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費縣的結果 展開

費縣

山東省臨沂市下轄縣

費縣隸屬於山東省臨沂市,地處山東省中南部,面積1660.11平方公里、人口85萬,是臨沂的衛星城、後花園、水源地、能源基地以及科教重地,還是臨沂城市規劃區的一部分。費縣歷史悠久,上古為東夷之地,春秋稱費邑,戰國改鄪國,西漢始為費縣,是唐代傑出書法家顏真卿的故里,素稱“聖人化行之邦、賢人鍾毓之地”;近代為沂蒙革命老區,膾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調即誕生於此。

費縣區位優越,東臨蘭山,西接平邑,南依蘭陵,北沿蒙山自西北至東南連蒙陰、沂南,駐地費城東至探沂等工業重鎮與市區無縫對接,東城新區及經濟開發區緊鄰臨沂西部新城臨沂北城新區,產業交叉融合,形成商貿物流和工業核心區。費縣交通便利,距連雲港、日照港120公里,距青島港200公里;費縣通用機場東距臨沂機場30公里;京滬高速公路日蘭高速公路、327國道、新石鐵路及魯南高鐵等聯通全國,是臨沂西進通道。

費縣環境優美,北望蒙山,松柏蒼翠,奇石縱橫;南為丘陵,許家崖水庫坐落其中,溫涼河經此注入祊河,與發源於費縣的涑河并行穿過臨沂,最終匯入沂河。費縣能源豐富,坐擁國電費縣電廠、沂蒙抽水蓄能電站、臨沂西部熱力中心等能源基地,是臨沂發展運行的能量核心。

費縣科教發達,駐地費城建有臨沂大學和青島理工大學(臨沂)兩所高等院校,為臨沂市科教重地。費縣是世界長壽之鄉、中國奇石之都、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山東省最佳投資城市、山東省最佳生態旅遊城市、省級文明城市。

