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越國的結果 展開

越國

中國先秦時期諸侯國

越國(公元前2032年 —公元前222年),是中國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東南方的諸侯國。越國處在東南揚州之地,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是華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後裔中的一支。越國與杞國、繒國、褒國等皆為大禹後裔子孫所分封。

越國封地處歐余山之南(陽)面,國君為姒姓。蹄(宰勛)開基為歐陽氏。越國主要以紹興禹王陵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時與吳國發生了矛盾,並相互攻伐。前496年,允常死後,勾踐即位,前473年,勾踐消滅吳國,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勢力範圍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

前333年,越王無彊北上伐齊,聽信田姓說客所誤,率領大軍調頭攻楚,不料中埋伏,兵敗身亡;由於無彊沒有指定繼承人,越國因此而分崩離析,各宗族子弟們競爭王位和權位,居住在長江南部的沿海。東越國,閩越國皆為其後人所建國家。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軍降越君,置會稽郡。漢武徠帝時,東甌閩越余部完全歸入漢朝,遷到了江淮。

國名


越國的前身是古代"于越部落",故而又稱作“于越”、“於越”。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張守節“正義”引賀循《會稽記》:“少康,其少子號曰于越,越國之稱始此。”另外,據《春秋經·定公五年》“于越入吳”條,杜預註解說:“於,發聲也”,亦即是說“於”字是用作發聲的字而已。據《史記·越世家》越國為夏朝少康庶子于越的後裔,國君為姒姓,《吳越春秋》也認為“至少康,恐禹跡宗廟祭祀之絕,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餘。”

歷史


早期起源

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百越先民就創造了燦爛的母系氏族公社的農耕文化。後來的四五千年前,長三角以今天的餘杭區莫角山遺址和反山遺址為中心,形成了輝煌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最大的特點是以玉石禮器為核心的等級制度,表明其進入了階級對立分明的苗邦階段,如反山大墓中就發現了代錶王權的玉鎖。公元前2500年左右,良渚文化衰落,之後是廣富林文化和馬橋文化。茅山以西的寧鎮地區則為深受東夷文化影響的湖熟文化,與太湖流域不同。
越人雕塑
越人雕塑
與吳國相比,越國的早期歷史更為模糊。越國的國君為姒姓。姒為堯帝賜於大禹王的氏。上古、古代也長江中下游流域稱揚越。" 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約公元前21世紀,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將首領之位禪讓給禹。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會稽山朝見四方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後就葬在這裡。大禹死後,其子夏啟破壞”禪讓制“,建立夏朝,傳至帝少康時,為延續禹王陵的守護與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無餘於會稽,號曰“禹越”。 《商書·伊尹朝獻》記載:“伊殷受命,於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婁、仇州、伊慮、漚深、十蠻、越漚,剪髮文身,請令以魚皮之鞞,烏鰂之醬,鮫鼥利劍為獻。”當今歐陽家族跟越國的淵源,也就是說歐陽氏是越國、越王族獨一無二的直系後裔。《史記》記載“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正義輿地誌》記載:“越侯傳國三十餘葉,歷殷至周敬王時,有越侯夫譚,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稱王,春秋貶為子,號為於越。”進入商周之後,太湖地區與江西、湖南的百越青銅文明一樣,也開始進入文明時期。根據考古發現,春秋早期的越國都城位於連接北邊被大洪水破壞的低珪的太湖平原與南邊的寧紹平原的安吉九龍山越國古城。
越絕書》、《吳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餘……無餘傳世十餘,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轉從眾庶為編戶之民,禹祀斷絕。十有餘歲,有人生而言語……眾民悅喜,皆助奉禹祭,四時致貢,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後,復夏王之祭,安集鳥田之瑞,以為百姓請命。自后稍有君臣之義,號曰無壬。壬生無譯,譯專必守國,不失上天之命。無譯卒,或為夫譚。夫譚生允常" 。

