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縣

安徽省馬鞍山市下轄縣

和縣,安徽省馬鞍山市轄縣,地處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北岸,總面積1319平方千米,地勢南北長、東西窄,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屬北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截至2018年,和縣下轄9個鎮,戶籍人口54.22萬人。

和縣古稱歷陽,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歷陽縣。天保六年(555年),南梁、北齊在此議和,遂改名和州。辛亥革命后,改稱和縣。境內有和縣猿人、霸王祠、天門山、陋室公園等4個歷史文化景點入選全國中小學教科書。誕生了北宋歌豪杜默、明末清初新安畫派的傑出代表戴本孝、“當代草聖”林散之、中國首枚奧運金牌獲得者許海峰等著名人物。

2018年,和縣地區生產總值(GDP)198.21億元,同比增長8.5%。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24.74億元、101.14億元和72.33億元,分別增長3.0%、9.7%和9.0%。

2020年6月30日,和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歷史沿革


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據《尚書》、《禹貢》、《通典》、《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等史料記載,歷陽周朝屬揚州之邑,春秋屬吳,吳亡入越,越亡入楚。戰國楚東侵至泗上,遂屬楚。秦嬴政元年(公元前221年),秦兼并諸侯統一中國,分為36郡。滅楚,置歷陽縣,屬九江郡
和縣
和縣
漢高帝四年(前203年),歷陽屬淮南國。王莽時期(前9年—13年),一度改為明義縣。東漢分十三州郡,歷陽屬揚州,治所歷陽。三國時期(220年—265年)屬吳為重鎮。晉太康六年(285年),屬揚州淮南郡。永興元年(304年),分淮南郡之烏江、歷陽、阜陵、龍亢四縣,置歷陽郡。宋(南北朝)永初三年(422年),歷陽郡屬南豫州,轄歷陽、烏江、龍亢三縣。文帝元嘉七年(430年),罷南豫州並豫州,歷陽郡屬豫州。元嘉八年(431年),歷陽郡轄歷陽、烏江、龍亢、雍邱、贊阝縣五縣。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分淮南北,復置二豫州,歷陽郡屬南豫州。大明五年(461年),烏江縣與懷德縣合併,立臨江郡。歷陽郡轄歷陽、龍亢、雍邱、贊阝縣四縣。永光元年(465年),撤臨江郡,烏江縣仍屬歷陽郡。元徽元年(473年),贊阝縣劃歸新昌郡。
永明二年(484年),雍邱縣劃歸陳留郡,歷陽郡轄歷陽、龍亢、烏江三縣。
北齊天保六年(555年),齊、梁在歷陽協和,改歷陽為和州。隋大業三年(607年),復置歷陽郡,下轄歷陽、烏江二縣。唐武德三年(620年)復為和州。武德六年(623年),和州轄歷陽、烏江、含山三縣。貞觀元年(627年)和州屬淮南道,轄歷陽、烏江二縣。武后長安四年(704年),和州轄歷陽、烏江、武壽(今含山)三縣。天寶元年(742年),和州復改為歷陽郡,轄歷陽、烏江、含山三縣。乾元元年(758年),歷陽郡仍改為和州,屬淮南節度使。宋代和州為上州,置和州防禦使,統於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和州鎮守萬戶府,屬淮西總管府。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和州安撫司,至元十五年(1278年),和州安撫司升為和州路,轄歷陽、烏江、含山三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和州路復降為和州,屬廬州路。
明洪武七年(1374年),屬鳳陽府,不久直屬南京。洪武十三年(1380年),設直隸和州,屬京師,下轄含山縣。清順治二年(1645年)和州屬江南左右布政使司。乾隆八年(1753年),屬安徽巡撫部院,安廬滁和道。
民國元年(1911年)11月12日,和州光復,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改和州為和縣,直屬省都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安徽省第五行政專員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日軍侵佔和城,汪偽成立和縣公署。國民黨縣政府遷至善厚集。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新四軍在抗日根據地功剩橋南陳村,成立和含行政辦事處,后成立和縣縣政府。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成立和含愛國民主縣政府,同年11月,和、含劃開。
1949年1月成立和縣民主縣政府。1949年4月23日,和縣全境解放,同年10月,改為和縣人民政府,屬巢湖地區。12月,劃歸南京市管轄。1950年春,仍屬巢湖地區。1952年,屬蕪湖地區。1958年12月,和縣與含山縣合併成立和含縣,劃歸馬鞍山市。1959年4月,仍歸屬蕪湖地區,同年5月,和含縣劃開。1965年,隸屬巢湖專區管轄。 
2011年8月,和縣(除沈巷鎮)划入馬鞍山市。
2020年7月4日,中宣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和縣列入“淮南”片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和縣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西岸。東經118°04′—118°29′,北緯31°22′—32°03′。全縣南北長約69千米,東西寬約18.8千米,總面積為1318.6平方千米,其中:低山、丘陵面積557.3平方千米,平原面積854.7平方千米。東南與蕪湖市裕溪口緊連,南與無為縣裕溪河為界,西與含山縣接壤,西北隔滁河與全椒縣毗鄰,東北與江蘇省南京市一橋之隔,東面緊靠長江,隔江面對南京、馬鞍山、蕪湖三大城市。 