2021年,臨沂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為798403人。

歷史沿革


費縣歷史悠久。上冶鎮翟家村、朱田鎮興富庄等大汶口文化遺址和新橋鎮西西蔣村、方城鎮古城裡村等龍山文化遺址的發現和發掘,證明至遲在公元前4000年前,即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即有先民在此活動。
上古時期,費縣為東夷部落首領少皞近畿之地。
魯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鄪邑成為魯國上卿季友的私邑(又叫采邑)。魯元公二年(公元前427年)以後,季友後裔季孫氏據鄪邑自立為鄪國。
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前後,鄪國又被楚國吞併。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為秦國所滅。兩年後,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秦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費地屬薛郡。
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韓信被封為楚王,費地屬楚國。劉邦統一天下,分封諸侯,設立郡縣,費地始為費縣。
王莽新朝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全國郡縣更名,費縣改為順從縣。
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費城改隸兗州刺史部泰山郡,為侯國,屬泰山郡十二城之一。
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費城又改隸徐州琅琊國。
永嘉之亂(時在公元311年)以後不久,西晉滅亡,淮水以北地區先後被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佔據,歷時約120年。費縣隸琅琊郡。
東晉政權建立后,晉元帝司馬睿為了安置隨其南遷的原琅琊國士族和流民,於大興三年(公元320年)在江乘縣(今屬南京市)境內僑置懷德縣,屬丹陽郡
咸和“土斷”(時在公元326—334年)后,懷德縣更名為費縣,有實土,屬南徐州琅琊郡。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廢置。
唐平隋亂,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重建費縣,屬河南道沂州(琅琊郡)。
元朝在地方設行中書省,今山東地區直屬中書省,稱腹里。費縣屬腹里山東益都路沂州。
明代,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沂州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寧府。五年,改隸濟南府。七年,屬青州府。十八年,屬兗州府。費縣均屬沂州。
清朝初年,費縣仍屬兗州府沂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沂州由散州改為直隸州。十二年,沂州升府,費縣屬沂州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設道。費縣屬山東省岱南道,次年改屬濟寧道。十四年(1925年)改屬山東省琅琊道。十七年(1928年)廢道,費縣直屬山東省政府。二十五年(1936年)設督察專員公署,費縣屬山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7年11月,在尚岩鄉溝西村(今屬蘭陵縣)成立臨郯費嶧四縣邊區聯庄會辦事處。1939年2月改稱臨郯費嶧四縣邊聯辦事處。
1939年7月,在康埠庄(今屬平邑縣)成立費縣辦事處,又稱四區(指一、四、五、六四個區)聯合辦事處。
1940年2月,在大夫寧村(今屬平邑縣)成立費縣抗日民主政府。6月,划滋(陽)臨(沂)公路以北、汶河以西為費北行署,屬魯中行政區;滋臨公路以南的西半路為費南縣,屬魯南行政區。8月,在大馮家樓子(今屬沂南縣)成立臨費沂邊聯縣,屬魯中行政區。
1941年1月,在薛庄成立費東行署。3月,臨郯費嶧四縣邊聯辦事處改稱臨郯費嶧四縣邊區抗日民主政府(以下簡稱四縣邊聯縣)。
1942年5月,費北行署改稱費北縣,屬魯中行署。6月,析費南縣南部和滕縣東部成立費滕邊辦事處,又稱魯南實驗縣。8月,成立臨費辦事處。11月,成立費西辦事處。
1943年1月,成立臨西辦事處。秋,改費東行署為費東縣。10月,撤銷費滕邊辦事處。成立費滕嶧辦事處,又稱費滕嶧縣。11月,撤銷費西辦事處。
1944年1月,撤銷臨費辦事處。成立溫河縣。費南縣改稱費縣。2月,四縣邊聯縣改稱趙鎛縣。臨費沂邊聯縣改稱沂臨邊聯縣。6月,沂臨邊聯縣改稱沂臨縣。8月,臨西辦事處撤銷。費滕嶧縣改為雙山縣。
1945年10月,撤銷沂臨縣,大部併入沂南縣。
1946年1月,費東縣、費北縣合併為蒙山縣。4月,費縣改稱平邑縣。溫河縣改稱費縣,隸屬魯南行政區第一專區。雙山縣改稱麓水縣。
1947年3月,趙鎛縣分為趙鎛、蒼山二縣。10月,成立白彥縣和臨西縣。
1948年1月,費縣改隸魯南行政區第三專區。7月,費縣又改隸魯中南行政區第五專區。10月,臨西縣併入臨沂縣。
1949年7月,費縣隸魯中南行政區台棗專區。
1950年5月,麓水縣、趙鎛縣撤銷,費縣改隸臨沂專區。
1953年8月,白彥縣撤銷。
1953年11月,費縣人民政府改稱費縣人民委員會。
1967年3月,費縣革命委員會取代了費縣人民委員會,隸屬臨沂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7月,費縣革命委員會屬臨沂行署。
1981年5月,費縣革命委員會改稱費縣人民政府。
1994年12月,臨沂行署改設臨沂市,費縣仍隸屬之。
費縣
費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費縣位於山東省中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7°36′—118°18′、北緯35°—35°33′,北依蒙山,與蒙陰縣、沂南縣相連;南靠抱犢崮,與蘭陵縣毗鄰;東與蘭山區接壤;西和平邑縣搭界。東距臨沂市區西界10公里,距連雲港、日照港120公里,距青島港200公里。

地形地貌

地形
費縣地形複雜,北面山峰重疊,西面與南面也為山嶺地環繞,東面為較開闊的平原。全縣海拔均在75米以上,最高點為北部蒙山掛心崛子,海拔1026米,最低點在汪溝鎮與臨沂界的山水口,海拔75.3米,平原海拔一般為75至100米,丘嶺海拔l00—200米,山地海拔在200米以上。費縣屬低山丘陵區,可分為南北兩地形區域。以浚河、祊河為界,以北為低山區,其面積為772.3平方公里,占縣總面積的40.6%;以南為低山丘陵區,其面為1131.72平方公里,占縣總面積的59.4%。兩個區域地形起伏不平,山丘連綿,共有大小山頭1400個。
地勢是北高、中低、西南次高,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特徵是低山地、丘陵地、傾斜的山前平原,海拔由1000米降至300米以上的山地899.55平方公里,佔全總面積的47.25%。海拔由300降至120米以上的丘陵地615.1平方方里,佔32.31%;海拔由120米降至75.3米的傾斜的山前平原為257.3平方公里,佔13.52%,較四周為低;小而淺的窪地為131.8平方公里,佔6.92%。比較高的山地主要在北部,丘陵地主要在南部;只有浚、祊兩河北岸至蒙山前狹長地帶和探沂鎮大部為傾斜的山前平原,縣境內以斷裂地貌為主要構造地貌,平原由沖積、洪積而成。自中生代起,因燕山造山運動影響,特別受第三紀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影響,形成若干斷塊山(又叫塊狀山))和個別斷塊盆地等正負地形。
地貌
費縣地貌特徵是低山地、丘陵地和傾斜的山前平原。地勢南北高,中間低,西部高,東部較低,呈現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的趨勢。費縣多山,共有大小山頭1400個,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兩個,500米以上的山峰有75(例:鮑家莊白皮崮)。大體上分為南北兩條山脈,北條蒙山山脈和南條尼山山脈。

