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裴氏
中國中古時代以河東郡(聞喜縣)為郡望的裴姓士族
河東裴氏,中國中古時代一個以河東郡(聞喜縣)為郡望的裴姓士族,屬關中郡姓,發軔於東漢,裴氏家族是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裡盛名久著的一個望世家族,唐朝時有宰相17人。
河東裴氏
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裴氏出自風姓,顓頊裔孫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大費,大費生皋陶,皋陶生伯益,賜姓嬴氏,生大廉,大廉五世孫曰仲衍,仲衍四世孫曰軒,軒生潏,潏生飛廉,飛廉生惡來,惡來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周孝王使養馬汧渭之間,以馬蕃息,封之於秦,為附庸,使續贏氏,號曰秦嬴。非子之支孫封𨛬(原字為上非下邑)鄉,因以為氏,今聞喜𨛬城是也。六世孫陵,當周僖王之時,封為解𨛬君,乃去邑從衣,為裴。裴,衣長貌。
另一說為晉平公封秦桓公之子后子針(qián,音鉗)於周川之裴中,號裴君。出土墓誌以裴針為始祖的有:
1、《裴撝墓誌》:“其先帝顓頊之苗裔,周封為秦,秦景公母弟曰針者。始居於晉,平公邑之同川之裴中,因而得姓。”
2、《李公故夫人河東裴氏墓誌》:“昔秦針出奔,晉封受氏,厥後繁衍,賢良間生。”
3、《裴宥墓誌》:“其先秦景公之母弟,自秦歸晉,封於同川,因而得姓。”
4、《裴耀卿神道碑》:“伯益裔孫非子,周封於秦。至桓公少子針,去國食采於晉,其邑曰𨛬,遂為氏焉。”
5、《於公故夫人裴氏墓誌》:“初,伯益為虞以掌山澤,自任好有國以霸諸侯。針適晉食裴,因以命氏。”
6、《裴希惇神道碑》:“有若顓頊遵昌源於長流,有若大費啟洪基於敷土,后子保河汾之邑,非子據汧渭之封,千乘由其克昌,三牢所以能霸。”
關於河東裴氏的族源,歐陽修主要持裴陵在周僖王時封為解邑君,乃去“邑”從“衣”為裴之說,對裴針存疑。但從以上墓誌資料大致可以說明,唐代河東裴氏的傳人都公認秦公子針就是他們的直接祖先。對此,清人楊深秀說:“周川即《竹書》所稱晉獻公二十五年狄人伐晉周,有白鹿舞於市,《水經》、涑水又西過周原,今其地乃與裴城毗連,俱在聞喜縣境。二說實不相悖,永叔何疑之有!”唐代裴氏墓誌中,發現有葬於周川里的,周川里的位置在裴氏祖塋所在地鳳凰原。在山西省聞喜縣博物館提供的《關於赴英鑒定蘇格蘭場查扣走私中國文物山西聞喜文物證據》一文說:“裴氏祖塋在方圓數十里的鳳凰原一帶,古時稱此地高陽原(鳳凰原包括高陽鄉、清通鄉、周川里、相鄉里……)。”歐陽修所說的:“周川”與楊深秀所說的“周原”都在聞喜縣境鳳凰原一帶是沒有疑問的。河東裴氏正是發跡於周川之裴中。裴中在今聞喜縣東北,與侯馬毗鄰,距晉國都城新田約十多公里。當時晉平公將后子針封於此地,是由於地近交通方便,易於關照;此地水肥土美宜於農作,便於生存發展。
秦公子針,又名伯車、后子,秦穆公之玄孫、秦桓公之子、秦景公之弟,《史記·秦本紀》稱他為“后子針”,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后子針出奔晉國。《春秋經》在這一年書曰:“夏,秦伯之弟針出奔晉。”后子針在晉國前後6年。晉平公將他安置在同川之裴中,賜給他100頃甲地,並因邑命氏,被稱為裴公。公元前536年秦景公死後,后子針回到秦國。其後裔則留在裴邑,以裴為氏。
