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東南大學
國立東南大學
國立東南大學(National Southeast University)是1920年至1927年在中國南京辦學的一所綜合性大學,是當時中國長江以南唯一的國立大學,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兩大支柱之一。
國立東南大學是一所根據現代科學體系和歐美大學模式構建的多學科綜合大學,煥然更新了辦學理念,是以科學精神與民族精神相結合的新的辦學理念,即通才與專才的平衡、人文與科學的平衡、師資與設備的平衡、國內與國際的平衡。
1927年北伐軍攻佔南京后,學校整合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後來經過江蘇大學、台灣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歷史時期,在1952年院系調整中拆分為多所高校,主要衍生為今天的東南大學(在國立東南大學原址)、南京大學(文、理學院遷出與金陵大學合併)、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南大學、江蘇大學、南京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第四軍醫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體育學院等高校。
國立東南大學
國立東南大學是一所根據現代科學體系和歐美大學模式構建的多學科綜合大學,煥然更新的辦學理念,既繼承了三江、兩江辦學中救亡圖存、振興民族的理想,又摒棄了原來強調“中體西用”、一味模仿日本的方針,在經受五四洗禮和師法歐美高等教育過程中,形成了一種以科學精神與民族精神相結合的新的辦學理念,即通才與專才的平衡、人文與科學的平衡、師資與設備的平衡、國內與國際的平衡的"四個平衡"辦學理念。
籌建
國立東南大學歷史沿革
民國初年,教育部劃分大學區,南京為其一。從南京的歷史、地理以及東南學子需求諸方面看,改高師為大學尤為當務之急。加之可將南洋勸業會舊址擴充為校址,將南高改為大學更具條件。
1920年4月7日校務會議中,郭秉文首次提出“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址及南洋勸業會舊址建立南京大學”的建議。隨即擬具計畫,於同年9月與江謙、蔡元培、袁希濤等九位名士,聯名致書教育部,並且二次親赴北京,取得教育總長范源濂(字靜生)的贊同,並且大致解決學制、校址、經費等三大問題。
教育部委派郭秉文為東南大學籌備員令
1920年12月7日,北京政府國務會議同意南高師籌建大學的提案,並正式定名為“國立東南大學”。1920年12月16日東大籌備處正式成立。1921年6月6日東大在上海召開董事會,通過《東南大學組織大綱》,編製預算,推薦郭秉文為首任校長。
建立
1921年7月教育部核准《東南大學組織大綱》。東大遂於8月招考預科學生。
1921年9月國立東南大學正式開學。教育部代部長馬鄰翼委任郭秉文為東南大學校長,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
南高歸併
在東大籌設之初,郭秉文一度受阻於學制、校地與經費等問題。為此,他提出“將南高師改辦為大學,而原南高師的學生仍歸屬南高師,等到條件成熟時再取消南高師,進行整合;而尚未取得南洋勸業會舊址土地之前,先借用南高師校地創辦;至於一時間無法通過的東大預算,可以先從南高師的經費中撥取一部分以供籌備”的解決辦法。因此,東大成立初期,南高師依然存在,郭秉文被委任為兩校校長,教職員、經費和校產皆為兩校共有,校地緊鄰,中間只隔一道籬笆。
南京高等師範歸併東南大學辦法
1923年7月3日,南高師行政會議議決“南高師正式併入東南大學”,撤除南高師校名、校牌,所屬中小學改稱東大附屬中小學,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正式走入歷史。
