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郗鑒的結果 展開
- 東晉重臣、書法家
- 設計師
郗鑒
東晉重臣、書法家
郗鑒(269年-339年),字道徽。高平郡金鄉縣(今山東省金鄉縣)人。東晉重臣、書法家,東漢御史大夫郗慮玄孫。
郗鑒少年時孤貧,但博覽經籍、躬耕吟詠,以清節儒雅著名,不應朝廷辟名。晉惠帝時曾為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永嘉之亂時,聚眾避難於嶧山。其後被琅邪王司馬睿授為兗州刺史。永昌初年,入朝任領軍將軍、安西將軍、尚書令等職。參與討平王敦之亂、蘇峻之亂,並與王導、卞壼等同受遺詔輔晉成帝。累官司空、侍中,封南昌縣公。咸康四年(338年),拜太尉。他拒絕外戚庾亮廢王導的建議,阻止了朝中的士族鬥爭。
郗鑒工於書法,現有《災禍帖》存於《淳化閣帖》中,原有文集十卷,今已遺失,《全晉文》錄其作品。
咸康五年(339年),郗鑒去世,年七十一。獲贈太宰,謚號“文成”。
人物關係
郗鑒是東漢御史大夫郗慮的玄孫,從小孤貧,但仍然博覽經籍,即使耕作時仍不斷吟詠文章,以儒雅著名。及後任趙王司馬倫的掾屬,但察覺到趙王有奪權篡位之心后就稱病辭官。
永康二年(301年),司馬倫篡位稱帝,黨眾都升任大官,但郗鑒則閉門自守,不與他們接觸。同年司馬倫被推翻,惠帝複位,郗鑒參司空(劉寔)軍事,后歷任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
後來被東海王司馬越闢為主簿,舉賢良,但郗鑒都不接受。征東大將軍苟晞征郗鑒為從事中郎,因苟晞和司馬越不和,郗鑒亦不應召,苟晞也未強迫他。
永嘉五年(311年),漢趙軍隊攻陷洛陽,並俘擄晉懷帝,北方陷入空前的混亂,郗鑒亦被乞活軍首領陳午部眾所獲。同鄉人張萛先前要和郗鑒相交,郗鑒不予理睬,這時,張萛到陳午的軍營來探視看望郗鑒,既而召郗鑒為卿。郗鑒對張萛說:“我們同處一鄉,但情義不曾相通,你怎麼能乘著混亂這樣胡為呢!”張萛非常慚愧,知趣地退走了。陳午因為郗鑒素有有名望,打算推郗鑒為首領,只因郗鑒及時逃脫而未能成事。
直到陳午兵敗潰散,郗鑒才回歸故鄉。當時正值大飢荒之年,州中人士平素感於郗鑒恩義的,都來接濟資助於他。郗鑒將所得到的饋贈,分別送給親族和鄉里孤貧老弱,靠他的接濟得以倖存的人很多,大家相互商議說:“如今天子流亡在外,中原無主,我們應依靠仁德之人,才能夠渡過難關,免得死於亂中。”大家就推舉郗鑒為主,一千多戶一起跟隨郗鑒,到魯地的嶧山中避難。
晉元帝司馬睿鎮守江左時,以郗鑒為龍驤將軍、兗州刺史,出鎮鄒山。當時郗鑒與荀藩所派的李述和劉琨所派的劉演同居兗州刺史,三人由不同行台承製任命,各據一郡,並各自為政,互相對立。同時兗州亦正受徐龕和石勒兩股軍事力量侵擾。在戰事不息而沒有外援之下鬧飢荒,雖然人民要捕野鼠燕子等動物來充饑,但仍不叛離郗鑒,反而人數漸多,三年之間就擁眾數萬。司馬睿因而加授其為輔國將軍、都督兗州諸軍事。
當時兗州以郗鑒為方伯,阮放為宏伯,胡毋輔之為達伯,卞壺為裁伯,蔡謨為朗伯,阮孚為誕伯,劉綏為委伯,羊曼為濌伯,八人並稱“兗州八伯”。
永昌元年(322年),郗鑒因後趙逼近的壓力退守合肥。同年,被征為領軍將軍,到建康后改授尚書,郗鑒因病而不接任。不久,發生王敦之亂,元帝被軟禁,因而憂憤而死。元帝駕崩后,由太子司馬紹繼位,即明帝。明帝即位后因畏懼大權在握的王敦,內外交困,便想以郗鑒為外援。
