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廷

中國奧運之父

王正廷(1882年~1961年),原名正庭,字儒堂,號子白,浙江奉化人。民國時期的外交官,長期在南方政府中任職,推行革命外交,以和當時傑出的外交家顧維鈞的衝突而知名,918事變的時候作為外長遭學生痛打而辭職。他熱心體育事業,並致力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的開展,是近代中國著名的體育領導人之一,因其對中國體育事業的貢獻,被譽為"中國奧運之父"。

人物簡介


民國時期外交高級官員。出生在一個具有基督教背景的家庭,在同齡學子中較早接受西式教育。10歲即入上海中英中學就學。1896年考入天津北洋西學堂(今
王正廷
王正廷
天的天津大學)。1901年進海關任職。1905年赴日本籌設中華基督教青年協會分會,其時,中國處於甲午戰敗之後,"割地喪權,日寇百里,幾於無時不在壓迫之中"。《辛丑條約》的簽署更是強烈刺激了年輕的王正廷。他決意從原來攻讀的鐵路專業轉向"研習外事"。1907年赴美國留學,1910年畢業於耶魯大學法律系后,留耶魯大學研究院深造。與後來供職於民國外交界的名人王寵惠、王景春合稱"耶魯三王"。1910年夏,正在碩士研究生班攻讀國際法的王正廷,因健康原因被迫休學,旋即歸國。
武昌起義爆發后,任黎元洪都督府外交司司長,12月任臨時參議院議員。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任唐紹儀內閣工商部次長兼代總長。7月辭職回上海任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總幹事。1913年4月當選為參議院議員及副議長,一度代理議長,因袁世凱以暴力壓迫國會和議員,被驅逐出北京。1916年袁世凱死後,國會恢復,繼任參議院副議長。1917年赴廣州參加護法運動,9月署理軍政府外交總長。1919年為中國出席巴黎和會全權代表之一,堅持拒簽對德和約,獲得國內輿論好評。1921年到北京就任中國大學校長,這一職務長期連任。1922年3月任"魯案"善後督辦,12月同日本簽訂"魯案協定",並辦理移交膠澳管理手續。12月11日被黎元洪任命為代理國務總理兼外長,至月底結束。1923年3月任中俄交涉督辦,至1924年5月與蘇聯代表簽訂"中俄協定"。未久先後兩度任外長,一度兼財政總長。1927年夏任隴海鐵路督辦。
1928年6月王正廷任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等職。10月與日本代表談判"濟案"問題,未能取得進展。其後曾與美、英、法、德等國訂立"新關稅條約",爭取到西方國家一些讓步,但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他執行蔣介石對日妥協政策,引起群眾的強烈不滿。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被迫辭職。1936年8月出任駐美大使。1938年9月奉調回國,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抗戰勝利后回上海,任上海市參議員、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交通銀行董事等職。1949年初去香港,任太平洋保險公司董事長等職。1961年5月21日在香港病逝。著有《王正廷博士演講集》。