東南大學合併南高師后共有5科27系,為當時長江以南唯一的國立大學,與北大南北對峙,為當時中國高等教育的兩大支柱。美國著名教育家、世界教育會亞洲部主任孟錄博士(Paul Monroe)在考察中國主要大學后,曾稱讚東大為“中國政府設立的第一個有希望的現代高等學府”。
停辦工科
1924年4月27日,校董會召開會議,“萬不得已,唯有暫行收縮停辦,所有學生,由校設法轉學他校,或並酌予補助,以完成其學業。十三(1924)年度預算案應根據此種方針,將工科經費裁去,重新編製,由常務校董與省政府接洽,說明編製情形,請予批准。”(《校董會關於工科之決議案》,《南京大學校史資料選輯》)
停辦工科
易名“中山”
1927年3月中旬,由於戰事爆發、政局動蕩,東南大學被迫停課。
1927年6月國立東南大學與其他院校在“大學區制”下合併成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管理體制
評議會系議事機構,類似校務委員會,具有一定的立法性質。其決議經校長批准后,行政部門即當執行。
其主要職能是:議決學校教育方針;關於經濟之建議事項;重要之建築及設備;系與科之增設廢止或變更;關於校內其他重要事項。
評議會由下列人員組成:校長,任主席;各科代表,以科主任充之;各系代表,凡教授不足5人者由系主任充之,5~9人者除主任外再由教授互選1人,10~14人者由教授互選2人,余者類推;行政各部代表,除1人由主任充任外,其餘由職務較重要者互選若干人充之,其人數與各系之比例相同;附中、附小代表,各2人,1人由主任充之,另1人由教職員互選。評議會為商討校務便利起見,設有各種委員會,各委員會設主任1人,委員若干人,由評議會主席即校長在教授中指定。委員會有“常設”和“臨時”兩種,常設委員會有推廣教育、遊藝、招生、校舍建築、出版、圖書、運動、學生自治等8個委員會;臨時委員會則是根據學校的工作重點和實際需要臨時成立。
教授會指導全校教學工作,議處全校教務上的公共事項,向評議會建議系科的增設、廢止或變更,贈予名譽學位的議決,規定學生成績的標準。教授會由校長、各科主任、各系主任及教授組成,校長為當然主席。教授會可以設立各種臨時委員會,如暑期學校研究委員會、教學法研究委員會等,由教授會主席在教授中指定主任1人、委員若干人。各科設科教授會。
行政委員會是全校行政的中樞,協助校長執行校務。主任由郭秉文擔任,另設副主任一人,由劉伯明擔任。主任離校期間,由副主任代行主任職權。該委員會的職權是:規劃全校公共行政事宜;督促審查行政各部事務;執行臨時發生的各種行政事務。下設教務部、事務部、會計部、文牘部、圖書部、出版部、體育部、建築部、介紹部、女生指導部、醫藥衛生部和群育部,分頭辦理各項行政工作。
1925年初,東南大學的事業發展達到了頂峰。然而,隨後所發生的“易長風潮”卻使得如日中天的東南大學元氣大傷。1925年1月6日北洋政府國務會議通過了免去郭秉文東大校長職務、任命胡敦復為東大校長的決議。這一決定引發了校內“擁郭派”與“擁胡派”、東大校董會(校董多為江蘇各界實力派人物)與教育部的激烈爭鬥。由於“擁郭派”的抵制,胡敦復在長達四個月的時段里一直未能履職。其間,郭秉文被校董會派往國外考察;教育部決定取消校董會,而東大教授會則“退回教育部訓令”,並成立校務委員會(推選陳逸凡為主席)主持校政;4月18日國務會議再度決定胡敦復為東大簡任校長,教育總長章士釗堅持聘胡;東大47位教授宣布停教(當時南高教授共64位)。5月3日,胡擬“武力”赴任,請求省長“派衛隊保護前往”,省長未予應允。是年7月,新任省長鄭謙聘請原江蘇教育廳長蔣維喬為東大代校長,“易長風潮”才逐漸平息。
郭秉文在南高師的辦學主張為學者治校、學術自由、學生自治。東大成立后,他提出四個平衡的辦學方針:
通才與專才的平衡
一所綜合大學,應注重通才與專才教育的相輔相成、相互調劑,使通才不致流於空疏,專才不致流於狹隘。
人文與科學的平衡
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均衡發展,平等對待各種學術思想,提倡學術自由。
師資與設備的平衡
既注重延聘國內外著名學者,又注重學校的基本建設。
國內與國際的平衡
藉由邀請國內外學者講學或演講的學術交流,擴大學生視野,同時也將中國文化介紹給國際人士。
國立東南大學系科設置
文理科
