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郡

淮南郡

東漢興平元年(194年),袁術九江郡為淮南郡。建安四年(199年),術亡改稱九江郡,仍兼揚州治(五年,改治合肥)。黃初二年,封文帝子曹邕為淮南公,改九江郡為淮南國。三年,進爵淮南王。四年,改為淮南郡。太和六年(232年),改封曹操子白馬王曹彪為楚王,改淮南郡為楚國。嘉平元年(249年),國為淮南郡。

東漢置


東漢興平元年(194年),袁術改九江郡為淮南郡。建安四年(199年),術亡改稱九江郡,仍兼揚州治(五年,改治合肥)。黃初二年,封文帝子曹邕為淮南公,改九江郡為淮南國。三年,進爵淮南王。四年,改為淮南郡。太和六年(232年),改封曹操子白馬王曹彪為楚王,改淮南郡為楚國。嘉平元年(249年),國除為淮南郡。淮南郡治壽春縣(今安徽壽縣城關鎮),領7個縣:合肥、成德、壽春、下蔡、西曲陽、平阿、義成。
晉太康十年十一月甲申,改封司馬允為淮南王。永泰元年(300年)八月,國除為郡。永興元年(304年),分淮南郡的歷陽、烏江縣置歷陽郡,淮南郡領14個縣:義城、平阿、當塗、下蔡、壽春、鍾離、陰陵、東城、西曲陽、成德、合肥、逡遒、全椒。
東晉咸和三年(328年),石勒控制淮南郡。常設4個縣:壽春、阜陵、合肥、逡遒。七年,復歸東晉。後趙建武十一年(345年),淮南郡又入後趙。石虎太寧元年(349年),入晉。
太和四年十月,入前燕,淮南郡僅設1個縣,即壽春縣。
晉太元八年(383年)十月,苻堅親率傾國之兵攻陷壽春。十一月,復歸東晉。前秦淮南郡設2個縣,壽春、下蔡
北魏淮南郡,仍治壽春縣,領3個縣:壽春、汝陰、西宋。
北周復建淮南郡,治領壽春縣。隋開皇二年(582年),廢郡。大業三年四月,改壽州為淮南郡,治壽春,領4個縣:壽春、安豐、霍丘、長平。
唐武德三年,改隋淮南郡為壽州。

東晉置


永嘉亂后,淮南流民南渡江南,加上蘇峻、祖約亂,淮南流民大批渡江,東晉咸和四年(329年),僑置淮南郡于于湖縣(在今安徽當塗縣南三十八里),屬僑置的豫州。太元初(約376年),改屬豫州,領6個縣:於湖、繁昌、當塗、逡遒、定陵、襄垣。晉末土斷,割於湖為境,改屬揚州。
劉宋永初二年(421年),分江淮淮南立南豫州。五年,改屬南豫州。次年三月乙巳,撤銷淮南郡,併入宣城郡。八年六月戊寅,恢復淮南郡,仍治於湖縣,屬南豫州。泰始三年(467年),回屬揚州。七年,以淮西(北)沒入北魏,復分淮南為二豫州,淮南郡改屬南豫州,領6個縣:於湖、繁昌、當塗、逡道、定陵、襄垣。
齊建元二年(480年),罷南豫州,淮南郡改屬揚州。永明二年(484),復屬南豫州。陳淮南郡領4個縣:於湖、當塗、襄垣、西鄉。太建八年(576年),立陳叔彪為淮南王。
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