外交生涯


一生中一樁得意事
王正廷
王正廷
王正廷在中國外交舞台上的崛起始於巴黎和會。1919年1月,王正廷作為南方軍政府代表參加中國代表團出席巴黎和會,排名在外交總長、和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陸征祥之後。他與顧維鈞一起出席了中日大辯論會議,主辯者是顧氏,但王正廷"不斷向顧維鈞提供意見"。在以往有關巴黎和會的論述中,常有"褒顧貶王"的傾向,認為王正廷遇事退縮,作用遠不及顧維鈞,但事實上,王作為南方軍政府代表,在北洋政府委派的代表團中無法充分發揮作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他為祖國爭取權益的決心是非常堅定的。 在拒簽和約問題上,他首先表態指出:"中國從前外交皆主遜讓,遂損失種種權利。今則讓無可讓,不得不改變方針!各國屢欺中國,不可再受其欺!"在北京政府下令簽約的緊要關頭,他甚至違背禁令,通電國內揭露北京政府的訓令內容,表示"誓必死爭",痛陳一旦簽字,則中國"氣餒勢孤,永劫不復",激起國內輿論激烈反響,最終實現中國拒簽和約。後來王氏回憶稱:"我一生有一樁得意事,就是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9月10日,王正廷和陸征祥一起代表中國簽署《協約及參戰各國對奧地利和約》,開闢了中國加入國聯的途徑。
督辦接收山東權益
1920年9月,王正廷出任北京外交部和約研究會會長。次年5月成為中國出任海牙常設公斷法院第一位公斷員。同時,擔任中國大學校長和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第一任華人總幹事,還在暗中擔任中國國民黨駐京代表。
1922年3月,時勢再次將王正廷推向外交鬥爭的風尖浪口,他被北京政府任命魯案善後督辦,主持接收山東權益。由於日方在談判中蓄意曲解條文,企圖攫取更多的權益,致使談判波折橫生。雙方唇槍舌戰,開會71次,歷時五個月之久,終於達成協議。12月10日,王正廷代表中國政府接收膠州租借地行政權。
山東權益雖由中國收回,但日本在山東繼續享有種種特權,這使王正廷的山東外交遭到國人許多尖銳批評,而他的對手日本駐華公使小幡酉吉也同樣在日本國內被指控為"屈辱外交",這說明中日間的這場較量應該是互有勝負。當時的總統黎元洪為表彰王正廷交涉收回山東權益的貢獻,曾頒令授予其一級大綬寶功勳章一枚。
草簽中俄協定
1922年12月6日,王正廷被任命為北京政府外交總長(1月又6天),11日又被任命為兼代國務總理(僅25天)。是年3月26日,黎元洪派王正廷籌辦中俄交涉事宜。其時,蘇俄政府在發表兩次對華宣言的基礎上,特派代理外交人民委員加拉罕訪華,談判中蘇建交。
但雙方在先承認還是先談判的順序問題上,長期不能統一。北京政府主張先談判解決中蘇間懸案,然後承認蘇俄政府。但這並不妨礙加拉罕與王正廷間非正式的接觸與談判。王正廷針對蘇方的要求,提出參照中日交涉山東問題的前例,先擬定一個解決中俄懸案大綱協定,然後互相承認,再舉行雙邊會議解決具體問題,取得蘇方同意,從而掃除了中蘇談判的障礙。爭執的主要問題是外蒙古問題、中東鐵路問題以及松花江黑龍江航行問題、賠償十月革命和俄國內戰中華僑蒙受損失問題等,雙方互提方案,交涉折衝。3月14日,雙方在《解決中俄懸案大綱協定草案》、《暫行管理中東鐵路協定草案》以及附件上非正式簽字,為中俄建交談判奠定了基礎。
然而,王正廷與時任外交總長的顧維鈞長期不睦,加上該草案未曾事先提交內閣會議討論,因此遭到整個內閣的反對,認為王正廷簽署該草案越權,王正廷為此退出中蘇談判,轉由外交部直接與加拉罕談判,中俄爭執再起。由於此時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軍政府已確立"聯俄"方針,這給北京政府以很大壓力,談判速度加快。5月31日,顧維鈞與加拉罕正式簽約,這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與大國簽署的又一平等條約,中蘇兩國由此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使中國的對外關係開始了新的一頁。
主持改訂新約運動
王正廷在中國外交史上的最大貢獻是主持了南京政府的"改訂新約"運動。由於王正廷與蔣介石的同鄉關係,備受南京政府重用,出任外交部長達三年四月之久,併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這在民國外交部長任職史上前所未有。
1928年6月,王正廷發表修改不平等條約宣言,宣告將要求與各國按照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權的原則重訂新約,"改訂新約"運動由此展開。 王正廷首先主持了關稅自主交涉。1928年7月,王正廷與美國駐華公使馬慕瑞簽署《中美關稅條約》,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至12月,王以外長身份又與訂有關稅條約的主要列強挪威、荷蘭、瑞典、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丹麥、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簽署了承認中國關稅自主權的條約。1930年5月,中日也簽署了類似條約。中國關稅自主基本實現,這不僅使南京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大增加,而且對於保護、扶植民族工業的發展也起了積極的作用。
1930年起,王正廷還主持了與各國交涉撤廢領事裁判權的談判。由於各國提出種種阻撓意見,使談判陷入僵局。1931年5月4日,南京政府頒布《管轄在華外國人實施條例》,規定自1932年1月1日起,所有享有領事裁判權的外國人均應接受中國法院管轄,但仍給外國人以一定的照顧。但該條例頒布不久,九一八事變發生,南京政府又宣布該條例暫緩執行,交涉以失敗告終。
在"改訂新約"運動中,王正廷還主持了改組上海兩租界法院的談判,收回了上海兩租界的司法管轄權,建立了租界內的中國法院體制。對於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王正廷沒有提出全面的交涉和實施計劃,但通過努力,收回了天津比(利時)租界、鎮江、廈門英租界、威海衛英租地等。
不抵抗政策替罪羊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蔣介石所推行"不抵抗政策",使東三省大好河山盡落日人之手,激起了全國民眾的反日浪潮,作為外交部長的王正廷首當其衝。
1931年9月28日,冒雨赴國民黨中央黨部請願的千餘名中央大學學生,因不獲蔣介石接見,轉而衝進外交部。一邊高喊"打倒賣國賊!"一邊痛毆王正廷,王氏成為"不抵抗政策"的替罪羊。10月3日,國民政府明令宣布:外交部長王正廷呈請辭職,准免本職。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在外交舞台上奮鬥了二十年最後竟會以如此方式下台!
此後王正廷雖然出任過一些外交方面的重要職務,但已不再在國民政府的外交事務中起核心作用了。淡出外交界的王正廷主要從事各項社會活動、公益事業以及金融和保險事業。1961年5月21日因病在香港逝世。

