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敦復
胡敦復
胡敦復(1886.03.19~1978.12.01),男,數學教育家,中國數學會早期的組織者。
1912年創辦私立大同大學,成效卓著。作為大同大學的先後兩任校長,與其弟胡剛復均為著名教育家、科學家。在教學上,胡敦復提倡並組織編寫適合中國教育實情的現代教材。
人物關係
1886年3月19日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
1897年10月—1902年,在上海南洋公學的外院、中院、特班學習。
1903年—1905年夏,在廣州穗灣(音)學堂任教。
1905年秋—1907年8月,在上海復旦公學學習。
1907年9月—1909年6月,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留學,獲理學學士學位。
1909年7月—1911年秋,在北京游美學務處主管教務。
1911年2月—1911年秋,任清華學堂第一任教務長。
1911年初夏,在北京當選為“立達學社”社長。
1911年11月—1912年12月,任復旦公學教務長。
1912年3月—1928年10月,任大同大學第一任校長。
1925年1月—1925年8月,任命為東南大學校長(未到任)。1925年8月—1927年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
1928年,在美國獲得名譽博士學位。
晚年的胡敦復
1930年秋—1945年,夏任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主任。
1935年7月,當選為中國數學會董事會主席。
1941年秋—1945年夏,任大同大學第三任校長。
1949年4月,赴台灣休養。
1950年1961年冬,在美國任華盛頓州立大學客座教授。
1962年,退休。
1978年12月1日,在美國西雅圖病逝。
出生於江蘇省
南洋公學
1898年春,南洋公學成立中院(相當於現今的中學),他即被選拔進入中院,至1901年中院畢業,正巧趕上該校新設立的特班(相當於現今的訓練班)招生,胡敦復應考被錄取在特班學習。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思想家蔡元培(1868—1940)此時擔任特班班主任,由於特班的特殊規定,給青年學生提供了自由閱讀各種書刊、接受新思想的有利條件。
蔡元培充分利用了這點合法條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播民主思想,他告誡學生:“你們將來出去辦學校以外,還要喚醒民眾,開發他們的知識。”
經數月學習,這些學生很得馬相伯賞識。1935年馬回憶當時的學習情景時,說:“從前笑話的外國人,也不能不欽佩的青年學生的努力,胡敦復就是其中之一。還有,我教他們,除了拉丁文外,還有法文和數學,……我的教法,完全和他們在學校所受的教育不同。譬如,數學吧,我教他們加減乘除,不但教他們演算的技術,並且教他們原理,使他們從根本上理解每一算術的作用,並且教他們用代數的方法演數學(註:即算術),他們都很能領悟。其中很有幾個,後來都對於數理的研究有了深造。”以上3位胡敦復的啟蒙老師,對他以後的學業和開創中國現代高等教育事業有直接影響。
1903年,胡敦復到廣州穗灣(音)學堂任教,黎照寰就是他在此時教過的學生之一。
1905年秋,他回到上海,又入馬相伯另創辦的復旦公學學習。未待畢業,時值兩江總督端方在江南學校挑選出國留學生,經過考試他被選中。
留美生合影
1909年1月,美國政府開始用退還的庚子賠款餘額作為培養中國留美學生的經費,6月,在北京成立游美學務處,該處總辦周自齊從美國聘胡敦復回國,負責游美學務處的考選、遣送直接留美學生的工作。胡敦復為了能夠選拔更多的有志青年出國學習西方科學知識,回來建設祖國使之獨立富強,毅然放棄了自己在國外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應聘回到北京。
從1909年8月至1911年6月,他在游美學務處主持考選了僅有的三批直接留美學生,共180人。他們中後來很多人都成為中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如梅貽琦、竺可楨、胡剛復、胡明復、胡適、趙元任、姜立夫等,說明胡敦複選才有方。
1911年1月,清政府批准成立清華學堂,胡敦復被任命為清華學堂第一任教務長。由於游美學務處和清華學堂的許多工作都受制於美國公使館,在教學上稍有不合美國人心意的,公使館便橫加干涉;在生活待遇上,美國教員與中國教員相差懸殊,中國教員非常不滿。身為教務長的胡敦復對這一切十分憤懣。
1911年初夏,在清華學堂任教的10位中國教員朱香晚、華綰言、顧養吾、吳在淵、顧珊臣、周潤初、張季源、平海瀾、趙師曾、郁少華,和胡敦復一起成立“立達學社”,以研究學術、興辦學校為職志,胡敦復當選為立達學社社長。
不久,因胡敦復主張清華學生多讀理工科課程,與美籍教員瓦爾德主張多念英文和美國文學、美國史地的意見發生分歧,美國公使出來干預,胡敦復以不能遵辦憤而辭職,是年秋天離清華回到上海。
