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

第五、第六屆江蘇省政協委員

程千帆(1913—2000),男,漢族,九三學社社員、中國著名古代文史學家、教育家,是公認的國學大師,在校讎學、歷史學、古代文學、古代文學批評領域均有傑出成就。

程千帆原名逢會,改名會昌,字伯昊,四十以後,別號閑堂。千帆是其曾用過的許多筆名之一,後來就通用此名。祖籍湖南寧鄉,老家在寧鄉土蛟湖竹山灣(現改屬望城縣),后遷居長沙。

程千帆1928年入金陵中學,1936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歷任金陵中學、金陵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教職。

1978年,全國形勢已開始撥亂反正的時期,有不少學者分別向好幾所大學推薦程先生再出來工作,但那些院校的領導都不願接受這位曾經的“右派”,只有時任南京大學校長的匡亞明獲悉后當場拍板說要,並立即派人前去武漢接洽。此後,程千帆在南大工作20餘年。

2000年6月3日10時45分在南京因病逝世。

人物關係


生平概述


程千帆
程千帆
1913年9月21日(農曆癸丑年八月二十一日)生於長沙清福巷本宅。家境比較貧寒,但卻有非常豐厚的文學傳統:曾祖父程霖壽,字雨蒼,有《湖天曉角詞》;伯祖父程頌藩,字伯翰,有《伯翰先生遺集》;叔祖父程頌萬,字子大,有《十發居士全集》;父親程康,字穆庵,有《顧廬詩鈔》,是近代著名詩人和書家成都顧印伯先生的弟子,專攻宋詩,尤精後山。母親姓車,名詩,字慕蘊,江西南昌人;外祖父車賡,字伯夔,僑居湖南,以書法知名當時。詩為其家學,幼承庭訓,十二三歲即通聲律,曾寫詩呈請子其大叔祖和伯夔外祖批改。其叔祖的批語有“詩筆清麗,自由天授”之語,外祖的批語是“有芊眠之思,可與學詩”。兒童時代在其外家度過。
1923年左右,因為軍閥混戰,長沙不易謀生,舉家遷居湖北武昌,在武昌的五年中,曾短期進過武昌聖約瑟中學附屬小學和漢口振華中學,但大部分時間是隨其堂伯父程君碩先生學習,他是程千帆在古代文學方面的啟蒙老師。在1928年秋天以前,程千帆的知識主要來自私塾。伯父名士經,是子大叔祖的長子,自幼才華出眾,以早慧知名,十多歲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文集《曼殊沙館初集》。其伯父私塾名“有恆齋”,學過的主要經典著作有《論語》、《孟子》、《詩經》、《左傳》、《禮記》、《文選》、《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資治通鑒》,其中除《禮記》、《文選》外,都是通讀的。也就造就 了程千帆紮實的文言基礎。
1928年的秋天,從漢口來到南京,考入金陵大學附屬中學初中三年級,在金陵中學學習了四年,1932年8月升入金陵大學。受業於黃侃吳梅陳恭祿、虎臣、胡小石(光煒)、劉衡如(國鈞)、劉確杲(繼宣)、胡翔冬(俊)、汪辟疆、商承祚、林公鐸(損)、汪旭初(東)、王曉湘(易)、陳登原、王繩祖諸師。
1936年金陵大學中文系畢業,至四川重慶的西康建設廳任科員。
程千帆
程千帆
1940年2月至1941年7月在四川樂山中央技藝專科學校任國文教師。 1941年8月至1942年7月任樂山武漢大學中文系講師。
1942年8月至1943年7月任成都金陵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1943年8月至1944年7月任成都四川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兼金陵大學副教授。
1945年8月起在武漢大學中文系工作,曾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職。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
1977年髮妻沈祖棻去世后,1979年與陶芸結婚。
1978年8月被聘為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2000年6月3日10時45分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八十八歲。
曾任第五、第六屆江蘇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員會委員、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顧問、江蘇省文史館館長、南京市文聯主席、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中國旅遊文學研究會會長、中華大典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發表著作


代表著作有《校讎廣義》、《史通箋記》、《文論十箋》、《程氏漢語文學通史》、《兩宋文學史》、《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閑堂文藪》、《古詩考索》、《被開拓的詩世界》等。