一、獨特的封建家教。在《裴氏世譜》的《列傳》、《列女傳》中,我們看到了這樣幾個例子:裴炎在弘文館就讀時,“每逢休假,他生或出遊,炎讀書不廢。”裴休“童時與兄儔、弟俅偕隱濟源別墅,晝講經,夜著書,終年不出戶。”而裴植的母親夏侯氏管教子女,“小有罪過,必束帶伏閣,經五、三日乃引見之,督以嚴訓。”正是由於裴氏子弟的勤奮好學與家人的嚴格管教,才使裴氏“將相蟬聯出,公侯奕葉長。”另外,裴氏家族還通過灌輸“忠君報國,光宗耀祖”的思想,給子孫以潛移默化的教育。我們從《裴氏世譜》中繪製的“裴氏祖廟”圖中可以看出,他們在祖廟的門口立有“氣眾山河”、“忠孚華夏”兩個牌坊,在牌坊里立有世系碑、宰相碑、狀元碑三塊石碑。把裴門子弟中功高德彰者的列傳、優秀的詩賦文章、皇帝下的詔命、歷代名人為裴氏寫的贈答詩、墓誌、碑文、表啟等錄入《裴氏世譜》,以此來教育和激勵裴門後人。
二、得益於封建門閥制度。自東漢初年,我國就逐漸形成了所謂的“衣冠望族”或“姓族”。魏晉以後,門閥制度得以完全確立。雖然到了隋朝,建立了科舉制度,但非氏族姓氏的仍難被錄取。這對於是關中郡姓的裴氏,無疑是十分有利的。就拿唐朝宰相裴耀卿來說,不難看出在我國封建社會裡,門閥高低對仕途的影響是何等重要。從縱向而言,其曾祖父裴正為隋散騎常使,祖父裴昚為隋淮南司戶參軍,父親裴守真為唐寧州刺史,裴耀卿的兒子裴伯言為唐刑部尚書,孫子裴行立為唐桂州都督,其上下幾代皆為官;從橫向而言,裴耀卿兄弟七人,老大裴子余為冀州刺史,老二裴耀卿為左丞相,老三裴叔卿為濟州司馬,老四裴季卿為湖州司士參軍,老五裴幼卿為洛陽尉,老六耀卿為中書令,老七春卿為太子中允,其兄弟七人均出仕,且有二人為宰相。
三、親緣關係。親緣關係(特別是婚姻關係)在我國歷史上,尤其是在政治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裴氏世譜》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唐高祖時,宰相裴寂就把自己的女兒嫁與高祖的兒子趙王李元景為妃,他的兒子裴律師又娶高祖的女兒、太宗的妹妹臨海公主為妻。在唐王室中,中宗女宜城公主、睿宗女霍國公主、肅宗女大寧公主、代宗女永清公主、憲宗女陳留公主,特別是玄宗把自己的六個女兒,即新平公主、齊國公主、永寧公主、蔡國公主、常芬公主、興信公主嫁入了裴門。裴氏與皇家聯姻尚且如此,與其它官僚士族的聯姻就更緊密了。杜甫有首律詩叫《麗人行》,張祜有首七絕叫《虢國夫人》,張萱有幅名畫叫《虢國夫人游春圖》,把虢國夫人姐妹們的雍容華麗、嫻雅優美、驕奢淫佚表現的淋漓盡致。人們通常認為虢國夫人之所以能如此奢華驕橫,是由於她有一個玄宗寵幸的妹妹楊玉環,還有一個做宰相的堂哥楊國忠,其實,她更有一個強大的裴氏家族作後台,因為她也是裴門的媳婦。再看西晉時的裴頠,他最早的發跡是由於其姨夫尚書令賈充的保薦,詔命承襲了父親的爵位,遂於太康二年(281年)出任太子中庶子,最後升到了宰相。
四、世襲制。《禮記·禮運篇》中說,“大人世及以為禮”。意思是子孫繼位,認為是當然的。自大禹傳位於啟開始,世襲制便產生了。不過,歷代封建王朝的世襲大都是王位、爵位,很少有世襲官職的(631年,唐太宗下詔世襲刺史制,但到639年就停止了)。在《裴氏世譜》中,經常能見到“未冠推蔭”、“以蔭仕累遷”的字眼。西晉的裴秀,襲父爵為清陽亭侯,后官至司空;唐朝的裴法師,襲爵聞喜公,后官至左金吾大將軍;五代的裴羽,襲爵一品子,后官至散騎常使;清朝的裴宗錫,襲二品蔭生,后官至巡撫。由此可見,爵位與官位幾乎是相輔相成的。裴茂和他的兒子裴潛、孫子裴秀、曾孫裴頠,先後為東漢、魏、西晉的宰相;裴仁基和他的兒子裴行儉、孫子裴貞隱,先後為唐朝的禮部尚書;裴思賢和他的兒子裴遵、孫子裴果、曾孫裴孝仁,先後為南北朝時的刺史。清朝的裴率度和其子宗錫都任過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撫、都察院御史、侍郎等職。祖孫幾代同為一官職,這也算裴氏家族一道奇特的風景吧。
一、名人輩出