氣候

費縣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由於冬季受蒙古高壓侵襲較多,夏季受大陸熱低壓影響明顯,加之海洋氣候調和,春季常乾旱多風,夏天炎熱多雨,秋天涼爽乾燥,冬天寒冷少雨雪。形成了春旱、夏澇、秋又旱、旱澇不均,無霜較長的氣候特點。
氣溫
費縣年平均氣溫一般在13.1~13.9℃,南部略高於北部,東部和東北部平原偏低,西部山區偏高,年平均氣溫為13.6℃,最高年份為14.2℃(1978年),最低年份為12.4℃(1969年)。平均年變率為0.4℃。年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汛期間的7月和8月,月平均氣溫約30.6℃。2002年7月15日出現的氣溫42.5℃,是建國以來的極值;年最低氣溫常出現在1月份,月平均氣溫約在-6.5℃,極值是1959年的12月21日,出現的氣溫為-18.3℃。寒冷期平均始於11月29日,至2月28日,歷時91天;嚴寒期始日一般即為河流封凍的開始期,終止於2月5日,歷時43天左右;炎熱期開始於7月4日止於7月28日,期長為25天左右。
費縣位於中緯度,受季風帶影響,春季盛行東風和東南風,夏季盛行南風和東南風;秋季多為西風和西南風;冬天多為北風和西北風。多年平均風速為2.7米/秒。全年以4月份風速最大,平均3.5米/秒,6月份最小,為2.1米/秒,年最多風向為東風和東南風,頻率各佔10%。春季風力最大,秋季風力最小,冬半年多西北風,夏半年多東到東南風。
日照
費縣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32.1小時,最多年為2825.2小時(1966年),最少年為2294.7小時(1961年),年水面蒸發量平均為857.9毫米,最多年為2134.6毫米(1973年),最少年為1466.8毫米(1963年)。其中以5月、6月蒸發量最大,月均值分別為281.0毫米和280.3毫米;12月和1月蒸發量最小,月均值分別為53.71毫米和54.0毫米。
霜凍
霜凍通常發生在地面溫度低於O℃的季節,費縣平均初霜凍期為10月26日,終止於4月11日。按80%保證率計算,初霜凍日為10月31日,終霜凍日為4月17日。據縣氣象站觀測統計,年無霜期平均為197天,最長為213天(1969年〉,最短為178天(1962年),80%保證率189天以上。
降雨
費縣單站降雨實測資料最長的是姜庄湖水位雨量站,據1932年到l987年實測資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819.3毫米,以全縣8個水文雨量站為代表站,以1959年至1983年的觀測資料統計(農業區劃計算),多年平均降雨量為850.0毫米(按全國國步系列計算為891.4毫米)。降雨特點不一。
降雨地區的分佈變化大:一般情況,年降雨量變差係數為0.25左右。總的趨勢是西南向北及東北遞減,其變化西南及東北大,中部小、山區大、平原小。而南部為947.1毫米,北部及東北部為837.5毫米,兩者差值為109.6毫米。

