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楨
謝國楨
謝國楨,字剛主,晚號瓜蒂庵主,河南省安陽人,生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陰曆四月初十日(5月27日),卒於1982年9月4日。民國十五年(1926年),考取了清華學校研究院(國學門),主要隨梁啟超學習和研究,次年畢業。后曾於國立北平圖書館、台灣中央大學、雲南大學任職和執教,解放后相繼在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后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教和從事研究工作。
謝國楨(1901~1982)字剛主,晚號瓜蒂庵主,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文獻學家、版本目錄學家、金石學家、藏書家,且嗜詩詞書法。1925年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名列榜首,師從梁啟超、王國維等先生。協助梁先生編纂《中國圖書大辭典》,又由梁先生推薦任職國立北平圖書館,由胡適先生推薦執教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後執教南開大學,調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后改中國社會科學院)任研究員,1981年聘為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領導小組顧問。
一生在明清史、文獻學、金石學和漢代社會等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撰寫了《明季奴變考》、《清初東北流人考》、《南明史略》 、《清開國史料考》、《晚明史籍考》(解放后又兩次出版了增訂本)、《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等重要著作和大量學術論文,編纂了《清初農民起義史料輯錄》、《明代農民起義史料選編》、《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等資料彙編。
在這些史學實績的形成過程中,特別是自解放后,謝國楨對明清筆記小說類型的資料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個中妙處和光景只有他個人才能領悟。先前,人們在歷史研究中,最看重的和主要使用的是正史的記載,對不登大雅之堂的筆記小說很少給予過多的注意;這和當時社會的發展水平以及社會對史學研究的需求是相一致的。
從上個世紀20年代始,人們已開始注意到文化學和基層社會的研究,並因此意識到為建立新史學必須拓寬資料的範圍,然而對筆記小說資料的大量利用和價值的系統認識卻步履遲緩。研究明清歷史,單取資於“事多隱諱”、“語焉不詳”、人物傳記寫得“呆板枯滯”的正史是遠遠不夠的,而補充正史材料之不足的文獻類型也有多樣,“那只有從當時遺留下來的明清兩朝‘實錄’和我們鄰邦朝鮮李朝‘實錄’等書以及當時地方政府所儲存的檔冊、情報、公文、閱件等史料入手,還有當時地方當局所編修的地方志書和每一時代有心人士所記錄下來的野史筆記以及所作的詩文集,我們亦應當從中求之”。
而謝國楨對其中的筆記小說則情有獨鍾,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研究歷史,側重於明清交替之際,並著眼於古代文獻和社會經濟這一方面,而搜輯史實,研究問題,想從人所不甚注意的野史筆記當中尋找滋補的材料。”
因此,謝國楨對明清筆記小說的介紹、利用和出版以及對明清筆記小說的價值認識,是他史學思想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他對明清史學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