吳越爭雄

越國在整個春秋戰國一直比較強大,在春秋時期曾威脅到了齊國的安全。齊桓公管仲曾經害怕越國攻打襲擊齊國。齊桓公曰:“天下之國,莫強於越。今寡人慾北舉事孤竹、離枝,恐越人之至,為此有道乎?”
周簡王元年(前585年),吳王壽夢開始在晉國的支持下頓起,與楚國相對抗。吳國的崛起給楚國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無歲不有吳師"。為了從背後牽制吳國,楚國也開始扶持越國,吳越爭霸自此開始。吳王闔閭即位后,打敗越國奪取了太湖平原,將都城由鎮江遷到姑蘇城,"子胥乃使相嘗水,象天法地,造築大城"。吳國在吳王闔閭的治理下不斷強大,開始成為中原霸主。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孫武等人的協助下在柏舉之戰中打敗楚軍,攻入楚國都城。越王允常趁吳國啟方空虛襲擊吳國,"越闡吳王之在鄭,國空,乃伐吳" 成為吳軍被迫退兵的重要原因。越王勾踐元年(前496年),允常死後,勾踐即位,吳王闔閭興兵伐越,越王勾踐用死士在陣前自殺的戰術,敗吳於檇(zuì)李,闔閭被射傷,死後夫差即位。
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吳王夫差擊敗勾踐於夫椒,並把他圍困在會稽山上,勾踐派遣文種賄賂吳國宰噽,向吳國求和。越王勾踐在會稽之困中被吳王赦免回國后,任用文種和范蠡富國強兵。范蠡持縱橫之術煽動吳國與晉國、齊國中原爭霸,無暇顧及越國。而勾踐則卧薪嘗膽、親自耕作,委曲求全、禮賢下士,賑濟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同甘共苦,終於使得國力大增。
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越王勾踐趁吳王夫差北上爭霸會盟之際,征伐吳國,俘獲吳國太子友。而吳王夫差中原與晉定公爭奪霸主失敗,被迫歸國。由於吳軍疲憊,國力空虛,吳國遣使攜重禮與越國媾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越國再度攻打吳國,在笠澤大敗吳軍。吳國自此一蹶不振。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越王勾踐通過卧薪嘗膽與"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滅掉了吳國,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越王勾踐在爭霸中原期間,積極開展與中原各國間的往來,並迂都琅琊,為後來越國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北上稱霸

勾踐平定了吳國后,就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周元王派人賞賜祭祀肉給勾踐,稱他為“伯”。勾踐離開徐州,渡過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給楚國,把吳國侵佔宋國的土地歸還給宋國。把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給了魯國。當時,越軍在長江、淮河以東暢行無阻,諸侯們都來慶賀,越王號稱霸王。不過此時,春秋行將結束,霸政趨於尾聲,勾踐已是春秋最後的一個霸主了。勾踐稱霸中原期間,積極發展與中原各國之間的關係,並遷都琅琊,為後來戰國時期的越國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
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滅吳使其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通過遷都於琅琊,越國更好地吸收中原文化,並在良渚文化結束一千多年後再次遇到了對中原文明施加自己影響的歷史機遇。在爭霸中原時期,勾踐與周天子和中原諸侯相處,更好地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 ,"越滅吳,上征上國,宋、鄭、魯、衛、陳、蔡執玉么君皆入朝" 。越王勾踐二十六年(前471年),越國廢邾隱公立邾子何,"邾子又無道,越人執之以歸,而立公子何。何亦無道" 。對於衛國、魯國內亂,越國更是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大國影響力。越王勾踐二十九年(前468年),魯哀公為三桓所逼,被迫逃亡並度過餘生於越國,"公患空桓之侈也,欲以諸侯去么。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間。公游於陵阪,遇孟武伯於孟民之沖,曰:“請有問於子,余及死乎。”對曰:臣無由知之。蘭問,卒辭不對。公欲以越伐魯,而去三桓。秋八月甲戌,公如公孫有怪氏,因孫於棘,乃遂如越" 。在這場內亂中,越國作為霸主,一度欲通過武力來維護原有的政治秩序,並最終成為了失勢的魯哀公的收留者。
越王勾踐三十二年(前465年),勾踐去世后,子鹿郢即位。鹿郢逝世,子不壽即位。不壽逝世,子翁即位。翁逝世,子翳即位。翳逝世,子之侯即位,之侯逝世,子無疆即位。勾踐其子孫繼續其霸業,越國強盛一時。