水文

費縣河流主要有溫涼河、浚河、祊河、涑河四條,附屬大小支流共123條,總長987.6公里,總流域面積2123.8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為1903.75平方公里,均屬淮河流域
費縣可劃分為祊河、涑河、柳青河、東泇河、西泇河、蒙河六個集水區域,其間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有22條,總長度446.85公里,總流域面積1934.9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在10—3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41條,總長度為298.8公里,總流域面積為657.2平方公里。流域面積低於10平方公里,長度在3.5公里以上河流60條,總長度為250公里。
縣內河流中,屬沂河水系的流域面積1827.4平方公里,費全縣總面積的96%;屬運河水系的流域面積為76.4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據1982年土壤普查,費縣土壤總面積2855625畝,可利用面積為2352018畝,佔總面積的82.4%;耕地面積1213500畝,佔總面積的42.5%;山地1106260畝,占可利用面積的47%;丘陵918645畝,占可利用面積的39.1%,佔耕地面積75.78%;平原264644畝,占可利用面積的11.25%,佔耕地面積的21.81%;澇窪地62469畝,占可利用面積的2.65%,佔耕地面積的5.15%。人均佔有耕地1.66畝。
費縣土地共分為5個等級:一等地75654畝,占可利用面積的3.22%;二等地280945畝,占可利用面積的11.94%;三等地447776畝,占可利用面積的19.04%;四等地56218畝,占可利用面積的2.39%;上述4種土皆為耕地。五等地1491425畝,占可利用面積的63.41%,此類地土質較差,土層較薄,養分貯量低,限制因素多,有中度到重度水土流失現象,常受乾旱威脅。水土流失面積為125352平方公里(據建國初期統計),佔總面積的66%,年均土壤侵蝕總量797.163萬噸,侵蝕模數為4402噸/平方公里,年平均流失土層深3.26毫米,按流失土壤中的養分折算,每年有5420噸氮、1020噸磷、8930噸鉀、12440噸有機質被水沖走。
耕作層平均含有有機質0.78%。全氮含量為0.051%,全磷(P2O2)0.083%,鹼解氮34PPM、速效磷2.8PPM,速效鉀47PPM,按全國土壤養分六級分級標準,速效磷含量屬第六級,有機質、全氮、鹼解氮、速效鉀均屬第五級。全縣缺磷面積1006989畝,佔耕地面積的82.98%;缺氮面積778382畝,佔耕地面積的64.14%;缺鉀面積701906畝,佔耕地面積的57.84%,氮磷比是1:0.08,較1:0.22(純磷)的一般比例關係差距較大。
全縣林地、草場面積較大,土壤種類較多,有機質含量偏低,氮素不足,嚴重缺磷,普遍缺鉀。但如能合理開發利用,改善耕作條件,土地資源潛力很大。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3年,費縣已發現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產三十多種,其中金屬礦產7種,有金、銀、銅、鉛、鋅、鎂、鐵等;非金屬礦產20多種,主要有水泥灰岩、化工灰岩、熔劑白雲岩、冶鎂白雲岩、飾面石材、煤、石膏、重晶石、石英、水晶、瑪瑙、園林石、天景石、金星石、燕子石、木紋石、上水石、焦寶石、黃沙、鑄刑砂以及磚瓦粘土,耐火粘土和水泥配料用頁岩、黃土等。
費縣金屬礦產不多,已發現金屬礦產地1處,金礦點多處,鉛鑄礦點10餘處,銀礦點兩處。金、銅礦產地主要在馬頭崖鄉彭家嵐子及梧桐溝一帶,已探明金儲量800多公斤,銅20多噸。
鉛、鋅礦點主要分佈在劉庄鄉西南部,已發現十餘處,多產於近南北向斷裂帶內,以鉛礦為主,伴生銅、鋅、銀等有用礦物。
石井鄉荊山西麓發現有兩處銀礦點,富礦石中含銀量可達到50克/噸,並伴生有用礦物銅、金等。
非金屬礦產在費縣各鄉鎮都比較富足,若按儲量優勢而論,石灰岩主要分佈在劉庄、馬庄、芍藥山、新莊、許家崖等鄉鎮。上冶鎮以石膏為主;新橋鄉以磚瓦粘土為主;飾面石材主要分佈在朱田、水連峪、梁邱、郝家村等鄉鎮;城北鄉有園林石和鐵礦石;探沂鎮有煤、黃沙和耐火粘土等,各種觀賞石則主要產於費縣南部青石山區;白雲岩在中部鐵道沿線,焦寶石、鑄型砂、石英、水晶多分佈在田莊、馬頭崖、竹園等鄉鎮所在的北部砂石山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初,費縣面積1927.9平方千米,人口90.1萬。轄7鎮18鄉。縣政府駐費城鎮。1996年5月24日,撤銷朱田鄉,設立朱田鎮(魯政函民字[1996]26號)。1996年6月4日,撤銷汪溝鄉、新莊鄉,設立汪溝鎮、新莊鎮(魯政函民字[1996]29號)。
2000年5月19日,撤銷劉庄鄉,設立劉庄鎮;撤銷新橋鄉,設立新橋鎮(魯政函民字[2000]40號)。至此,費縣轄12個鎮、13個鄉。2000年末,費縣由12個鎮、13個鄉調整為12個鎮、6個鄉:費城鎮(員外鄉)、梁邱鎮(郝家村鄉)、探沂鎮(岩坡鄉)、馬庄鎮方城鎮、新莊鎮、汪溝鎮(竹園鄉)、劉庄鎮、新橋鎮、石井鄉、薛庄鎮(馬頭崖鄉)、芍藥山鄉、湖陽鄉、南張庄鄉、大田莊鄉、城北鄉、上冶鎮、朱田鎮(水連峪鄉)。(括弧內為被撤併的鄉鎮,原出處缺1個鄉撤併情況)
2002年末,費縣轄14個鎮、4個鄉:費城鎮、上冶鎮、薛庄鎮、方城鎮、汪溝鎮、探沂鎮、朱田鎮、梁邱鎮、新莊鎮、馬庄鎮、新橋鎮、劉庄鎮、湖陽鎮、石井鎮、大田莊鄉、南張庄鄉、城北鄉、芍藥山鄉。
2003年5月13日,省政府批複同意將費縣汪溝鎮石家莊、東石溝、西石溝、后社、三勝庄、永太庄、任家莊等7個村劃歸臨沂市蘭山區半程鎮管轄。(共有1052個行政村)
2010年,撤銷費城鎮,設立費城街道;撤銷城北鄉,設立城北鎮。調整后,全縣總面積1890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14個鎮、3個鄉:費城街道、上冶鎮、薛庄鎮、方城鎮、汪溝鎮、探沂鎮、朱田鎮、梁邱鎮、新莊鎮、馬庄鎮、新橋鎮、劉庄鎮、湖陽鎮、石井鎮、城北鎮、大田莊鄉、南張庄鄉、芍藥山鄉。縣政府駐費城街道。
2011年,將費縣新橋鎮、方城鎮、汪溝鎮整建制劃歸蘭山區管轄。11月,撤銷城北鎮,併入費城街道;撤銷劉庄鎮,併入探沂鎮;撤銷芍藥山鄉,併入馬庄鎮;將費城街道的岩坡、蔣家村、北疃、肖山、幸福村、南季家疃6個行政村劃歸探沂鎮管轄。調整后,費縣總面積1668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9個鎮、2個鄉:費城街道、上冶鎮、薛庄鎮、探沂鎮、朱田鎮、梁邱鎮、新莊鎮、馬庄鎮、胡陽鎮石井鎮、大田莊鄉、南張庄鄉

