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大學
美國在南京創辦的教會大學
金陵大學(University of Nanking),簡稱金大,誕生於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的美國基督教會美以美會(衛斯理會,Methodist Church)在南京創辦的教會大學,同美國康奈爾大學為姊妹大學。當時社會評價為“中國最好的教會大學”,享有“江東之雄”、“鐘山之英”之美譽。
1928年金陵大學首先向教育部註冊並批准。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對外人在華所辦大學編類中,金陵大學是中國教會大學中唯一的A類,持有金大學位的畢業生有資格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
金陵大學文理農三院嵯峨,英語文學和中國文化研究成就卓著,聞名世界。尤其農林學科堪稱中國之先驅,享譽海內外。其他方面亦有發展,如開創中國電影教育、首開中國醫科七年制教育和博士教育。
金大培養大批優秀人才分佈於海內外,在各個領域內發揮所長,使金大飲譽國內外,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為中國現代大學教育的建立與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引進、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開創、優秀人才的輸送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1951年金陵大學併入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改建為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金陵大學被撤銷建制,主體併入南京大學,其餘院系參與組建中國其他高校。其歷史檔案劃歸南京大學。南京大學將校址從四牌樓舊址遷至金陵大學鼓樓校址。2006年金陵大學舊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金陵大學鐘樓,今南大北大樓
金陵大學在64年辦學中,早期曾按照教會的辦學宗旨,推行基督化教育,傳播了基督福音,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正是由於在這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使金大飲譽國內外,並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一定影響。金陵大學作為一所老牌教會大學,其歷史發展、教育制度、辦學特點以及學校傳統等等,在國內教會大學中均有其一定的代表性與典型性。 (圖冊圖片資料來源)
金陵大學主體歷史沿革:
匯文書院(1888) | 私立金陵大學(1910) | 公立金陵大學(1951) | 南京大學 | ||
基督書院(1891) | 宏育書院(1906) | ||||
益智書院(1894) | |||||
私立金陵女子大學 (1913) | 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1930) | ||||
中央大學 | 南京大學 |
金陵大學主體歷史沿革
書院時期
匯文書院穩步發展的時候,被傳教士視為重鎮的南京又增添了另外兩所教會書院:基督書院和益智書院。1907年,兩書院合併為宏育書院(Union Christian College),以基督書院為院址,由美在中任院長,文懷恩任副院長。
基督書院(Nanking Christian College)由美國教會基督會於1891年創辦。創辦人是美國基督會傳教士美葛斯(F.Rank E.Meigs)。他是美國紐約人,父母務農,篤信基督教。他受美國基督教國外傳教團的委派於1887年1月抵達南京,立志以身許中國,故自號曰“在中”。起初美在中住宿在基督醫院醫士馬林家中。其時,雖然“南京皈依基督教者日眾”,但他認為“信仰雖新,智識依舊,深怕無智識之信仰,易生魔障,非灌輸智識,無以羽教旨”。於是他請求基督會捐款,在南京鼓樓西南建造基督書院。美在中被舉為院長。開辦時學生20人。數年後,達到200餘人。
益智書院(The Presbyterian Academy)是美國教會長老會於1894年創辦的,院址在南京戶部街。創辦人是長老會傳教士賀子夏(美籍),後由文懷恩(J.E.Williams)繼任。文懷恩和美在中同時來華,曾一起創辦基督書院。
從書院到大學堂(1888-1910)
一、三書院合併,金陵大學堂建立
20世紀初期,中國官辦大學日益發展,除京師大學堂外,各省也紛紛創辦大學堂。南京三江師範學堂就是在這時開辦的。中國新式大學堂的發展,刺激了教會學校,教會開始“擔心政府在教育方面的競爭”,“除非集中力量,否則官辦學校就會超過他們。教會學校如果再不增加完備的實驗室和圖書館,不聘請更多更好的教師的話,那麼優秀學生將被政府學校吸引去”。於是許多著名傳教士竭力主張聯合書院,擴大規模,建成名符其實的大學,“以期成為國立大學的榜樣”。
在聯合的過程中,由於教會內部意見不一,曾出現各種爭論,因此聯合大都幾經周折,但最後都獲得了成功。當時聯合建成的大學,除金陵大學而外,有北京匯文大學(燕京大學前身),上海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杭州之江大學,山東基督教共和大學(齊魯大學前身),成都華西協合大學等。這些大學後來都發展成為著名教會大學。
金陵大學是匯文書院和其他兩個書院:基督書院和益智書院合併建立的。該三書院在南京城內鼎足而三。三書院都是男生學校,辦學宗旨相同,辦法亦大同小異。
美在中首先倡議合併書院。他認為“孤往,則精力分散而收效淺;共作,則菁華聚而成功多。且祖國教會聚金委辦教育事業,當化畛域而屈群策,以最少經費謀最大功效,不然則獲罪於天矣!”1906年將益智書院之高年級併入基督書院。1907年,又有匯文書院與宏育書院合併之議,因匯文書院院長師圖爾持有異議未能成功。
大禮堂
二、金陵大學開辦概況