太寧元年(323年),明帝任命郗鑒為兗州刺史、都督揚州江西諸軍、假節,鎮合肥。王敦對此十分忌憚,於是表郗鑒為尚書令,徵召他回朝。
太寧二年(324年),錢鳳等人領兵進逼建康,明帝以郗鑒為假節行衛將軍、都督從駕諸軍事。當時王敦軍尚未完成集結,有人認為應率先由明帝親自領兵進攻。但郗鑒認為敵軍兵多不能力敵,而且王敦軍來是已經惹來百姓極大的怨恨和反抗意識,亦無大方略,只求一戰取勝。故此認為應當拖長戰事,讓其他反抗力量形成並對王敦進攻,藉以取勝。明帝聽從了他的意見。郗鑒以尚書令的身份統領各屯營禦敵,不久又派兵奇襲並大敗王含軍,四方義兵亦冒起,最終成功討平王敦之亂。
王敦之亂被平定后,溫嶠上表提議,請求寬恕王敦的佐吏部屬,郗鑒認為,先王推崇君臣禮教,崇尚為氣節而捐軀,若是昏庸腐敗的君主,才可開放城門以迎義師。王敦的僚屬雖說多為王敦所逼,但居於叛逆的偽朝之中,沒有出關投誠的義舉,按照前代的古訓,應該加以責罰。溫嶠又奏請因錢鳳之母年高八十,應該免於治罪,朝廷同意所奏。
郗鑒因功獲封高平侯,賜絹四千八百匹。明帝因郗鑒有才識名望,朝廷大小事情都詢問他,並詔令郗鑒為朝廷起草表疏詔告,任其簡易從事。王導提議追贈周札官職,郗鑒認為不合賞罰之理,王導不聽,郗鑒於是駁斥他說:“王敦叛亂,相持很久不能入城,因為周札為他打開城門,才使王師遭到失敗。如果王敦先前的舉動,如同齊桓公、晉文公一樣是正義的,那麼先帝不就成了周幽王、厲王那樣的昏暴之君嗎?”朝臣們對此雖沒有反對的,但也沒人支持。
太寧二年(324年),統領各屯營對抗進攻建康的叛軍大將錢鳳等部,又派兵奇襲並大敗叛黨王含,成功討平王敦之亂。
太寧三年(325年),遷任車騎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兗州刺史、假節,出鎮廣陵。同年,明帝駕崩,郗鑒與王導、卞壺、溫嶠、庾亮、陸曄等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年幼的成帝司馬衍。郗鑒因而晉位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咸和元年(326年),郗鑒加領徐州刺史。
咸和二年(327年),蘇峻和祖約發動叛變,進攻建康。郗鑒知道后打算親自領兵營救,但朝廷卻以防禦北方進攻而阻止,郗鑒唯有派司馬劉矩領三千人保衛建康,但次年建康便淪陷,劉矩亦退還。
咸和三年(328年),陶侃獲推舉為盟主,郗鑒加都督揚州八郡軍事。郗鑒后率眾渡江,在茄子浦與陶侃會合,又修築白石壘。不久王舒和虞潭戰敗,郗鑒與后將軍郭默回屯京口,修築大業、曲阿和庱亭三壘抵抗並分散對方軍力,但隨即就被圍攻,郭默更逃出駐守的大業壘,令士兵震驚;但郗鑒仍堅持固守。不久蘇峻墮馬被殺,大業壘得以解圍。
咸和四年(329年),郗鑒派參軍李閎追擊南逃吳興的蘇逸等人,將蘇逸斬殺並收降其餘眾共一萬多人。
蘇峻之亂平定后,郗鑒以功升任司空,加侍中,解任八郡都督,改封為南昌縣公,並以先前的爵位封其子郗曇。
咸和六年(331年),石勒部將劉征再次侵擾東南諸郡。郗鑒駐屯京口,並加都督揚州之晉陵郡、吳郡諸軍事,率兵將劉征擊退。
丞相王導在成帝繼位后一直參與輔政工作,而他行事作風不拘小節,對自己委任將領的犯法行為多作容忍,招到朝臣不滿,其他士族亦試圖藉此廢掉王導,削弱琅琊王氏的影響力。陶侃就曾於成帝咸和年間打算起兵廢掉王導,但因郗鑒反對而沒有成事。