區劃詳情

截止2018年,費縣轄1個街道,10個鎮,1個鄉。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371325001000費城街道辦事處
371325101000上冶鎮
371325102000薛庄鎮
371325105000探沂鎮
371325106000朱田鎮
371325107000梁邱鎮
371325108000新莊鎮
371325109000馬庄鎮
371325112000胡陽鎮
371325113000石井鎮
371325115000東蒙鎮
371325200000大田莊鄉

人口民族


據史料記載,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費縣人口僅26731人。當時,清廷曾採取三條措施,安撫人民。一是對民間拖欠的錢糧予以豁免,並賑濟災民;二是號召外流人口回歸,並從外地移民,設官莊(順治年間費縣曾有四十八官莊之說)墾殖荒蕪的土地;三是獎勵生育,凡康熙五十年(1711年)以後出生的人永遠不加賦稅。因此,自順治十八年至康熙五十年(公元1651~1711年)的60年間,費縣人口有了較快發展。從26739人增至44407人,增長了1.62倍。
建國以來,人民生活安定,人口穩定增長,從1949年的41.2萬人增加至1985年的77.85萬人,36年增長了0.95倍。其中,1958年以前,人口發展較快,一度出現了失控現象。
1959年至1961年,由於自然災害以及經濟工作的失誤,致使生育率降低,外流人口增多,人口一度下降。
1962年以後,人口開始回升。
1971年之後,基本上做到了有計劃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長。
2004年,費縣戶籍人口達到93萬人。
2008年,費縣戶籍人口達到100萬。
2011年,費縣戶籍人口82.5萬人(方城鎮,新橋鎮,汪溝鎮人口劃歸蘭山區后)。
2021年,臨沂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為798403人。

