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建業的結果 展開
- 南京在東吳時期的名稱
- 南京古稱
建業
南京在東吳時期的名稱
建業是南京在東吳時期的名稱,是三國時期東吳的都城,當時中國南方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將治所從京口遷往秣陵(今南京)。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年),在金陵邑故址石頭山築城,名為石頭城,作為駐軍和屯糧之所,並改秣陵為建業,寓意“建立帝王之大業”(另一說為“建功立業”之意)。
南京孫權紀念館
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在南京朝天宮後山設立冶城,鑄造兵器,此處便成為吳國的冶鑄重鎮。吳越之爭以吳國滅亡告終。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令范蠡築城以圖消滅楚國,稱霸江淮。這便是在建業建造的最早的一座城池,後人稱它為"越城"。
戰國初年,越國本想征服楚國,結果反被楚國打敗。楚國征服越國后“盡取吳故地,東至於浙江”,置江東郡。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欲借長江天塹為屏障以圖謀天下,遂於此建城,置金陵邑。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
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在當時徐州附近的孫堅加入到這場混戰之中,並逐步發展成一直有相當實力的軍事力量。可惜,不久孫堅就在與劉表的交戰中,被其部下黃祖射殺。其子孫策、孫權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孫策僅依靠原來父親千餘舊部,就在江東打出了一片天地,為後來的東吳政權奠定了基礎。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其弟,年僅18歲的孫權繼位。當時的東吳,政權還很不穩定。為了對抗來自北邊曹操的威脅,孫權在江東積極擴張勢力。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孫吳,經過當時的秣陵,讚歎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去拜訪孫權,經過秣陵時再次力勸孫權定都與此。孫權正式把自己的權力中心遷到秣陵,並改名建業,由此揭開了南京歷史的新篇章,東吳也成為第一個在南京建都的政權。當時的東吳是中國最叱吒風雲的一方豪強,勢力範圍遍及今天的中國南方地區。東吳大帝孫權開創的一代霸業成為中國歷史不可抹去的濃濃一筆,而南京則是他留下的最大遺產。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移治秣陵。
南京石頭城遺址
東漢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孫權遷都於“鄂”,將鄂縣改稱為“武昌”(今湖北鄂州)。
東吳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於武昌稱帝,並於同年秋,還都建業。住在原將軍府,取名為“太初宮”。其後在周圍築起宮牆以加強防衛。
東吳赤烏十年(247年),孫權才在群臣的建議下改建太初宮。改建后的太初宮周圍有500丈,南面開有5個宮門,其中正門叫做公車門,東、西、北三面各開一門,分別叫做蒼龍門、白虎門和玄武門。正殿稱為“神龍殿”。建業都城北依覆舟山、雞籠山和玄武湖,東憑鐘山,西臨石頭,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在太初宮的東面和北面,是東吳的皇家花園和皇宮衛隊的營地,名叫“苑城”,可容綱3000多名貴族子弟同時在裡面騎馬操練。苑城的北部有一座苑倉,又稱倉城,裡面儲藏著大量糧食和其它物資。在太初宮的西面,還有一座專供皇太子用的花園,叫做“西苑”。“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這是東吳最流行的民謠之一。
東吳甘露元年(265年),後主孫皓執意遷都武昌,結果也遭到舉國上下強烈的反對。
東吳寶鼎元年(266年),後主孫皓因舉國反對不得不再次還都建業。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改稱“建鄴”。
建初寺
東吳赤烏十年(247年),孫權為印度僧人康僧會修建了“建初寺”。建初寺是江南地區最早的佛教寺廟,它的建立成為佛教在中國南方興起的標誌性事件。在康僧會的努力下,佛教逐步在南方流行開來。
在自然科學領域,南京孕育出許多傑出的人物。如著名的渾天論者王蕃。他不但寫出了在中國天文學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渾天說》一書,而且製作出了天文演示的儀器――渾象。此外,他還計算出π等於1.555……而孫吳時期的太史令陳卓綜合了前人的研究,創建了包括“二百五十三官,一千五百六十五星”的全天恆星體系,為中國古代研究觀測星相提供了基礎,後人沿用了1000多年。