戰國初期

勾踐之後,越國三代發生了弒君的事件,所謂“越人三弒其君”。越王朱勾是戰國初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越國君王,其在位時間為越王朱勾元年(前446年)至越王朱勾三十七年(前410年)。越王勾踐之後的子越王鹿郢和孫越王不壽繼續秉持了勾踐禮義相待諸侯的政策,延續了越國的霸主地位,這一局面在朱勾篡位后遇到突變。對於越王朱勾弒父篡位的過程,《竹書紀年》中的記載較為簡略,"不壽立十年見殺,是為盲姑,次朱勾立",並沒有前因後果。但是這一事件顯然引發了嚴重後果,不僅僅為後來中期越國不斷出現的試君現象巧下了伏筆,也直接預示了不久后發生的楚越戰爭中越國的慘敗與越國中原霸權的結束。
朱勾是越王勾踐之後國勢最強、武功最為顯赫的君王,墨子曰:“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當時中原諸侯以齊、晉、楚、越等四國為強者。越王朱勾在三十三年(前414年)、三十四年(前413年)兩次出兵并吞了滕國(今山東滕州)、郯國(今山東郯城)兩小國,俘虜郯國君主鴣。前410年去世,在位37年,由太子翳即位。
越王翳七年(前404年),越王翳憑藉強盛的軍事實力,趁齊國執政者田和地位尚不穏固,發兵討伐齊國。當時,繒國(今山東棗莊)倚仗齊國的勢力,輕視越國。越王翳聞訊大怒,下令討伐繒國,一戰將其攻滅。越王翳二十年(前391年),齊國田和將齊康公遷於海島,奪取整個齊國。越王翳發兵進逼齊國邊境,齊國大將向田和請求反攻越軍。越王翳二十五年(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認田氏齊國為諸侯,田齊虎視越都琅琊。越國面對齊、楚日益強盛,在中原難以維持霸權;而吳國舊貴族圖復仇,必須加以防備。琅琊遠離江南,軍隊和物資運輸都很困難。權衡再三,于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被迫遷都吳(今江蘇蘇州),加強對吳越地區的控制。同時,北方的越人開始大批返回江南,並遷居到嶺南。但是,越國並未放棄琅琊,依然視作北方都城。
越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為了繼承王位,連續謀害三個王子。隨後,豫又挑唆越王,企圖除掉太子諸咎,遭到越王拒絕。七月,諸咎擔心自身被害,索性率領軍隊趕走了豫,又包圍王宮,發動宮廷政動。越王翳被諸咎殺害。十月,越國人殺死太子諸咎,越國陷入內亂。在吳地的越國人擁立諸咎之子錯枝為王。目睹多次宮廷政變和殺戮的錯枝不願意繼位,就逃亡到丹地的洞穴中。追隨而來的大臣,久勸不出,就以煙薰的方法迫使他出來。錯枝被推舉為越王,之後他似乎也在力求逃離此王位。越人不甘讓吳人操縱越國政治,越王錯枝二年(前373年),留在越國故地的卿大夫寺區率兵平叛,殺死禍首豫,又進入吳地,打擊了吳國舊貴族並廢黜錯枝,擁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又名初無餘)為越王,號稱莽安。
越王無餘十年(前363年),寺區的弟弟思又弒殺了之侯,擁立無顓為越王。從“諸咎之亂”后,宮廷中不斷發生弒君弒父的悲劇。越國貴族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蕩、經濟倒退,越王勾踐開創的霸業也走向衰落。

衰敗滅亡

為了擺脫頹勢,無顓重新將國都遷回故都會稽,依然不能阻擋越國衰落的命運。無顓在位18年去世,其弟無彊繼位。越王無彊三十七年(前306年),越王無彊欲效法列國征伐中原,於是發兵向北攻打齊國。時齊威王在位,於是派遣使者勸說越王西征楚國。齊使以楚國分兵在列國爭勝,國內空虛為借口誘引越國伐楚。越王無疆聽從齊使計策,轉頭討伐楚國。然而,楚威王早有滅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國去調查了5年,準備充分。於是楚威王領軍進攻越國,大敗越軍,殺死無疆,北邊在徐州大敗齊軍。由於越王無疆生前未曾明確指定王位繼承人,導致他的長子次子各以正統自居,紛紛建國。

