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王恭的結果 展開

王恭

東晉前將軍、青兗二州刺史

王恭(?~398年),字孝伯,小字阿寧,太原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東晉外戚大臣,司徒左長史王濛之孫,光祿大夫王蘊之子,孝武定皇后王法慧之兄。

少有美譽,清操過人,心懷宰輔之志。起家著作佐郎,遷吏部郎。太元年間,歷任丹陽尹、中書令,領太子詹事,深得孝武帝信用。太元十五年,出任兗州將軍、青兗二州刺史。起兵討伐王國寶司馬元顯,對抗宗室司馬道子的勢力。隆安二年,終因劉牢之叛變,兵敗處死。

太元十五年,出兗州前將軍、青兗二州刺史。起兵討伐王國寶和司馬元顯,對抗宗室司馬道子的勢力。隆安二年,終因劉牢之叛變,兵敗處死。

桓玄執政,追贈侍中、太保,謚號忠簡。著有文集五卷(據《隋書·經籍志》),如今已佚。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少有美譽 志向遠大
王恭年輕時就有美譽,有過人情操,且自負才能和家族地位,常有擔當宰相、輔臣的願望。王恭在當時與同族的王忱齊名,並仰慕劉惔。王恭初任佐著作郎,但他及后因為官小而不能彰顯其才能和志向而稱病辭官。后又任秘書丞,將要轉任中書郎時父親王蘊去世而無法受命。服喪后,先後任吏部郎、建威將軍、丹楊尹、中書令領太子詹事。
剛直進言 開罪權臣
因王恭是晉孝武帝皇后之兄,故此很受孝武帝器重。當時袁悅之能言善辯,受會稽王司馬道子所親待,又常勸司馬道子專掌朝權。王恭將這事情報告孝武帝,袁悅之不久就因他事而被誅殺了。一次司馬道子召集朝士開酒宴,尚書令謝石因酒醉而唱起民間歌曲,被王恭嚴正指責。又一次因司馬道子喜愛淮陵內史虞珧兒媳婦裴氏,下令她與眾賓客談論,然而因為裴氏服食丹藥,身穿黃衣,樣子如天師道道士一樣,所以當時人以與她談論為“降節”之舉。王恭亦因而抗議道:“未聽聞過宰相座上會有失行婦人。”言罷,坐上眾人皆顯得不安,司馬道子亦很慚愧。
出鎮京口 手握重權
晉孝武帝當時十分信任王恭以及王珣殷仲堪郗恢等人,但當時王國寶附和並討好司馬道子,卻與王珣等人不和。孝武帝於是擔心日後二者的讎隙會產生事端,就讓王恭、郗恢等人出外作外藩,以州府武力作外援,屏衛王珣等人。太元十五年(390年),王恭擔任都督兗、青、冀、幽、並、徐及揚州之晉陵諸軍事,前將軍,兗、青二州刺史,假節,鎮守京口。
痛心朝事 直言進諫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去世,晉安帝繼位,司馬道子執掌朝政。當時司馬道子寵王國寶,機要朝權都交給王國寶,故此引起王恭大大不滿,常直言指斥,而司馬道子亦深深忌憚和怨恨王恭。王恭不久就入拜山陵,曾感嘆:“棟樑都還是新的,可已見亡國的徵兆了。”暗指王國寶亂政將敗壞東晉。雖然當時司馬道子有意令朝內與外藩和平共處,於是將心腹都送到王恭那邊,希望冰釋前嫌。但王恭每次談論到時政時都聲色嚴厲,令司馬道子深知與王恭之間的矛盾是不能化解,於是打算因故召王恭入朝,以伏兵將他殺掉。而在當時,王恭其實亦打算領兵入朝誅殺王國寶,只因害怕與王國寶一黨的豫州刺史庾楷以及王珣的勸阻而沒有實行。王恭將回京口時,辭色嚴厲的向司馬道子說:““天子居喪期間,執政宰相的重任,即使是伊尹、周公那樣的賢人也感到難以勝任,願大王親理萬機,採納忠言,遠離邪聲,放逐奸佞小人。”矛頭直指王國寶,亦令王國寶十分畏懼。
討伐權臣 兵敗被捕
