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清華學堂的結果 展開

清華學堂

清華大學早期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華學堂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清華大學校園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09年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學務處,負責直接選派學生游美,同時著手籌設游美肄業館。1910年11月,游美學務處向外務部、學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業館辦法。其中提到,因已確定清華園為校址,故呈請將游美肄業館名稱改為“清華學堂”。

2001年,清華學堂作為“清華大學早期建築”的一部分,進入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歷史沿革


光緒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間(1904-1905),美國政府因“所收庚子賠款原屬過多”,決定退還部分,徐世昌主張用此款開發東北,袁世凱主張用於實業,而時任清政府外務部右侍郎的梁敦彥則力主開辦學堂。梁敦彥的主張恰好與美國政府計劃一致。
1908年,梁敦彥代表清政府與美國簽約,中國自1909年起每年選派100名留學生赴美學習,直至1940年。根據中美協議,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學務處”,梁敦彥還推薦同為第一批留美幼童的唐國安主持赴美留學事宜。1909年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學務處,負責直接選派學生游美,同時著手籌設游美肄業館。唐國安參與“庚款留美”的具體組織工作,擔任外交部、學部所共屬的“游美學務處”會辦,進而成為清華學堂副監督、監督,清華學校第一任校長。
1910年,唐國安任外務部考工司主事,1910年11月,游美學務處向外務部、學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業館辦法。唐國安為游美學務部肄業館選址清華園,故呈請將游美肄業館名稱改為“清華學堂”。12月,清政府學部批准了這個改革辦法。之後,清末兼管學部和外務部的軍機大臣那桐於宣統辛亥年(1911年)為清華學堂題寫了校名。我們今天看到的清華學堂大樓大門外,正額“清華學堂”四字即為那桐手書。
清華學堂大樓分西部、東部兩期建成。其西部建於1909~1911年,學校同期興建的還有二院(在清華學堂以北、電機館的西邊,現已拆除)、三院(在大禮堂以北,現已拆除,在其原址擴建新圖書館)、同方部等一批建築。
燒毀后的現場
燒毀后的現場
清華學堂於1911年4月29日在清華園開學,這就是清華歷史的開端。1912年10月17日,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唐國安被任命為第一任校長。
唐國安任校長期間,為清華創立時期的經費四處奔走,使清華的辦學資金得到了很好的保證,同時抓住時機擴充校園。唐國安一年之內兩次擴充校園。第一次在1913年春,請政府將清華園西鄰之近春園劃撥學校使用,獲准;接著,再次請政府將近春園西鄰之長春園東南隅劃撥學校,獲准。這兩次擴充共增地480畝。1913年8月22日,唐國安因心臟病去世。
第二任校長周詒春到職后積極籌備改辦大學,在任職期間(1913年8月~1918年1月)又蓋了一批適應未來大學需要的高標準建築(清華著名的“四大建築”——大禮堂、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均始建於周詒春任內)。
1916年清華學堂大樓向東進行了擴建,擴建后總建築面積達4560平方米。
由於種種原因,清華國學院於1929年終結。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學校的教學、行政等領導機構基本都設在清華學堂大樓里。
解放初期,學堂西部仍是校領導機關(校委會)所在地,東部的一部分曾用作中共清華黨總支的辦公室。
五十年代以後,梁思成為主任的清華建築系遷入此樓,清華學堂大樓成為建築系專用系館。
“文革”期間,清華學堂大樓因年久失修遭到了嚴重損壞。
“文革”結束后,關於如何處理這座殘舊的建築,曾存在著不同的意見。在劉達校長的堅持下,由張維副校長親自向技術室下達修繕加固任務。
1978年底學校基建處許大華等人經丈量重新繪製了、檔案館目前僅存的清華學堂的建築圖。
在七八十年代,這裡曾為精密儀器系工程製圖教研組所用,並有全校公用製圖教室。
目前,清華學堂大樓是學校研究生院、教務處、科技處、註冊中心等機構的辦公場所。
1990年代末,清華校教務處遷入東半部,成為全校學生返校註冊的必到之處;校研究生部遷入西半部,從此結束了清華學堂用作教室的歷史。
2001年,清華學堂作為“清華大學早期建築”的一部分,進入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建築布局


清華學堂在翻修過程中拆除了一樓腐朽的木地板,填平了積水的地下室;為了抗震還用鋼材加固了二層樓板和整體結構,外觀也被修葺刷新。如今清華學堂建築面積僅有3600平方米,作為清華園內早期的文物建築被保留了下來。但是屋面原為紅瓦,現為(內側)灰(外側)紅兩色瓦。外部磚石經歷多年風化侵蝕,現開裂剝落較多。

教育教學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清華學堂曾是培養國學人才的搖籃。1925年,曹雲祥校長執掌校政時,清華增設新制大學部和國學研究院。學校特別注意延聘名師,先後聘請了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著名學者擔任清華國學院的“四大導師”。他們和考古學家李濟、文學家吳宓等薈萃於清華學堂,培養學生分別研究中國文、史、哲諸學。國學研究院開設了古史新證(王國維先生)、中國通史(梁啟超先生)、方言學(趙元任先生)、人文學(李濟先生)等課程,除中國通史在同方部外,其餘課程均在清華學堂117號教室講授。國學院存在的時間雖短,但為我國培養了一代國學專家,其中成就卓著為人們所熟知的有:姚明達、羅根澤、陳守寔、劉盼遂、劉節、陸侃如、謝國楨、王力、高亨、王靜如、徐中舒姜亮夫戴家祥、蔣天樞、朱芳圃等。

失火事件


事件概況

2010年11月13日凌晨1點多,正在修繕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華大學早期標誌性建築清華學堂突然失火。44部消防車、308名消防官兵耗時兩個小時才將大火撲滅。大樓東部部分屋頂被燒塌,過火面積達800平方米,火災未造成人員傷亡。清華大學通報稱,大火未對清華學堂主體結構造成影響。

學堂受損情況

據清華大學校方公布信息顯示,此次火災的過火面積800平方米左右,不對主體結構構成影響。該校負責人稱整個清華學堂此次過火面積約3000平方米。
清華學堂從外觀看,磚石結構並無太多過火痕迹。但內部呈U字形的建築整個東半部房頂完全燒毀,僅殘存過火木樑和少量屋頂支架。二樓的樓板和樓梯也已燃燒殆盡,整個過火建築只剩豎立的四壁和部分受損的短牆。
對於校方所稱的“火災不對主體結構構成影響”,市文物局並未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