合併三書院建立金陵大學,旨在建成一所完備高等學府。合併后,美以美會、基督會、北長老會在美國紐約聯合組成託事部。該部是學校最高權力機構,掌管大部份行政權力,學校的重要決定均需得到託事部的批准,包括校長、副校長的任命,學校經費的保管與監督。同時也承擔籌募經費的責任。託事部的首任會長是美國著名學者及宗教領袖史密爾博士。與此同時,在南京成立董事會(相當於託事部的駐寧辦事機構)。由大學校長、有關行政管理人員及聯合公會的代表組成。董事會的主要職責:監察審議學校所有進行事宜,包括任命大學行政管理人員,起草學校年度預算報託事部批准,任免中國教職員,批准學校開設的課程等等。起初,董事會所有董事(包括校長、副校長以及行政管理人員)都是外國人,並且都是基督徒。后修改董事會章程,增加了同學會(校友會)的代表,於是便有了中國董事。如任駐德公使的黃榮良、任綏遠省實業廳長的韓安、任國立東南大學教授的陶行知均以校友身份擔任金大董事會的董事。
金大的行政管理人員除校長、副校長外,還有司庫(會計)、校長秘書、房屋和場地總管、學監等,他們分別負責學校各方面的行政事務,學校的教學行政單位為科。金大初創時,僅設文科,數理化等科附設文科,均授文學士學位。包文兼任文科科長。
學校的經費,1910年經各聯合教會協議,由每個差會交付相當於4萬美元的土地、房屋、設備、現金,提供3名教師,每年出捐助費0.24萬美金。後來,在此基礎上有所增加,到1922年時,提供教師數增加為5名,年捐款數增加為0.4萬美金。
金陵大學在完成其行政管理組織以後,作為一所完備大學,尚需得到政府認可。但當時教會學校在行政上與中國政府毫無關係。清政府一向認為外國教會在中國設立的學校,是以外國人的資格和條約上的權利為依據而設立的,非國內教育事業,因此採取不干預的態度,不考慮學校辦理立案之類的手續,當時也無立案的明文規定。這樣教會學校便不認為對中國負有什麼責任。因此,金陵大學成立后,立即向美國紐約州教育局申請立案。1911年4月,金陵大學便接到美國紐約州教育局局長和紐約大學校長簽署的特別許可證,正式同意金陵大學在美國紐約教育局立案,並承認金陵大學為一完全大學,得以享受“泰西凡大學應享之權利”,金陵大學畢業生可同時接受紐約大學的學位文憑,並和美國康乃爾大學結為姊妹大學。自此,金陵大學的畢業文憑就改由紐約大學校董會簽發,然後轉致金陵大學堂監發畢業生。畢業生持此文憑便可不經考試直接升入國外有關大學研究院深造,並獲得學位。關於中國教會大學在美國立案,上海聖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在1900年中華教育會第六屆會議上曾坦白地承認:“立案后的中國大學便變成為中國土地上的美國附屬學校。”這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治外治權原則的擴充。
金陵大學初創,無論課堂宿舍、圖書設備以及師資力量均簡陋缺乏,不敷使用。而大學開辦后,學生人數歲有增加,校務呈蒸蒸日上之勢。因此,無論校舍之擴大,師資之補充,設備之改善均十分緊迫。包文校長制定了宏大的建校規劃。規劃的第一步便是購置土地,重建校舍。雖然“經濟窘困,人為之憂”,可他毫不猶豫顧忌,胸有成竹。他派員攜其手訂之計劃,回美國赴託事部以募捐及增添教師為請。他與文懷恩副校長也多次親自回美籌劃經費,請求捐款。當時美國正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景氣時期,募捐比較容易,慷慨解囊之富商不少。曆數年之苦心經營,終於獲得巨額資金,使金大重建校舍的計劃得以實施。這是包、文兩校長為金大日後的發展所建立的首功。
金陵大學建立與發展時期 (1910-1937)
金陵大學自1916年起,便陸續遷入新校舍。干河沿舊址改設附屬中學。1911年,金陵大學又以4萬美元購置了與金大校園相毗聯的舊宅一座。該宅名陶園(或桃園),是清朝一位俞姓貴族的住宅,三層樓房,屋宇精美,地址寬闊,風景優美,適合兒童課餘游息。同年秋,便將設在城南戶部街的小學移設於此。後來在三層樓下,“深鑿其底,建築底層”,建成地下室,作為學生的習藝場所。
學校初辦,教師數量少,且“其學術水平高下不齊,難以傳授高深學問”。包文向美託事部請求增聘教師。學校組織了聘任委員會,審查教師資格。於是,文理農醫等各方面專家學者來校者日眾,學校氣象逐漸更新。 (圖冊圖片來源: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1927年至1937年為金陵大學改革時期。在全國收回教育權運動的衝擊下,金陵大學率先改組,成立由中國人佔多數的校董會,由中國人擔任校長,向政府辦理立案,校務及宗教方面也隨之進行重大改革,學校事業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
一、非基督教運動和收回教育權運動
受“五四”運動的影響,從1922年到1926年,在中國爆發了一場基督教運動及由此而引發的收回教育權運動,使在華基督教勢力受到嚴重挑戰,迫使教會學校在大發展以後進入了改革時期。
在這一時期中,金大的基督徒膽顫心驚,祈禱會等宗教活動不得不偷偷在凌晨或黑夜進行,參加禮拜的人數也愈來愈少。1927年3月北伐軍攻佔南京時,金大有五幢住宅被燒毀,文懷恩副校長在住宅遭劫時,被流彈打中殞命。西籍教職員倉惶逃離回國,學生也離校返家,學校停課。1927年4月14日金大理事會召開第23次會議,包文以“老病告退”,正式選舉過探先、陳裕光、劉國鈞、陳中凡、陳嶸、李德毅、李漢生等七位教授組成校務委員會,過探先為該委員會主席。負責管理金大。該委員會在時局變動時,在維持學校工作中發揮了不少作用。
二、改組與立案經過
1927年7月,國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收回教育權。1927年11月10日,金大理事會在上海開會,文理科科長陳裕光博士當選為金大校長。1928年3月,美國託事部打來賀電,表示認可。於是陳裕光就任金大第一任中國校長。他也是國內任教會大學校長的第一位中國人。
陳裕光上任后,十分注重中國教育主權,不僅在行政管體制上進行卓有成效的改革,而且在教學上推行“三一制”,即教學、科研和推廣三合一制度。
1934年,金大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認了與其他國際間之大學同等學術地位,並能頒發獲國際認可之學士和碩士學位。
西遷入川與東還復校時期(1937-1949)
留守南京的金陵大學教職員與南京國際安全區
轉折 期(1949-1952)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金陵大學等西方教會大學撤銷建制,金陵大學文學院、理學院併入新南京大學(南京大學保留文、理學院,其餘部分院系分出),成為南京大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此金陵大學校名取消,南京大學遷至金陵大學鼓樓校址(南京大學校長潘菽為了照顧新成立的南京工學院,將南大原有的四牌樓校區移交給南京工學院使用)。根據《南京、金陵兩大學合併、調整工作進行辦法》,金陵大學和中央大學及其前身學校的歷史檔案明確劃歸(新)南京大學。