經濟


“十二五”時期,緊緊圍繞建設富裕和諧生態費縣總體目標,堅定不移實施“12345”發展戰略,積極構建“353”工作體系,順利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全縣生產總值從2010年的156.6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258.3億元,年均增長1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5.5億元,是2010年的3.3倍;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年均分別增長20.2%、14.2%和10.3%,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居全市前列。
這五年,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比例由2010年的14.5:50.9:34.6調整到12.9:46.4:40.7。新型工業加速發展。重點項目建設紮實推進,恆欣葯業、銀光鈺源、凱米特新型鋁型材加工等一批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大項目先後投產。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783億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64家,完成增加值147億元,實現利稅80.8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1.6倍和2.4倍。稅收過千萬元企業從2010年的9家增加到16家,2015年僅國電費縣電廠、新時代葯業、銀光集團三家稅收過億元企業就實現稅收9.3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5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2.2%。主導產業成長快、前景好,木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全省最大的山坡併網光伏電站熠峰光伏一期工程併網發電。現代農業穩步發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67億元,是“十一五”末的1.3倍。糧食生產實現“十三連增”,畜牧業產值比“十一五”末增長30%,農機化水平達82.6%,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28.2萬畝,建成新港藍莓、柱子山紅丹脆棗等現代農業產業園30處,註冊農民專業合作社1274家、家庭農場327家,獲批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2家,認證“三品一標”產品65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43平方公里,成功實施核桃產業縣項目,新建核桃標準化示範園2萬畝,改造低產園6010畝,馬庄核桃園獲批省級科技示範園。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05億元,是“十一五”末的1.9倍。融合發展文旅壽養產業,建成中華奇石城、沂蒙百草園、大青山黨性教育基地、顏真卿公園等一批重點旅遊項目,天蒙文化旅遊區項目順利推進並成功創建國家5A景區,中華奇石城被評為4A景區;累計接待遊客2537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68.4億元,被評為世界長壽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金星硯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山東旅遊強縣。商貿物流、金融保險、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發展電子商務企業130餘家,引進商業銀行4家、保險證券機構10家。對外經濟貿易逆勢增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各類企業比2010年增加110家;累計完成進出口總額15億美元,比“十一五”末增長1.6倍。
“三引一促”全面發力。主動“走出去、請進來”,圍繞打造“十大經濟板塊”,緊盯產業重點區域、國內外500強企業,“一對一”登門招商、“點對點”對接項目,提高了招商成功率;瞄準科技發展前沿,引進創新團隊和高新技術成果,提高了招商含金量。全縣共引建項目187個,到位資金105.3億元,其中過億元項目57個、過10億元項目4個;投資74億元的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全面開工建設,投資12億元的陽光熱力項目當年建設當年投產。國電二期、抽水蓄能電站二期成功列入省“十三五”規劃,通用航空機場順利通過省政府批複並上報軍方待批。引進高層次專家23人,帶項目、帶資金、帶技術人才63人,碩士以上高學歷人才136人;與高校、科研院所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11項,引進轉化先進科技成果110項。全市首家科技特色支行——臨商銀行費縣開發區科技支行獲得批複。
“二次創業”強力推進。引導企業主動適應新常態,科學制定“二次創業”計劃,實施高點對標,企業發展動力明顯增強。以大氣污染防治為契機,利用環保機制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加快了轉方式調結構步伐。木業產業堅持“以停促拆、以拆促改”,全縣1107台10噸/時及以下燃煤鍋爐全部完成拆除,木業企業大部分實現了清潔能源替代。深入開展“三百工程”,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實施技改項目102項,完成投資56億元,同比增長15%。積極推進品牌戰略,新增山東名牌4個,2家企業通過2A級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驗收。大力實施“1050”工程、“百千萬”工程,鼓勵企業上項目、增投入,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2家。全縣“1050”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2億元、利稅36.3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2.5%和44.9%。
202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08 億元,增長4.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25.6 億元,增長9.2%;稅務部門收入完成40.6億元。

文化


境內有大汶口文化遺址、商代文化遺址等150多處。是唐代軍事家、書法家顏真卿故里、《沂蒙山小調》誕生地、抗戰時期著名的大青山突圍戰紀念地。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有青島理工大學臨沂校區和臨沂大學費縣校區兩所大學。

地方特產

費縣板栗
費縣板栗,以栗果均勻整齊、皮薄易剝、色澤鮮艷、味道甘甜、糯性強等特點,國內外頗負盛名,是山東的名貴土特產。費縣栽培板栗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一種營養豐富的上等食品,被譽為木本糧食,鐵桿莊稼。
沂蒙山黑山羊
沂蒙大鍋全羊,又叫沂蒙全羊湯,屬於魯中沂蒙山區的一道名吃。水用控山泉水,羊是沂蒙黑山羊(以傳統黑山羊為佳),鮮香肉嫩、香味獨特、回味悠長,被譽為沂蒙名菜。
白石屋煎餅
煎餅,是中國傳統食品之一。漢族主食。以山東為盛,起源甚早。將五穀雜糧磨成麵糊,倒入燒熱的鏊子,用煎餅筢子攤平烙制而成。煎餅從原料上看,有小麥煎餅、玉米煎餅、米面煎餅、豆面煎餅、高梁面煎餅,還有地瓜面煎餅。