裴氏家族公侯一門,冠裳不絕,名聲顯赫。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在中國歷史上也實屬罕見。據《裴氏世譜》記載,裴氏家族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專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駙馬21人,蔭襲46人,進士117人(其中可知文武狀元11人、榜眼2人),賢良7人,辟舉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謚59人,鄉賢30人,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公主20人,賢節8人等,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餘人,七品以上官員多達3000餘人,真可謂“將相接武,公侯一門”。有“儒林丈人”裴秀、“玉人”裴楷、“言談之林藪”裴頠、“史學三裴”裴松之、裴駰、裴子野、“三河領袖”裴駿、“獨立使君”裴俠、“直臣”裴矩、“儒將之雄”裴行儉、“四大尚書”裴伷先、裴敦復、裴漼、裴寬、“力贊中興”裴冕、“社稷良臣、股肱賢相”裴度······這一個個名字光耀史冊。
二、業績卓著
裴氏家族人才濟濟,名流輩出,在政治、軍事、外交、科學、文化等多方面有不凡的建樹,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重大影響。翻閱厚厚的兩卷《裴氏世譜·列傳》,從漢到清,近二百人的傳記,每一個人都在中國歷史上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要記述完他們的業績,恐怕得寫一部巨著。裴氏人物燦若群星,不勝枚舉。
裴秀創“製圖六體”,奠定了中國古代製圖學的理論基礎,使古老的製圖學具備了數學的科學依據。這一理論在他之後一直運用了1400多年,直到明朝末年。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教授稱他為“中國製圖學之父”,與歐洲學者托勒密並稱為世界古代地圖史上東西相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頠著《崇有論》,獨樹一幟地提出“無不能生有”,“有”是萬物存在變化之基礎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從而使他成為西晉時期與玄學貴無論分庭抗禮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家。
裴松之注《三國志》,三倍於原著,並開創了史注的新體例,宋文帝覽后贊曰:“此為不朽矣!”其子裴駰補註《史記》,著《史記集解》八十卷,是《史記》問世后第一家大型綜合性的注本,與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合稱為《史記三家注》。松之曾孫裴子野撰《宋略》二十卷,《宋書》的作者沈約見而嘆曰:“吾弗逮也!”唐代劉知幾說:“世之言宋史者,以裴《略》為上,沈《書》次之。”
裴政主持修編《開皇律》,“采魏晉刑典,下至齊梁,沿革輕重,取其折衷。同撰著者十有餘人,凡疑滯不通,皆取決於政。”《開皇律》的問世,為後世立法奠定了規範格式。《唐律》、《宋刑統》皆出其源。王夫之說:“今之律,其大略皆隋裴政所定也,政之澤遠矣,千餘年間,非無暴君酷吏,而不能呈其淫虐,法定故也。”裴蘊實行“貌閱法”,檢括戶口,控制人口,增加財稅,使隋朝“資儲遍於天下”,為前代所罕見。
裴世清於大業四年(608年)率領訪日使團出訪日本,開創中日邦交之先河。
裴寂鼎助李淵起兵,建立唐朝。高祖李淵對裴寂說:“使吾至此者,公之力也。”他對裴寂言無不從,稱其為“裴監”而不呼名,貴震當世。
裴行儉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數次平定突厥,是唐初著名軍事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書法家,工於草隸,他曾說:“禇遂良非精筆佳墨未嘗輒書,不擇筆墨而研捷者,余與虞世南耳。”