金陵大學教育系、農學院、農學院林學系、理學院電機系、化工系、水利系等系科分出,和南京大學等有關大學相關院系組建了南京師範學院(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學院(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學院(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工學院(電機系在今東南大學,化工系在今南京工業大學)、華東水利學院(河海大學)等校。電影與廣播專修科遷至北京組建電影學校(今北京電影學院)。另有部分院系(經濟系,銀行系,管理系,文理科系)調至上海復旦大學等高校。
1952年院系調整金陵大學具體情況:
1、金陵大學文學院全部及理學院主體——併入南京大學
2、金陵大學教育系——併入南京師範學院(今南京師範大學)
3、金陵大學農學院主體——併入南京農學院(今南京農業大學)
4、金陵大學農學院林學系——併入南京林學院(今南京林業大學)
5、金陵大學理學院電機系——併入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
6、金陵大學理學院化工系——先併入南京工學院化工系,后參與組建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
7、金陵大學附屬金陵中學——南京市第十中學——南京大學實驗中學(今金陵中學)
8、金陵大學附屬鼓樓醫院——南京市人民鼓樓醫院——南京市鼓樓醫院(1987年成為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
9、金陵大學電影與廣播專修科——北京電影學院
匯文書院的校園起初建在南京干河沿,第一座建築名曰“鐘樓”,由首任校長福開森設計,當時被南京人稱為“三層樓洋行”。陸續建造的還有禮拜堂、青年會堂等,以後作為中學部,現為金陵中學校園。
1910年合併改名金陵大學后,由美國教會募集資金在鼓樓西南坡購地2340畝建造新校舍,同時中國政府以金大教授裴義理主持華洋義賑有功贈地百畝,1913年由紐約建築師克爾考里(C. X. C)完成校園規劃,之後由美國建築師司斐羅、芝加哥珀金斯費洛斯與漢密爾頓(Perkins, Fellows & Hamilton)建築師事務所的測繪師莫爾負責建造,1921年建成後作為大學部。1952年金陵大學和南京大學合併,金陵苑成為南京大學校園。
金陵苑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建築樣式。由當時的校董福開森策劃,教務主任、美國傳教士魏特琳著手實施,採用中式造型和裝飾。以塔樓為中心,形成不完全對稱的布局,造型和裝飾為中式,材料和構架為西式,許多建築材料由美國進口,質料上乘,將民族樣式與西方先進的建築技術結合,建造了首批融入西方風格的中國民族建築。
金陵大學在1910-1937年之間規劃建造了大批中西合璧、宏壯華麗的建築群。這些建築體現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極具時代特色。金陵大學具有代表性的建築有北大樓、東大樓、西大樓、東北大樓、禮拜堂、小禮堂、圖書館和學生宿舍等十餘幢建築。這些建築一律都是青磚牆面,歇山頂,上覆灰色筒瓦,建築造型嚴謹對稱,進深較大,窗戶較小,顯得封閉穩重,體現了中國北方官式建築的特徵。最高處北大樓與鼓樓平峙,由北向南,順坡而下,充分利用地勢起伏來布局規劃。構思處,既渾成一體,又錯落有致,巧妙融入四周環境中,有天然渾成之美。整個建築群隱於森森樹木,含珠四季花草之中,春夏不同,景色各異,而百年不變的老建築,更顯沉穩儒雅的風範。
北大樓(塔樓,現南京大學鼓樓校區行政樓),南京大學標誌性建築,也是南大的象徵。北大樓建於1917年,1919年落成,由美國建築師司邁爾(A. G. Small)設計,磚木結構,地上2層,地下1層,建築面積3473平方米。屋頂為中國建築常用的歇山頂,灰色筒瓦,青磚厚牆,設小窗,主體建築兩層,塔樓五層,高聳突兀。塔樓為四面歇山頂,頂脊有小獸。這是中國傳統建築中最複雜的屋頂樣式。門南向,闊踏道,兩側有抱鼓石。門廳繪有飛鶴圖案,掛有水晶宮燈。這幢樓造型獨特,糅合了東西方的建築風格,雖不高大,卻雄偉仕觀。它的四周綠樹掩映.門前如茵的草坪平整開闊,樓后是純凈的藍天,牆體爬滿茂密的藤蔓,像披了一件綠風衣,身姿莊重而不失飄逸,成為校園一大景觀。南大將行政樓搬至仙林校區后,北大樓則改作博物館使用。北大樓作為南京大學地標性建築,2005年入選“新金陵48景”名單,2012年再次入選。
禮拜堂(現為南京大學大禮堂),由美國芝加哥帕金斯建築事物所於1917年3月28日完成設計,陳明記營造廠承建,1918年竣工。1958年在大門入口加築了一座門廳。它是金陵大學現存最早的建築物。建築造型仿照古代的廟宇。地上二層,磚木結構,主建築歇山頂,附屬建築硬山頂,屋頂裝飾由青磚砌築,覆蓋蝴蝶瓦,清水磚刻線腳。屋頂側面的山牆上有磚雕山花,為圓形萬字如意紋吉祥圖案。屋檐飾有精美的花飾。外牆用明代城牆磚砌築,城磚上仍留有銘文印記,厚重而有歷史感。正門突出附帶四頂小樓,兩兩前後分立兩側,毗連著正面三開大門。整個大禮堂採用的是單層大空間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建築式樣。大禮堂南北兩面檐角各有壽字如意紋,花紋團在中央,細看卻各個不同。如意紋下面正中有磚雕蝙蝠,意寓福到。硬山牆上,依然是紅色木質小牆體和一溜排列成花邊狀的灰瓦,其外部色調與建造式樣與東、西、北大樓遙相呼應。大禮堂內部天棚飾有彩繪,頭頂紅冠,修頸長腿、步履輕盈、優雅多姿的丹頂鶴在中國被尊為仙鶴,是吉祥、高貴和長壽的象徵。作為南京大學的大禮堂,在新的文化時空里,曾有法國總統密特朗、澳大利亞總理霍克、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在此做過演講。
小禮拜堂(現為南京大學小禮拜堂,或稱小禮堂),建於1923年,由中國建築師齊兆昌、美國費洛斯與漢密爾頓建築事務所共同設計。屋頂為歇山頂,單屋建築,拱形門,大門上方用磚砌出三面圍裹的結構,既可支撐牆體,又有裝飾作用。門楣和窗框飾有石刻西式圖案。門前有抱鼓石一對,踏道間設丹陛石,上面雕刻紋飾。小禮堂精巧靈秀,有中國南方建築的味道。小禮堂門前有牌坊,上掛銅鐘一座,金陵大學時,每日上、下課的鐘聲由此敲出。如今門前規劃有石椅石桌和半圈的花園。