地形地貌

和縣南北長,東西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部及沿江一帶地勢較為平坦,為長江沖積平原,溝河港汊縱橫交錯,水庫、坑塘星羅棋布。沿江平原圩區土地面積佔全縣57.7%,圩田最低海拔7.3米。西北部多為波狀起伏的丘陵、崗地,土地面積佔全縣42.3%,最高山地海拔315米(如方山)。 

水文

和縣境有9條河流和近65千米的長江江段,南起裕溪口,北止烏江駐馬河口,水源可靠。
和縣境內長江最高水位,均以金河口記錄為準:1954年11.54米,1973年10.51米,1980年10.45米,1983年11.46米,1988年10.06米。境內上游以裕溪大閘長江最高水位計算:1954年12.87米、1962年11.04米、1973年11.28米,1983年12.25米,1988年10.90米。境內下游以駟馬新河烏江大閘長江最高水位計算:1971年8.44米、1977年10.00米、1983年10.82米、1988年9.46米。 

氣候

和縣屬北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適宜農作物生長。
和縣年平均氣溫15.8℃。最熱月為7月,月平均28.1℃;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溫度2.6℃。歷年極端最低氣溫為——13.2℃,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0.0℃,南北各地溫度差異不大,但春秋兩季溫度升降快,冬夏溫度變化小。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以上農作物生長期為230天、活動積溫5021℃、全年無霜期259天、全年日照時數2126小時、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9%、太陽輻射總量為119千卡/平方厘米。
和縣常年平均降水量為1067毫米,南部多於北部,年無雨日250天左右,雨日多集中在6——7兩月,初夏有梅雨,七、八兩月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44%。降水年際變化大,據統計:大澇年(1991年)雨量達1990毫米,枯水年(1978年)雨量只有406毫米。年蒸發量1488毫米,7月份最大,達204毫米;元月份最小,僅52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8%,各月相對濕度差異不大,且有自南向北減小的特點。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和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鐵、石膏、磷、白雲石石灰石、建築砂、地熱、礦泉等20餘種,金屬礦產資源主要有鐵、鉈、鉛、釩,初步探查鐵礦產地4處、鉈礦產地1處;能源礦產資源有煤,全縣有3處,預計儲量500萬噸;非金屬礦產資源有建築石料用灰岩、溶劑用灰岩、冶金用白雲岩、水泥用灰岩等,累計查明資源總儲量5.46億噸,保有資源總儲量4.99億噸。 

