行險僥倖,冀圖一逞耳。錢鳳所言,正希敦旨,故敦未嘗諭禁,尋即內犯,要之一利令智昏而已。王允之偽醉紿敦,確是奇童,溫嶠亦以佯醉戲敦,並及錢鳳,敦雖狡猾,不能察嶠,並不能察允之,而妄思篡逆,幾何而不覆滅乎?元帝之為敦所逼,實為王導所誤,導固附敦,至溫嶠入都,敦猶與導書,將生致太真,其往來之密切可知。及明帝決意討敦,敦尚未死,而導且詐為敦發喪,嫁罪錢鳳,如謂其不為敦助,奚可得乎?厥後與王含一書,情偽益著,惟郭璞精於卜筮,乃居敦側而罹殺機,豈真命該如此耶?吾為之懷疑不置雲。
余嘉錫:如鍾會、王戎、王衍、王敦、王澄、司馬越、桓溫郗超、王恭、司馬道子殷仲堪之徒,並典午之罪人。
呂思勉:敦之為人,蓋殘賊而傲狠,殘賊則敢行不義,傲狠則不肯下人。《王導傳》言:“元帝初,群臣及四方勸進,敦憚帝賢明,欲更易所立,導固爭乃止。”夫元帝何足憚之有?且敦亦嘗傾心以輔之矣。故知敦之與帝,非有夙嫌也。且亦非有覬覦天位之心。《祖逖傳》言:“敦久懷逆謀,畏逖不敢發,逖卒,始得肆意。”逖之兵力,豈敦之匹?然一甘卓猶為所憚,則《逖傳》之語,似不盡誣。觀含、應喪敗之速,知敦不死,亦未必能有所為。敦欲使應歸身朝廷,保全門戶,自其自知之審;含、應既已喪敗,王氏猶並見原,苟其束身自歸,自可不虞後患,此又敦知朝廷之審也。然則敦實非夙有叛志,不過傲狠之習,為其君所不能堪,君臣之間,因生嫌隙;嫌隙既生,既不肯屈己求全,又不能激流勇退,遂至日暮途遠,倒行逆施耳。以睚眥之釁,而釀滔天之禍,其是之謂歟?
范文瀾:東晉統治集團內部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室和幾個強大士族之間的矛盾。帝室如果安分享受尊榮,不干涉強大族的權利,那末,各種勢力相對平衡,政治上呈現正常的局面。反之,帝室企圖增強自己的權力,因而引起強大族的不滿,野心家便乘機而起,要篡奪司馬氏的帝位。歸根還是那些強大族保護帝室,推翻野心家,使勢力又趨於平衡。晉元帝信任劉隗、刁協,並且用南方士族戴淵作將軍,這是和王氏勢力不相容的。王導認為佞臣擾亂朝綱,同意王敦來殺逐這些人。這些人被殺逐以後,帝室勢力退縮回去,王敦還想篡奪,王導便宣稱“寧為忠臣而死,不為無賴而生”,表示堅決的反對態度來維持帝室。
何茲全:兩晉之際,琅邪王氏三人——王衍、王敦、王導,身系一朝安危興亡。……王敦結局成為東晉叛逆,我看初期的功勞不可沒。其功不僅是輔佐東晉王朝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對早期東南政局的穩定所起的作用。
周一良:①《晉書》卷九八為王敦桓溫列傳,蓋東晉當時論者及後世史家,皆以兩人相提並論。王桓皆豪門大族而為皇室女婿,皆控制長江中游,擔負所謂“分陝”之任,威權震主。唐修《晉書》,不唯二人並列,且排於列傳之末,因在封建史家眼中,正如本傳贊中所云,王敦桓溫皆“陵上”“無君”之“逆臣”也。②王敦陶醉於“王與馬,共天下”,當元帝任用劉隗刁協,抑制王氏勢力,遂懷不滿。對於當時解決重要矛盾之北伐事業,不獨無所建樹,且亦無所論列。而王敦之熱衷於篡奪帝位,則達到了極端荒唐可笑之程度。③本傳稱王敦為人“雄爽”、“少有奇人之目”云云,大約皆出於《王敦別傳》之類書籍,為時人乃至王敦一黨阿諛之詞,未可置信。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代電視劇飾演者
2016年《書聖王羲之》丁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