後續發展

閩越王無諸同越東海王搖,他們分別是越王無疆長子玉與次子蹄的後裔。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后,都自去王號,成為郡長,秦朝把他們這地方設置為閩中郡。待到諸侯反叛秦朝,無諸和搖便率領越人歸附鄱陽縣令吳芮,就是人們所說的鄱君,跟隨諸侯滅亡了秦國。在當時,項籍把持向諸侯發布命令的大權,沒有立無諸和搖為王,因此,他們沒有歸附楚王。漢王攻擊項籍,無諸和搖就率領越人輔助漢王。漢王五年(前202年)時,漢高祖劉邦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在原先的閩中這地方稱王,建都在東冶,繼續越國的奉祀。漢惠帝三年(前193年),列舉高帝時越人的輔佐之功,朝廷認為閩君搖的功勞多,他的百姓也願意歸附,於是就立搖當了東海王,建都在東甌,世俗之人稱他為東甌王。
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東甌請求把全國都遷徙到中原去,於是就率領全體民眾到中原來,居住在江淮一帶。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閩越余部完全歸入漢朝,民眾遷徙到了江淮一帶居住。

疆域


縱觀越國從立國至滅亡,其疆域大體經歷了五次重大的變化:夫譚、允常時期的疆域;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后的疆域;吳增封越國土后的疆域;越滅吳后的疆域;楚打敗越王無疆后的疆域。
夫潭、允常以前的越國疆域,由於文字失載,難以考定。夫譚、允常在位之時,先秦、兩漢史籍已有記載,雖然內容不多,但大致可以勾勒出其疆域的輪廓,《越絕書·外傳記地傳》云:“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寫干。”所謂“故界”,當指勾踐即位之前其祖父、父親在位時的國界。北到浙江至就李,西、南至姑末、寫干。就李,同書指出就是“語兒鄉,故越界,名日就李,吳疆越地以為戰地。”其早期都城即在該區域內遷移,定都會稽(紹興)。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倍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勾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主。
越國
越國
戰國時永、郴、衡、潭、岳、鄂、江、洪、饒並是東南境,屬楚也。袁、吉、虔、撫、歙、宣並越西境,屬越也。越國最少在勾踐稱霸到戰國時期,都統轄江西大部分地區。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打敗越國,殺了越王無強。“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強,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26以往論者多認為越國從此滅亡,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當時楚國只是“盡取地至浙江”,並沒有滅亡越國。浙江以東廣大地區,仍是越國的天下。此時越國疆域縮小至今錢塘江以東地區。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越君降秦,秦在越故地設會稽郡,越國滅亡。

政治


制度

由於百越民族長期處於政治上落後的狀態,"斷髮文身",並沒有中原先進的禮樂文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越國實際上都處於部落聯盟的狀態中。在勾踐滅吳之後,越國也沒有實行中央集權制,而是大力推廣分封制,"僅據《越絕書·記吳地傳》的記載,當時封在吳地的越國君王就有宋王、搖王、荊王、干王、烈王、襄王、越王史、周宋君、余復君、上舍君等"。政治制度的落後使得越國在遷都於姑蘇后很入陷入"越人世弒其君"的內亂之中,中央王權也被權臣所取代,加劇了越國的衰落。

人事

在實行落後的政治制度的同時,越國也沒有持續大批吸收到中原的先進政治人才。越王勾踐之所以能滅吳雪恥,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范蠡、文種等來自中原的人才的幫助。但是在勾踐稱霸之後卻"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在後來的楚越戰爭中,楚惠王重用來自於魯國的科技人才公輸盤,發明了鉤強,在舟戰中屢次打敗越國。越王朱勾也曾經試圖招巧墨子,但最後還是因為"越不聽吾言,不用吾道" 而遭到了墨子的婉拒。隨著楚越戰爭后楚國逐漸切斷了越國與中原的聯繫,從此再也沒有優秀的政治人才前往越國。最終越國在被迫遷都姑蘇之後也陷入了內亂之中。在戰國中期,反而有僅剩的越國人才前往齊國幫助齊國成為強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中全文引用的鄒陽《獄中上樑王書》中提到,"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國,齊用越人蒙而強威、宣" ,齊國威宣時的越人蒙被和幫助秦穆公稱霸的戎人由余相提並論,反映了此時越國在國力衰落的情況下的人才外流是多麼嚴重。