生物資源

和縣有270多種喬灌木樹種,134科564種藥用植物,72種浮游植物;140多種脊椎動物、14目33科102種鳥類和30多種魚類。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和縣轄9個鎮:歷陽鎮白橋鎮姥橋鎮功橋鎮西埠鎮香泉鎮烏江鎮善厚鎮石楊鎮;縣人民政府駐歷陽鎮。
截至2017年底,和縣轄9個鎮:,共計85個村、30個社區,縣政府駐歷陽鎮。 
歷陽鎮白橋鎮姥橋鎮功橋鎮西埠鎮
香泉鎮烏江鎮善厚鎮石楊鎮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末,和縣戶籍人口542785人,比2016年末減少1048人。其中,鄉村人口426122人,城鎮人口116663人。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3.53‰、死亡率為10.3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20‰。 
2020年11月1日,和縣常住人口數為410899人。

經濟


綜述

2017年,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1.5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8.9%。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24.37億元、95.95億元和51.24億元,分別增長4.0%、9.7%和9.9%。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6年的16.1:53.9:30.0調整為14.2:55.9:29.9,一產比重有所回調,二產比重持續提高。按全縣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35930元,摺合5321美元。 
2017年,和縣一般預算財政收入26.10億元,比2016年增長13.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7.59億元,增長6.4%;稅收收入21.57億元,增長16.1%。財政支出40.70億元,增長15.3%。從支出項目看,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5.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5.1%,教育支出增長3.2%,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6.4%。 
2017年,和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28元,比2016年增長10.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71元,比2016年增長10.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40元,比2016年增長9.5%。 
2017年,和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2.87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10.8%,其中:5000萬元及以上投資項目完成168.22億元,增長6.7%。從投資結構看,和縣第一產業完成投資6.56億元,同比下降3.3%;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36.43億元,增長34.0%;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79.88億元,下降1.5%。 
2020年,和縣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6.8億元(含鄭蒲港新區),增長4.5%(按可比價計算),增速較前三季度快1.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8.4億元,增長2.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97.0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41.4億元,增長3.2%。 
2019年,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3.2億元(含鄭蒲港新區),增長8.2%(按可比價計算)。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6.8億元,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93.9億元,增長12.6%;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32.5億元,同比增長6.2%。
2019年,和縣全年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7.2億元,同比增長21.7%,其中縣直管22.4億元,同比增長9.4%,高於全市平均水平4.2個百分點,居全市三縣三區第5位。這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累計完成13.8億元。全年縣直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入庫稅金為7億元,同比增長16.7%。全年全縣財政支出45.9億元,增長17.3%,其中縣直管31.5億元,增長5.3%。
2019年,和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592元(不含鄭蒲港),同比增長9.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5911元和20815元,同比分別增長8.5%和10.4%。

第一產業

2017年,和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7.2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6年增長4.0%。其中,農業產值30.98億元,林業產值0.60億元,牧業產值8.44億元,漁業產值5.33億元,分別比2016年增長3.6%、10.2%、3.9%和5.4%。全縣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25.33億元,增長4.0%。 
2017年,和縣實現農作物播種面積129.50萬畝,比2016年增長0.6%;全年糧食總產量33.47萬噸,比2016年增長2.3%;油料總產量2.09萬噸,比2016年增長1.5%;蔬菜播種面積為25.46萬畝,比2016年增長1.2%,蔬菜總產量46.08萬噸,比2016年增長2.9%。全年肉類總產量達3.70萬噸,比2016年增長1.4%。水產品產量2.23萬噸,比2016年增長5.0%。
2017年末,和縣農業機械總動力54.68萬千瓦,比2016年增長2.1%;農用拖拉機24278台,農用運輸車848輛。全年機耕面積39.95千公頃,機播面積34.83千公頃,機電灌溉面積41.79千公頃,機收面積57.73千公頃。 
2019年,和縣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1億元(含鄭蒲港新區),按可比價計算增長2.4%。其中農業產值31.3億元,增長2.5%;林業產值0.7億元,增長2.2%;牧業產值8.4億元,同比下降1.2%;漁業產值5.7億元,增長7.1%。農產品生產形勢良好,其中糧食總產量為39.8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蔬菜產量為48.2萬噸,同比增長2.5%;生豬出欄9.9萬頭,同比下降44.2%;家禽出欄1246萬隻,同比增長5.1%;水產品產量2.2萬噸,同比增長3.7%。