裴慧眼識人,先後薦舉過李絳、崔群、韋貫之、裴度、李夷簡,這些人後來都相繼成為宰相,聲名卓著。史曰:“裴公鑒裁,朝無屈人。”
裴度平定淮西之亂,歷任憲、穆、敬、文四朝宰相,身系國家安危,時局重輕者二十餘年,史稱“中興賢相”。白居易稱讚他“中台一品高,勛業過蕭曹。”文宗也賜詩曰:“注想待元老,識君恨不早。我家柱石衰,憂來學丘禱。”
裴啟作《語林》、裴鉶撰《傳奇》,分別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志人小說和將小說定名為文體的作品。《語林》還被稱為“裴氏學”。裴讓之善賦詩,時稱“能賦詩,裴讓之。”裴興奴是琵琶演奏家,與曹綱齊名。曹綱善運撥,聲若風雨,不事彈弦。興奴善攏捻,不撥稍軟。時人贊道:“曹綱有右手,興奴有左手。”裴旻善劍舞,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
三、經久不衰
裴氏自周僖王(公元前681年——前677年)時,有個叫陵的被封為解邑君,他又把“pei(上非下邑)”字去“邑”從“衣”,即成“裴”姓,到《裴氏世譜》最後一次續修的清光緒六年(1880年),前後經歷了2500多年。在這上下二千多年裡,裴氏代有人才出。特別是自漢至宋,裴氏家族將相輩出,仕宦者如林,獨領風騷千餘年。在漢代,裴氏出宰相3人;三國時的魏,有宰相1人;晉時,有宰相7人;北魏時,有宰相9人;北齊時,有宰相1人;唐代時,裴氏出宰相多達33人;以後,逐漸勢弱,後梁時,有宰相1人;後晉時,有宰相1人;宋時,有宰相3人。在裴氏最盛的唐朝,裴氏更是權傾朝野近三百年。除了33位宰相,他還有尚書38人,侍郎27人,大將軍31人,裴氏還有18人娶了皇帝的女兒為妻。無怪乎,柳宗元曰:“惟裴氏之卿,世服大僚,觀唐宰相世系,獨先裴氏列史。”歐陽修曰:“表唐宰相世系,以裴為首,宰相至十有七人,豈不盛哉!”顧炎武也說:“觀裴氏之興,唐存亡之亦略可見矣。”
自漢、魏,歷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華大地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僅隋唐二代活躍於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數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蘊、裴矩、裴佗、裴讓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樞等;軍事家有裴行儉、裴茂、裴潛、裴叔業、裴邃、裴駿、裴衍、裴寬、裴果、裴文舉、裴鏡民、裴濟等;法學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在各個學術領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朗若群星,閃耀古今,不勝枚舉。
西晉地圖學家裴秀(224—271年)(裴秀、裴楷等號稱聞喜八裴,與當時的琅琊八王齊名。),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製的經驗,創造性地制定出“製圖六體”的原則,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為編製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為地圖學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他所著《禹貢地域圖》18篇,是我國第一部關於地圖學說的專著。他被譽為“中國製圖學之父”。
