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祥
戴家祥
戴家祥(1906-1998),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經學家。字幼和,浙江瑞安人。
1926年考取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先生,治經學和古文字學。1929年任廣州中山大學副教授。1931年,任浙江省立杭高教員。1934加入北京考古學社,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研究員。1936年夏,受聘四川大學,為副教授。1937年回到浙江,任台州中學教員。1945年任英士大學副教授。1951年,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次年轉入歷史系。1955年,擔任是上海歷史學會理事會理事。195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8年5月30日病逝於上海。
戴家祥先生字幼和,1906(清光緒32 年丙午)四月十一日(陽曆)養於浙江省永嘉縣上田鄉(今梧埏公社南一大隊)戴家,漢族。
由於家庭貧困,被沿街乞討的母親以35元錢賣給今溫州甌海區梧埏鎮南一村的戴家。1920年秋季,14歲的戴家祥,在同鄉小夥伴王季思的鼓勵下,以英語優勢,考得第一名,被教會學校溫州藝文中學錄取,後來又被瑞安縣立中學錄取為走讀生。
戴家祥
1926年秋季,戴家祥考取了清華大學研究院,名列第七。戴家祥說自己是從書本上認識王國維先生的,對王先生很是景仰,他認為王先生是國內真正的古文家,所以“一心投奔王先生門下”。當時,清華國學研究院的教學大綱是王先生起草的,採取舊中國的書院制和英國牛津大學的導師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全國第一流的教授有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講師有李濟、梁漱溟。戴家祥在《師承》里說:“我在清華國學院學習三年(兩年期滿,又要求延長在校讀書一年),這是我人生的重要轉折,我在這兒受到了各位先生治學精神的熏陶。”在清華研究院期間,他對古文字學已經有很深的研究,相繼發表了高質量的論文《釋千》、《釋百》、《釋甫》、《釋皂》等,並完成了《商周字例》一書。
走出清華,正值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戴家祥先後在南開、四川、中山、英士大學和浙江的杭州、台州執教。1935年,在南開時,戴家祥常借中國歷史課向學生傳授愛國精神。有一次課畢,他在黑板上寫下陸放翁詩句:“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他還結合國內形勢,激動地向滿座學生指出:“中華地向城邊盡,外國雲從島上來!”“看哪!我們祖國的大好江山,如今是:日旗飄飄,白浪滔滔(黃河董宅決口),一條秋水長,天愁知多少。我們該是速謀出路呢,還是等待著做新朝的顧、黃、顏、李?”戴家祥老師的課,常讓學生感動得流淚。
抗戰全面爆發的1937年,戴家祥在台州中學任教,曾三次資助愛國學生去參加新四軍。當時,戴家祥月薪47元大洋,竟拿出40元作為川資送給學生。“文革”后,有一位解放軍找他,是當年陳恭等20多位同學參軍中的一位,叫羅天冶,已任揚州軍區司令員,陳恭時為廣州市委副書記。
1951年,經著名文學家許傑教授相邀,戴受聘為華東師大中文系、歷史系教授。1956年10月,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而後,他認為研究金文的條件成熟了,便悉心投入,四處搜尋一切能見到的青銅器,仔細考證上面的銘文,這時候的他“內心慢慢形成一個龐大的計劃——編一部金文大字典”。然而,接踵而至的“反右”運動、十年“文革”,給了戴家祥沉重的打擊。紅衛兵更是將他自1927以來,發表在許多刊物上的古文字論文及著作,以及幾十年來辛勤考證金文、甲骨文所做的心得卡片,全都付之一炬。但是,戴家祥的毅力是超人的。“我在傷心之餘,依然我行我素,在十年浩劫的苦難日子裡,不顧監督勞動的百般折磨,堅持考證、研究古文字。”
1978年,戴家祥的冤假錯案得以改正。他以古稀之年,帶病工作,編寫《金文大字典》,還帶了兩個研究生。除了《金文大字典》的編纂,晚年的戴安祥,學術研究成果不斷。他從青銅器銘文、甲骨文字本身,研究歸納出十條基本規律:“象形正側動容變革例;象形點划繁簡例;輔助符號增省例;形聲符號更換例;形聲符號重複例;形聲符號位移例;六書隸屬再分例;同聲文字通假例;同義字代用例;古今音讀分歧例。”這是研究金文在科學方法上的貢獻。
金文大字典
《金文大字典》的編纂工作,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科學工程。
戴家祥認為:“文化成果不能用金錢衡量,更不是金錢所能鑄成的。”《金文大字典》偌大的項目,300多萬字,從資料收集、複製,到編排、撰寫,乃至初稿、二稿、三稿,定稿后的譽清等等,確實需要一定的經費,但戴家祥卻從來沒有向有關部門伸過手。雖然因被列入上海市“六五”重點項目,市裡曾兩次撥款共4500元,但這筆錢除添置必不可少的圖書資料外,連抄寫費也不夠。他的學生王文耀說:“同事和所領導曾多次勸說我們向有關方面申請補助,老師卻執意不肯,而是自己墊入抄寫費近萬元。”
學者們認為,戴家祥先生在古文字學尤其是金文研究上的學術造詣、地位及貢獻無愧於其“金文研究第一人”的稱號,而他嚴謹的治學作風、謙遜的為人品格亦使他足以與數學家蘇步青、戲曲研究家王季思、考古學家夏鼐這些溫州近代以來出現的全國性大家比肩而立。與會者們同時呼籲,應該系統梳理先生的學術成就,整理出版先生文集,把這樣的著名學者打造成溫州的文化品牌,推進溫州市文化大市建設步伐。
1.評容庚《金文編》 天津《大公報·文學副刊》1928年5月29日
2.釋千 清華研究院學報《國學叢論》第1卷第4期1928年
3.釋百 清華研究院學報《國學叢論》第1卷第4期1928年
4.釋甫 清華研究院學報《國學叢論》第1卷第4期1928年
5.釋皂 清華研究院學報《國學叢論》第1卷第4期1928年
6.《商周字例》自序 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周刊》1929年
7.*(上白下貝)字說 清華研究院學報《國學叢論》第2卷第1期1929年
8.虔字說 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周刊》10卷111期1929年
9.*(上四下矢)字說 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周刊》11卷125期1930年
10. 評郭沫若《古代銘刻匯考》 天津《大公報·圖書副刊》1934年2月2日
11. 評黃文弼《高昌陶集》 天津《大公報·圖書副刊》1934年2月17日
12. 評徐貞協《殷契通釋》 天津《大公報·圖書副刊》1934年3月31日
13. 評陳晉《龜甲文字概論》 天津《大公報·圖書副刊》1934年4月7日
14. 評朱芳圃《孫詒讓年譜》 天津《大公報·圖書副刊》1934年6月30日
15. 評朱芳圃《甲骨學文字編》 天津《大公報·圖書副刊》1934年8月4日
16. 評呂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 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報》第3卷第2期1935年1月
17. 評劉節《楚器圖釋》 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報》第3卷第3期1935年4月
18. 評馬元材《桑弘羊年譜》 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報》第3卷第4期1935年7月19. 單相病者的前途 四川大學《前進》創刊號 1936年8月
20. 兮伯吉父盤銘考釋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55年第1期
21. 甲骨文的發展及其學術意義 《歷史教學問題》1957年第3期
22. 牆盤銘文通釋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79年第2期
23. 校點孫詒讓遺著《名原》 齊魯書社1986年5月出版
24. 校點孫詒讓遺著《古籀餘論》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9月出版
25. 金文大字典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
26. 叔皮父簋銘考釋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