文理科是全校規模最大、師資最強、培養人才最多的一個科,理科教員中有86%的人具有留學經歷;文科教員中多為國學名家,如柳詒徵長於史學,姚孟塤長於經學,陳鍾凡(后更名陳中凡)長於子學,顧實長於小學,蔣維喬長於佛學,李審言長於駢文,吳梅長於詞曲,梁實秋長於散文與文學評論。國文部、國文史地部一直由劉伯明任主任;理化部、數學理化部則長期由張子高任主任。兩部合組成文理科后,主任由劉伯明擔任。1923年,劉伯明英年早逝,文理科主任由孫洪芬繼任。曾經擔任過系主任的有:國文系主任陳鍾凡,歷史系主任徐養秋,哲學系主任劉伯明、湯用彤,英文系主任張士一、樓光來,西洋文學系主任梅光迪,政法經濟系主任王伯秋;數學系主任熊慶來,物理系主任胡剛復,化學系主任王琎、孫洪芬,地學系主任竺可楨等。該科在這一時期培養出許多傑出人才,後來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就有吳有訓、嚴濟慈、趙忠堯、惲子強、柳大綱、吳學周、施汝為、王葆仁、陸學善、袁見齊以及呂叔湘、向達(系50年代的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等人。
文理科課程設置如下:
1. 必修課:國文6學分,英文12學分。以上共18學分。此外,要在下列各組中至少選4學分,至多選8學分(該組中如有主系者,所選的這類4學分或8學分,必須選其他一系。例如以哲學為主系,就必須選丙組的數學或心理學)。甲組:國文、英文、西洋文學(無論選4學分或8學分,必須有一學程屬於文學方面);乙組:歷史、政法經濟;丙組:哲學、數學、心理學;丁組:生物學、地學;戊組:化學、物理學。在以上五組中至少要選修30學分,總計必修學分不少於56個。
2. 主輔系:由學生在該科各系中任選一係為主系。然後由主系教師指定數系,再由學生任選一係為輔系。主系學程至少40學分。輔系學程至少15學分,至多30學分。
3. 隨意選課:除1、2所規定者外,全部由學生自選,但須取得指導員的同意。1926年3月22日,東大文理科實行文、理分科。理科有:物理、化學、地學、數學4系。文科有:國文、歷史、外國語文、政治經濟、哲學5系。
教育科
教育科包括教育、心理、體育、鄉村教育4系。體育系起源於1915年12月開設的體育專修科,以培養中等以上各學校體育教育、地方公共體育場體育主任及管理員為宗旨。當時因為社會急需體育人才,於是體育專修科初創時的學制只有2年。1921年度增至4年。教育、心理二系亦均由1918年5月開設的教育專修科脫胎而來。第一屆專科原定修業期限為3年,於1919年9月改為4年。鑒於教育專修科與附屬小學校、中學校關係密切,因此,於1919年和1920年先後規定初等教育學程與附屬小學主任職務,中學教育學程與附屬中學主任職務,分別由同一人擔任,以便使學理與經驗相結合。1920年9月,採用“選科制”,學程分教育學、心理學二系,併兼收女生。1921年夏,第一屆學生37人畢業。東南大學成立后,教育系、心理系即與體育系合組為大學的教育科,以培養教育人員、研究教育學、推廣教育事業;同時還成立了鄉村教育系,以培養鄉村師資。東大這種寓師範於大學的模式,為國內首創,十分有利於優秀師資的培養。教育科主任先由陶行知擔任,陶行知離開東大以後即由徐養秋繼任。
凡教育科學生須依下列學規選擇學程。
1. 共同必修之普通學程:(1)英文,12學分;(2)國文,6學分;(3)社會學大意,1學分;(4)生物學,6學分;(5)世界大勢,3學分;(6)哲學入門,2學分;(7)科學發達史,3學分;(8)體育,6學分;(9)擇業指導,無學分,共計39學分。
以心理學為主系的學生,除共同必修的普通學程外,須習:(1)數學,4至8學分;以體育為主系的學生,除共同必修的普遍學程外,須習:(1)物理,3學分;(2)無機化學,3學分;(3)有機及生理化學,3學分;(4)細菌學,2學分;(5)社會學,4學分。
2. 共同必修的專修學程:(1)教育通論,6學分;(2)教育心理學大綱,3學分;(3)教育統計,3學分,共計12學分。
3. 選修的主系學程:教育科學生選教育或心理為主系,至少須於主系學程中選習32學分;選體育為主系者,須於體育系所開學程中學習67學分(凡以教育、心理二系之一為主系者,其共同必修的專科學程可以算入)。
4. 選修的輔系學程:凡教育科學生至少須於輔系學程中選習20學分。
5. 任選學程:除上列規定外,凡教育科學生依本科之指導,任選其他學程。