裴秀之子裴頠(wěi),是西晉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在當時崇尚“庄老”、高談“玄理”的情勢下,獨樹一幟,提出“無不能生有”,“有”是萬物存在變化之基礎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
南北朝時期的“史學三裴”——裴松之、裴駰、裴子野,皆以注史享有盛譽。裴松之為陳壽《三國志》作注65卷、博採群書,史料翔實,流傳千古,開注史之先河。宋文帝稱讚他“裴世期為不朽矣!”他的兒子裴駰為司馬遷《史記》作注,寫成《史記集解》80卷,流傳於世。他的曾孫、裴駰之孫裴子野撰寫編年體《宋略》20卷,其敘事、評論都超出了沈約所著《宋書》水平。二著均影響非凡,永垂後世。
唐代小說家裴鉶著《傳奇》一書,首先提出的“傳奇”這個專有名詞,以後發展成為一種新興的小說文體,且愈來愈富有生命力,深得世人喜愛。還有東晉小說家裴啟、北魏文學家裴伯民、東魏詩人裴讓雲、唐代史學家裴光庭等等。
隋代名臣裴政,是著名的法律學家。據《隋書》記載,裴政在斷獄時,“用法寬平,無有冤濫”,深得民心。又因敢於直言進諫,多所匡正,享譽朝堂內外。隋文帝繼位后,裴政等人受命制定隋朝新律《開皇律》。裴政博採魏、晉、齊、梁等南北朝時各家刑典,取其可用之處,廢除了前世的梟首、鞭笞等酷刑,把刑訊時慣用的大棒、毒杖、車輻壓踝等酷刑全部革除,並規定民有冤屈,縣不受理時,可依次上訴郡、州、省,仍不理者,可直接向刑部申訴。《開皇律》無論從內容到形式,比歷代任何律令都顯得格外開明,是一部劃時代的古代刑典,為後世立法奠定了規範格式。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評價道:“今之律,其大略皆隋裴政之所也”,足見其影響深遠。
隋朝文林郎裴世清,是個九品小官,正史甚至沒有給他立傳,但他卻是在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代表國家,率領訪日友好使團出訪日本的外交大臣。隋大業三年(607年),日本國派遣使者小野妹子訪隋,次年3月到達長安。裴世清受隋煬帝詔命,率隋朝使團一行13人回訪日本,並晉見了日本天皇,獻上了文物及國書。他攜帶的這份國書在日本的《日本書記》太籍中被保存下來,成為永久的歷史見證,為發展中日睦鄰友好關係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名臣裴矩(547——627年),是供職於周、隋、唐的三朝元老,為政廉謹,頗負清名。他先後任民部侍郎、內史侍郎、尚書左丞、史部尚書等職。隋煬帝時,裴矩受命赴張掖(今甘肅)主管與西域各國開展貿易之事。在與各國商人接觸中,他獲得了有關西域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大量寶貴資料,編撰成《西域圖記》3卷。書中不但以大量的文字介紹了西域44國的國情,還繪製了許多地圖,標出了從敦煌到達地中海的3條大道,其中中道和南道,即為歷史上有名的“絲綢之路”。
唐開國元勛裴寂,在隋末群雄並起、天下大亂之際,高瞻遠矚,順天順人,鼎助李淵起兵晉陽,建立了李唐王朝。
唐宰相裴耀卿(681——743年),致力於整頓漕運,保證了南糧北調的水道暢通,解決了唐王朝沿續了幾十年的關口糧荒問題,開元年間傳為佳話。
一代賢相裴度,更是世代傳頌,名垂青史。在唐代政治家中,裴度的名字完全可以與唐初的名相魏徵等人相提並論。他從青年時代便胸懷壯志,正氣凜然。其一生的最大功績就是竭盡畢生精力去一次次地削平藩鎮割據勢力,特別是在平定淮西藩鎮吳元濟叛亂中,立場堅定,力挽狂瀾,功績卓著,使唐朝又一度取得了統一,出現了“元和中興”的政治局面。淮西之亂平定之後,唐憲宗封裴度為上國柱並晉國公。後來由於奸臣構陷,裴度三起三落,幾度入相,幾度出藩。裴度為相歷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詩文大家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劉禹錫等都曾撰寫詩文頌揚他的功德。他的一些事迹,甚至被編成傳奇小說,在民間廣為流傳。
