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鼓樓,位於南京市中心明城牆內中央的鼓樓崗上,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舊時南京城的報時中心,也是催促文武百官勤於政務,提醒百姓辛於勞作,京師迎王、接詔書、選妃等重大慶典的重要建築,是明朝京師的重要建築和象徵,也是中國古代官式磚構建築的代表。
南京鼓樓與南京鐘樓相對,明朝時期規模宏大、規格極高,城樓后因遭戰火而被毀;清朝時期鼓樓僅剩下城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南巡時曾登臨四望,樹碑建樓,更名“碑樓”,並保存至今;民國十二年(1923年),被闢為南京鼓樓公園;民國十七年(1928年),五條主幹道在此交匯,形成環島交通樞紐。
1957年8月30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南京鼓樓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16日,國務院公布南京鼓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65年,朱元璋在南京設太史監,專門觀天象,而古時的觀天象與國家政治緊密關聯,地位非常高,明太史監首任太史令,就是朱元璋身邊著名的謀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劉基。次年,南京明城牆開始建造,據史書記載,“上命基補新宮於鐘山之陽……故築新城五十餘里”,專家認為明城牆由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參與設計,劉基正是城建規劃的總設計師。南京明城牆有內十三、外十八之說,即內有十三座城門,外有十八座城門,現存南京明城牆為應天府即京城,城門計有13座,而鼓樓就建在城市的中央。
鼓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古代里坊制城市實行宵禁,早晚擊鼓為啟閉坊門的信號,每過一時段就擊鼓,擊鼓時先快擊十八聲,再慢擊十八聲,俗曰:“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快慢相間計六次,共一百零八聲,因為古人以一百零八聲代表一年,所以擊鼓要定為一百零八聲。據史料記載,鼓樓用於定更所用之鼓共二十五面,一面主鼓,二十四面群鼓,依中國農事二十四節氣而設置。
朱元璋為了在全城統一時間而修建了鼓樓這個報時機構,由掌管報時的官吏專門掌控。全城時間的統一,利於統一政府各個機構的辦公時間……使這個城市井然有序。
“老南京”對“暮鼓晨鐘”有著許多美妙的傳說:浮想那時的黃昏和黎明,隨著鼓樓的擊鼓聲響,在城中央的鼓樓,將有十三匹快馬朝著不同的方向,向十三個城門處飛馳而去,控制對城門的啟閉。渾厚悠揚的鼓聲傳遍大街小巷,城中居住的百姓按鐘鼓聲起息勞作。堪稱明朝標誌性建築的鼓樓
到了清代,只遺留下城闕,直到康熙皇帝南巡時,在此登臨四望,地方官才在鼓樓基座上樹碑建樓,並更名為“碑樓”,故鼓樓有“明鼓清碑”之稱。
清康熙年間鐘樓被毀,只留卧鍾,后被遷至大鐘亭,同時鼓樓城樓不存,只剩城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初一,康熙皇帝為根治黃河、整頓吏治來到江寧,初二登上鼓樓城台憑高遠眺,縱覽金陵風貌。
初四康熙返京前一再告誡官員“潔己愛民,奉公守法,激濁揚清,體恤民隱”。第二年,兩江總督王新命等將聖諭刻石,在鼓樓城台正中樹“戒碑”,為了保護碑,又在它上面建樓,因此,清代南京鼓樓又稱碑樓。由於康熙曾登鼓樓城台,重建后的鼓樓名為“暢觀樓”。
晚清太平天國戰火后,再次維修改建,改建的樓中為大殿,周邊有柱礎迴廊。
民國12年(1923年),鼓樓就被闢為城市公園。民國17年(1928年)10月,南京市公園管理處成立,鼓樓公園歸屬其下。鼓樓曾一度設有測候所,以後又作為中央天文研究所臨時辦公場所,紫金山天文台建成后,天文台即遷出。民國19年(1930年),設鼓樓公園辦事處,兼管清涼山、雞鳴寺兩公園。
南京鼓樓
南京解放后,鼓樓公園由工賑總隊園林中隊管理,重新修繕、綠化。又曾作為消防部門的瞭望哨。1957年8月30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鼓樓”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公園面積2公頃,擁有綠地面積0.8公頃,苗圃0.5公頃,成立了鼓樓公園管理處,歸鼓樓區城建分局綠化隊領導,有職工十餘人,管理範圍包括鼓樓廣場及鼓樓周邊地區的綠化養護管理,並擔任重大節日鼓樓廣場的綠化布置、花卉擺放工作。1959年10月1日國慶十周年之際,鼓樓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1966年“文革”開始,公園停止對外開放,遭嚴重毀壞,文物、古玩擺設大多流失,職工全部並人鼓樓區綠化隊。公園成為“文攻武衛”指揮部,后又成為“人防指揮部”。經過“文革”浩劫,公園室內文物、古玩擺設大多流失。剩下的亦遭嚴重毀壞。
1974年9月11日南京市政府開始鼓樓公園恢復工作,經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鼓樓公園領導小組”,負責鼓樓公園恢復工作,包括鼓樓、鼓樓西亭(“樂之亭”)、鼓樓廣場及四周綠化,配備職工15人。1976年2月18日。鼓樓台座因“人防工事”造成嚴重坍塌,台座西南出現自上而下開裂、下沉。1979年9月30日,鼓樓修繕工程竣工。10月1日,鼓樓公園恢復對外開放。