體育事業


生活在內憂外患時代背景條件下的王正廷,和其他先進的知識分子一樣,當時對體育的理解和認識也首先是從“體育救國”開始的。認為體育可以強身,可以衛國,可以喚起團結意識。所以他在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1935年創辦的《體育季刊》“發刊詞”中說:當視體育為強健身心之常經,當視體育為振興民族之正軌。那麼,如何才能喚醒民眾,使大家都能懂得體育救國的道理呢?王正廷認為,通過舉辦運動會可以達到廣泛宣傳的目的,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因為“興邦與救國絕非一人所能負其責,而世界之物質文明,導致人類身體有逐漸衰落之趨勢,長此以往,民族之前途何堪設想,為提倡體育,舉行運動會為最佳良方。”
王正廷
王正廷
從20世紀初開始,王正廷就參與了當時基督教青年會的體育傳播活動。1911年,他與基督教青年會亞洲各國體育幹事一起,發起組織了"遠東體協",並參加了自1913年開始的歷屆遠東運動會的組織籌備工作,歷任要職並是主要贊助人之一,曾擔任第2、5、8屆遠東運動會會長。1922年,王正廷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成為中國第一位和遠東第二位國際奧委會委員。1924年,被推選為新成立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名譽會長,1933年任該會主席董事。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和1948年第14屆奧運會,王正廷均擔任中國代表團總領隊。
推動中國體育
王正廷
王正廷
王正廷先後擔任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副議長,北洋政府工商部次長、代總長、代理內閣總理等職。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長期擔任外交部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駐美大使等。1949年移居香港。儘管社會活動頻繁,公務繁重,但對現代體育運動的倡導與支持,幾十年始終如一。不僅自己酷愛運動(尤長於游泳、騎術),而且更重視現代體育事業在中國的推廣,力圖以發展體育運動,提高國民素質,改變國人在世界的形象與地位,為此奔走呼號,竭盡心力,傾注了自己最大的熱情與心血。1911年王正廷留學回國后,投入如火如荼的辛亥革命活動,開始對中國體育事業的關注與參與。當年國際奧委會菲律賓籍委員瓦加斯來華考察體育,以遠東區國際扶輪社社長的身份與其相識,隨後一起聯絡東亞各國,發起組織遠東體育協會,決定每兩年一次輪流在東亞各國城市舉辦遠東運動協會。後來遠東會參加的國家擴大至印度、印尼和越南,被後人視為"亞運會"的前身。1912年7月,王正廷開始擔任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首任中國籍總幹事。此後利用職務之便,積極支持現代體育在中國開展工作。
組織參賽
印章
印章
1913年第1屆遠東運動會(原名"遠東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馬尼拉舉行。在王正廷的直接組織下,中國運動員參賽並取得了總錦標第二的較好成績,並在運動場上表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當時的日本報紙報道說:"中國排球隊和籃球隊的運動精神表現很好,……這種志在參加的精神值得尊敬。"1915年第2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召開。這是中國首次舉辦的大型國際運動會,社會各界為之注目。但當時正忙於做皇帝夢的袁世凱及其政府無暇顧及,籌備運動會的重任只有落在會長王正廷身上。王正廷訴苦道:"說來慚愧,偌大一個上海,居然沒有一個中國人自己所有的像樣的運動場,我只好向外僑借用虹口靶子公園充數。"儘管如此,王正廷並沒有退縮。他四處籌資,對運動會召開的各項事務都作了認真安排和布置。在王正廷的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本屆運動會如期舉辦。比賽結果,中國運動員取得錦標第一的好成績,使國民為之振奮,更引起了全社會對體育事業的關注。除第二屆遠運會外,王正廷還先後擔任第5、8屆遠運會會長和歷屆贊助人,為中國體育走向亞洲和亞洲體育事業做出了獨特貢獻。
建立關係
王正廷
王正廷