東大樓,位於北大樓東南側,初名科學館,建於1913年,由齊兆昌建築師設計,陳明營造廠承建。建築面積3905平方米。平面為長方形,內廊式布局。大樓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磚木結構.大樓設計採用中國北方建築形式,歇山頂,筒瓦屋面,屋頂脊中加脊,中部高聳,外牆採用青磚砌築,素灰勾縫。大樓入口處建有突出的門套。進得大廳,最能體現這所大樓西式風格的是大廳地面上印有的十二星座的銅雕。大樓在20世紀50年代因火災燒毀屋頂,1958年修復。
東北大樓,在東大樓的南面。建於1935年,陳明記營造廠承建。建築面積1726.4平方米。混合結構,高四層,卷棚式屋頂,筒瓦屋面。外牆用煙色粘土磚砌築。大樓入口出有道直通二樓。如今為地科系的辦公大樓,一樓長長的過道里陳列著美麗的奇石。
金陵大學建築
圖書館(現為南京大學老圖書館,校史博物館),位於北大樓的正南方,它與北大樓共同構成金陵大學校園的中軸線,其他的建築物基本上都分列在這條中軸線的兩側。建於1936年,由基泰工程司建築師楊廷寶設計,陳明記營造廠承建。建築面積2626平方米。地上二層,地下一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歇山頂,青筒瓦屋面,青磚牆面。建築平面為十字形。一層中部為主要入口,面朝北,兩側為圖書采編等業務辦公用房以及小閱覽室。二層中部為借書處,兩側各有一個大閱覽室。圖書館的外部處理與其他幾幢建築物風格相近。有人為紀念被北伐軍士兵殺害的文懷恩博士(J. E. Williams)曾稱其為“文懷恩圖書館”。
學生宿舍(現為外語學院的辦公、教學樓),共用四幢,分別稱為甲乙樓丙丁樓、戊己庚樓、辛壬樓。建於1925年。陳明記營造廠承建。磚木結構,卷棚式屋頂,筒瓦屋面,外牆用煙色粘土磚砌築。甲乙樓與丙丁樓大小相同,建築面積均為755平方米;戊己庚樓與辛壬樓大小相同,建築面積均為1685平方米。 (圖冊圖片資料來源)
金陵大學舊址(含匯文書院鐘樓)2006年入選國家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13年1月成為南京老城區16處歷史風貌區之一,規劃名稱金陵大學歷史風貌區,規劃內容詳見: 。
金陵大學舊址
南京大學的民國建築群,既有北方的端莊渾厚,又有南方的靈巧細膩;既有西式的風格,又呈中式面貌。因此,南大的民國建築,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是西風東漸特定歷史時期中國建築藝術的縮影。
金陵大學學生活動
1927年,農林科成立園藝系。1928年陳裕光出任校長后,注重中國教育主權,維護民族尊嚴,發場中國文化。首先在國民政府教育部呈請立案,是第一個向中國政府請求立案並獲批准的教會大學。同時增聘中國教職,加強中文、地理、歷史的教學。並將金陵神學院從金陵大學脫鉤出去,將宗教課由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尊重信仰自由。1928年9月,經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部的前身)批准,設立文、理、農三學院。
1930年,金大按《大學組織法》成立與文、理、農三學院並列的中國文化研究所。1931年理學院建電機工程科,1932年成立化學研究所。1934年停辦醫學先修科,在動物學系增設醫學動物組以替代。1935年,農學院成立農科研究所農業經濟學部。
金陵大學文理農三院嵯峨,英語文學和中國文化研究成就卓著,尤其農林為中國先驅聞名世界。其他方面亦有發展,如開創中國電影教育、首開中國醫科七年制教育和博士教育。在美國對外人在華所辦大學ABC編類中,是中國唯一的一所A類大學,享譽海內外。
金陵大學是美國人辦的大學,英語是主要的教學語言,金大學生尤以英文水平高而被稱道。在教會大學英語演講、辯論比賽中,其他大學學生都是西裝革履,唯金大學生長袍布履,奪冠者則多為金大,而且一度金大理學院學生的英語水平勝過其他大學英語系學生,引起國民政府教育部關注,曾特別委派社會教育司司長陳禮江等人進行調查。20年代初,由金大首倡,金大與之江、滬江、聖約翰四教會大學一起開始定期在南京、杭州、上海等地輪流主辦英語辯論友誼賽。在這些賽事中,出戰的金大辯論員因在舌戰中“觀點正確,內容豐富,曾蟬聯六年英語辯論比賽錦杯。
金陵大學文學院
文學院共設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哲學、教育學等8個系,在組織建構上為: 7個主系、3個輔系(教育系下屬三個組均為輔系)、2個專修班、1個研究班、2個研究部,以及若干選修課程。文學院建院時學生達206人。全院主要教授有:劉繼萱、劉崇本、劉乃敬、吳世瑞、胡小石、貝德士(M. S. Bates,美籍)、陳恭祿、王繩祖、吳景超、章文新(J. P. Jones,美籍)、芳衛廉(美籍)、柯象峰、馬博廠、徐益棠等。 (圖冊圖片來源: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1930年春,金陵大學將文理科分開,成立文學院和理學院。理學院先後設置物理、化學、生物等系,複員后的教學行政體製為6系1部1專修科,即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學系、化學工程系、電機工程系、理科研究所化學部和電化教育專修科。
金陵大學理學院
金陵大學農學院的創辦,肇端於美國學者裴義理(Joseph Bailie)的義農會。1911年江南省一帶暴雨成災,“二十餘州縣災民三百萬人,已餓死者約七八十萬人,奄奄待毖者約四五十萬人”,金陵大學教習裴義理“深感農業改進之重要”,和張謇等人發起成立“中國義農會”,得到孫中山、袁世凱、黃興、黎元洪等三十位民國要人“竭力襄助”,由華洋董事組成董事會,故又稱“華洋義賑會”。在華洋義賑會以工代賑活動中,裴義理繼感農林人才缺乏,乃於1914年在金陵大學創設農科,次年設林科,再一年合併為農林科,裴義理任主任。
1917年裴義理辭職返美,芮思婁(J. H. Reisner)任農林科主任。1918年,與“萬國蠶桑合眾改良會”合作成立蠶桑學系,由吳偉士(C. W. Woodworth)主持。同年,農科首屆畢業生李積新、陳楨、葉元鼎、徐澄、潘健卿、趙叔愚六人畢業。1921年設立農業經濟學系,由卜凱(J. L. Buck)主持。1930年農林科改為農學院,謝家聲任院長。金陵大學農學院採用“教育、研究與推廣”三位一體,推動了中國農業的近代化。
金陵大學農學院