10月,辛亥革命爆發,立達學社社員也紛紛南下,到達上海與胡敦復會合,遂醞釀由立達學社創辦一所獨立自主的學校,取名“大同”,公推胡敦復為首任校長。
胡敦復先期到上海后,受他的老師馬相伯特聘,回母校復旦公學擔任教務長,不便推辭,於是他便一面籌建“大同”,一面主持復旦教務。對於胡敦復此時的工作,1912年9月9日出版的《民立報》有一段評論,說:“胡君前主持清華學校教務,力主按科分班,以許可權不專,未行其志。至今清華學生猶追思之。現主持復旦教務,必能發揮此特色也。”是年12月,因一瑣事引發復旦學生罷課,復旦校董事會重組校務,胡敦復便藉此離開,專心致力於“大同”的創建工作。
到20年代,大同大學成績顯著,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社會中人無不知大同之敦復先生者”,稱“胡敦復為中國第一流教育家”。
1925年1月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任命胡敦復為國立東南大學校長(未到任);是年8月29日,又任命為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
1927年秋他應聘到北洋大學任職。當時由於南北交通時有中斷,往返不便而辭去北方職務。1928年在返回上海之前曾到美國一游,在美國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單位不詳)。
1930年,交通大學(原南洋公學)成立科學學院,加強數學系,交大校長、他早年的學生黎照寰特聘請他擔任數學系主任,一直持續到1945年。
此外,胡敦復還有許多社會兼職,其中主要的有:1922年中國科學社另設董事會,主持該社的政策方針,並進行募集與保管基金工作,他當選為9位董事之一,分工和蔡元培、范源源3人任董事會的基金監察員;
1925年4月,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成立時,他被指定為中國方面的7位委員之一;
1935年7月,中國數學會成立時,他當選為中國數學會董事會主席;等等。
1949年,胡敦復已年過花甲、心力交瘁,他在台灣工作的長子邀他去台灣休養。之後,他又接受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之聘,赴美國西雅圖出任客座教授,1962年在該校退休。
1978年12月1日在西雅圖逝世,安葬在美國西雅圖華興利長青公墓。
上海大同大學
這所學校,既沒有政府的扶植,又沒有大資本家的援助,完全憑著這10多位教書先生愛國憂民的赤忱、堅定辦學的決心、百折不撓的毅力和自我犧牲的精神,首先由發起人捐款,以228元起家。起初,在上海市南市區肇周路南陽里租賃民房,先設預科和普通科,校名稱大同學院。為建設校舍,胡敦復多方奔走籌集資金;他團結,教書育人,確保教學質量,擴大社會影響。建校之初,立達學社社員在“大同”教書、辦事,不僅不取分文報酬,還將自己在外兼課兼職收入的20%捐獻給“大同”補助開支;他們個個節衣縮食,住斗室,穿敝衣,吃粗羹、乘電車,一切為了“大同”的建設發展。
一年後,所收學費和社友捐薪,積蓄了相當數目,便在上海南車站路北首購地9畝,自建校舍。落成的第一座樓,題名“近取”樓,是為紀念立達學社,取之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近取諸身,遠譬諸人”句,銘志學社耕耘;第2座樓,題名“自考”樓,是為紀念校長鬍敦復的功勞,取之於易經“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第3座樓,題名“自試”樓,是紀念“大同”的有功之臣、數學家吳在淵,取之於易經“魚躍在淵,自試也”。1914年夏天,學生遷入新校址上課。因感國家極需人才,決定再辦大學預科,為出國留學做準備;自1916年起,先後增設英文和數理兩個專修科;後來又設大學文科、理科及商科。鑒於“大同”10年的發展,1922年11月5日,北京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將大同學院改名大同大學,胡敦復繼續擔任校長至1928年曹梁廈接任。
“大同”有以下4個主要特點:資金自籌,教學自主,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涉;在國內首倡男女同校同班,胡敦復的堂妹胡卓是“大同”的第一個女生,1916年入學;從開辦之日起就採用學分制,是國內率先採用學分者,為國家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創造了條件;師資隊伍整齊,雖然至1916年,全校教職員總共21人,到1932年才32人,但精兵簡政,個個學有專長、人人都能登講台授課,大家齊心協力、團結合作,確保了良好的教學質量。