交通


東距臨沂機場40公里,距日照港、連雲港120公里、青島港200公里,西距京滬高鐵曲阜東站90公里,兗石鐵路經費縣與全國鐵路網相連,京滬高速公路、日蘭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並設有出口。日蘭高速費縣出口距縣城10公里,京滬高速汪溝出口和義堂出口距費縣經濟開發區分別為20公里和15公里。327國道、017省道、文泗公路橫穿東西,沂蒙公路、沂邳公路、興郝公路縱貫南北;實現了縣鄉道路和鄉村道路柏油化。
截至2013年,費縣藍天機動車檢測一處,擁有檢測車間4000餘平方米,辦公大廳6000平方米,停車場1萬平方米。
費縣
費縣

社會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鄉環境更加宜居。全縣城鎮化率達到51.8%,年均提高1.8個百分點,中心城區人口和建成區面積分別達到22.5萬人和29.64平方公里,成功創建國家園林縣城、省級文明縣、省級衛生縣城。縣城品位全面提升。“兩河”治理改造累計投入28.2億元,建設安置樓房6311套,總建築面積105萬平方米,回遷安置基本完成。城市功能不斷完善,改造9條城市道路,建設路東延工程竣工通車,形成“六橫、八縱、一環”主幹路網;投入使用新汽車站,開通公共自行車系統,新建公廁及垃圾中轉站21處,投資1.65億元新建第三水廠,投運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建設完成污水管網20公里,新增綠地24.6公頃,累計投資3億元基本實現城區集中供熱全覆蓋。建立服務、管理、執法三位一體的大城管模式,全省“和諧城管”現場會在我縣召開。鎮域實力整體增強。探沂鎮、上冶鎮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鎮、省級百鎮建設示範鎮,薛庄鎮、朱田鎮分別被確定為山東省歷史文化名鎮、山東最美宜居村鎮;探沂鎮被市裡列為新市鎮,梁邱鎮、薛庄鎮被市裡列為重點鎮。大力實施鄉鎮對標趕超工程,12個鄉鎮(街道)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全部突破1000萬元,其中過億元鄉鎮(街道)2個、過5000萬元2個。農村面貌變化巨大。實施“兩區同建”,開工建設15個重點農村新型社區。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000餘戶,被評為“全省農房建設與危房改造工作先進縣”。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投資1億元打造許家崖鄉村風情休閑區,投資3200萬元實施大田莊鄉15個村連片整治,創建美麗鄉村106個、山東省傳統村落2個,成為首批“全省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縣”和“全省鄉村文明行動示範縣”,全省鄉村文明行動現場會觀摩我縣。投資5.7億元改造垛薛路、田石路等農村公路630公里,建設北尹大橋、柱子大橋等大中橋樑40座;投資3.2億元完成327國道、嵐濟路等國省幹線公路改造工程8個;投資4億元完成小農水重點縣項目、三和水源、許家崖水庫除險加固主體工程建設。
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完成新一輪費縣城市總體規劃(2015-2030)、鄉鎮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編製了東城新區、溫涼河河西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實現縣城控規全覆蓋。加快打造“兩河四岸”水域生態景觀,投資3.2億元實施溫涼河綜合治理,文昌湖公園主體已建設完成;投資1億元實施護城河治理改造,已完成護堤和河道清淤。實施“四供兩排”和城市綠化工程,集中供熱、管道燃氣、公共供水普及率分別達到85%、90%和80%,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為44.5%和38%。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城鎮,抓住探沂鎮被列為新市鎮的機遇,實施擴權強鎮,打造縣域發展副中心,將上冶鎮加工區作為縣經濟開發區北區重點打造;大力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74棟住宅樓2300戶已分房入住,其中新莊鎮、梁邱鎮、朱田鎮、石井鎮等鄉鎮土地增減掛鉤和“兩區同建”項目成效顯著。
公共服務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大幅改善。民生支出年均增長18.7%,占財政支出比重79%以上。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3.8%、14.6%。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完成縣一中、職業中專、費城南關小學遷建和縣二中、實驗小學搬遷改造,新建13所鄉鎮中心幼兒園、95所小學附設幼兒園,招考848名教師充實農村教學一線。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累計建設標準化村衛生室245處,增加病床300張,居民基本醫保覆蓋率保持100%,公辦醫療機構藥品全部實行零差價銷售;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8‰以內,“十二五”末出生人口性別比降至114.2。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成功舉辦五屆廣場文化藝術節、三屆廣場舞大賽、五屆中國(費縣)國際賞石旅遊文化節,費縣故城遺址被列為全國大遺址保護項目。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上調了城鄉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財政補助標準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津貼補貼,連續十一次上調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機關事業單位人均月工資達5500元,是“十一五”末的2.4倍。成立費縣慈善總會,籌集救助資金5600餘萬元對特困家庭實施應急救助,救助群眾1218名。建設經濟適用房606套、公租房2187套、廉租房140套,改造棚戶區8207戶。積極推進民政事業創新發展,成功創建全省“雙擁模範縣”,費縣烈士陵園被批准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中央電視台對我縣退役士兵“兩推”工程、陽光低保等工作作了專題報道。國防大學抗大研究中心第四屆研討會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活動在我縣召開,授予大青山為傳承抗大精神教育基地。毫不放鬆地抓好食品藥品監管,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總體穩定。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統籌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新增城鎮就業9000餘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4萬人。紮實推進社保提標擴面,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每人每月提高到85元,農村低保保障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000元,城市低保保障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農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年4500元、3200元。累計投入近10億元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標準化學校創建率達到100%,成功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評估認定,全省推進“全面改薄”工作現場會在我縣召開。計劃生育工作以服務促管理,全省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現場會在我縣召開,人口計生工作進入全市第一方陣。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減少貧困人口3.14萬人,朱田鎮崔家溝村和梁邱鎮北王莊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納入市“一點兩區”扶貧示範區規劃,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項目在市級驗收中獲得第一名。投資7124萬元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受益群眾14.45萬人,全縣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建成三南尹、姜庄湖橡膠壩。成立費縣博物館,出版發行二輪《費縣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深入推進,被評為省級四德工程示範縣。紮實推進平安費縣建設,深入開展六項秩序集中整治活動,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有了新的提高,平安建設獲得全市第4名的好成績。在全市群眾滿意度測評中,我縣位列全市第7名,提升了6個位次。