東大教育科的師資陣容十分整齊,許多研究工作,如俞子夷主持的近代小學教學方法之改進,陳鶴琴從事的近代兒童心理研究,廖世承首倡的20年代的測驗運動與他所進行的有關“道爾頓制”的實驗等,都曾在全國產生過重要影響。
農科
農科源於南高的農業專修科。該科自1917年9月成立以後,即以造就專門人才、發展改良農業為宗旨。初訂修業年限為3年,因此,第一屆24名學生畢業於1920年6月。后因農科教育重要,農業人才及博物教師缺乏,遂於1920年將修業年限改為4年。添聘專家,增加儀器設備,並增加農業及博物中的精深科目,採用選科制度。大學成立后,該科為東大四科之一,下設植物、動物、農藝、園藝、畜牧、蠶桑、病蟲害7系。1926年,合併植物、動物兩係為生物系;同時添設農產製造系。共有實驗農場13處,計3900餘畝。
該科教授在研究美國、英國的農業大學之後認為,大學的農科除了從事農業專門人才的培養外,還應注重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東大成立時,由於經費不充裕,所以在參考世界各國最好的農業大學的教法外,只能兼重研究;至於推廣事業,則取決於東南各省行政機關的意旨及其所給予的經濟資助。這在幾個時期不盡相同。
從南高到東大,農業專修科即農科的主任一直由鄒秉文擔任。先後擔任系主任的有汪德章(畜牧系)、張歸農(病蟲害系)、費咸爾(法國籍,蠶桑系名譽主任)、過探先(農藝系)、葛敬中(園藝系)、胡先驌(生物系)等。東大農科的創辦,為中國農業發展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比如後來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的金善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楊惟義、馮澤芳、王家楫、伍獻文、張肇騫、戴松恩等人,都是該科這一時期的畢業生。同時,東大農科對中國糧棉的生產發展,特別是蘇北棉花的生產、推廣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凡農科學生須依下列學規選擇學程。
1. 農科學生選擇學程的規定如下:(1)必修科(連預科計算):國文,6學分;英文,12學分;化學,10學分;物理,4學分;地質學,3學分;植物學,4學分;動物學,3學分;農業問題,2學分;以上共計44學分。此外,於下列各組至少選3學分,甲組:植物學門、植物病理門;乙組:動物學門、昆蟲學門;丙組:士壤學門、作物學門、農具學門、園藝系;丁組:畜牧系、蠶桑系、農產製造系。(2)必選科:在本科第一學年期末,各學生應自認一系或一門為專習主科,商請該系或該門的教授一人為指導員,指定必選各學程。(3)隨意選科:除(1)、(2)所規定者外,學生在指導員同意下,可以自由選習農科各系學程;如果選習他科學程時,除需取得指導員同意外,學分也不得超過16學分。
2. 在修業年內,須到指定地點實習,至少兩暑假。每暑假實習時間定為8星期,每星期工作時間48小時。
3. 凡本科生自第二學期起,要選何種學科,須於第一學年終了時,與指導員商定,再由科教授會議決實行。凡是已經決定的選習科目,非經指導員同意、教授會議通過,不得變更。
工科
1920年冬東大成立時,以南高的工藝專修科為大學工科的基礎,開始只設機械工程系。留學美國、造詣頗深的茅以升博士回到南京,被校長聘茅以升博士為工科教授。
1923年3月,茅以升同工科其他教授李世瓊、曾膺聯、楊杏佛、涂羽卿、楊肇濂、劉潤生聯名致函校長郭秉文以及教授會和評議會,提議添增土木工程及電機工程兩系。提案寫道:“專門教育提倡雖力,而顧此失彼,組織多未完善。本大學學制以農、工、商與文、理、教育並重,寓意甚遠。此種組合為國內所僅見。亦即本大學精神所在也。唯農、商兩科均已樹立基礎,效用顯著,獨工科抱殘守缺,迄無發展,長此以往,將為大學之玷。同人等遠模歐美之成規,近察國內之需要,覺工科現狀非擴充無以自存。謹將添增土木、電機兩系之理由,臚陳如下,以供討論,倘蒙大會通過,工科幸甚,大學幸甚。”他們的提議為學校所接受,當年東大即增添土木、電機兩系,工科由此而頗具規模,一舉成為中國大學中設系最多的工科。但是,由於辦學經費拮据,1924年工科即告停辦,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另外組成河海工科大學。