裴氏家族千餘年來,將相接武,代有偉人,確實是中外歷史上的一大奇觀。所以,在我國的歷史劇中,表現裴家的戲劇就有好幾個,像《游西湖》、《李惠娘》、《裴恆遇仙記》、《白蛇傳》等,演的都是與裴家有關的事。名劇《白蛇傳》里的法海,是唐晚期政治家、書法家裴休的兒子。歷史上的法海,本來是正面人物,可明清小說出世后,法海便成為反面人物了,這也算是一奇。
聞喜裴氏,是聞名天下的中華望族,是名副其實的宰相門第。歷代所修的縣誌、州志、府志、省志中,裴氏名人幾乎佔了鄉賢錄中四分之一強的條目,由此可見其家族英才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千年興旺之族,宰相頻出一望,功在中華盛世,史書猶沁余芳。這樣的望族,這樣的門第,其背後有很深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內涵。穿透千年風雲,穿透歷代名相,我們可以看到裴氏家族是儒家標榜的“修身、治國、平天下”典範。
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兩千餘年來,裴氏家族的興隆與輝煌,引發著人們的深思。
追溯裴氏家族經久興隆的原因,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總結了三條,即聯姻、世襲與自強不息。裴氏家族歷史上共出過駙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蔭襲95人。由聯姻、世襲所結成的封建裙帶關係,這無疑是促成裴氏人物顯露頭角的優越條件,但並不是主要原因。對於公侯將相數以千計的裴氏家族來說,起決定作用的原因在於他們重視教育,自強不息,頑強拼搏。“重教守訓,崇文尚武,德業並舉,廉潔自律”是裴氏家風的主要特徵。裴氏曾有家規,子孫考不中秀才者,不準進入宗祠大門,謹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義”。裴柏村至今仍保留著重視教育的傳統,幾乎家家門樓上都有“耕讀傳家”的大字,初中以下沒有不上學的孩子。改革開放以來,村裡考上大學的有30多人。
天下裴氏之宗族所居——裴柏村
山西省聞喜縣(聞喜。春秋戰國時為古曲沃地,秦為左邑,屬河東郡。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巡幸河南,路經河東左邑桐鄉,聞平南越大捷,進改桐鄉為聞喜。歷代縣城雖有變遷,其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山西聞喜,是著名的宰相之鄉。中國有很多著名的人文之鄉,如浙江紹興是幕府之鄉;四川眉山是才子之鄉;山東曲阜是儒聖之鄉;山西運城是武聖之鄉;湖北英山是將軍之鄉。歷史名謠中有:“山東出將,山西出相”的說法。)禮元鎮裴柏村,距縣城25公里。它以歷史上聲名顯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歷史資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觀,於1995年農曆三月三(1995年4月2日),正式向海內外遊客開放。現存裴氏祠堂、裴氏碑廊、裴氏墓冢等眾多古迹。
裴氏祠堂又稱晉公(晉公裴度,字中立,為唐憲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將入相,爵封晉公。)祠,建於唐貞觀三年(629年),有前殿、後殿、狀元坊、碑廊等,規模宏大,但屢遭兵燹,屢修屢毀。