金陵大學1888年成立時設醫學館,到1907年停辦,1913年重建醫科,同年美國基督教會所辦的東方醫科大學併入,東方醫科大學是美國教會在華創辦的一所醫科大學。1910年基督教會感於醫學對於擴大宗教事業的幫助,決定在中國建立一所醫科大學,1911年正式建立,命名為“中國東方醫科大學”,設在南京,先後有史爾德、寶珍三等醫學專家加入。1917年金陵大學再次停辦醫科,保留醫預科和附屬鼓樓醫院。金陵大學理學院成立時,將1917年停辦醫科時保留的醫學預科附設於動物學系,1933年改稱醫學先修科。
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任職時間 | 校長 | 說明 |
1888-1896 | 福開森 | 匯文書院 |
1896-1907 | 師圖爾 (G.A. Stuart) | 匯文書院 |
1907-1927 | 包文(A. J. Bowen) | 匯文書院、私立金陵大學 |
1927-1951 | 陳裕光 | 私立金陵大學 |
1951-1952 | 李方訓 | 國立金陵大學 學校文化 |
院 | 系 | 教師(部分)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胡小石、胡翔冬、黃季剛、吳梅、劉衡如(國鈞)、劉確杲(繼宣)、汪辟疆等 |
外國文學系 | 賽珍珠(Pearl S. Buck)、白資德(Brady)、章文新(F. P. Jones)、芳衛廉等 | |
歷史學系 | 陳恭祿、王繩祖、貝德士、吳征鑄、陳錫祺、丁雲孫等 | |
政治學系 | 劉崇本、馬博廠、高炳春、包必榮、劉平侯等 | |
經濟學系 | 吳世瑞、許士哲、倪惠元等 | |
社會學系 | 吳景超、史邁士、柯象峰、徐益棠等 | |
教育學系 | 厲麟似、劉國鈞、李小緣、陳長偉、曹祖彬等 | |
哲學系(哲學心理系) | 方東美、廖溫魁、倪青原、潘菽等 | |
文科研究所史學部 | 劉國鈞、王繩祖、陳恭祿、徐益棠、李小緣等 | |
理學院 | 數學系 | 餘光琅、張濟華等 |
物理系 | 吳汝麟、許國睴等 | |
化學系 | 唐美森(J.C.Thomson)、戴安邦等 | |
生物學系 | 伊禮克、陳納遜等 | |
化學工程系 | 陶延橋、馬傑、錢寶鈞、楊同德、錢寶鈞等 | |
電機工程系 | 楊簡初、吳汝麟等 | |
電化教育專修科 | 倪尚達、魏榮爵等 | |
化學研究所 | 戴安邦等 | |
農學院 | 農藝學系 | 洛夫、馬雅思、魏庚、郝欽銘、黃瑞采、湯湘雨、高立民、靳自重、顧元亮等 |
森林學系 | 陳嶸、朱惠方、朱大猷、朱楫、徐善根、王一桂等 | |
蠶桑系 | 單壽父、吳學謙等 | |
農業經濟學系 | 喬啟明、孫文郁、楊蔚、徐澄、劉潤濤、應廉耕、歐陽蘋等 | |
園藝學系 | 胡昌熾、章文才、汪菊淵等 | |
植物病蟲害學系 | 戴芳瀾、俞大紱、魏景超、樊慶笙等 | |
農業教育學系 | 包望敏、徐伯申、章之汶、辛潤棠等 | |
植物學系 | 史德蔚、焦啟源、樊慶生、譚伯禹等 |
金陵大學教育質量
金陵大學畢業生、肄業生等校友檔案資料歸屬現南京大學,相關係科衍生或併入高校與南京大學擁有該系科部分共同校友。如原金陵大學教育系校友由南京大學和南京師範學院(今南京師範大學)共同所有,原金陵大學林學系校友由南京大學和南京林學院(今南京林業大學)共同所有等。
校友 | 主要成就 |
張德慈 | 首位華裔泰勒獎得主 |
李景均 | 中國遺傳學之父,曾任美國人類遺傳學會主席 |
李卓皓 | 第一位拉斯克獎華人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杭立武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首席代表、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 |
左天覺 | 國際著名煙草專家,曾任美國農業部煙草研究室主任 |
蔣彥士 | 台灣地區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資政、台灣地區行政機構秘書長 |
台灣“教育部長”,“外交部長” | |
王應睞 | 中國生物化學科研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中國生物化學會名譽理事長 |
馬保之 | 農學家,台灣大學農學院院長、被稱為“賴比瑞亞農業之父” |
南懷瑾 | 禪學大師,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教授 |
陶行知 | 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活動家,首開高校“女禁” |
劉伯明 | 著名教育家、哲學家、學界精神領袖 |
程千帆 | 國學大師、中國古代文史學家、教育家 |
孫明經 | 中國電影教育事業的開創者、中國電視之父、中國電影教學之父 |
劉國鈞 | 中國圖書館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中國圖書館學理論的重要奠基者 |
中國特色的圖書分類法創立人 | |
吳德耀 | 新加坡儒家思想教育的主要設計者,被稱為“海南一代哲人” |
牟復禮 | 美國儒學學者、漢學家、中國學家 |
在美國創辦了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系 | |
程抱一 | 第一位華裔法蘭西文學院院士 |
“中國與西方文化之間永不疲倦的擺渡人” | |
賽珍珠(執教) | 普利策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曾任美國作家協會主席 |
鄒秉文(執教) | 農學家,曾任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籌備委員會副主席 |
章之汶 | 農學家,曾任聯合國糧農組織副總幹事 |
戚壽南 | 中國現代內科學先驅 |
戴安邦 | 中國配位化學的倡導者和奠基人 |
魏榮爵 | 中華人民共和國聲學事業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
沈嵩生 |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教育事業的重要開拓者 |
王繩祖 | 歷史學家 |
彭佩雲 | 中國婦女聯合會主席、國務委員 |
南京大學兩院院士(金陵大學部分)
一、中國科學院
(一) 數理學部院士