1979年10月1日鼓樓公園恢復對外開放,行政上與鼓樓區綠化隊分開,直屬區城交科管理。公園有正式工19人,擁有綠地1.8公頃,設立了茶社、食品代銷店、外賓服務部、攝影部等,公園開始步入自己創收建園養園的軌道。至1993年公園有正式職工105人。
1983年,鼓樓攬勝被評為“新金陵四十景”;20年後,當“南京新55景”評選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鼓樓公園作為南京的標誌建築之一,再次成為市民評選的熱點。
2013年5月,為配合南京地鐵4號線鼓樓站的建設,鼓樓公園於2013年5月15日實施閉園並圍擋,先行開展鼓樓加固工程,並關閉遊覽2年。
南京鼓樓佔地面積91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下層建成城闕樣式,高達9米,紅牆巍峙,飛檐迎風,中間有券門三道,貫通前後,上有“暢觀閣”題額。上層建築,分為中殿和東西兩殿,滴水直落台座之外。與其他現存十三座明代官式磚構建築城台相比,明代南京鼓樓城台台底長度較小,台底寬度最小,上部長43.8米,寬22.6米。可能由於南京鼓樓建於黃泥崗上,具有相對較高的地勢,因此可以利用較小的體量創造出平地建築較大體量才能達到的視覺效果。
南京城牆的設計者是劉伯溫,為了體現朱元璋“皇權神授”的統治地位,他在規劃南京城垣時,將南京城垣設計成北斗星與南斗星的聚合形,一條貫穿整個城市的中軸線,此軸線的走向正是“西北—東南”,將明代的南京城,分為“南斗星”、“北斗星”兩部分。
鼓樓的朝向和明代中軸線平行,從明代地圖上看,鼓樓和鐘樓就位於這條中軸線的一側,其“西北—東南”的朝向正與中軸線一致。明代南京鐘樓鼓樓位置的選擇也有玄機,它們距離朝陽門(中山門)、儀鳳門、聚寶門(中華門)的距離大致相等,可以算是當時城市的中心位置。由此可見,明代南京鼓樓的朝向,其實就是由於南京城牆的外形決定的。南京城牆的外形不規則,不是古代城牆常見的方形或者矩形,導致了其中軸線也不可能是南北走向。“西北—東南”的城市中軸線,形成了南京鼓樓看似怪異的布局和朝向,同時也反映了南京這座明代都城在城市規劃上的特殊寓意。
鼓樓分上下兩層,下層建成城闕樣式,高達9米,紅牆巍峙,飛檐迎風,中間有券門三道,貫通前後,上有“暢觀閣”題額。上層建築,分為中殿和東西兩殿,滴水直落台座之外。
佔地面積3.6722公頃,水面80平方米,綠地率62.1%。鼓樓崗海拔40米,系鐘山余脈,崗上有明代鼓樓,園以樓名,為文物型公園,屬鼓樓區管轄。
城樓
現存台座頂上正中三開間重檐歇山頂的木構建築,是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所建。
上層的木結構殿宇中擺放有大鼓、小鼓、雲板、點鐘、牙杖四、銅壺滴漏、三眼畫角等,用來晝夜報時和迎王、選妃、接詔等,極盡奢華。
下層為城闕式台座,中間並列辟券門3道,前後貫通,供人們行走;台座前壁左、右兩端各築券頂石級台階一條,供人上下,檯面梯空之上各建歇山檐棚頂梯亭一座,以防雨水下注;台座橫向正中和偏前各開兩口漏窗,用來自然採光和通風。
城台
與其他現存十三座明代官式磚構建築城台相比,明代南京鼓樓城台台底長度較小,台底寬度最小。可能由於南京鼓樓建於黃泥崗上,具有相對較高的地勢,因此可以利用較小的體量創造出平地建築較大體量才能達到的視覺效果。
植被
南京鼓樓
龍鳳亭
鼓樓頂層上安放在康熙南巡“戒碑”兩邊的一對龍鳳亭,相映成輝,古樸典雅,供遊人觀賞。龍鳳亭高4米、圓3.5米,外觀呈塔形。亭為六角七級二層萊結構,外鍍金鉑,金光熠熠。龍鳳亭各級都有極精細雕刻的人物或植物、動物畫。從下至上,四級為人物,皆為武士出征,三國故事人物等;三級為花鳥,有葵花、天竹、青松、芭蕉、萬年青等。花鳥中還有虎豹、蛇蟲與之為伍;二層隔離刻有六大騎士,六根亭支架上,鳳上龍下,六龍抱柱,六鳳呈祥;亭子上部由飛鶴、荷花蓋頂。整個亭子,呈現出一幅幅優美圖畫,造型緊湊協調,生動精美,其雕刻工藝極為精湛,為世人所稱讚,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樂之亭
位於鼓樓西面兒童遊樂場內的八角亭,建造精巧,外觀美觀,八大飛檐,亭頂天花為雙鶴戲靈芝,高16米,內寬10米,亭周邊設有欄桿座位,可供遊人圍圓而坐。此亭建於民國初年,是齊燮元為其母做壽而建,當時稱之為“齊氏壽亭”,齊氏壽碑(為龜馱石碑)立於亭東,現已無存。解放后,將壽亭改為“樂之亭”。樂之,其含義之一是取大鐘亭與鼓樓互相呼應之意,現鼓樓東有大鐘亭,鍾、鼓東西矗立,音響呼應,故採用《詩經》這句“參差荇菜,左右蕪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以鐘鼓點題,取“樂之”;含義之二是:亭周圍已建兒童遊樂場,用“樂之”定名,意在給兒童以快樂。
8:00-17:00
公交:
鼓樓醫院站:1路、16路、25路、33路、Y1路、Y16路
中央路·鼓樓站:1路、25路、28路、33路、35路、201路、Y1路、Y2路
中山北路·鼓樓:3路、16路、31路、34路、52路、67路、95路、100路、100高峰、551路、Y16路、Y25路
鼓樓公交總站:552路、D2路、Y25路
鼓樓街:551路
地鐵:
南京地鐵1號線-鼓樓站
南京地鐵4號線-鼓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