隆安元年(397年)王國寶出於畏懼,於是勸司馬道子裁減王恭兵力。而王恭則準備士兵及軍需品,上表北伐,司馬道子感到懷疑,於是以盛出兵妨礙農事為由命其解嚴。王恭當時已決心出兵討伐王國寶,於是派使者向荊州刺史殷仲堪聯絡。當時殷仲堪已經因桓玄所勸起兵討伐王國寶之事而遲疑,王恭的使者到后堅決了殷仲堪的決心,答應與王恭一同討伐王國寶。而王恭知道殷仲堪支持自己后十分高興,於是在四月甲戌日表奏王國寶的罪行,起兵討伐。三日後,王恭上表到達建康,內外戒嚴,王國寶十分恐懼,聽從王珣之計而上請解職並待罪,但不久則假稱有詔命其官復原職。另一方面,司馬道子但求息事寧人,於是將罪責全推給王國寶,並命司馬尚之收捕王國寶,在四月甲申日賜死王國寶並處死王緒,向王恭謝罪。王恭於是還鎮京口。
王恭起兵時聯結正在居母喪的王廞,王廞於是起兵響應,但王恭罷兵時就命王廞離職,繼續服喪。然而王廞當時已經乘著起兵誅除不少異己者,不能就此罷手,於是不聽王恭命令,更出兵討伐王恭。王恭見狀,於是命司馬劉牢之領兵擊敗王廞,王廞逃亡失縱。事後王恭上表自貶,詔下不許。
司馬道子經歷過王恭、殷仲堪舉兵后,對二人十分忌憚,心腹司馬尚之則建議司馬道子樹立腹心作外藩以作屏衛。司馬道子聽后同意,於是在隆安二年(398年)命王愉為江州刺史,並割本屬庾楷的豫州四郡讓王愉都督。此舉觸怒了庾楷,於是派兒子庾鴻勸說王恭討伐司馬尚之兄弟。王恭聽從並聯結桓玄與殷仲堪,而二人則推王恭為盟主,刻日同取建康。當時殷仲堪寫信給王恭,藏在箭干中並由庾楷代送。但送到時用來寫信的斜絹變形,不能看出是誰人的字跡。因為殷仲堪在上一年舉兵時都沒有實質派兵支持,王恭於是以為是庾楷假作殷仲堪書信,決心先行起兵。當時劉牢之試圖諫止,但王恭不聽,又上表以討伐王愉及司馬尚之兄弟為名起兵。
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主戰,司馬道子於是以司馬元顯為征討都督,率領諸軍抵抗王恭。當時王恭自恃才能和家族地位,又成功逼司馬道子殺王國寶,於是趾高氣揚,雖然侍仗劉牢之但卻待他如同部曲將般,令劉牢之十分憤恨。司馬元顯看穿這點,命廬江太守高素策反劉牢之,並許以事成后以王恭位號授予劉牢之。當時王恭參軍何澹之將此情報告訴王恭,但王恭以何、劉二人有讎隙而沒有相信,但卻設酒宴款待劉牢之,當眾拜其為兄,並將手下精兵都交給劉牢之,以其為前鋒。但當劉牢之到竹里后,劉牢之殺死帳下督顏延並投降朝廷,並命兒子劉敬宣和東莞太守高雅之進攻王恭。當時王恭正在出城打算閱兵,就被劉敬宣截擊,部眾潰敗。王恭打算返回城內時又發現城門已被高雅之關上,唯有騎馬逃奔曲阿,但又因不習慣騎馬而令大腿內側長了瘡,碰巧遇著故吏殷確,以船打算送王恭到桓玄那裡。到長塘湖時,因被人告發而被捕。
建康遇害 忠心遺世
王恭被押送建康后,在同年九月十七日(10月13日)於倪塘被處斬。王恭臨受刑時,還吟誦佛經,自己理順鬍鬚鬢髮,毫無懼色,對監刑者說:“我王恭愚昧無知,過於相信他人,以致有今日敗局,但我的內心,豈是不忠於國家社稷!百代之後人們是知道我王恭這個人的。”王恭與子弟和黨眾都被處死。死後家無錢財布帛,惟有書籍而已。為有見識者所感傷。
最初被抓,遇見從前的同僚戴耆之,時任湖孰縣令,王恭私下對戴耆之說:“我有個庶子未被盤查出來,藏在乳母家中。請你幫我送到桓南郡家寄養。”戴耆之便將王恭庶子送到夏口,桓玄代為撫養,並為庶子設立喪庭讓他祭弔王恭。及至桓玄執政,上表朝廷為王恭辯護申冤,朝廷下詔追贈王恭為侍中、太保,謚號為忠簡。追贈王爽為太常,王和及兒子王簡皆為通直散騎侍郎。殷確為散騎侍郎。腰斬湖浦尉及商人錢強等。王恭庶子王曇亨,義熙年間(405~418)任給事中。
王恭性格剛直不屈,深存節義,每次讀《左傳》讀到“奉王命討不庭”就會嘆息。王恭性不寬弘,昧於運用機會,在京口以來雖以寬大仁惠作方針施政,但自以矜貴,與在下者總有著隔膜。王恭雖然發起了兩次兵變,但其實他不習慣用兵,在其騎馬逃亡時弄得腿上長瘡亦知其並非習武行軍之人。