出版專著

1 程千帆 《目錄學叢考》 上海中華書局 1939
2 程千帆 《文學發凡》 金陵大學 1943
3 程千帆 《文論要銓》(即《文學發凡》的修訂本)開明書店 1948
4 程千帆 《文學批評的任務》 中南人民文學藝術出版社 1953
5 程千帆 沈祖棻《古典詩歌論叢》 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 1954
6 程千帆 《關於文藝批評的寫作》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55
7 程千帆 繆琨 《宋詩選》 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7
8 程千帆 沈祖棻 《古詩今選》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79
9 程千帆 《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10 程千帆 《史通箋記》 中華書局1980
11 程千帆校 沈祖棻著 《宋詞賞析》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12 程千帆校 沈祖棻著 《唐人七絕詩淺析》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13 程千帆校 沈祖棻著 《涉江詞》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
14 程千帆 《文論十箋》(《文論要銓》的修訂本)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3
15 程千帆 沈祖棻 《古詩今選》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16 程千帆 《古詩考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17 程千帆 《閑堂文藪》 齊魯書社 1984
18 程千帆主編 《中國古代文學英華》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19 程遷帆校 沈祖棻著 《涉江詩》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20 程千帆校 《沈祖棻創作選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5 21 程千帆 唐文編 《量守廬學記》 三聯書店 1985
22 程千帆 《治學小言》 齊魯書社 1986
23 程千帆 《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日譯本)日本東京凱風社 1986
24 程千帆 楊揚編 《三百年來詩壇人物評點小傳匯錄》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6
25 程千帆 孫望 《日本漢詩選評》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8
26 程千帆 徐有富 《校讎廣義·目錄編》 齊魯書社 1988
27 程千帆校 《汪辟疆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28 程千帆 莫礪鋒 張宏生 《被開拓的詩世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29 程千帆 《程千帆詩論選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
30 程千帆 吳新雷 《兩宋文學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31 程千帆 徐有富 《校讎廣義·版本編》 齊魯書社 1991
32 程千帆主編 《全清詞·順康卷》 中華書局 1992
33 程千帆審 徐有富等著 《中國古典文學史料學》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2
34徐有富、程千帆《校讎廣義:典藏編》齊魯書社1998
35徐有富、程千帆《校讎廣義:校勘編》齊魯書社1998年
36程千帆、程章燦 《程氏漢語文學通史 》遼海出版社1999