軍事


兵役

越國在國內推行“兵農合一”的兵役制度。據《國語·吳語》記載,勾踐在出兵吳國的前夕,曾向全國發布動員令:“苟任國者,皆造於國門之外。”就是說,凡能參戰的人,都到都城門外集中。由此看來,越國在戰時會臨時徵集軍隊。同書又記載,勾踐下令戰時五種人可以留在國內,即“有父母耆老而無昆弟者,有兄弟四五人皆在此者,有眩瞽之疾者,筋力不足以勝甲兵者,志行不足以聽命者”。正是實行“兵農合一”的兵役制度,才出現戰時全家壯勞力(包括身有殘疾的壯勞力)均入伍的現象,而勾踐之所以將上述五種人放回,目的是為了示恩于軍,增強士兵的決死之心。此外,越國人口有限,經濟實力也有限,這就決定了越國必定實行“兵農合一”的兵役制度,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既增加軍隊人數,又不使國家用兵費用過於繁重。

兵種

出於對內維護統治,對外防禦強敵之需要,越國建立了常備軍。據《越絕書》卷八記載,為防範吳國,越國在後海(今杭州灣)沿岸修築了石塘、防塢、杭塢、固陵等軍事工程,並配置了水軍,而這水軍當為越國常備軍之一。越國常備軍的另一部分是勾踐的禁衛軍,即“君子”,該軍種主要由貴族子弟組成,即《國語·越語》中所說的“父兄昆弟及國子姓”。越國的禁衛軍是其最精銳的軍種之一,主要承擔警衛王宮及重要軍事設施的任務,並保衛王室及官員的安全,當然戰時也出征,如公元前478年的吳越笠澤之戰,勾踐所率領的中軍便是其禁衛軍。
越王勾踐七年(前490年)在吳為奴三年的勾踐歸國,為迅速富國強兵,他在范蠡等人的協助下對越國的軍隊編製進行了改革。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勾踐十五年(前482年)勾踐伐吳時“乃發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 。
《吳越春秋·卷六》中也有相同的記載。由此可知,越國軍隊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即“習流”、“教士”、“君子”、“諸御”;同時,越國也有地方兵和少量的車兵。

指揮

越王勾踐七年(前490年),勾踐歸國實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其中對越國的軍事指揮系統進行了創設,這種創設不僅是對指揮系統而言,而且也涉及到軍令系統。在軍政系統方面,越國主要有范蠡、諸稽郢、越女、陳音等軍事政務官,他們執掌越軍的日常管理操練事務,史書上對他們職責的記載分別為:“輔危主,存亡國。不恥屈厄之難,安守被辱之地。往而必反,與君復仇” 。“望敵設陳,飛失揚兵。履腹涉屍,血流滂滂。貪進不退,二師相當,破敵攻眾,威臨百邦” 。“乃命(越女)教習軍士以劍術;乃命(陳音)教士習射於北郊之外” 。越國以專門的軍事政務官來訓練軍隊戰鬥力,大為提高,取得了“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的成果。
在軍令系統方面,越國也以專門的官員來統兵作戰,據史書記載,范蠡一直是越軍的最高將領,他直接領導了越滅吳的整個過程,這正如他說的:“君王已委制於執事(范蠡自謂)之人矣。”從具體的戰役上來看,越國還是以專門的官員來領兵,如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的吳越戰爭,勾踐就以“范蠡、舌庸,率師沿海斥淮以絕吳路”,這支軍隊為勾踐率主力破吳爭取到了充足戰機。又如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的吳越戰爭,勾踐“分其師以為左右軍” ,並分別以將軍率領涉江迷惑和牽制吳軍主力,為勾踐率軍大敗吳軍奠定了基礎。由此看來,軍事指揮系統上的文武分職、武官專任,極大地提高了越軍的作戰效力,是越國軍事制度的一大特點,也是越國最終滅吳稱霸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濟