第二產業

2017年,和縣全部工業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0.4%,工業化率為49.0%,工業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6.3%,拉動經濟增長5.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1%。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20.59億元,增長13.4%;重工業增加值67.36億元,增長8.6%。大中型工業增加值18.54億元,下降3.0%。 
2017年,和縣16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8.09億元,比2016年增長14.6%;實現利稅13.87億元,增長11.3%;其中實現利潤9.27億元,增長2.3%;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487.6%,同比增長21.9個百分點。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納稅過百萬元的企業58戶,過千萬元的企業7戶,過億元的企業2戶。
2017年,和縣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大米產量56.76萬噸,增長3.3%;水泥產量795.97萬噸,下降5.5%;化學農藥原葯產量1.26萬噸,下降7.3%;飼料31.33萬噸,增長2.2%;泵14.10萬台,增長19.7%;閥門3.34萬噸,增長10.5%;電力電纜101119千米,增長200.8%。
2017年,和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1.98億元,扣除價格指數影響實際增長4.9%。全縣18家資質內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完成施工產值17.72億元,同比增長26.0%;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38.60萬平方米,下降10.4%;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09.74萬平方米,增長5.4%。 
2019年,和縣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3.4%,其中縣直管同比增長19.9%;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8%,增幅居全省61個縣(市)首位。其中縣直管同比增長11.3%,增幅居全市三縣三區第3位。從縣直管區域的分行業來看,26個工業行業中有18個保持增長。四大主導產業“三升一降”,實現工業增加值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89.1%,其中化工、泵閥及汽車零部件、綠色建材分別增長37.5%、10.2%、31.0%,食品下降23.0%。

第三產業

房地產業
2017年,和縣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63.61億元,同比增長1.4%。房屋施工面積344.52萬平方米,增長37.1%;竣工面積61.58萬平方米,增長252.7%。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57.72萬平方米,下降1.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48.11萬平方米,下降16.2%。商品房銷售額33.25億元,增長42.3%。 
國內貿易
香泉生態旅遊度假區
香泉生態旅遊度假區
2017年,和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48億元,增長12.8%。其中限額以上商業企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0.60億元,增長18.9%。從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分類情況看,糧油、食品類實現零售額3.5億元,同比增長19.6%,服裝類實現零售額0.96億元,增長17.2%,日用品類實現零售額0.7億元,增長13.7%,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類實現零售額3.5億元,同比增長16.6%,汽車銷售市場實現零售額3.1億元,同比增長24.8%。
2019年,和縣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8億元,同比增長12.8%,總量和增幅分別居全省61個縣(市)第34位和第14位。其中縣直管實現76.8億元,同比增長12.8%,增幅高於全市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全年全縣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含個體戶)累計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1.7億元,同比增長17.6%,其中縣直管10.1億元,同比增長17.5%。全年全縣進出口總額125725萬美元,同比增長91.6%。其中:出口總額55395萬美元,增長227.5%;進口總額70330萬美元,增長44.4%。這其中縣直管進出口總額20771萬美元,增長14.6%。 
截止2019年12月底,和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295.7億元(含鄭蒲港新區),比年初增加24.7億元,同比增長9.1%;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190.9億元,比年初增加14.7億元,同比增長8.3%。從存款來看,住戶存款占存款總額近八成。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住戶存款餘額214.8億元,比年初增加20.3億元。
對外經濟
2017年,和縣實現進出口總額3.41億美元,比2016年增長21.4%。其中,出口2.19億美元,增長4.1%;進口1.22億美元,增長73.0%。全年出口總額過百萬的企業25家,較2016年增加3家。
2017年,和縣實際利用外資為3.02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省外億元以上項目資金)176.6億元。 
郵電
2017年,和縣郵電業務總量2.70億元,增長5.8%。其中,郵政業務總量0.50億元,電信業務總量2.19億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43萬戶,其中,電信住宅電話3.42萬戶。行動電話用戶29.34萬戶。年末網際網路寬頻用戶7.86萬戶(不含手機上網用戶)。 
金融與保險
2017年,和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265.89億元,同比增長15.8%。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79.60億元,同比增長5.2%。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149.70億元,同比增長29.1%。
2017年,和縣保險業共實現保費收入2.90億元。其中:人身險保費收入1.37億元,財產險保費收入1.53億元。各項賠款和給付支出1.93億元。其中:人身險賠款0.98億元,財產險賠款0.95億元。 