1. 研究:包括工程學理論、改良工業原料方法器械、解決工程及工業問題、國內公用事業的建設等。
2. 教學:分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電機工程系開展教學。
3. 調查及推廣:編輯工程書報;調查交通事業、製造事業、工業經濟、工程教育的現狀,並設法予以改進。
商科
1920年冬議設東大時,決定將南高商業專修科擴充改組為商科大學,設於上海。1921年夏與暨南學校商定合辦商科大學,藉以集中人才,節省經費,定名為“東南大學暨南學校合立上海商科大學”;設上海商科大學委員會;郭秉文為校長等。籌建工作隨即展開,暫借尚賢堂一房為校舍,報部備案,於1921年8月16日舉行第一次入學考試。9月28日開學。國內大學辦商科大學,即始於此。郭秉文兼任校長,馬寅初為教務主任,主持校務。1922年3月,商科大學由東大獨立承辦,定名為東南大學分設上海商科大學。
研究院(設想)
當時《大學規程》規定,大學可設立研究院。北大、北師大等先後設立了研究院。東南大學學科齊全,成績一向突出,可是,在研究院的創建上卻落後於其他大學。為此,東大教師和校長很不滿意。1926年秋,東大各科知名教授20餘人聯名提出《創辦大學研究院案》。但后因戰事不斷,社會動蕩,經費無著,東大研究院終究未能招生開辦。
“東南大學當時為長江以南唯一的國立大學,與北大南北並峙,同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兩大支柱。”東南大學的許多學科,如由中國近代動物學的奠基人秉志創建的生物系,由中國地學界一代宗師竺可楨創辦的地學系(包括地理、地質、氣象),由最早把近代數學引進中國的熊慶來創辦的數學系等,在中國大學中都是最早設立的。東大學科之全,居全國之首。其時全校共有教師員工200多人,學生1600人,名師雲集,人才輩出,被譽為中國東南地區的最高學府。美國著名教育家、世界教育會亞洲部主任孟祿博士在考察了中國各主要大學之後,稱讚東南大學“為中國政府設立的第一所有希望的現代高等學府”。
設備設施
科學館由美國洛克斐納基金會(Rockefellow Foundation)資助,為當時全國第一流的雄偉科學館,開中國國立大學接受國外基金會支援之先河。
師資概況
南高、東大最成功之處,當是在國內外延攬了一大批著名的教授,使每個科系均具有國內一流的學術領導人才,各門學科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郭秉文延師有道,至今仍被傳為美談的就是他促成了中國留美學生創建的“中國科學社”遷址南高校園,使之成為南高、東大師資來源的“綠色通道”。後來,學校聲譽鵲起,更是出現了“孔雀東南飛”、學人以受聘東大為榮的局面,南高、東大,名師薈萃,盛極一時。燕京大學校長、後任駐華大使的司徒雷登在其所著的《在華五十年》中,對郭秉文和東大教師讚譽有加:“他延攬了五十位留學生,每一位都精通他自己所教的學科。”近代史專家梁敬鐓(和鈞)在其《記北大(東大附)》一文中有評論:“東大所設文史地部、數理化部皆極整齊”,“北大以文史哲著稱,東大以科學名世,然東大文史哲教授,實在不亞於北大”,奠定了國立東南大學文學理學的雄厚基礎。
大師雲集
文科:劉伯明、柳詒徵、王伯沆、顧實、張士一、徐養秋、王伯秋、吳宓、湯用彤、梁實秋、陳逸凡、陳衡哲、宗白華、黃侃、梅光迪、樓光來、蕭純錦、方東美、郭斌和、李瑪利、羅家倫、陳鍾凡、吳梅、胡小石、蔣維喬、林天蘭、錢基博、龔質彬、夏雨行等。
教育科:郭秉文、陶行知、俞子夷、鄭曉滄、姜琦、朱君毅、孟憲承、廖世承、陸志韋、陳劍袺、程其保、陳鶴琴、凌冰、艾偉、程湘帆、汪懋祖、趙叔愚、盧頌恩、張信孚等。
工科:周仁、茅以升、涂羽卿、劉潤生、沈祖瑋等。
商科:楊杏佛、馬寅初、朱惠霖、李道南、陳長桐、潘序倫等。