農業

同中原開始出現人工灌溉農業,逐漸形成國家的發展水平相比,越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是落後的。越地農業生產不是規劃整齊的井田,而是鳥田。從傳說中無餘受封到勾踐遷都平陽為止,越族的經濟發展水平一直落後於中原各國,甚至落後於吳國(吳國在此以前吳子胥已經為吳築城)。因此,勾踐在吳國為役三年,于越王勾踐七年(前490年)返國后,聽從來自於齊、楚和晉國的范蠡、文種、計然等的建議,採取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措施,以實現雪恥吞吳、稱霸中原的目的。
勾踐根據越地山水地形和自然資源分佈,合理進行經濟布局,開展多種經營。圍繞著各個城邑和建築物,興修水利、修築塘堤,大力發展種植業等經濟活動,為了滿足發展經濟。增加軍力的需要,勾踐採取了鼓勵生育的政策,“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之與母,生二人,公與之餼。”通過這樣的措施,到勾踐伐吳前夕,越國已建成包括習流2千人、俊士4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在內的軍隊,總數有5萬人。這在春秋時代,是相當龐大的一支軍隊,即使晉國經常保持的軍隊也不過是三軍到五軍,即三萬到五萬人左右,同當初勾踐戰敗退避會稽山下城時,只有五千軍隊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由此可見,鼓勵生育的政策的確發揮了作用,給越國增加了大量的人口,為越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資源。

商業

計然為勾踐治理越國經濟,制訂了一系列的價格和價格政策。以糧食作物為例,他定了六種價格:甲貨粟,石七十;乙貨黍,石六十;丙貨赤豆,石五十;丁貨稻粟,石四十;戊貨麥,石三十;已貨大豆,石二十。無價格的,實際上是允許隨行就市。這樣,就保持了價格和穩定,做到了貨暢其流。為了使農末俱興,計然還為勾踐制訂了價格政策。他認為:“來石二十則傷農,九十則病末。農傷則一草木不辟。末病則貨不出。故糴高不過八十,下不過三十。農末俱利矣。故古之治邦者本之。貨物官市開而至。”官市”就是市場,計然的經濟頭腦可見一斑。
見諸歷史文獻的,主要有計然和范蠡的從商活動。范蠡幫越滅吳返國后,深知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從事農耕和商業活動。至齊,“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到陶地,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於是“約要(邀)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能物,逐計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世稱陶朱公
商業活動一般是隨著商品交換的頻繁,慢慢固定在幾個地區之中,形成了集市以至城市。根據古籍記載:“城,盛也,盛受國都也。又築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考古學家認為古代城市的形成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原因眾說不一,有的認為是出於“防禦”,有的認為是出於“地利”、“防洪”,也有的認為是“集市”。這都不無道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城市”是由“集市”演變而來的。它們一方面是出於生產關係的變革和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為適應商品的交換,在《越絕書》中可以找到它們發展的軌跡。

貨幣

以珠玉、金屬和布帛等貴重物品充當一般的等價交換物,用來交換各自的勞動產品,是最早的貨幣形態。據文獻考證、布帛、珠玉先於金屬。以珠玉為幣,歷史文獻不乏記載,早在商代就已確定。
越國地域中,珠玉為幣現象也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就有發現,良諸文化玉器的精美和數量舉世矚目。及至春秋戰國,珠玉、布帛更彌足珍貴。《管子·國蓄》:“先王卜……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珠玉列於黃金之前,足見其貴重。越國以布帛、珠玉為幣的情況,在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中是大致相同的。儘管出土的珠玉數量不多,但亦足以證實珠玉是一種幣材。1985年文管部門在紹興縣境馬鞍山(今紹興縣馬鞍鎮)鳳凰墩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距今5000年前後),曾出土過管、珠、鐲、錐形飾等玉製品,初定為裝飾品,其實這些玉管、玉珠、玉鐲、玉錐等,實際上是一種貨幣。1982年紹興坡塘(今紹興縣鑒湖鎮)306號墓出土玉器49件。瑪瑙飾102件,玻拍珠5枚,綠松珠1003枚,水晶珠13枚。可以認為,越國已經開始用珠玉、布帛作為一般的等價物。