學術論文

1 程會昌(千帆)論今日大學中文系教學之弊 斯文 第3卷3期 1943
2 程千帆 李商隱《錦瑟》詩張《箋》補正 南京大學學報 No.1 1979
3 程千帆 李白和徐凝的廬山瀑布詩 長江叢刊 No.2 1979
4 程千帆 李白《丁都護歌》“芒碭”解 南京師範學院學報 No.2 1979
5 程千帆 論唐人邊塞詩中地名的方位、距離及其類似問題 南京大學學報 No.3 1979
6 程千帆 李頎《雜興》詩說 群眾論叢 創刊號 1979
程千帆作品
程千帆作品
7 程千帆 杜詩“曾閃朱旗北斗殷”解 學術月刊 No.7 1979
8 程千帆 韓愈以文為詩說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 第一輯 1979
9 程千帆 李頎《聽董大彈胡笳聲兼語弄寄房給事》詩題校釋 社會科學戰線 No. 4 1979
10 程千帆 《史通》內篇舊解訂訛 南京大學學報 No.2 1980
11 程千帆 唐絕偶評 名作欣賞 No.2 1980
12 程千帆 讀詩舉例 文藝理論研究 No.3 1980
13 程千帆 讀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記疑 文學評論叢刊 第七輯 1980
14 程千帆 古典小說技巧漫談 青春 1980.12
15 程千帆 校勘略說 社會科學戰線 No.1 1981
16 程千帆 相同的題材和不相同的主題、形象、風格 文學遺產 No.1 1981
17 程千帆 先唐文學源流論略(一)武漢師範學院學報 No.1 1981
18 程千帆 宋詩小話 長江叢刊 No.1.2 1981
19 程千帆 關於治學方法 南京大學學報 No.2 1981
20 程千帆 詹詹錄 文史哲 No.3 1981
21 程千帆 先唐文學源流論略(二)武漢師範學院學報 No.2 1981
22 程千帆 校讎目錄辨 文獻 No.2 1981
程千帆作品
程千帆作品
23 程千帆 吳新雷 關於宋代的話本小說 社會科學戰線 No.3 1981
24 程千帆 略論八代唐宋五七言詩的源流與發展 求索 No.3 1981
25 程千帆 先唐文學源流論略(三)武漢師範學院學報 No.3 1981
26 程千帆 先唐文學源流論略(四)武漢師範學院學報 No.4 1981
27 程千帆 從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看詩人的獨創性 抖擻 No.45 1981.07
28 程千帆 關於對聯 江海學刊 No.1 1982
29 程千帆 劉永濟先生傳 晉陽學刊 No.1 1982
30 程千帆 《史通》讀法 文史知識 No.5 1982
31 程千帆 言公通義 南京大學學報 No.2 1982
32 程千帆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誤解 文學評論 No.4 1982
33 程千帆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集評 文藝理論研究 No.3 1982
34 程千帆 對文科教育的幾點看法 高教戰線 No.4 1982
35 程千帆 古典詩歌描寫與結構中的一與多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 第六輯 1982
36 程千帆 說“斜陽冉冉春無極”的舊評 光明日報《文學遺產》 No.562 1982. 11.09
37 程千帆 對中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意見 學語文、文教資料簡報 No.1 1983
38 程千帆 自學不可囿於狹義概念 自學 No.5 1983
39 程千帆 談談關於怎樣培養文科研究生的問題 高教戰線 No.5 1983
40 程千帆 黃季剛老師逸事 學林漫錄 No.8 1983
41 程千帆 我們所應當爭取得到的--關於宋代文學的研究的隨想 文學評論 No.6 1983
42 程千帆 關於在研究生培養上作中建立教師梯隊的若干問題 高教研究與探索 N o.3 1983
43 程千帆 唐詩鑒賞辭典序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12
44 程千帆 治學小言 高教戰線 No.2 1984
45 程千帆 《汪辟疆先生文集》序錄 南京大學學報 No.2 1984
46 程千帆 一個醒的和八個醉的--杜甫《飲中八仙歌》札記 中國社會科學 No.5 1984
47 程千帆 詩畫漫談--和西安國畫院青年畫家的談話 文藝理論研究 No.3 1984
48 程千帆 《杜詩鏡銓》批抄(一)草堂 No.1 1984
程千帆作品
程千帆作品
49 程千帆 五點希望 唐代文學年鑒 年號 1984
50 程千帆 清詩管見 光明日報《文學遺產》 No.626 1984.02.21
51 程千帆 周勛初 在探索中前進 高教研究與探索 No.1 1985
52 程千帆 善戲謔兮 不為虐兮 文匯月刊 No.7 1985
53 程千帆 《史記》--史傳文學的高峰 中文自學指導 No.5 1985
54 程千帆 漢魏六朝的《雜傳》文學 中文自學指導 No.5 1985
55 程千帆 《杜詩鏡銓》批抄(二)草堂 No.1 1985
56 程千帆 序跋輯存 南京大學學報 No.3 1985
57 程千帆 問答錄 文學遺產 No.3 1985
58 程千帆 讀《傾蓋集》所見 讀書 No.11 1985
59 程千帆 《杜詩鏡銓》批抄(三)草堂 No.2 1985
60 程千帆 我們希望早日為清詞研究提供全面資料 光明日報《文學遺產》 No.67 7 1985.03.26
61 程千帆 One Solen and Eight Drunk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1985.04
62 程千帆 學詩答問 文史知識 No.4 1986
63 程千帆 莫礪鋒 蘇軾的風格論 成都大學學報 No.1 1986
64 程千帆 張宏生 晚年:回憶和反省 中國社會科學 No.1 1986
65 程千帆 關於知識爆炸與基本功的對話 中文自學指導 No.6,1986 古典文學知 識 No.1 1986
66 程千帆 關於文學研究改革、創新問題對話(三) (來信摘要)文學研究參 考 No.2 1986
67 程千帆 《杜詩鏡銓》批抄(四)草堂 No.1 1986
68 程千帆 《中國古代文論家評傳》序 文史哲 No.4 1986
69 程千帆 莫礪鋒 憂患感:從屈原、賈誼到杜甫 文藝理論研究 No.5 1986
70 程千帆 莫礪鋒 他們並非站在同一高度上 名作欣賞 No.6 1986
71 程千帆 莫礪鋒 杜詩集大成說 文學評論 No.6 1986
程千帆作品
程千帆作品
72 程千帆 莫礪鋒 崎嶇的道路與偉麗的山川 社會科學戰線 No.2 1987
73 程千帆 《牧女與蠶娘》序 南京大學學報 No.2 1987
74 程千帆 張宏生 火與雪:從體物到禁體物 中國社會科學 No.4 1987
75 程千帆 學術帶頭人的責任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No.6 1987
76 程千帆 三十年代金大文學院的課程結構及其它 高教研究與探索 No.2 1988
77 程千帆 閑堂自述 文獻 No.2 1991