文化


和縣民歌
和縣民歌有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長期在民間流傳,出現不少為群眾喜愛的優秀曲調和民歌手。抗日戰爭時期,和縣流行一些自編自唱的民歌、小調如:《日本鬼子大炮》、《軍民合作》、《河裡水黃又黃》、《對口唱》、《抗日救亡歌》等。1957年,濮集鄉的民歌被選拔參加中國業餘文藝匯演,女民歌手李本蘭赴北京演唱受到好評。70年代,縣文化館組織專業幹部下鄉,搜集、整理和縣民歌,主要有《划龍船》、《打茼蒿》、《跳下田裡把稻薅》、《叫我唱歌我不難》、《太陽下山落了坡》、《車水歌》、《挑擔號子》、《舂米號子》、《土改鑼鼓》等,其中《土改鑼鼓》刊登在《江淮文藝》刊物上,《打茼蒿》由歌唱家朱逢博演唱,中國唱片社上海分社錄製成唱片發行。《車水歌》獲安徽省整理演出獎。 
“和縣人”
1980~1981年,安徽和縣陶店鎮汪家山北坡的龍潭洞發現包括1個近乎完整的頭蓋骨、2塊頭骨碎片、1塊下頜骨碎片和9枚單個牙齒。頭骨化石被命名“和縣人”。為研究人類的起源和南北方古人類的共性與差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17年研究表明,和縣直立人可能代表一種殘存的原始人類。 

名優特產

特產簡介圖片
炸牛肉炸牛肉是和縣傳統特產名餚,有600多年歷史。元末明初,回民從西北和沿海移居和州,引入“炸牛肉”製作方法。在製作過程中,即將肉按其紋路橫切成半寸長、半分寬、二分厚的肉片,再入水煮肉待滾后晾乾,經油炸並加佐料紅燒即成。入盤時肉色金黃、鮮嫩味美。密封可保持時間長。
炸牛肉
炸牛肉
姥橋花生酥姥橋花生酥是和縣傳統名點,據傳清光緒年間有一位陳姓糕點師傅,將花生米仁炒熟碾碎后,加上芝麻油和麥芽糖切成方塊,形如酥糖,故名。主要由花生米、白糖加工而成,香甜可口。
姥橋花生酥
姥橋花生酥
烏江霸王酥霸王酥是和縣烏江鎮傳統名點,原名哈蟆酥,又名小酥。採用傳統工藝與遠紅外線烘烤精製而成,內含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具有開胃、潤肺、健脾、強身之功能。有咸甜兩種,酥鬆脆香。
烏江霸王酥
烏江霸王酥
和縣黃金瓜和縣黃金瓜產地範圍為和縣的歷陽鎮、烏江鎮、香泉鎮、西埠鎮、善厚鎮等,黃金瓜營養豐富,有補中益氣、消炎止痛,解毒殺蟲的作用,對老年人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症等,亦有較好的療效,黃金瓜花期5~7月,果期7~8月。 
和縣黃金瓜
和縣黃金瓜
和縣辣椒和縣辣椒,2001年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無公害化,2007年申報了2個國家級無公害認證、1個綠色食品認證,傳統加工企業都實現了國內農產品市場准入的QS認證。 
和縣辣椒
和縣辣椒