文化


玉器

越國因為吳國的阻隔,與中原的交往較少,其玉器除受楚國(楚“聯越制吳”)、吳國的影響外,自身特徵更為單純。浙江紹興印山越王墓,由於被盜,只殘留下玉鎮、玉鉤形器等少量玉器,但器型與紋飾都有自身特色。東陽前山二號墩一號墓,出土玉器多達1256件,器型有樽、珩、環、牙、條形飾、玦、劍首、劍格等。玉器的材質、工藝、器型和紋飾,均呈現出獨樹一幟的土著特徵。多見葉蠟石、玉髓、綠松石等美石,少用閃石玉,是春秋越國玉器的一大特徵。前山一號墓出土的玉器中,體量最大的玉樽,即為葉蠟石質。這種喜用葉蠟石的傳統,到了戰國時期,在越地更加發揚光大,除了樽、尊、盒、匜等容器外,還出現了劍、矛、戈、鏃、劍飾、鐓等大量葉蠟石兵器與兵器的組裝件,有些器身上還刻有“越王”、“越王之子”等鳥篆銘文,是戰國時越式玉雕中最標新立異的部分。
無錫鴻山戰國貴族墓地經過兩年時間(2003—2004年)的發掘,共出土了2000多件隨葬器物,絕大多數為精美的成套(組)玉器、青瓷禮器和樂器,風格獨特,年代考證大約為公元前4世紀。

圖騰

文徠獻記載,以往認為越族是一個有著多種原始崇拜的蛇民族,如《說文·虫部》釋“蠻”中說:“南蠻,蛇(它)種”;接著釋“閩”條曰:“東南越,蛇種。”《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講到伍子胥象法天地築大城時說“欲東並大越,越在東南,故立蛇門以制敵國……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門上有木蛇,北向首內,示越屬於吳也”。然而此處的“越”,應是對東南地區越蠻民族的泛指。百越習俗不同,如“閩越”就典型的蛇圖騰民族,東南地區民族以蛇圖騰為主,所以吳國以“蛇”代表東南,但這些信息無法說明越國以蛇為圖騰。
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表明,越國盛行鳥崇拜,越國本土土著部族的先祖河姆渡人是鳥圖騰和鳥崇拜最早的部族,從7000年前的河姆渡時期開始,越國故地就開始出土大量鳥圖騰器物,之後的器物上盛行鳥文,也有許多關於鳥的傳說。晉人工嘉 《拾遺記》 雲: “越王入國,有丹鳥夾王而飛,故勾踐之霸 也,起望鳥台,言丹鳥之異 也。”陶元藻、堯亭撰的《 廣會稽風俗賦 》 亦云:“越王入吳 時,有鳥夾 而飛,以為瑞 也。因築望鳥台,屬山陰。”但是越國在崇拜鳥圖騰的同時,也確實存在蛇圖騰崇拜,“不過較大程度上,設崇拜遜於鳥崇拜而已”。關於長江以南地區有龍、蛇圖騰的記載還在《水經注》、《太平御覽》等文獻中見到。越人俗有文身,《漢書·地理志》載越人“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其紋樣說是“以象龍子”,故知是龍蛇之類。龍蛇崇拜廣泛分佈於我國,越國地區從最初的鳥圖騰,後來實行鳥圖騰蛇圖騰並用,可以說是受了周邊民族的影響。

科技


越國的青銅鍛造技藝已經十分成熟。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
越劍
越劍

社會


越國沒有建立起禮義廉恥、父慈子孝的政治理念,以至於父殺子、子滅父的悲劇頻繁發生。當中原國家不斷地進行變法圖強的時候,越國卻從來沒有出現過變法,一直停留在過去的制度里。
春秋時越國的社會救濟制度是,婦女快分娩時得報告官府,由官府派醫生守護,生男孩的獎勵兩壺酒一條狗,生女孩的獎勵兩壺酒一口豬。生三個子女的,由官府派給乳母哺育。