主編

1. 《宋詩選》(與繆琨合編,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2. 《古詩今選》(與沈祖棻合編,南京大學出版社,197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 《中國古代文學英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4. 《量守廬學記》(程千帆、唐文編,三聯書店,1985年)
5. 《三百年來詩壇人物評點小傳匯錄》(程千帆、楊揚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6. 《全清詞·順康卷》(中華書局,1992年)

校訂

1. 《唐人七絕詩淺析》(程千帆校、沈祖棻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 《涉江詞》(程千帆校、沈祖棻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3. 《沈祖棻創作選集》(程千帆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4. 《中國古典文學史料學》(程千帆審、徐有富等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5. 《汪辟疆文集》(程千帆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文章

1. 對於金代作家元好問的一、二理解(《文史哲》1957年第6期)
2. 李商隱《錦瑟》詩張《箋》補正(《南京大學學報》1979年第1期)
3. 李白和徐凝的廬山瀑布詩(《長江叢刊》1979年第2期)
4. 李白《丁都護歌》“芒碭”解(《南京師範學院學報》1979年第2期)
5. 論唐人邊塞詩中地名的方位、距離及其類似問題(《南京大學學報》1979年第3期)
6. 李頎《雜興》詩說(《群眾論叢》1979年創刊號)
7. 杜詩“曾閃朱旗北斗殷”解(《學術月刊》1979年第7期)
8. 韓愈以文為詩說(《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一輯,1979年)
9. 李頎《聽董大彈胡笳聲兼語弄寄房給事》詩題校釋(《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第4期)
10. 《史通》內篇舊解訂訛(《南京大學學報》1980年第2期)
11. 唐絕偶評(《名作欣賞》1980年第2期)
12. 讀詩舉例(《文藝理論研究》1980年第3期)
13. 讀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記疑(《文學評論叢刊》第七輯,1980年)
14. 古典小說技巧漫談(《青春》1980年第12期)
15. 校勘略說(《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1期)
16. 相同的題材和不相同的主題、形象、風格(《文學遺產》1981年第1期)
17. 先唐文學源流論略(一)(《武漢師範學院學報》1981年第1期)
18. 宋詩小話(《長江叢刊》1981年第1-2期)
19. 關於治學方法(《南京大學學報》1981年第2期)
20. 詹詹錄(《文史哲》1981年第3期)
21. 先唐文學源流論略(二)(《武漢師範學院學報》1981年第2期)
22. 校讎目錄辨(《文獻》1981年第2期)
23. 關於宋代的話本小說(程千帆、吳新雷。《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3期)
24. 略論八代唐宋五七言詩的源流與發展(《求索》1981年第3期)
25. 先唐文學源流論略(三)(《武漢師範學院學報》1981年第3期)
26. 先唐文學源流論略(四)(《武漢師範學院學報》1981年第4期)
27. 從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看詩人的獨創性(《抖擻》1981年7月第45期)
28. 關於對聯(《江海學刊》1982年第1期)
29. 劉永濟先生傳(《晉陽學刊》1982年第1期)
30. 《史通》讀法(《文史知識》1982年第5期)
31. 言公通義(《南京大學學報》1982年第2期)
32.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誤解(《文學評論》1982年第4期)
33.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集評(《文藝理論研究》1982年第3期)
34. 對文科教育的幾點看法(《高教戰線》1982年第4期)
35. 古典詩歌描寫與結構中的一與多(《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六輯,1982年)