20年代中期,大同大學的中學部(即普通科)已聲譽卓著;又增設測繪專修科,大學部的文理商各科相繼正式改為文學院、理學院、商學院,之後又辦工學院,設電機、化工、土木、機械各系;其中數理、電機兩系的教學質量更蜚聲全國。到30年代,學校基地發展到100餘畝,建築物齊全,圖書儀器充實完備,學生人數近千人,已成為上海地區極具規模的私立完全大學,其規模和教學質量均可列入國內第一流高等學府。但是,立達學社的社員,因創建“大同”,長期過著艱苦勞累的生活,積勞成疾,到1935年,已有顧珊臣、華綰言、吳在淵及後來發展的胡明復4位社員,不幸早逝,為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耗盡了心血。
1952年大同大學新閘路1370號校門
70年代後期,胡敦復在美國接受記者採訪時總結了大同大學辦學的6條經驗:“1.降低辦學費用,使有更多的錢用於教學與科研。2.有一支熱情而有能力的工作班子,使開支降低而工作效率增強。3.有一個能事先規劃周詳的領導班子。4.有良好的信譽,博得人們的信賴。5.取得廣泛的信譽后,需要的時候,就容易向外籌款。6.組織一支良好的教師隊伍,他們不為名利,熱心教育。”20世紀前半葉,是中國內憂外患頻繁的年代,胡敦復帶領十多位教書先生,白手起家創建“大同”,在沒有外援、十分艱難的條件下,兩度將其發展成為一所中國著名的現代高等學校,其特殊性在中國別無多得。胡敦復總結的成功的辦學經驗,對於中國當今的高校建設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首抓教材建設,教學影響深遠
上海市大同中學
胡敦復編寫教材,一般都經過親自試講,是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結合。他在“大同”,除教數學外,還先後教過英語、拉丁語、哲學、國學、物理等多課,哪門課缺教師,他就教哪門課,教學效果都很好。上海市原市長汪道涵說:“我曾聽過胡敦復教授講授微積分,胡先生學識豐贍、講課清晰。當年創校時,以‘大同’為名,就有著美好的深意。‘大同’很有名氣,培養出許多人才。”胡敦復在上海交通大學,每屆至少開兩個班的微積分,他30年代的學生李立柔、黃正中教授回憶說:“這門課他教了多年,已經熟透了,但是,每次上課前仍然必須備課,從不馬虎上陣,學生們都願意聽他講課。”
上海交通大學
蘇步青教授1993年5月談到胡敦復時說:“胡敦復非常和氣,非常聰明,當時議論,數學家中英語最好的就是胡敦復先生,他的文學也非常之好。”“胡敦復先生是很好的教育家,因為他不寫什麼論文,所以當時不那麼出名。”1941年,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在全國設置部聘教授,以獎勵在大學任教授10年以上,且教學確有成績、聲譽卓著,對於所任學科具有特殊貢獻者。經反覆醞釀,決定第一批部聘教授在24個學科中遴選30人,其中中國文學、數學等6科各2人,其餘各科皆1人。在這30人中,還包括當時在敵占區暫不正式公布姓名的2人。胡敦復當選為數學科和敵占區的兩個2人之一,在記錄的名單中,敵占區的部聘教授實際只有胡敦復1人,這是對他過去30年教學成績的充分肯定。
中國數學界傑出的組織者
胡敦復除繁忙的學校行政事務和教學工作之外,還熱心參與數學學術組織活動。統一數學名詞,是中國發展現代數學所必需的基礎性工作,關係到外文翻譯、教材編寫、課堂講授等諸多方面,他很重視這項工作。1918年,科學名詞審查會成立,聘請他為數學名詞審查組的“特請專家”,參與數學名詞的起草工作;1932年夏,國立編譯館成立,他又受聘擔任數學名詞審查委員;1935年,中國數學會受教育部委託最後勘核數學名詞,9月初在上海黃浦區明復圖書館美權算學圖書室,由胡敦復親自主持了這次部委的、由國立編譯館組織編寫的數學名詞的最後審定工作,確定中英數學譯名共3426條。這些名詞是中國數學家經過幾十年的醞釀、實踐、修改的結晶,其中相當多名詞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他還積極倡導、扶植學校師生中的數理等學術團體。他所在的大同大學、交通大學及他家鄉無錫的胡氏中學,都組織有數理研究會,他為這些研究會作學術報告、介紹數學發展概況,鼓勵會員互相交流研究心得、提高研究能力,為他們的著作作序等;因事到北京,擠時間也要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學會講演。
中國數學會
1936年8月,他又在北平主持了中國數學會第二屆數學年會。這次年會上議決第三屆數學年會將於1937年在杭州舉行。不料,“七七”事變后,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的侵華戰爭中,中國大片土地失守,許多高校被迫西遷,大批知識分子流離失所,中國數學會的活動被迫中斷。留在敵占區上海的胡敦復、朱公謹等,聯合一些能夠聯絡上的數學會職員,組成《數學雜誌》的臨時編者,於1939年11月堅持出了第2卷第1期,后實難繼續維持,被迫停刊;《中國數學會學報》於1940年出完第2卷后也夭折了。在敵占區與大後方隔絕的十分困難的環境下,為了開展數學學術交流,他所在的總會通知各地會員第三屆數學年會定於1940年8、9月間分重慶、昆明、成都、遵義、城固、嘉定、上海7處分別舉行。胡敦復於9月1日主持了上海年會;並由總會分寄選票給各地會員,改選理事和評議,組成第三屆數學會職員。儘管中國數學會早期的工作,受到日本侵略軍侵華戰爭的嚴重破壞,但她畢竟已經將分散在中國各地的數學工作者首次組織起來,集中力量挑起了在中國開展數學研究、發展現代數學的重任。中國數學會的誕生和她主辦的刊物的出版,標誌著中國數學發展的一個新時期的開始,在國內外的影響深遠。