由於中國發起籌辦和積極參與遠東運動會,給國際奧委會留下良好印象。1915年,國際奧委會致電正在上海舉辦的遠運會,承認遠東體協,並邀請中國參加下屆奧運會和奧委會會議。後來此事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而未能實現。1920年,王正廷參與發起的遠東運動會和遠東體協被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與國際奧委會發生關係的區域性國際體育組織。由於王正廷在推動中國體育事業上的重大作用,1922年經前國際奧委會主席古柏坦推薦,在巴黎召開的國際奧委會第二十屆年會上,王正廷被推舉為中國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後為終身委員),國際奧委會同時承認,"中華業餘運動聯合會"為其成員組織,即中國的奧委會,並由王正廷擔任主席兼會長,從此中國便與國際奧委會正式建立起關係。
奪回體育主權
進入民國以後,現代體育運動在中國逐步開展起來,各地區與全國性的各類運動會也先後舉辦。體育事業的發展需要一個全國性的體育組織指導和規劃。同時"五四"以來,反帝愛國運動蓬勃興起,從外國人手中奪回體育主權的呼聲日益強烈。而成立於1922年4月的中華業餘運動聯合會是由基督教青年會發起成立的,其成員三分之一為外籍傳教士及教師,並主持實際工作。儘管張伯苓、王正廷先後出任會長,該聯合會也對現代體育運動在中國的開展起過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旁人看來"這個聯合會已為外國人把持","認為有失國家尊嚴"。在此背景下王正廷、張伯苓等中華業餘運動聯合會領導人及時改弦更張。1924年8月在上海成立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簡稱全國體協),公推張伯苓為名譽會長,王正廷為主席董事。董事會15人全部為中國人。1933、1935年全國體協先後召開第二、三次代表大會,王正廷均連選連任。此後除抗戰期間王氏赴美擔任駐美大使外,一直是全國體協的主要領導人。
中國體育現代化
全國體協的成立標誌著中國體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那種由外國人控制中國體育的局面成為歷史,中國體育的現代化揭開新的一頁。1924年全國體協成立后,先後加入了遠東體育協會及多個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如國際田徑、游泳、體操、網球、拳擊、舉重、足球、籃球等八個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1931年,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全國體協為其成員組織。與此同時,全國體協在王正廷、張伯苓等人領導下,克服人力、物力、財力諸方面的困難,為發展中國現代體育事業做了大量工作:
1925年5月,第7屆全國遠東運動會在馬尼拉舉行,中國選派120位選手組隊參加。
1927年在上海興建中華運動場,主辦第7屆遠東運動會,中國男女選手164人組隊參加。
1930年4月,在杭州舉辦第四屆全國運動會,並從中選拔各類選手115人,參加同年5月在東京舉辦的第九屆遠東運動會。
1932年7月中國選手劉長春首次參加第10屆國際奧運會,同年10月在南京舉辦第5屆全國運動會。
1935年10月在上海舉辦第6屆全運會,並選拔次年在德國柏林舉辦的第11屆國際奧運會的代表。
1936年參加第11屆國際奧運會,王正廷任總領隊,共有141人組團參加,盛況空前,其中中國國術隊在柏林進行表演后,在當地引起了較大轟動。
1948年在上海舉辦第七屆全運會,同年7月由33名選手與20名職員組成的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倫敦舉辦的第14屆國際奧運會,王正廷再次擔任總領隊。期間全國體協還於1926年至1937年間舉辦了6屆上海國際運動會,參加比賽的有上海的中華隊和英、美、法、德等外僑隊。此外,還先後主辦歷屆全國分區足球賽及全國分區網球賽,主持審編各項運動規則,審訂最高記錄,協助各地組織運動競賽和一般體育活動,編輯出版《體育季刊》,並解答各項有關運動、裁判等方面的疑難問題,從而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體育規範化、現代化的進程。在王正廷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全國體協成為民國時期最有權威的民間體育組織。