外交


與吳國

吳國核心位於太湖平原的東側,與吳相鄰的越國,乘吳忙於攻楚之際,經常襲擊吳國。公元前510年,“吳伐越,始用師于越也”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提到,吳王闔閭以“越不從伐楚,南伐越”,吳國打贏了這次位於“槜里”(浙江嘉興)的戰役。後來又在槜里打了一仗,《左傳》還是記錄為“吳伐越”。這一戰中,闔閭被越人砍傷去世。過了三年,夫差準備充足,開始動手報仇。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帶兵伐越,在夫椒(今江蘇太湖椒山)地方打敗越兵,順勢攻破越都。但是,吳王夫差因勝越而驕傲自滿,不聽伍子胥建議,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議和,班師回國。後為勾踐所滅。

與北方諸國

越王勾踐滅吳以後,也步吳之後塵,開始經營北方,起兵渡過淮河,和齊、晉等國會於徐州(今山東薛縣),致貢於周元王,王使人賜勾踐昨,命為諸侯之伯。這時的越國甚強,所以墨子說:“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 。

民族


古越人和越國人早期的關係主要在貿易,越人以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交換越國和北方的絲帛和手工產品。在當時人的中國觀念中,越國屬於九州(中國)的一部分。有觀點認為古籍中的“百越”由“古越人”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而成。戰國時代文獻中便出現了“百越”這一個新的稱謂。戰國後期,除了有百越這個名稱以外,還有“揚越”這個名稱指代揚州地區的越人。揚州包括今淮南、長江下游和嶺南的東部地區,有時又包括整個嶺南地區。所以揚越實際也是戰國以來至秦漢中原人對越人的另一種泛稱。

君主


第幾代名字在位備註
1越侯無餘夏王少康的庶子;始封諸侯,建都秦余望南(紹興花街)
2越侯丕誠無餘傳位於兒子姒丕誠,為二任君
3越侯宗元無餘之孫,按輩分是夏朝君主芒的弟弟。
4越侯紹聖
5越侯毅正
6越侯子誠
7越侯婁玉
8越侯俶商朝時期;遷都埤中(諸暨店口)
9越侯枋
10越侯菪
11越侯潛
12越侯戶
13越侯厲
14越侯皓
15越侯僮
16越侯渾淳
17越侯仲庚
18越侯太辛
19越侯咸享
20越侯寀遷都大部(諸暨楓橋)
21越侯浤
22越侯天表西周時期
23越子訶
24越子加佑
25越子子升
26越子綱
27越子汝稷
28越子洽
29越子汜
30越子少連春秋時期;遷都山南(東陽六石)
31越子騮
32越子逸
33越子鯉
34越子必高
35越侯無壬前621年—前591年前621年,遷都嶕峴(義烏稠城)
36越侯無瞫前591年—前565年無壬之子
37越侯夫譚前565年—前538年無瞫之子
38越侯允常/越王允常前538年—前497年夫譚之子;前538年,遷都勾嵊(諸暨牌頭);始稱王
39越王勾踐前496年—前465年
允常之子
越國進入全盛時期
前490年,遷都平陽,或稱紹興平水;前489年,遷都會稽(紹興越城);前468年,滅吳稱霸,遷都琅琊(山東臨沂附近),號令中原
40越王鹿郢前464年—前459年勾踐之子;越國全盛時期結束
41越王不壽前458年—前449年鹿郢之子
42越王朱勾前448年—前412年不壽之子;滅滕,越國向北發展
43越王翳前411年—前376年朱勾之子;前379年,遷都姑蘇(江蘇蘇州);被殺,越國內亂開始
44越王諸咎前375年越王翳之太子,越王的弟弟豫謀奪王位,豫鼓動哥哥除掉太子諸咎,越王未聽,但十月,諸咎被越國人殺死。
45越王錯枝前374年—前373年越王翳之孫、諸咎之子,力求逃離王位
46越王無餘前372年—前361年越王錯枝族人;平定內亂
47越王無顓前360年—前343年無餘之子,無餘死後繼承為君主,為了擺脫頹勢,重新將國都遷回故都會稽,依然不能阻擋越國衰落的命運
48越王無彊前342年—前306年無顓之弟;為楚所敗,無疆被殺

遺址


鴻山遺址分佈著50餘座東周時期的貴族墓葬,這些墓葬的時間被限定在勾踐滅吳后不久。

相關影視


出品時間影視主演
2006《爭霸傳奇》陳坤、劉松仁
2007《卧薪嘗膽》陳道明、胡軍
2007《越王勾踐》陳寶國、鮑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