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於湖的結果 展開

於湖

於湖

古縣名。晉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東晉僑置淮南郡於此,隋代郡縣並廢。故址在今安徽當塗縣東南三十八裡外,《通典》云:當塗有於湖故城,在縣南。

目錄

正文


括地誌》云:縣東四十里有圩曰“成和”,古丹陽於湖縣廢址在焉(今官圩有大成和圩、小成和圩),而《太平府志》則謂蕪湖有故城,在今縣東三十里,或謂之於湖,城周十九里,遺址略存。
資治通鑒》晉太寧元年(323年),“[王]敦移鎮姑孰,屯於湖。”胡三省註:“於湖縣,本吳督農校尉治,武帝太康二年,分丹楊縣立於湖縣。”
歷史上的於湖縣
在當塗姑孰城東,有一條連接提署路與太白路,橫貫南北,經於湖路橋跨襄城河向北的街道,起名於湖路。對於“於湖”二字從何而來,自有一番說道。
話說“於湖”二字的來歷,不得不說起當塗縣的歷史。
當塗縣歷史沿革
當塗縣境內最早建縣史可追朔到秦代,秦始皇實行郡縣制。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丹陽縣(縣治今丹陽鎮),屬會稽郡管轄。會稽郡位於長江下游江南一帶,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
西漢初,析會稽郡置鄣郡,丹陽縣屬之;漢元封二年(前109年)廢章郡置丹陽郡,縣屬之。
西晉太康二年(281年)丹陽縣分置丹陽縣、於湖縣。
東晉穆帝永和元年(345年)徙南豫州,治牛渚(即採石);孝武帝寧康元年(373年)南豫州移治姑孰(今當塗縣城)。
南朝宋,丹陽縣屬丹陽尹,於湖縣屬淮南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僑置當塗縣,治姑孰,相繼廢於湖縣、丹陽縣,屬蔣州(今南京)。唐武德元年(618年),當塗縣屬宣州;三年(620年)復置丹陽縣,屬揚州;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廢丹陽縣,以其地入當塗縣為屬鎮;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當塗縣屬昇州(原江寧郡),上元二年(761年)復以當塗縣屬宣州;昭宗大順元年(890年)當塗縣復屬昇州。五代十國楊吳演義二年(920年),當塗縣屬金陵府。
南唐前主李昇升元元年(937年)金陵府改為江寧府,當塗縣改為建平軍,屬江寧府;保大間(943—957年)僑置和州於當塗,為新和州,尋改雄遠軍。
北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改雄遠軍為平南軍;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昇平南軍為太平州,復立當塗縣為附郭,隸屬建康府路,次年割宣州之蕪湖,繁昌兩縣屬太平州。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太平州為太平路,隸屬江浙行中書省,縣仍故;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渡江首取太平,改為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太平府直隸京師(南京),當塗首縣附郭。
清順治二年(1645年)太平府屬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析江南省為江蘇、安徽二省,太平府始屬安徽省。1912年廢府,當塗縣直屬安徽省。
於湖縣的置與廢
晉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丹陽縣為二,置丹陽縣和於湖縣。東晉咸和四年(329年),江淮間戰亂,民多南渡。於江南僑置當塗縣與淮南郡,以置流民。僑置淮南郡于于湖縣,屬僑置的豫州。義熙九年(413),割丹陽郡於湖縣屬淮南郡,分於湖縣南為當塗境(今宣城、南陵有其地,但非今縣幅員)。至是,僑置淮南郡,當塗縣始有實土。隋代郡縣並廢。隋開皇九年(589年)僑置當塗縣,治姑孰,相繼廢於湖縣、丹陽縣。