維護國家尊嚴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公然侵佔我國東北,並扶植成立其傀儡政權--滿洲國。為使"偽滿"獲得國際社會承認,以達到其分裂中國的罪惡目的,日本企圖從體育方面打開缺口,讓"偽滿"這個怪胎混進國際文化體育交流活動。王正廷領導全國體協進行堅決鬥爭並取得勝利。1932年第1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洛杉磯舉行。最初南京國民政府宣稱不派運動員參賽。而心懷叵測的偽滿洲國卻擬派兩名東北運動員,以"滿洲國"名義參賽,並大造宣傳聲勢。全國輿論大嘩,強烈要求國民政府派運動員參賽。全國體協立即予以響應,積極進行參賽準備工作,但參賽經費無著,最後張學良決定個人出資,贊助劉長春代表中國參賽。王正廷積極奔走,不僅利用自己的國際奧委會委員身份,幫助劉長春迅速辦妥參賽手續,而且指示全國體協為劉長春等做好參賽準備工作,7月8日為赴美參賽的劉長春在上海碼頭浮橋上舉行授旗典禮。據劉氏後來回憶,當時王正廷親自到碼頭為他們送行,王正廷右手執國旗及全國體協會旗,莊嚴地對劉說:"予今以至誠之心,代表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授旗與君,願君用其奮鬥精神,發揚於洛杉磯市奧林匹克運動場中,使中華民國國旗飄舞於世界各國之前,是乃無上光榮也。"對健兒為國揚威的殷殷期望之情可見一斑。這是中國運動員第一次正式進入國際奧運會賽場,雖然成績不佳,卻無疑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存在,也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陰謀失敗的日本侵略者又把黑手伸向自認為比較容易控制的遠東體協和遠運會。1933年初,在其主席授意下,所謂"滿洲國體育協進會"正式向第十屆遠東運動會主席國菲律賓體育協進會提交"申請",要求加入遠東體協,並派運動員參加第十屆遠運會。王正廷立即主持召開全國體協常務董事會,決定致函菲國體協,堅決拒絕所謂"滿洲國"加入遠東會會員案,聲明:如多數會員國贊成接受這個怪物,中國不惜退出該組織。隨後,王正廷又不顧日本的威脅恐嚇,多次代表中國體協,表明中國方面的嚴正立場。在1934年第10屆遠運會上,王正廷領導中國代表與日本代表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終於使日本的陰謀以失敗告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與尊嚴。
學校教育
王正廷在其體育生涯中,還十分重視把現代體育引入學校教育。早在1916年回鄉省親時即出資創辦寧波奉化務本小學。報紙報道說,"王正廷博士注意桑梓公益,具有改進社會之熱心,近於原籍……開辦模範小學一所,實施最新教育法"。所謂最新教育法之一,就是在務本小學開設體育操練一課,這在當時的小學教育中實為罕見。1921年王正廷擔任中國大學校長后,由於他對體育教育的倡導,使該校體育活動迅速開展起來,還培養出許多體育人才。為此該校不僅以體育聞名當時教育界,還於1931年組織籃球隊去歐洲參加比賽。從1932年起,王正廷還應邀擔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體育委員會委員,致力於學校體育的推廣工作。體育事業的興衰是國家命運的真實寫照。近代中國的國情,決定中國體育事業不可能有根本性的進步與發展,但這並不能抹殺我們的前人為發展我國體育事業所作的不懈努力。
人物評論
王正廷作為民國時期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領導人,他那種對體育事業不計名利、義無反顧的執著和努力推動中國體育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的遠見卓識以及勇於開拓、奮發有為的創業精神,值得後人學習和尊敬。正如台灣學者張騰蛟先生所言:"為我國體育事業獻身獻力的人士實在不少,可是要論態度之積極,參與之熱心以及成就之輝煌,恐怕要數正廷先生為第一人。"在中國體育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的漫長進程中,王正廷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歷史人物。
中國奧運之父
王正廷雖任政界要職,但熱心體育事業,並致力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的開展,是近代中國著名的體育領導人之一。
從20世紀初開始,王正廷就參與了當時基督教青年會的體育傳播活動。1911年,他與基督教青年會亞洲各國體育幹事一起,發起組織了"遠東體協",並參加了自1913年開始的歷屆遠東運動會的組織籌備工作,歷任要職並是主要贊助人之一,曾擔任第2、5、8屆遠東運動會會長。1922年,王正廷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成為中國第一位和遠東第二位國際奧委會委員。1924年,被推選為新成立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名譽會長,1933年任該會主席董事。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和1948年第14屆奧運會,王正廷均擔任中國代表團總領隊。因其對中國體育事業的貢獻,被譽為"中國奧運之父"。