歷史評價


謝安:“王恭人地可以為將來伯舅。”
司馬道子:“孝伯亭亭直上。”
房玄齡等《晉書》:①“少有美譽,清操過人”;②“美姿儀,人多愛悅,或目之雲‘濯濯如春月柳’。”;③“恭性伉直”;④“暗於機會,自在北府,雖以簡惠為政,然自矜貴,與下殊隔,不閑用兵,尤信佛道”;⑤“王恭鯁言時政,有昔賢之風。國寶就誅,而晉陽猶起。是以仲堪僥倖,佺期無狀,雅志多隙,佳兵不和,足以亡身,不足以靜亂也。”;⑥“孝伯懷功,牢之總戎。王因起釁,劉亦慚忠。殷楊乃武,抽旆爭雄。庾君含怨,交斗其中。猗歟群采,道睽心異。是曰亂階,非關臣事。”
孫元晏《晉·王恭》:“春風濯濯柳容儀,鶴氅神情舉世推。可惜教君仗旄鉞,枉將心地托牢之。”

家庭成員


長輩

祖父:王濛,晉朝名士
父親:王蘊
姑姑:哀靖皇后王穆之

兄弟姐妹

• 兄弟
王華,王蘊長子,早卒。
王熙,王蘊子,太子洗馬,娶鄱陽公主。
王履,王蘊子。
王爽,王蘊子,官至侍中。后參與王恭起兵,王恭兵敗后被誅殺。
• 妹妹
孝武定皇后王法慧

兒子

王曇亨,王恭庶子,給事中。
王愔之,王恭子,娶謝重女謝月鏡

個人作品


五經正義》雖署孔穎達名,然實非出於一手。《顏師古傳》:太宗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訛謬,令師古於秘書省考定《五經》。既成,太宗又令諸儒詳核。諸儒傳習已久,非之。師古引晉、宋以來古今本,援據詳明,皆出其意表,諸儒始服。是師古於此書功最深。《孔穎達傳》亦云:穎達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等受詔撰《五經》義訓,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經正義》。

軼事典故


神仙中人
孟昶還沒有顯貴時,家住京口。有一次看見王恭坐著高車,穿著鶴氅裘。當時下著零星小雪,孟昶在竹籬后偷著看他,讚歎說:“這真是神仙中人!”
不齒權貴
一次王恭與王忱一同到何澄里作客,但他們在席間鬧得不和諧,王忱勸王恭飲酒,但王恭不喝,王忱堅持並強來,並各自拿起對方裙帶。王恭府中近千人都被叫來何澄處,而王忱雖然隨從少但仍上前,兩邊似乎要打起來。何澄見此沒有辦法,只好坐在兩人之間分開他們。因著權貴和財富而結交,古人認為是羞恥的。
修建佛寺
王恭信佛,任刺史時曾經調動百姓修建佛寺,更加務求壯麗。此舉令眾人都怨憤嗟嘆。
簡樸直率
一次王忱探望剛從會稽回來的王恭,見他坐著一塊長六尺的竹席,於是請求王恭送他一塊。但及后王恭竟將那塊竹席送給王忱,自己則只坐在薦上。王忱知道后大驚,說:“我以為你有多,才向你求席。”而王恭則答:“你不熟悉我了,我為人身無長物。”可見其簡樸直率。
言辭清新簡明
王恭的談論言辭清新,意思簡明,善於暢談,可是讀書少,多有重複的地方。有人說王恭常有新意,使人不覺得煩悶。
王孝伯說:“做名士不一定需要特殊的才能,只要能經常無事,盡情地喝酒,熟讀《離騷》,就可以稱為名士。”

史籍記載


《晉書·卷八十四·列傳第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