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騶虞的結果 展開
- 《詩經》召南里的一首詩歌
- 古代傳說中的仁獸
- 霹靂布袋戲虛擬人物
- 古代獵官名
騶虞
古代傳說中的仁獸
騶虞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仁獸,在傳說中它是一種虎軀猊首,白毛黑紋,尾巴很長的動物。據說生性仁慈,連青草也不忍心踐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山海經》卷一二〈海內北經〉:“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虞,乘之日行千里”。
簡介
《毛詩故訓傳》:“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則應之。”
傳說特徵
騶虞的形象最早見於山海經,是一種“林氏國”出產的珍獸。(《山海經》卷一二〈海內北經〉:“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虞,乘之日行千里。”)
在後世的傳頌中不斷被神化為“仁獸”,明代永樂、宣德年間,多次有騶虞現身的記載,永樂二年九月丙午,周王朱橚來朝,獻騶虞,百僚稱賀。宣德四年三月,南京守備襄城伯李隆獻騶虞。有《明內府騶虞圖》(見圖冊)傳世。
隨著細節的豐滿,騶虞作為神獸的特徵可概括為:
外形:虎軀猊首,白毛黑紋,尾長於身。
習性:性情馴良,不忍踩踏草地,不吃活的動物。
行動:優雅敏捷,奔跑速度極快,日行千里。
文獻記載
毛詩序:“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淮南子》:“白虎黑文而仁,食自死之獸,日行千里。”
司馬相如《封禪文》:“囿騶虞之珍群,激麋鹿之怪獸。”
張衡《束京賦》云:“禮事展,樂物具,王夏闋,輜虞奏。”
歸有光《題異獸圖》詩:“嗚乎,孰謂解衣盤礴稱良吏,不識騶牙與麟趾。”
鄂爾泰《贈方望溪》詩:“《博物》但解辨鼮鼠,《搜神》或詫名騶牙。”
王念孫疏證(《四部備要》本引郭璞贊曰:“怪獸五釆,尾參其身。矯足千里,倏忽若神。是為騶虞,詩嘆其仁。”(《釋獸》騶吾條)。
歐陽修《新五代史》(藝文本)“嗚呼,自秦漢以來,學者多言祥瑞,雖有善辯之士,不能祛其惑也。予讀蜀,至於龜龍麟鳳騶虞之類,世道所謂王者之嘉瑞,莫不畢出於其國,異哉!…騶虞,吾不知其何物也。詩曰:‘吁嗟乎騶虞。’賈誼以為縐者文王之囿虞;虞,官也。當誼之時,其說如此。然則以之為獸者,其出於近世之說乎?”
宋陸佃《埤雅》:“蓋既名為虎,正宜以殺生為事。今獨不履生草,食自死之肉,仁之至耳。”(《釋獸》騶虞條)
《禮部志稿》卷三〈卻慶賀之訓〉:“宣德四年三月,南京守備襄城伯李隆獻騶虞二,雲出滁州來安縣石固山。素質黑文,馴狎不驚,命群臣觀之行在。禮部尚書胡濙等請上表賀,上曰:禎祥之興,必有實德庶幾副之。”
《明太宗實錄》卷三四:“永樂二年九月,周王橚來朝,及獻騶虞,百僚請賀,以為皇上至仁,格天所至。既罷朝,上謂侍臣言:朕方夙夜斯懼,何可謂騶虞是天降祥於朕?侍臣曰:聖志如此,所以上格天心。上曰:騶虞若果為祥,在朕更當加慎。是日,宴王於華蓋殿,賜其從官宴於中右門。”
《楊文敏集》卷一〈應制瑞應騶虞詩,有序〉:“曩者永樂二年秋,騶虞見於河南之鈞州。白質黑章,虎軀猊首,尾長於身。性則仁厚,不食生物,不踐生芻,旼旼穆穆,姿態異常。臣下得之,以進於朝。今茲永樂十一年,大駕巡狩北京,而騶虞復見扵青、兗之間,司獸者以獻”。“坤祇效靈,騶虞再出。維此曹邑,瑤光降靈。義獸在野,草木光榮。匪兕匪虎,匪熊匪羆。白質黑章,猊首虎軀。尾長於身,是曰騶虞。其內仁厚,其外舒舒。不食生物,不踐生芻。神馳靈邁,一日千里。周旋中規,其儀可喜。驅之不迫,撫之不驚。”
神垕鎮《重修騶虞橋記》
雪豹
作為一種典型的高山岩棲動物,雪豹晝伏夜出,不喜在草地和林間穿行,只在傍晚沿著石崖和溪澗的固定路線覓食,這一特性與古人描述中”不踏生芻“的細節驚人的相符。雪豹捕獵時擅長利用保護色與岩石混為一體,在極近的距離伏擊獵物,過程只需數秒。這樣低調的習性很難為人觀察到捕獵全程,另外因為雪山環境惡劣,研究者觀察發現,有母獵豹將獵物埋在雪地里,等食物短缺重新挖出來充饑的記錄,加上在世界範圍內從無有過襲擊人類的良好記錄,偶為人見就因為奇特的秉性很容易被附會成連草地都不忍心踩踏,不主動殺生只吃"自死之物”的仁獸了。
綜上所述,雪豹是現存動物中,唯一符合傳說中騶虞所有特性的物種。
(以下引自《明代“祥瑞”獸“騶虞”考》)
明永樂、宣德年間,曾三次“報告”有“祥瑞”之獸“騶虞”出現,並將相關的個體公開展示。而符合所述“虎軀獅首,體魄偉岸”,“白毛黑紋,尾巴修長”,“性格溫馴,儀態優雅”,“動作敏捷,奔跑如飛”等四方面特徵的動物,非貓科動物“獵豹”的變異個體,毛色有“白化”傾向的“王獵豹”莫屬。
而這種可說是極其“珍稀”的動物個體,原產地乃在南亞或非洲大陸。出於感激和維護,從禁錮中獲釋的周王朱橚,精心策劃了相關的“附會”和“進獻”。由於上古記載賦予茲種“食肉”獸類的“仁”、“義”特徵,“騶虞”的展示,意味著向世人宣告由“天意”促成的嶄新“紀元”的開始。而楊溥、楊榮、楊士奇等廷臣眾多的“贊”、“頌”,正是中國中世紀異常的“幽默”事件。
此說爭議較大,支持者認為西晉的古人以騶虞稱呼大熊貓,因為傳說中的白底黑紋與熊貓的毛色相符,且熊貓以竹子為食不捕食其他動物的習性很可能被附會為”不食生物“的仁獸,並依照它的形象製成為求和的“騶虞幡”(即騶虞旗)。
反對的研究者認為古代熊貓已有固定的稱呼,即玄貘,且外形與白虎黑紋相去甚遠,不大可能被古人錯認,尤其尾長於身這一點歷代描述騶虞的特徵更是完全不符。故騶虞不可能是熊貓的別稱。
J.K.羅琳《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中的中國神獸——騶吾!一種壯碩的貓科動物,紐特憑著一根逗貓棒(不)將其收服。騶吾取材自中國神話故事,據說生性仁慈,連青草也不忍心踐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