裴氏碑廊,幾乎是中華精品書刻博物館。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數十通,在史料和書法藝術上均有很高價值。其中的《裴鴻碑》,魏隸合一,書法穩健,鐫刻於北周武帝大和三年(568年),是裴氏現存最早的碑刻。《裴鏡民碑》,由唐初史學家李白葯撰文,書法家殷令名書寫,楷體,既近顏風,又含柳意,端莊凝重,筆力挺拔。《裴光庭神道碑》,張九齡撰文,唐玄宗李隆基書寫,行書,用筆豪放,字體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撰文,清咸豐年間軍機大臣祁雋藻重書。此碑記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吳元濟叛亂的功績,共刻四石,並排聳立,氣勢磅礴,文、書、刻俱佳,被稱為“三絕碑”。此外還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譜序碑17通,為氏族遺物之精華。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歷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裴氏墓冢坐落在裴柏村東五公里風光秀麗的鳳凰垣。當年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現今雖大多平夷、被毀,但仍可觀其概貌,有的墓地還存有石碑。
為了保護裴氏家族文物,發展旅遊業,聞喜縣政府建立裴氏文化旅遊開發區,建設裴氏碑苑、裴晉公祠、裴氏宗祠、中華裴氏文化城等景觀以及商貿區和娛樂服務區。1994年裴晉公三月三古廟會已恢復,許多建設項目已竣工。裴氏碑苑、裴晉公生平業績展、裴氏文化旅遊區微縮景觀、裴氏始祖雕像巨碑以及宰相台、將軍坡等景點,已開始接待遊人。
裴陵裔孫裴蓋,漢水衡都尉、侍中。九世孫敦煌太守裴遵,自雲中從漢光武帝平定隴、蜀,徙居河東郡安邑。漢安帝、漢順帝之際遷徙到聞喜,曾孫裴曄,并州刺史、度遼將軍。子裴茂,字巨光,漢靈帝時歷郡守、尚書,率諸將軍討李傕有功,封陽吉平侯。子四:裴潛、裴徽、裴輯、裴綰。
西晉時傅暢的《裴氏家記》是所知最早的家譜。南朝裴松之撰《裴氏家傳》4卷,裴子野撰《續裴氏家傳》2卷。北朝裴良撰《宗制》10卷,《裴良墓誌》對此有記載,他的兒子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詔表閭為“義門裴氏”。至唐代,裴氏譜牒有《裴若弼家傳》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由於社會動蕩、戰亂等原因,今已失傳。
西眷裴,裴茂之子裴徽的子孫大多在西涼為官,所以號稱西眷
洗馬裴,裴慬從河西返回故鄉河東郡,居住在解縣洗馬川,號洗馬裴
南來吳裴,裴邕過江居於襄陽,其孫裴叔業攜帶家族回到北方,號南來吳裴
中眷裴,裴嗣之子裴奣,居於天地之中的河洛,號中眷
東眷裴,裴茂之子裴輯,子孫大多在東北慕容氏政權為官,號東眷
定著房
裴氏定著五房:一曰西眷裴,二曰洗馬裴,三曰南來吳裴,四曰中眷裴,五曰東眷裴
裴寂,出自西眷裴,唐高祖宰相
裴矩,出自西眷裴,唐高祖宰相
裴炎,出自洗馬裴,唐中宗、武則天宰相
裴居道,出自東眷裴,武則天宰相
裴行本,出自南來吳裴,武則天宰相
裴談,出自洗馬裴,唐中宗宰相
裴光庭,出自中眷裴,唐玄宗宰相
裴耀卿,出自南來吳裴,唐玄宗宰相
裴冕,出自東眷裴,唐代宗宰相
裴遵慶,出自中眷裴,唐代宗宰相
裴,出自東眷裴,唐憲宗宰相
裴度,出自東眷裴,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宰相
裴休,出自東眷裴,唐宣宗宰相
裴坦,出自中眷裴,唐僖宗宰相
裴澈,出自東眷裴,唐僖宗宰相
裴贄,出自中眷裴,唐昭宗宰相
裴樞,出自中眷裴,唐昭宗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