陳彪 天體物理學家,長期擔任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太陽物理研究室負責人,1982年任中科院雲南天文台台長,1986年任名譽台長。1946年畢業於金陵大學物理學系。
魏榮爵 聲學家,南京大學教授,南京大學物理學系系主任,中國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1937年畢業於金陵大學理學院物理系。
(二) 化學部院士
程鎔時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學家,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1949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化學系。
戴安邦 無機化學家,南京大學化學系名譽系主任,教授。192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文理科化學系。
李方訓 物理化學家,金陵大學校長、南京大學副校長、教授。1925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化學系。
陸熙炎 有機化學家,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46~1947年在金陵大學化學系學習。
汪猷 有機化學家,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名譽所長。1931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工業化學系。
吳征鎧 物理化學家、放射化學家,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員會高級顧問,193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化學系。
(三) 生物學部院士
陳煥鏞 植物分類學家,原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所長,1920年應聘任金陵大學林學系教授,後轉至國立東南大學任教。
陳楨 動物遺傳學家,原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1918年金陵大學農林科畢業,1922年後任國立東南大學生物系教授,動物系系主任,1928年8月任中央大學理學院生物系副教授。
戴芳瀾 真菌學家,原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1923~1927年任國立東南大學教授,1927~1934年任金陵大學教授。
戴松恩 作物遺傳育種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前副院長。1931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藝系。
鄧叔群 真菌學家、森林學家,原中科院微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1928年任金陵大學副教授。
李繼侗 生態學家,原內蒙古大學副校長、教授。1921年畢業於金陵大學。
錢崇澍 植物學家,原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1919年任金陵大學教授,1920年任中央大學教授。
裘維蕃 植物病理學家、真菌學家,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教授。1930年入金陵大學農學院植物病理系學習,畢業后留校任教,1948年任清華大學副教授。
王應睞 生物化學家,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名譽所長。1929年金陵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1945~1948年中央大學醫學院生化科教授。
魏曦 生物學家,原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名譽所長,1921、1928年分別在金陵大學、中央大學學習。
吳中倫 森林生態學家、森林地理學家,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40年金陵大學森林系畢業留校任教,1945年中央大學農學院任技術員。
陽含熙 植物生態學家,中科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研究員,1939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森林系。
俞大紱 植物病理學家、微生物學家,北京農業大學名譽校長。192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曾任金大植物病理學研究室教授、主任。
朱壬葆 生理學家、原軍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1940年應聘金陵大學任教,1943~1946年中央大學生理研究所工作。
庄巧生 作物遺傳育種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1939年金陵大學農學院畢業,后在金大任教。
沈蘊芬 原生動物學專家,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至1952年先後就讀於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和金陵大學,195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
二、中國工程院
黃宗道 天然橡膠及熱帶作物專家,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研究員。1945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
蔣亦元 農業機械專家,東北農業大學教授。1950年畢業於金陵大學。