對聯


王正廷自題聯

有雨雲生石;
無風葉滿山。
——集懷仁聖教序字自題暨贈人
王正廷撰輓聯
其自任天下之重若此;
於以禁他人為帝有餘。
——1916年11月挽四川省督軍兼省長蔡鍔
賀贈王正廷聯
北渡縈同來遠水;
南塘迢遞聳長亭。
——1922年6月著名書法篆刻家朱復戡以篆書書贈王正廷
紀念、題詠、嵌典王正廷聯
正廷屢受偽廷命;
儒堂本是教堂人。
——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炳麟)諷刺王正廷屢任北京國民政府要職
著名學者章太炎喜歡素以詩、聯嘲弄人。此聯以鶴頂格嵌被嘲人名字“正延、儒堂”(信奉耶穌教。其父王際唐,為上海美以美教會教士)。上聯“屢受偽廷命”,說王正廷屢受任北洋政府工商部代總長、參議院副議長、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兼外交總長等職。下聯“儒堂”,為王正廷之字。“教堂”,指王正廷創辦中國留學生基督教青年會,並自任總幹事。
三民五權,推翻歷史上數千年專制淫威,勛名聿著,主義益彰,共信公真不死;
大同博愛,肇造地球中億萬眾和平幸福,宏願未償,普天痛悼,豈惟我哭先生。
——2005年3月挽中國國民黨理事長孫中山(30+30=60字)

著作


《王正廷博士演講集》
《王正廷自傳:顧往觀來》(Looking back & looking forward),凌天出版社(香港),2012年4月版。

人物經歷


王正廷(1882-1961),字儒堂,浙江奉化人,著名體育領袖。14歲即入天津北洋大學堂,畢業后曾赴日本留學,並加入同盟會。26歲開始留學美國,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1911年回國。
中華民國成立后,即為內閣成員。先後擔任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副議長、代理議長、代理工商部長,北京政府工商部次長、外交總長、代理內閣總理,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駐美國大使等職。王正廷還有多方面的社會兼職,例如北平中國大學校長、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全國道路協會會長等職。歐美同學會創始人之一。1925年任歐美同學會董事長。但他最熱心的還是中國的體育事業,是奧林匹克運動。所以1922年,他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王正廷也是我國近代體育的早期領袖之一。例如他曾是遠東運動會的發起人之一,擔任過第2、5、8屆遠東運動會的會長;曾是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是第5、6全國運動會的籌備委員、審判委員、及競賽委員會主任;他還以總領隊的身份率領中國體育代表團先後參加過第11和第14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王正廷1952年定居香港,任太平洋保險公司董事長,1961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