咸康四年(338年),郗鑒升任太尉。當時,征西將軍庾亮也想罷黜王導,並尋求郗鑒的支持,但郗鑒表示反對;庾亮再寫信遊說郗鑒,但郗鑒堅拒,最終庾亮亦唯有放棄。郗鑒阻止了朝中主要士族的劇烈鬥爭,讓經歷了兩次大動亂的東晉能夠維持安定。
咸康五年(339年),郗鑒病重,將府中事務交給長史劉遐,上疏請求辭職,並推薦蔡謨為都督、徐州刺史,來接替自己。還推薦自己的侄子郗邁為兗州刺史。此疏上奏后,朝廷便任命蔡謨為太尉(郗鑒)軍司。
同年郗鑒病逝,享年七十一歲。成帝派御史持節護喪事,以太牢禮祭祀,追贈太宰,謚號文成。
郗鑒工於書法,有《災禍帖》存於《淳化閣帖》中。
郗鑒有文集十卷傳世,今已佚。《全晉文》錄有《上疏遜位》《周札加贈議》《又駁》《書》。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家世 | 高祖 | 郗慮 | 東漢末年官至御史大夫。 |
子輩 | 長子 | 郗愔 | 官至會稽內史、鎮軍將軍。死後追贈侍中、司空,謚號“文穆”。 |
次子 | 郗曇 | 官至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等。死後謚號“簡”。 | |
女兒 | 郗璿 | 一作郗璇,嫁右軍將軍王羲之。 | |
孫輩 | 孫子 | 郗超 | 郗愔長子,大司馬桓溫黨羽,任大司馬左長史。 |
郗融 | 郗愔次子。 | ||
郗沖 | 郗愔三子。 | ||
郗恢 | 郗曇之子,官至征虜將軍、秦雍二州刺史。 | ||
郗道茂 | 郗曇女,出嫁名士王獻之,后離婚。 | ||
郗儉之 | 郗超從弟。 | ||
曾孫輩 | 曾孫 | 郗僧施 | 郗儉之之子,過繼郗超為嗣,襲爵南昌公,官至南蠻校尉、假節。 |
名臣卞壼曾經指出郗鑒身上的三種矛盾現象:
•侍奉君主很正直,卻喜歡下屬奉承自己(方於事上,好下佞己);
•很注意加強清廉節操方面的修養,卻非常喜歡計較財物得失(治身清貞,大修計校);
•自己喜歡讀書,卻討厭別人做學問(自好讀書,憎人學問)。
晉明帝曾問名士周顗:“你自己認為你和郗鑒相比,誰更強些?”周顗說:“郗鑒和臣相比,似乎更有功力。”明帝又問郗鑒,郗鑒說:“周顗和臣相比,有國士家風。”
郗鑒就任司空時,對同座的人說:“我平生志向不高,碰上世事紛亂,便升上三公之位。想到朱博徒有空名,內心實在有愧。”
郗鑒在永嘉之亂時避居鄉間,生活非常窮困,以至於要挨餓。鄉里人尊敬郗鑒的名望德行,就輪流給他做飯吃。當時其兄之子郗邁、外甥周翼都年幼,郗鑒常常帶著他們一起外出就食。鄉人說:“大家都飢餓睏乏,因為您的賢德,所以我們要共同幫助您,如果再加上兩個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養活了。”從此郗鑒就一個人去吃飯,把飯含在兩頰旁,回來后吐給倆孩子吃,得以一同存活,並渡江入仕東晉。郗邁官至護軍,周翼任剡縣令。郗鑒去世后,周翼懷想過去郗鑒的撫育之恩,便解職回鄉,以席苫為他守喪三年。
唐人李翰有“氾毓字孤,郗鑒吐哺”之語。李端在《酬丘拱外甥覽余舊文見寄》亦稱:“舅乏郤鑒愛,君如衛玠賢。”
《晉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三十七》
關於郗鑒墓的所在地,有數種說法:
1、郗鑒墓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城南3.5公里,馬集鄉上店子村南燈台山西麓。墓地有二座高大的封土堆,直徑約20米,高5米。據《嘉祥縣誌》載:“晉太尉郗鑒墓在城南7里,有郗城,城旁有墓,墓前有二石台,相去丈許,其高約二丈,悉鏤花卉,其頂斗拱工細,鱗瓦參差,形如燈檠,故名燈台山雲。”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郗公墓位於山東省微山湖東岸的郗山西坡上,由其女婿王羲之為其題寫碑文“晉兗州刺史郗公鑒之墓”,曹毗題郗公墓道:“青松羅前隧,翠碑表高墳,玉顏無餘映,蕙風有餘熏。”原郗公墓碑有兩說:一為被盜,一為雷擊。后墓碑是民國年間郗山熱心人重立,文革期間被砸爛,郗公墓址在郗山六村殷延運家附近,已經被剷平。
3、江蘇省常州市也有郗公墓,疑為衣冠墓。
紀瞻:伏見前輔國將軍郗鑒,少立高操,體清望峻,文武之略,時之良干。昔與戴若思(戴淵)同辟,推放荒地,所在孤特,眾無一旅,救援不至。然能綏集殘餘,據險歷載,遂使凶寇不敢南侵。但士眾單寡,無以立功,既統名州,又為常伯。若使鑒從容台闥,出內王命,必能盡抗直之規,補袞職之闕……以鑒年時,則與若思同;以資,則俱八坐。況鑒雅望清重,一代名器。(《請徵郗鑒疏》)
王敦:郗道徽儒雅之士,名位既重,何得害之!(《晉書》引)
陶侃:司空鑒簡素貞正,內外惟允。(《上表遜位》)
司馬衍:惟公道德沖邃,體識弘遠,忠亮雅正,行為世表,歷位內外,勛庸彌著。乃者約峻狂狡,毒流朝廷,社稷之危,賴公以寧。功侔古烈,勛邁桓文。(《贈郗鑒爵謚冊》)
孫綽:摛藻風雲,策名帝錄。肇階方尺,遂隆台岳。王室未休,吾何以豫?興言再慨,思康天步。將俾皇化,歸之大素。彼蒼者天,曾不遐祚。哲人其萎,民斯攸慕。嗟爾後昆,式瞻宏度。(《太宰郗鑒碑》)
房玄齡:①道徽儒雅,柔而有正,協德始安,頗均連璧。(《晉書》)②道徽忠勁,高芬遠映。(《晉書》)
洪邁:百年之間,會稽王昱(司馬昱)、道子(司馬道子)、元顯(司馬元顯)以宗室,王敦、二桓(桓溫、桓玄)以逆取,姑置勿言,卞壺、陸玩、郗鑒、陸曄、王彪之、坦之(王坦之)不任事,其真托國者,王導、庾亮、何充、庾冰、蔡謨、殷浩、謝安、劉裕八人而已。(《容齋隨筆》)
胡三省:庾亮之謀,微郗鑒拒之於外,孫盛諫止於內,必再亂天下矣。(《資治通鑒》注)
王夫之:①其時,紀瞻、卞壺、陶侃、郗鑒之儔,林立於江左,而以上流兵柄授之於王敦,導豈有不逞之謀哉?(《讀通鑒論》)②郗公愛子死而不哭,卞令力疾戰而喪元,二君子者,無諸己非諸人,危言以定褒貶,非導之所能也。(《讀通鑒論》)③東晉之臣,可勝大臣之任者,其為郗公乎!(《讀通鑒論》)④峻雖反,主雖危,而終平大難者,郗鑒、溫嶠也,以死殉國者,卞壺也,皆亮所引與同衛社稷者也。(《讀通鑒論》)
蔡東藩:君明還要仗臣忠,一德同心始立功。莫道茂弘堪寄命,赤心到底讓郗公。(《兩晉演義》)
田餘慶:蘇峻亂平后,江左相對安定,無內戰七十年,遂得以拒胡族於淮漢,息斯民於江左,郗鑒所起的積極作用,是巨大的……大臣之任,不重在操持庶政,而重在執道經邦,東晉皇權不振,大臣更應如此。郗鑒南來后,最重要的邦國大計,莫過於協調當權諸門閥士族之間的關係,杜絕覬覦,以穩定一個抗胡政權,使人民得以生存。郗鑒在這方面的作為,與其它門閥士族之居位者相比較,可稱述者較多,可指責者較少。(《東晉門閥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