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於湖城在府南三十八里。漢丹陽縣地。三國吳為督農校尉治。晉太康二年,始立於湖縣,屬丹陽郡。太寧初,王敦自武昌移鎮姑孰,屯於湖。咸和初,僑置淮南郡於此。宋大明六年,以淮南郡併入宣城郡,移宣城郡治於湖,又南豫州亦治焉,尋復為淮南郡治。隋省郡,又並縣入當塗。杜佑曰:當塗城即姑孰城,於湖故城在其南雲。
據《辭海》引《資治通鑒》:“於湖,古縣名。晉武帝太康二年(公元二八一年)置。故址在安徽當塗縣南”。
於湖縣,自晉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立,隋開皇九年(589年)廢止,縣建制存在了308年。
僑置郡縣
歷史上,東晉及南朝時期,中原地區兵革迭興,戰爭頻繁,北方漢族不斷南下,世族和豪強地主率領自己的大家族與依附人口南渡長江,並且以宗族和籍貫相聚而居。東晉及南朝政府為了管理日益增多的北方僑民,就在江南設立了僑州、郡、縣,即用北方地名、政區名在南方設立建制單位,利用僑州、郡、縣管理北方來的僑民。東晉首都在建康(今南京),因此沿江江南一帶是北方居民南遷的重要地區。當塗縣就是東晉王朝在於湖縣內設置的僑置縣之一,縣名“當塗”二字,是沿襲北方的一個縣名移植來的。據《安徽建置沿革》(皖志資料叢書)介紹:“當塗縣是東晉以後的僑置縣,隋定居姑熟城(今當塗縣城)。當塗縣老家位於懷遠縣馬頭城,縣名源名古塗山氏園,……”。“古塗氏國”,就是現今安徽的懷遠縣。《皖志述略》也記載:“懷遠縣境,設有四縣,東晉實行郡縣僑置法,全部僑置於別地。一是漢當塗縣,因有塗山而名,塗山又名“當塗山”,故城在懷遠縣境旁。東晉時,淮濱當塗縣居民流亡江南,即在江南於湖縣僑置當塗縣,地名留存至今。”郡縣僑置,同名異地,使後人難以分清故縣和僑縣。東晉在於湖設置僑置當塗縣后,懷遠的當塗縣遂更名為馬頭城,后改名懷遠縣。
於湖與當塗
隋平南朝陳(589年),統一全國后,完全廢除了僑州郡縣。廢丹陽、淮南二郡,改揚州為蔣州,州治江寧(今南京),將襄垣〔東晉義熙九年(413年),撤銷蕪湖縣建制,改為襄垣縣,原北方僑置縣名〕、於湖、繁昌等縣併入當塗縣,當塗縣遷駐姑熟城(今當塗縣城),蕪湖舊治,即僑置此215年(375-589)的襄垣縣退出歷史舞台,並將城廢為蕪湖鎮,屬蔣州當塗縣。直到唐朝時,蕪湖仍為當塗縣的一個屬鎮。在隋唐時期,蕪湖縣的建置長期不存,只是在晚唐天佑四年(907)曾割當塗縣5鄉、宣城縣2鄉復立蕪湖縣,但不久因軍閥割據而撤消,不過故城仍在。五代十國時期蕪湖鎮先後屬吳和南唐的宣州當塗縣。南唐升元年間(937-943),復置蕪湖縣,改屬江寧府。
在歷史上,由於蕪湖曾與於湖縣與之並存,後人因於湖和蕪湖兩地相連,讀音相似,把兩縣混為一談,宋代著名文學家陸遊在《入蜀記》中說:“蕪湖即於湖。”就連蕪湖的南宋詞人張孝祥也自稱“於湖居士”,並且將他的文集定名為《於湖集》。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在晉代和南朝時,蕪湖附近同時設置有於湖縣的緣故。據《讀史方輿記要》記載:“於湖城,在府治(今當塗)南三十八里。”北大侯仁之教授經過實地考察,認為於湖縣城可能在今蕪湖市鳩江區的王拐附近。《民國蕪湖縣誌》記載:至於湖之地,系晉武帝太康二年,分丹陽縣立,本吳督農校尉治,與蕪湖同隸丹陽郡,至晉末蕪湖併入襄垣,襄垣令與於湖又同隸淮南郡。《宋志》謂當塗令晉成帝立,與浚道俱立為僑縣,晉末分於湖為境。繁昌令本屬襄城,晉亂,襄城郡以此縣屬淮南,割於湖為境。又成帝初,僑立淮南郡居於湖,后宋孝武大明六年以淮南郡並宣城,徙宣城郡治於湖,是於湖始分自丹陽,繼則割於當塗,又割於繁昌,僑寄於淮南宣城,其分析源流皆見於史,而與蕪湖、襄垣總無涉也。杜氏《通典》:於湖城在姑孰城南。胡三省云:當塗郡屬九江郡。按《晉志》屬淮南郡。胡據《漢志》言之。成帝僑立僑立於湖,而《綱目》注亦謂於湖今當塗地,《通志》載入當塗宜也。舊說相沿多以於湖為蕪湖,其謬殊甚。綜上所述稱當塗為於湖有史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