交通


和縣境內有穿境或沿邊緣而過的合蕪、合寧、寧馬蕪三條高速公路構成金三角框架。“黃金水道”——長江流經和縣境內55千米,有三處18千米長江深水岸線資源。已經建成的公鐵兩用橋——蕪湖長江大橋引橋落腳在和縣南端。 
截至2017年末,和縣境內公路總里程2036.5千米,其中國道、省道164.6千米,縣道295.3千米,鄉道256.7千米。按等級分:高速66.7千米,一級公路81.3千米,二級公路119.9千米,三級公路231.6千米,四級公路1509.6千米。全縣民用汽車擁有量31986輛,營運汽車1313輛,其中載客汽車380輛。 

社會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和縣小學共56所,在校學生24417人,其中:女生10564人,農村留守兒童8033人;專任教師1749人,師生比13.96。初中27所,在校學生12172人,其中:女生5309人,農村留守兒童4975人;專任教師1317人,師生比9.24。普通高中3所,在校學生6844人;專任教師499人,師生比13.72。全縣普通中小學專任教師取得專業技術職稱的共3365人,其中普通高中496人,普通初中1265人,小學1604人。全縣學前教育學齡人口總數(3——5歲)11806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為93.00%;小學毛入學率為101.55%,其中:女童小學毛入學率為100.83%;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8.95%。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93.0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2.05%。全縣每萬人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為349.69人,其中:高中在校生為125.86人;每萬人中小學在校學生數為798.69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909人,在校生2965人。全縣每萬人中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數為54.52人。 

科技事業

截至2017年末,和縣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達31家,通過高新技術產品認定218項。申報專利1253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825件;全年專利授權量397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97件。 

文化事業

半枝梅
半枝梅
截至2017年末,和縣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影劇場、體育館各1個(座),藝術表演團體1個。共有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9萬冊。全年舉辦文化大講堂12場,陋室講堂4期,名家講座3場,朗讀、讀書分享會3場,精品圖書惠民展銷1場。開展全民閱讀、書香和州等活動,全市首個城市公益書吧、24小時城市書房和自助圖書館等相繼投入使用。公共文化場館全年累計為69000多名群眾提供文化免費開放服務,縣藝術表演團體全年演出140場,其中送戲下鄉98場,引進國內外高水平演藝團體來和舉辦專場惠民演出7場。 

醫療事業

截至2017年末,和縣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33個,其中醫院4個。擁有床位1320張,其中醫院床位918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577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564人,註冊護士642人。農村衛生室達到92所,平均每個行政村擁有1.08個衛生所。全年分別救治艾滋病、肺結核病、晚期血吸蟲病病人22人、190人和20人,孕婦住院分娩率達100%,婚前醫學檢查率92.63%。 

體育事業

2017年,和縣參加各類競技體育運動賽事,獲得獎牌47枚,其中金牌27枚,銀牌16枚,銅牌4枚。先後組織開展了拔河、籃球、太極拳、乒乓球、摜蛋、羽毛球、全民健身等群眾體育活動20次。對縣體育館進行升級改造,新建6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項目。分別成立全縣柔力球協會、游泳協會、牌類協會。全年體彩銷售額達到1600萬元。 

環境保護

2017年,和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產值單耗為0.2175噸標準煤,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06%。全年城區空氣質量優良以上274天,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90.0%,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94.6%,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7.12%。全縣森林面積達到25274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8.22%,活立木總蓄積達到136.2萬立方米。 