36. 說“斜陽冉冉春無極”的舊評(《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82年11月9日)
37. 對中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意見(《學語文、文教資料簡報》1983年第1期)
38. 自學不可囿於狹義概念(《自學》1983年第5期)
39. 談談關於怎樣培養文科研究生的問題(《高教戰線》1983年第5期)
40. 黃季剛老師逸事(《學林漫錄》1983年第8期)
41. 我們所應當爭取得到的——關於宋代文學的研究的隨想(《文學評論》1983年第6期)
42. 關於在研究生培養上作中建立教師梯隊的若干問題(《高教研究與探索》1983年第3期)
43. 唐詩鑒賞辭典序(《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
44. 治學小言(《高教戰線》1984年第2期)
45. 《汪辟疆先生文集》序錄(《南京大學學報》1984年第2期)
46. 一個醒的和八個醉的——杜甫《飲中八仙歌》札記(《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第5期)
47. 詩畫漫談——和西安國畫院青年畫家的談話(《文藝理論研究》1984年第3期)
48. 《杜詩鏡銓》批抄(一)(《草堂》1984年第1期)
49. 五點希望(《唐代文學年鑒》,1984年)
50. 清詩管見(《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84年2月21日
51. 周勛初:在探索中前進(《高教研究與探索》1985年第1期)
52. 善戲謔兮 不為虐兮(《文匯月刊》1985年第7期)
53. 《史記》——史傳文學的高峰(《中文自學指導》1985年第5期)
54. 漢魏六朝的《雜傳》文學(《中文自學指導》1985年第5期)
55. 《杜詩鏡銓》批抄(二)(《草堂》1985年第1期)
56. 序跋輯存(《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
57. 問答錄(《文學遺產》1985年第3期)
58. 讀《傾蓋集》所見(《讀書》1985年第11期)
59. 《杜詩鏡銓》批抄(三)(《草堂》1985年第2期)
60. 我們希望早日為清詞研究提供全面資料(《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85年3月26日)
61. One Solen and Eight Drunk(《Social Science in China》1985年第4期)
62. 學詩答問(《文史知識》1986年第4期)
63. 程蘇軾的風格論(程千帆、莫礪鋒,《成都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
64. 晚年:回憶和反省(程千帆、張宏生,《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1期)
65. 關於知識爆炸與基本功的對話(《中文自學指導》1986年第6期;《古典文學知識》1986年第1期)
66. 關於文學研究改革、創新問題對話(三)(來信摘要,《文學研究參考》1986年第2期)
67. 《杜詩鏡銓》批抄(四)(《草堂》1986年第1期)
68. 《中國古代文論家評傳》序(《文史哲》1986年第4期)
69. 憂患感:從屈原、賈誼到杜甫(程千帆、莫礪鋒,《文藝理論研究》1986年第5期)
70. 他們並非站在同一高度上(程千帆、莫礪鋒,《名作欣賞》1986年第6期)
71. 杜詩集大成說(程千帆、莫礪鋒,《文學評論》1986年第6期)
72. 崎嶇的道路與偉麗的山川——讀杜甫紀行詩札記(程千帆、莫礪鋒,《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2期)
73. 《牧女與蠶娘》序(《南京大學學報》1987年第2期)
74. 學術帶頭人的責任(《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87年第6期)
75. 三十年代金大文學院的課程結構及其它(《高教研究與探索》1988年第2期)
76. 七言律詩中的政治內涵——從杜甫到李商隱、韓偓(程千帆、張宏生,《文藝理論研究》1988年第2期)
77. 關於“氣、韻”(程千帆、金克木,《讀書》1991年第1期)
78. 閑堂自述(《文獻》1991年第2期)
79. 學詩愚得(《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80. 《涉江詞》本事(《唐都學刊》1994年第2期)
81. 關於學術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其它(程千帆、鞏本棟,《文藝理論研究》1995年第3期)

