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益

黃帝的六世孫

伯益(約公元前21世紀),一作伯翳、柏益,又稱大費,大業的兒子,嬴姓。

因協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賜姓嬴,並將姚姓之女許配他為妻。夏朝君主夏啟繼位后,沒有忘記伯益之功,大廉就繼承伯益的職位,其兒子就用他的名為姓,封地於秦,大廉就是廉姓的始祖;伯益次子若木被封於徐國,為徐氏始祖。據《元和姓纂》所載,“顓頊孫大廉之後,以王父字為氏,趙有廉頗“,可見伯益為顓頊後裔。帝舜禪位於禹后,伯益被任命為執政官,總理朝政。伯益後來繼續成為夏王啟的卿士,地位只在夏王啟一人以下。伯益與夏王啟皆是黃帝的後裔。

夏啟六年時,病死,享年一百多歲,時夏王朝給予其隆重的祭祀。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伯益(前?-約前1973年),又名伯翳,也稱大費,他是大業的長子、蟜極曾孫(或元孫)、黃帝的六世孫。
因協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賜姓嬴,並將姚姓之女許配他為妻。
直到夏啟六年時,病死,享年一百多歲,時夏王朝給予其隆重的祭祀。伯益與夏王啟皆是黃帝的後裔。
根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之清華簡《厚父》篇,伯益與皋陶在年代上存在重疊。清華簡《厚父》篇中有“啟惟后,帝亦弗恐啟之經德少,命咎繇下,為之卿士”。白話文譯文為:“啟即王位,上帝並不擔心啟之義德不足,命皋陶再降而成為啟的大臣”。
另根據戰國楚國上博簡《容成氏》所記“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為後,見咎繇之賢也,而欲以為後。咎繇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遂稱疾不出而死。禹於是乎讓益,啟於是乎攻益自取。”此竹簡內容則與《史記·夏本紀》中關於皋陶早猝的記載相吻合。相關學者認為這是不同文化區域間傳說的分化變異導致的,但皋陶和伯益實為兩個互不相干的人則就有了更大的可能性,並且古代文獻中就有“皋陶作刑”與“伯益作井”的不同記載。

主要成就


助禹治水

伯益最突出的貢獻就是佐禹賓士水土,這點可見於《史記》之《夏本紀》《秦本紀》等。伯益不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過程中還立下了其他功勞。
夏代《山海經》作者伯益
夏代《山海經》作者伯益
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襲的地方,根據當地地勢低洼的特點,教給民眾種植稻穀,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因此,當禹在平定洪水后,帝舜賞賜伯益以皂游(一種黑色旗幟),還將自己家族的女子許配給伯益。此後,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擔任虞官(《尚書·堯典》),掌管山澤,繁育鳥獸。而伯益的後人,包括費昌、仲衍、造父、處父輩以長於訓鳥獸成立於世。
其二,傳說伯益發明了鑿井技術。《經典釋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呂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這大概與其佐禹治水不無關係,畢竟在長期與水土打交道的過程中,是易於發現地下水的秘密的。當代考古發掘證明,我國水井的出現恰當與堯舜時期相差不遠的龍山時代,可知傳說有其根據。鑿井技術的發明有重大的意義,在此技術發明之前人們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濫的威脅。鑿井技術發明后,我國古代北方廣大平原地區逐漸為各氏族充斥,得以開發。
其三,伯益參加賓士洪水,也促進了本氏族的發展。據考證,夏商時期的“其氏”便是伯益之族,且其氏的源起,便是與治水密切相關的。
大禹繼舜之後,伯益又輔佐大禹治理水土、開墾荒地、種植水稻、鑿挖水井。
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樹。他曾告誡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慮事周全。不要違背法則、制度,不要過度遊樂享受,不要違背規律去追求百姓的稱譽,不要違反民意而滿足自己的慾望。治國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廢,謙虛會受到益處,自滿能導致失敗,要選賢任能、除奸去邪。
在處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現出遠見卓識。舜時,三苗族離心離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議,要恩威並舉,德武相濟。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議,撤退軍隊,實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終於歸順。伯益還將跟隨大禹治水時所經歷的地理山川、草木鳥獸、奇風異俗、軼聞趣事記錄下來,成為《山海經》的素材。

著山海經

夏代小說《山海經》是一部被後世稱為奇書的神話故事小說。現代學者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其中有4卷為後人增補作品。最初的撰寫人很可能是就是夏代的伯益。
西漢劉歆《山海經表》:“已定《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上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東漢王充《論衡·別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所不至,以所記聞作《山海經》”。東漢趙曄《越王無餘外傳》:“(禹)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里數:使益疏而記之,故名之曰《山海經》”。