上海市大同中學慶祝建校100周年
胡敦復(1886~1978),江蘇無錫人,數學家、教育家,辛亥革命后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大同大學校長。
大同大學校徽
但即便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作為辛亥革命后第一所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私立大學,大同學院的“寒酸勁”,也實在少見。
為了積累資金,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這所大學的教工們一致約定,在這兒教書和辦公,不取分文報酬,大家的生計,則靠在外面兼課來維持。不僅如此,他們還自願將在外面所得報酬的20%捐給學校,以補貼各種經費開支。
在大同學院早期,胡敦復的捐款超過萬元。另一位數學系教師吳在淵,捐款達5500餘元,他在此工作20餘年,“生活困頓,窮巷陋室、家徒四壁,木箱當桌,食鹽代菜,卻日則教書,夜則譯著,樂此不疲,有重金聘他,亦婉言謝絕”。
如果不是因為胡敦復,這些知識分子原本可以過上很優越的生活。要知道,在那個年代,400元錢就可以在北京買下一個三進的四合院。而且,他們大都有顯赫的留學經歷,比如文學院的5名教師,有4人分別畢業於劍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密歇根大學、日本東京高等師範,都是國外名牌大學。在當時,他們都是各大高校爭相高薪聘用的“搶手貨”。
胡敦複本人也不例外。作為美國康乃爾大學數學系最早的中國留學生之一,他回國后參與了清華學堂(今清華大學前身)的創辦工作,並擔任首任教務長。但在那兒,25歲的胡敦復卻留下了並不愉快的回憶。作為一所由美方出資創辦的大學,美中教員的待遇懸殊,相差足有10倍。學校還開設了美國史地、政治、公民等課程,並要學生將美國歷屆總統、歷史上的名人,以及所有的州、州首府,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山川都一一背誦出來。
一年後,胡敦復和11名中國教師便辭職南下,他們的目標,是創辦一所“不附庸於洋人,在學術上獨立,真正屬於中國人”的大學。“大同”這個名字,則取《禮記·禮運》中“天下為公……是謂大同”之意。雖然“貴”為校長,胡敦復也一樣上課。這個“臉蛋圓圓”的無錫人,是公認的全能教授。據說在創辦學校的困難時期,數學、物理、國文、英文、哲學、拉丁文,甚至聲韻學,哪門課沒有人教,他就去頂。
大同中學的“大同院士牆”
在當時,“北南開,南大同”,已經成為報上流傳的口號。胡敦復也被稱為“中國第一流教育家”,“社會中人無不知大同之敦復先生者”。
1949年4月,大同大學創辦人、兩度出任校長長達20餘年的胡敦復已年過花甲、心力交瘁,應長子之邀去台灣休養。之後,他又接受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之聘,赴美國西雅圖出任客座教授,1962年在該校退休。
晚年的胡校長,力圖在台灣和美國恢復大同大學,但始終未果。1978年12月1日,他帶著“淡淡的遺憾”,平靜地離開了人世。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曾有人看見,他獨自坐在正午的窗前,拿著一張學校創辦初期教工合影的黑白照片,用手指摩挲了一遍又一遍。
1、吳在淵,胡敦複合編.新中學教科書供初中用《算術》一冊.上海:中華書局,1922.
2、胡敦復,吳在淵合編.新中學教科書供初中用《幾何》二冊.上海:中華書局,1923.
3、胡敦復,吳在淵合編.新中學教科書供高中用《幾何學》一冊.上海:中華書局,1925.
4、胡敦復.教育部審定高級中學用《新中學幾何學》一冊.上海:中華書局,1935.
5、波瑟耳著,胡敦復,范會國,顧澄譯.大學叢書,交通大學叢書之一《積分方程式之導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6、胡敦復,榮方舟.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平面幾何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7、胡敦復,榮方舟.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立體幾何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8、胡敦復.教育部審定中國初中教科書《英文寶庫》第1—5冊.上海: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