劉大鈞 植物遺傳育種專家,南京農業大學細胞遺傳研究所名譽所長。1949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曾在金陵大學、南京大學任教。
盧良恕 小麥育種、栽培、農業與科技發展專家,這個農業科學院院長、研究員。1947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
喬登江 核技術應用專家,國防科工委西北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1952年畢業於金陵大學。
(金陵大學、金陵中學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共同使用Annie Lisle為校歌旋律)
金陵大學校歌
詞:胡小石 曲:H.S.Thompson
大江滔滔東入海,我居江東。
石城虎踞,鐘山龍蟠,我當其中。
三院嵯峨,藝術之宮,文理與林農。
思如潮,氣如虹,永為南國雄。
“誠、真、勤、仁”
(Honesty,Truth,Diligence,Kindness)
金陵大學辦學理念:“溝通中西文化,介紹西方新進科學”。金大注重“介紹新進科學”和借鑒西方大學的辦學經驗,同時,金大師生也十分注重對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對民族尊嚴的維護。金大的校風是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精神或傳統,金大人稱之為“金陵精神”或“金陵傳統”。
陳裕光與金陵大學
陳裕光的辦學思想與實踐
陳裕光自1927年受聘為金陵大學校長起,連續任校長達20餘年,他既是中國教會大學第一個華人校長,也是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被公認為中國教育界的元老之一。他在任職期間,以其淵博的知識、卓越的治校才能和獻身教育的精神,為金大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建立了卓著業績,使金大成為全國著名的教會大學之一,並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貢獻。他也因此而蜚聲海內外,曾先後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名譽獎章和美國南加州大學名譽教育博士的稱號。
陳裕光的辦學思想,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維護民族尊嚴和教育主權
陳裕光一向懷有“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抱負,早在美國留學期間,目睹美國社會對華人的歧視,曾默默地寫下了“熱血橫飛恨滿腔,漢兒發願建新邦”的詩句,抒發了他振興國家、發奮自強的愛國情懷。
他在全國收回教育權運動的高潮中出任金陵大學校長。他認為“在我國辦學,理應尊重我國主權”。因此他到任后“刻不容緩”要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按政府法令籌備立案。1928年立案獲准后,就按規定著手改革行政管理機構,改文理、農林二科為文、理、農三學院,任命中國人擔任各院系和各級機構的領導職務,改革宗教等等。進行這一系列的改革,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取消宗教系,遭到教會的竭力反對。但他在多數師生的支持下,終於完成了這些改革,在教會大學中開了風氣之先。在那時,這確是個大膽的創舉,沒有民族精神是很難做到的。
立案后的金大,在行政管理方面,他重視發揚“共和精神”,提倡民主辦校、學術自由和學生自治,使民主精神得到發揚。儘管經濟、人事權仍在教會手中,他雖為校長也難有大的作為,但對於事關民族尊嚴的事,他還是要力爭的。如教育系一個美籍教授一心想當作家,有一次他拍攝了一處不雅觀的外景,擬寄回美國發表,被學生髮覺,要他交出有辱於中國的膠捲,並賠禮道歉。陳裕光便設法辭退了這位教授。類似這樣涉及外籍教師的事發生過數次,陳裕光都能從維護民族尊嚴出發,作出嚴肅處理。
在教學工作方面,陳裕光認為,金大首先是中國人的學校,學生要吸收西方的科學文化,但應以中國文化為主體,必須弘揚民族固有文化。他鑒於金大過去辦學中重英語而輕國文,以致造成學生英語水平高而國文水平偏低的狀況,便不遺餘力地致力於國文系的建設,用重金聘請名師;首創國學研究班,培養研究生;又成立與三院並立的中國文化研究所。通過這些措施,不僅使學生的國文水平普遍提高,而且培養了一批出類拔萃的國學研究人才,文史研究成果累累。金大首任院長福開森收藏有大批珍貴的中國古代書畫、銅器和瓷器,陳裕光認為這批收藏對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很有價值,便不時向他表示希望他有所捐贈的意圖。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終於使金大得到了他一千多件文物的捐贈。金大在中國古文化研究方面的成就所以能名列全國教會大學的前茅,有陳裕光不可磨滅的功勞。同時,作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陳裕光在金大20多年,從不穿西裝。在他的影響下,教授、學生中平時穿中裝的也為數不少。
“九一八”事變后,民族危機日益深重,全國人民抗日愛國熱情高漲。陳裕光始終滿懷熱情地支持金大師生的抗日愛國行動。尤其在1937年11月南京即將淪陷的危急情況下,他毫不猶豫地執行政府指示,冒著紛飛戰火,舉校西遷,跋涉三個多月到達成都,在華西壩艱苦辦學,歷經滄桑而矢志不渝,充分表現了他捍衛民族獨立的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的精神。
2. 以改革教育為己任
陳裕光重視教育應有的功能。他說:“教育是人類完滿發展的工具”,是“我民族的建國工具”,應“以教育為第一大事”。“假使我國民眾不能承受完滿發展的教育,即不免走入偏跛畸形的程度,在今日世界民族中,就不免人家不尊重,我也無以自重。”由此,他明確地提出“教會大學的出路在於行政管理和教育的改革”。這表明他要改革金大教育,把金大辦成為一個真正的高水準的教育、學術機構,成為“我民族之建國工具”。