政見言論

伯益的主要政見言論可見於《尚書·大禹謨》。伯益提倡德治,提倡帝堯那樣的仁德,認為治國要小心謹慎、忠於職守。強調未雨綢繆,這樣遇到偶發事件時就不會毫無準備失了分寸。要有原則與法度,不能貪圖享樂。不能以違背自然本性為代價,好大喜功,盲目冒進;也不要拂逆萬民的心愿,來屈從強權者的一己之欲。這樣一來,才能撫順四夷。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祖父業父——
祖母女修——
父親大業——
母親女華——
妻子姚氏——
長子大廉——
次子若木——
後裔費昌夏末、若木之後
後裔孟戲、中衍商中期,大廉之後
後裔中潏商末,中衍之後
後裔蜚廉商紂王時,中潏之子
後裔惡來秦國先祖,是蜚廉的兒子
後裔季勝趙國先祖,是蜚廉的兒子

家族世系

(1)盤古(姬古,配太元聖母)→有巢(姬巢,配緇衣氏)→燧人(姬燧,“三皇”之一,配華胥氏)→伏羲(姬羲,“三皇”之一,史稱太昊,尊稱羲皇,配女媧)
→少典(姬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寶,生黃帝)→黃帝(姬元,字:軒轅,五帝之一)→少昊(又名玄囂)→蟜極→業祖→業父(配女修)→大業(配女華)→伯益(又名大費,配姚氏)→大廉(長子)
→懷文→文仲→隱→中衍→軒祖(戎胥軒的祖父)→軒父(戎胥軒的父親)→戎胥軒→中潏→蜚廉(一作飛廉)→惡來→女防→旁皋
→太幾(一作太己)→大駱→秦非子(嬴非,秦國首任君主)→秦侯(嬴侯)→秦公伯(嬴伯)→秦仲(嬴仲)→秦庄公(嬴其)→秦襄公(贏開)→秦文公(嬴康)→秦靜公(嬴鼎,未即位)
→秦憲公(贏立)→秦德公(贏嘉)→秦穆公(嬴任好)→秦康公(嬴罃)→秦共公(嬴稻/嬴猳)→秦桓公(嬴榮)→秦景公(嬴石)→秦哀公(贏籍)→秦夷公(嬴擴,未即位)→秦惠公(贏寧)
→秦悼公(贏盤)→秦厲公(贏刺,又稱:秦厲共公)→秦懷公(贏封)→秦昭子(贏昭)→秦靈公(贏肅)→秦獻公(嬴師隰/嬴連)→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駟)
→秦昭襄王/秦昭王(嬴則/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嬴政稱帝時,被追尊為太上皇帝)→秦始皇帝(簡稱:秦始皇,名:嬴政,秦朝建立者,中國首位皇帝)
嬴扶蘇(嬴蘇,史稱:公子扶蘇)→秦三世(嬴子嬰,史稱:秦王子嬰)
(2)盤古(姬古,配太元聖母)→有巢(姬巢,配緇衣氏)→燧人(姬燧,“三皇”之一,配華胥氏)→伏羲(姬羲,“三皇”之一,史稱太昊,尊稱羲皇,配女媧)
→少典(姬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寶,生黃帝)→黃帝(姬元,字:軒轅,五帝之一)→少昊(又名玄囂)→蟜極→業祖→業父(配女修)→大業(配女華)→伯益(又名大費)→大廉(長子)
→懷文→文仲→隱→中衍→軒祖(戎胥軒的祖父)→軒父(戎胥軒的父親)→戎胥軒→中潏→蜚廉(一作飛廉)→→季勝→孟增→衡父
→造父(趙氏)→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帶(趙國始祖)→明祖(公明的祖父)→明父(公明的父親)→公明→趙成子(趙衰)→趙宣子(趙盾)→趙莊子(趙朔)
→趙文子(趙武)→趙景子(趙成)→趙簡子(趙鞅)→趙伯魯→代成君(趙周)→趙獻侯(趙渙)→趙烈侯(趙籍)→趙敬侯(趙章)→趙成侯(趙種)→趙肅侯(趙語)→趙武靈王(趙雍)
→趙惠文王(趙何)→趙孝成王(趙丹)→趙悼襄王(趙偃)→趙幽繆王(趙遷)
(3)盤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 業祖→業父→大業→伯益→若木(伯益次子)→奄延→琛→鑠→費昌(費姓始祖)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墨子·尚賢》:“禹舉益於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