外籍教師中,有來自美國的麥克樂(體育系主任)、麥荷爾、馬惟德、白德萊(曾任麻省農業大學校長)和賽珍珠(金陵大學教授兼國立東南大學教授,后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等10人,來自法國的費咸爾(蠶桑系名譽主任)、季亞德夫人等4人,來自日本的佐賴昶等2人。鄒秉文在任期間,國際學者來華演講,例如美國實驗論理學倡始人杜威(John Dewey)、英國邏輯實證派大師羅素(Bertrand Russell)、德國名哲學家杜里舒(Hans Adolf Eduard Driesch)、印度文豪泰戈爾(Tagore Rabindranath)等人,幾乎必到南高師與東大,其中杜里舒和菲律賓工科大學主任都曾在東大短期授課,使東大成為當時東西學術交流的重鎮。
竺可楨創建新型地學系
徠竺可楨在1921~1925年擔任國立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
竺可楨
熊慶來創建東大數學系
熊慶來
秉志創建生物學系
1920年秉志回國,執教於南高農業專修科。國立東南大學成立后農業專修科改建為農科,下設6系,秉志提議設立生物學系,並擔任主任,這是中國大學設立的第一個生物學系。1922年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成立(與國立東大生物系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由秉志任所長。這是中國第一個生物學研究所,也是中國最早的科學研究機構之一。在秉志等人的主持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工作逐步開展起來,並迅速成為中國生物學研究的中心,為發展中國動植物分類學創造了條件。秉志也因此成為“中國動物學的奠基人之一”。
茅以升擴充工科
茅以升
胡剛復引進物理學
胡剛復1918年回國,后執教於南高、東大和中大達11年之久。歷任南高和東大物理系主任、第四中山大學區高等教育處處長、中央大學理學院院長。在南高時期,他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物理實驗室;於1920年創建了物理學系;在他長期擔任物理系系主任期間,先後培養了吳有訓、嚴濟慈、趙忠堯、施汝為、余瑞璜等著名物理學家;他還是“電位”、“熵”等物理名詞的最早定名者。因此,他被譽為“真正把物理學引進中國的第一人”和南高、東大物理學科的主要創建者。
辦學成績概況
辦學成績
知名校友
嚴濟慈
吳有訓
中國科學社
中國科學社
中國科學社在國內科學界長期獨佔鰲頭,在近代中國各專業科學團體的孕育、成長過程中一直都充當著“母體”的作用。此後陸續成立的各種專門學會,如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等,無論在思潮流向、組織形態,還是學會人員的交叉組成方面,都與中國科學社有著密不可分的“親緣”關係。五四以後,東南大學成為歸國留學生的主要去處之一。據20年代《國立東南大學教員履歷》統計,在222名教員中,留學出身者有143人,佔64%以上,其中理工科教員幾乎全是歸國留學生。所以,當北伐勝利以後,北平的幾所著名大學便爭相來東大聘請科學教授。葉企孫、吳有訓、趙忠堯、熊慶來、張子高、陳楨等人,都是由東大轉往清華執教或由東大畢業后受聘清華的。清華大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等系便是由熊慶來、葉企孫、張子高等人創建的。
學衡派與《學衡》
1922年1月,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梅光迪、劉伯明、吳宓、胡先驌等人創辦《學衡》雜誌,主張“昌明國粹,融化新知”,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有其經典,不可全廢,強調以理性態度審慎吸收西方文化,而非盲目地全盤接收。由於《學衡》始終不認同新文化運動的主張,遂自成“學衡派”,與新文化運動者互相激辯。因為時代潮流傾向激進,《學衡》雜誌又多以文言文刊載,學衡派而因被視為守舊派、保守主義者,居於劣勢。
然而《學衡》主張“昌明國粹”,力求行文明暢簡潔,使得日後報考東大及中央大學(以下簡稱中大)的學生,皆需具備一定程度的國學基礎,在嚴格的入學標準下,即使主修工科的學生也能創作舊體詩,遂使東大學生文學素養勝過他校,文風鼎盛自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