為了辦好教育,他曾先後四次出國考察歐美和東南亞的教育制度,吸取有益的辦學經驗。他認識到“教育本身並非僅以增加知識為已足,而在於作育人才,濟世惠民,即所謂‘我非役人,乃役於人’,由小我推及大我,變利己的思想而為利他的思想。”為此,他強調教育要面向社會,結合實際,服務人民。在他任職后的20多年中,他一方面大力發展應用學科,先後創設了機電工程系、汽車專修科、影音專修科、園藝專修科等十幾個應用性強的學科;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教學改革。農林科芮思婁教授(外籍)接任科長后,從美國引進教學、科研、推廣“三合一制”(簡稱三一制),旨在以研究為中心,通過科研,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推廣事業,實施后成效顯著。陳裕光把這一制度推廣至文、理學院,以推動全校科研和服務工作的開展。由此,各學院都把科研作為本院基本任務之一,成立研究委員會加以指導;同時,要求文科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理科學生要體驗生產實踐,所有學生都要參加社會服務。由於金大的科研、推廣事業面向社會,對社會有所裨益,因此,與金大合作的一些單位和商界人士便紛紛解囊資助金大科研事業,使得金大科研工作如虎添翼,更加繁榮。與此同時,陳裕光把教師的科研成果作為晉陞職稱和進修休假的依據之一,更提高了教師科研的積極性。後來金大在八年顛沛流離的歲月中,教師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作出了顯著的成績。立案后的金大,進行宗教方面的改革后,校園內的宗教氣氛便日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日趨活躍而濃厚的學術空氣。
陳裕光以改革教育為已任,經20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辦學取得很大成功。而在他進行諸多改革中,辦學方針的革新是根本的。這對發展教育事業起了關鍵作用。陳裕光在1948年11月舉行的金大60周年校慶慶典上陳詞說:“金大向以溝通中西文化為職志,介紹西方新進科學為其自然特點,而文化亦因溝通而更加發揚。”又說“本人自辦學以來,亦一向與本校同仁同學暢談辦學方針,以溝通中西文化為職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使吾國固有之文化,更臻完備。”他的這番話,顯然表明金大在60年進程中,特別是30年代以來,經過教育改革,逐步地實現了其辦學目標由傳播宗教為目的到以辦教育為本的轉變。雖然這種轉變受到歷史發展規律的制約,但與陳裕光的個人作用也是分不開的。
3. 重視品格陶養,培育“金大精神”
陳裕光說:“教育二字,包括兩種意思,一為教導學識,二為陶養品格,兩者並重,不可或缺,若有學問而無品格,則於人於事無所裨益。”(轉引自申曉云:《從金陵大學校訓談起》,《南大報》第733期,2001年5月30日。)又說:“辦學要把整個人生作為教育目標。”因此他常鼓勵學生不僅要“為學問而致力”,更“要為修養而淬勵”。他對學生在品格上的要求,一向從嚴。
金大的校訓是“誠、真、勤、仁”。這四個字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為金大人據以自豪的金大傳統(或金大精神)。陳裕光積多年治校經驗,曾深有感慨地稱:金大靈魂之所在便是“誠、真、勤、仁,本校五十餘年之校訓也!”這四個字的含義,簡言之:“誠”即誠心向學,以辦教育為職志,為己任,為師者要誠心教學,不僅自己要有學問,還要潛心研究學問、傳授學術,為學生者要誠心求學,不僅要會念書,而且要學會做學問。陳裕光曾以“卓越超群,非篤學不為功”的題詞來勉勵學生,被不少學生奉為座右銘;“真”即崇真尚實,是無論辦學、治學、求學所一以貫之的科學目標、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通過訓練這種對待科學一絲不苟、崇真尚實的精神,金大培養了不少優秀的科學家和學者,在學術上創造了國內的一流;“勤”即勤動手、勤用腦,以養成勞動習慣,訓練服務能力,培養吃苦耐勞和務實的精神。為此,金大大力提倡勤工儉學活動和參加社會服務活動,很多在校學生在求學同時,利用課餘時間從事學校圖書管理、收發信件以及打字、打鐘等工作。在成都華西壩建校時,師生都參加築路、建房等勞動,陳裕光與三院院長也揮鋤上陣;“仁”即愛心、服務和奉獻。金大作為教會學校,在育人中,尤重視人格的教化和仁愛精神的熏陶。因此無論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校長與師生之間關係均很融洽,尊師愛生,助人為樂,蔚然成風。使人生活其中處處有溫馨、寬容、仁慈的感受。不少人因此而終生得益。
教會大學歷史背景
建國前,中國共有14所基督教教會大學,分別是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齊魯大學(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聖約翰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之江大學(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華西協和大學(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華中大學(Huachung University)、金陵大學(University of Nanking)、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華南女子文理學院(Hwa Nan College)、金陵女子文理學院(Ginling College)、滬江大學(Shanghai University)、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震旦大學(Aurora University)等。
金陵大學校友檔案查詢
南京大學保留原金陵大學(包括前身學校)歷屆所有院系畢業生的學籍資料、檔案、成績單等檔案資料(“文革”期間出於檔案安全及南大場地因素的考慮,部分檔案移送到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存放,2012年全部移交南京大學)。金陵大學校友官方檔案可通過南京大學檔案館查詢,也可通過南京大學檔案館網頁版查詢,官方查詢入口①金陵大學學籍: ;②金陵大學中途離校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