文學藝術方面,江南人更是顯出不同一般的早慧。《天發神讖碑》,筆意在篆隸之間,被康有為贊為“奇偉驚世”。吳聲歌曲乃是當時吳地百姓的民歌,後來發展稱為“吳歌”,後來又稱為南朝樂府的一部分,它以其清新自然的風格,委婉含蓄的手法,五言四句的格式,對後代五言絕句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西晉的戰船鐵甲帶走了東吳的末代暴君,但東吳在南京的數十年經營卻開啟了一個城市的發展進程。南京由此踏上了中國歷史,在留下自己印記的同時改變著中國的歷史。
孫權定都南京后,為了鞏固城防的需要,在秦淮河的入江口修建了石頭城。南京“石頭城”的別名由此而來。早期的建業城並沒有城牆,僅有竹籬笆,後來夯土築牆,而城門也還是用竹籬編成。遺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文獻記載“建業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實錄》卷2)。
當時雖然物質材料比較匱乏,但是整個城市的規劃井然有序。建業城分宮城和都城兩重,無外郭。宮城在都城的中間偏北,約佔總面積的1/4。其核心為太初宮,南宮、苑城和西苑分別為宮殿、花園和衛隊駐地。宮城的南門為宣陽門(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出宣陽門向南至朱雀門,大約是5里,這段路就是“苑路”,也就是皇帝的專用通道。兩邊有水溝排水,再兩邊就是一般人員通行的道路。在這條大道兩旁是中央官署和部隊營房。朱雀門外就是秦淮河,河兩岸就是居民區和商業區了。整個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規劃得井井有條。後來的六朝基本上都是延續了這樣的城市布局。
太初宮是東吳京師建業(南京)的兩大皇家宮殿群之一,與昭明宮同為都城的核心。太初宮的正殿曰神龍,南面開無門,正中曰公車門,東門曰升賢門、左掖門,西曰明揚門、右掖門。正東曰蒼龍門,正西曰白虎門,正北曰玄武門。起臨海等殿。太初宮與商市相連。東晉早期基本沿用東吳舊宮。
宮中正殿神龍殿當即文獻中屢見的前殿。太初宮中蒼龍門、白虎門、玄武門諸門,常見載於史。《三國志》卷六四《吳書·孫綝傳》曾率眾夜襲全尚,遣弟孫恩殺劉承於蒼龍門外。《三國志》卷四八《三嗣主傳》云:“(永安)五年(262)春二月,白虎門北樓災。”玄武門北直對台城西掖門前路東,即右御街。宮中還有白爵觀。《三國志》卷五九《吳書·吳主五子傳》載:孫權幽閉太子孫和,“驃騎將軍朱據、尚書僕射屈晃率諸將吏泥頭自縛,連日詣闕請和。權登白爵觀見,甚惡之”。《資治通鑒》卷七五《魏紀七·邵陵歷公嘉平二年(250)》記載與之相同。其下胡三省注云;“白爵觀在建業宮中。”
昭明宮是東吳京師建業(南京)的兩大皇家宮殿群之一,又稱顯明宮,位於太初宮以東,與太初宮同為都城的核心,始建於東吳寶鼎二年(267年)六月。昭明宮繁華綺麗,極盡奢華,以珠玉為飾,方五百丈,開臨硎、彎碕二門,正殿名赤烏殿。
昭明宮繁華綺麗,極盡奢華,以珠玉為飾,方五百丈。又因盛夏興工,頗廢農時。新宮開臨硎、彎碕二門,正殿名赤烏殿,宮名題署為昭明宮。《文選》卷五左思《吳都賦》李善注云:“彎碕,宮東門。臨硎,宮西門。”然《宋書》卷一七《禮志四》云:“吳時宮東門雩門,疑吳杜亦在宮東,與其廟同所也。”
除宮室建築外,孫皓又開城北渠,引后湖水激流入宮內,巡繞堂殿。昭明宮南門可能就是苑城門。門前苑路即苑城至都城南門前的一段御街,或即東吳天紀二年(278年)衛尉岑昏所修。
建業二宮昭明宮及太初宮在左思《吳都賦》被稱頌道:“作離宮於建業。闡閶闔之所營,采夫差之遺法。抗神龍之華殿,施榮楯而捷獵。崇臨海之崔巍,飾赤烏之韡曄。東西膠葛,南北崢嶸。房櫳對擴(原文字為‘木廣’),連閣相經。閽闥詭譎,異出奇名。左稱彎碕,右號臨硎。雕欒鏤楶,青鎖丹楹。圖以雲氣,畫以仙靈。雖茲宅誇麗,曾未足以少寧。思比屋於傾宮,畢結瑤而構瓊。”
東吳太子所居之東宮,因在太初宮南,故號為南宮。東吳赤烏十年(247年)重修太初宮時,吳大帝孫權曾遷居南宮。南宮雖條件欠佳,但大帝不以為小。《三國志》卷六一《吳書十六·陸凱傳》注引《江表傳》載:“是以大皇帝居於南宮,自謂過於阿房。”南宮位置,據《建康實錄》卷二云:“其地今在縣城二里半,宋置欣樂營。”又,《景定建康志》卷二一《城闕志二·古宮殿》、《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二《古迹志·城闕·宮署》均記東吳南宮“在舊江寧縣北二里半”。
西苑是東吳的皇家園林,因位於太初宮西門外而名西苑。《建康實錄》卷二云:“今運瀆東曲折內池,即太初宮西門外池。吳宣陽太子(孫登)所創為西苑。”其下小注又云:“其地今在惠日寺后,僧相傳呼為果師墩。”
東吳建衡三年(271年)十一月,因鳳凰集於西苑,改次年為鳳凰元年。西苑中因有池,故亦名西池。西苑中有土山台,亦晉明帝為太子時所築。《初學記》卷一〇引徐爰《釋問注》曰:“西明門內有太子池,孫權子和所穿,有土山台,晉地在儲宮所築,故俗呼為太子池,或曰西池。”苑中又有合堂。《晉書》卷二九《五行志下》載:“東晉義熙五年(409年)六月丙寅,雷震太子西池合堂。”
東晉太元十年(385年),孝武帝曾於西池內宴請群臣。又據《建康實錄》卷七注引《修宮苑記》載:“其宮室西南角外,本有池,名清游池,通城中。有樂賢堂,晉明帝為太子時所作。蘇峻之亂,宮室皆焚毀,惟此堂獨存。”此池頗疑即太子西苑內之西池。
東吳宮城實行多宮制,宮室建築有具備宮苑性質的龐大的苑城,太初宮東北部的苑城,是東吳時期的皇家園林,可以容納3000多名貴族同時在內騎馬遊樂,可見面積之大,除苑城位於都城北部中央外,其他宮室都分散於都城各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