旅遊


景點簡介圖片
雞籠山國家森林公園雞籠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江淮丘陵地區東部,位於北緯32°22′—32°30′,東經118°04′—118°240′之間,距和縣縣城15千米。境內植物各類繁多,資源豐富,主要樹種有馬尾松、黑松、火炬松、杉木、板栗、雀梅楓香烏桕油茶毛竹野柿、六月雪、野櫻桃衛矛胡枝子等200多種,林中生有何首烏,明黨參、杜仲、桔梗、草珊瑚等名貴藥材。山上具多種動物,常見的有刺蝟穿山甲畫眉白鷺、野雞(長尾雉)、啄木鳥、貓頭鷹、灰喜鵲,還有多種蝴蝶和龜蛇。公園境內的森林以建國后營造的人工林為主。 
雞籠山國家森林公園
雞籠山國家森林公園
香泉旅遊度假區香泉生態旅遊度假區位於和縣香泉鎮,其臨近地區共有山丘17座,2座湖泊(水庫),2個湖中島嶼以及4處天然泉組成。山丘大體按照西南—東北向排列成3條山丘鏈(帶),湖泊、農田、居民點等集中分佈在3條帶之間。山、水、田、林、路、宅等整體協調,構成了宜人風光。周邊有溫泉、冷泉、香泉湖、長山、曉山等以山水風光為主體的20平方千米的範圍。 
香泉生態旅遊度假區
香泉生態旅遊度假區
霸王祠霸王祠位於和縣烏江鎮東南側的鳳凰山上,左瀕滔滔長江,乃西楚霸王項羽垓下兵敗,潰退至烏江自刎處。史書記載霸王祠最盛時有廳、殿、廂、室99間半。享殿後是墓區,通往墓台的石板神道為古松掩映,旁立4對石人石獸,粗獷簡約,典型的明代雕塑風格。墓台四周有仿白玉欄桿,中立“西楚霸王衣冠家”碑石一方。墓成橢圓狀,左側有地下墓道。 
霸王祠
霸王祠
鎮淮古街鎮淮古街貫穿著文廟、戟門、鎮淮樓、四牌坊、古井、和閣、文昌塔以及陋室等著名歷史文化景點,為和縣歷陽(和城)旅遊區的組成部分。以鎮淮古街(由陋室、文廟戢門、鎮淮古街、四牌坊、文昌塔等組成)。 
鎮淮古街陋室
鎮淮古街陋室

代表人物


張籍(約767年—約830年),唐代詩人。字文昌。原籍蘇州(今屬江蘇蘇州),遷居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
杜默(1019年—約1085年),字師雄,和縣南義鄉豐山杜村人,北宋著名歌豪。著有《詩豪集》一卷。后,以特奏名仕,任新淦縣尉,終年68歲。
張孝祥(1132年—1169年)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人。紹興二十四年甲戌(公元1154年)進士第一名(狀元)。《全宋詞》輯錄其223首詞。
陳廷桂(1768年—1842年)清朝文學家。別名夢湖,今安徽和縣歷陽鎮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舉,乾隆六十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著有《歷陽典錄》、《滇程日記》、《豫章行記》、《瀋陽於役記》、《江漢行程錄》、《秦三絕錄》等。晚年回歸故里著有《筍根雜錄》、《歷陽詩囿》、《年譜稿》,並重修《和州志》。
林散之(1898年—1989年),林散之是安徽和縣烏江人,8歲學藝,三十以後,在滬上拜黃賓虹為師,得“五筆七墨”之秘。黃賓虹對林散之在書畫藝術上取得的成就評價極高:“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在馬鞍山太白樓,建有江澤民親題館名的“林散之藝術館”。 
許海峰,1957年8月1日生於福建省龍海縣,安徽和縣人,射擊運動員。在第23屆奧運會上,獲男子手槍60發慢射冠軍,成為該屆奧運會首枚金牌得主,同時也是中國奧運會歷史上的首位冠軍得主,打破了中國奧運史上金牌“零”的紀錄。許海峰是名副其實的金牌運動員和金牌教練。
侯學煜(1912年—1991年),和縣歷陽鎮人。畢業於金陵大學,1945年留學美國,1947年獲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碩士學位,1949年獲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成為中國植物學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兼職教授。 
撒貝南,祖籍和縣,著名主持人,抗戰爆發后,他的祖輩離開了故土。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30日,和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1年1月14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的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名單。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