個人貢獻


學術成就

程千帆先生是一位以學術為第一生命的學者,是一位著名的文史學家,兼事詩文創作,著作等,在校讎學、歷史學、古代文學、古代文學批評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著成就。他在唐宋文學研究等領域的學術成就早為學界所公認。著作等身,德高望重。在1958年被迫中斷學術研究二十年後,他又重新開始教學和研究工作,短短的十多年中,出版了十多部重要的學術著作,其中如《校讎廣義》、《史通箋記》、《文論十箋》、《程氏漢語文學通史》、《兩宋文學史》、《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閑堂文藪》、《古詩考索》、《被開拓的詩世界》、《古詩精選》、《讀宋詩隨筆》等,都以精深的學術造詣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他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存世作品有《閑堂詩文合鈔》和《新詩少作》兩種,其中尤以五七言詩成果最為傑出。“將考證和批評密切地結合起來,將批評建立在考據基礎上的方法。”這是貫穿他一生學術工作的精髓,是他對古代文學研究在方法論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

培養後學

程千帆先生是一位誨人不倦的教育家,他終生都以教師為業,以培育人才為自己的首要職責。尤其是他晚年在南京大學任教的十多年中,儘管有許多著作要撰寫和整理,但仍然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培養研究生上面。在他的精心指導下,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一批獲得博士、碩士學位的年輕人成長為學術界的後起之秀,有的已經在學術上嶄露頭角。可以說,南京大學的古代文學專業,所以能成為該專業的兩個全國重點學科之一,程千帆先生作出了重大貢獻。即使在退休以後,程先生仍然關心南大中文系的學科建設,仍然念念不忘如何保持南大中國古代文學學科點的領先地位並使之更上一層樓。程千帆先生還十分關心整個南京大學的工作,尤其是文科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本科生教學工作,向學校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程先生為祖國的學術事業和教育事業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將永遠受到學術界和南京大學廣大師生的懷念。

名師出高徒

一般說,程千帆先生的弟子有號稱“八大金鋼”之說,實際不只8位。大概有莫礪鋒(南京大學中文系)、張伯偉(南京大學中文系)、張宏生(南京大學中文系)、鞏本棟(南京大學中文系)、曾廣開(湖北大學文學院)、曹虹(南京大學中文系)、程章燦(南京大學中文系)、蔣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吳志達(武漢大學)、楊翊強、周勃(湖北大學文學院)、張三夕(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等。“程門弟子”已成為學術界刮目相看的一支新生力量。

治學格言


程先生的格言話很短,只有十二個字:以學心聽,以公心辨,以仁心說。

“聽”指的是學習和吸收,這個階段強調一個“學”字,就是要虛心和謙遜,要老老實實聽取和接受前人和別人的東西,只有虛心,才能聽得多,接受得充分;

其次是“辨”的階段,從別人那裡得到了許多東西,你還得用自己的腦子去分辨、取捨,哪些東西有道理或者道理比較充分,哪些東西沒道理或者道理不夠充分,還有哪些東西對你的學習和研究有幫助和參考價值。這種分辨和取捨就需要“公心”,“公心”指的是公正、客觀的態度。學術領域裡說好說壞的事情很多,不顧事實、意氣用事的褒與貶也司空見慣,原因就在於“辨”的時候缺少“公心”,沒有公正、客觀的科學態度,而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學術意見和成果往往是限制自身學術進步的一個重要障礙。

第三個階段是自己“說”,也就是發表意見、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個階段,程先生強調一個“仁”字。指的是做學問的態度要端正,品格要純正,境界要高遠,這是學術領域多年承傳的一些公認的優秀傳統,比如熱愛真理、忠於事實、與人為善、超脫名利等應當包括其中。

緬懷紀念


經過將近二十年的磨難以後,仍能重新恢復學術研究、且取得非凡成果的人則相當少見。在那風雨如磐的漫漫長夜中,有多少人不堪重壓而對人生失去信心,有多少人雖能隱忍苟活而不再堅持對真理的追求?我們絕對沒有理由去責備那些不幸的人們,他們在非人世所堪的情境中能度過二十年艱難歲月已足以贏得我們的尊敬。然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不乏堅毅之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使他們能夠直面人生,寵辱不驚。程先生就是這樣的堅毅之士。
——莫礪鋒《程千帆評說》
千帆的本色使我感到一種心靈的真實和溫暖,在互勉的人生旅途中,常常給我這個接近百歲的老人一種生活的力量,我至今還在分享這份生命的光芒。”
——鍾敬文先生《追懷千帆》
他是那種只要有一個安身立命之地、只要有一個支點,就能幹出一番事業來的奇才。
——吳志達《一炷心香悼恩師》
他不是停留在給我們傳授知識的階段,而是著重為我們引路。他不是只教給我們以現成的知識,而是給我們以鑰匙,讓我們打開寶庫,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
——吳代芳《半個世紀來的風雨歷程》
不僅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見解,更鼓勵學生在學術思維和研究方法上多方探索
——蔣寅《一代名師千帆先生》
先生的認真和嚴格是出了名的,比如,要求學生作業不寫錯別字,是一點也不含糊的。按先生的明確要求,“南京大學的研究生,從碩士階段起,就不允許寫任何錯別字。你們以後寫一個條子向我請假,也要寫正楷字,不許寫文字改革委員會沒有公布的簡化字(但可以寫繁體字)。一定要注意語法是否正確,意思是否清楚”
——《程千帆沈祖棻學記》
雖然年事已高,但從大學語文到專業選修,他開設了多門功課,到底有多少人受了他的感召而喜愛中國古典文學甚至以之作為畢生的事業,恐怕很難統計。
——張宏生《永遠的芬芳》
學術研究的認真態度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先生的每一篇論文,每一本著作,無論在觀點、材料上,還是在論證、邏輯上,都是非常嚴謹、規範。
——張三夕《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