旅遊


景區簡介
大青山勝利突圍舊址,位於大青山主峰西麓山凹處的李行溝和梧桐溝,這裡是突圍的主戰場。程克犧牲地,在突圍主戰場李行溝一民房前的空地上,現建有紀念碑一座。
2000年5月11日,中國共青團中央將大青山革命紀念地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蒙山,古稱東蒙,東山。呈西北-東南走向,綿延120餘公里,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有蒙山第二高峰玉柱峰、第三高峰望海樓。被稱為"岱宗之亞"、"神山"。
據中科院測定,蒙山大氣中負離子含量多達220萬個/cm3,氧氣最高濃度達到20.98%,是名符其實的"天然氧吧",具有極高的療養價值,為養生長壽聖地。
塔山森林公園前身為國有塔山林場,於1946年建場,總面積5萬畝。塔山海拔929米,因山峰陡峭如塔故名。塔山眺望,山風呼嘯,松濤陣陣,層巒疊嶂,沂蒙風光盡收眼底。塔山水庫座落在總場西200米處,群山環抱,山青水秀,是遊客垂釣、游泳、划船等項目的水上樂園

代表人物


王忠林,男,漢族,1962年8月生,山東費縣人。曾任山東省棗莊市檢察院副檢察長、黨組成員、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委副書記、副區長、代區長、區長、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委副書記、區長、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委書記、區委黨校校長、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委書記、山東省棗莊市委常委、滕州市委書記、市委黨校校長、山東省聊城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山東省濟南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市委黨校校長、濟南警備區黨委第一書記、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武漢警備區黨委第一書記、湖北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省政府黨組書記、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總指揮、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長。
現任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省政府黨組書記、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總指揮、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長。
王旭光,男,漢族,1965年3月生,山東費縣人,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學位,1985年7月參加工作,199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陝西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大檢察官、省委政法委委員。2021年1月29日當選為陝西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陳士渠,男,漢族,1973年生,山東費縣人,法學博士,三級警監。現任西藏自治區公安廳副廳長、黨委委員(援藏幹部)。

獲得榮譽


費縣是著名的中國板栗之鄉、中國核桃之鄉、中國西瓜之鄉、中國金星硯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經濟林產業示範縣、全國惠農工作先進縣、全省信訪工作先進縣、平安山東建設先進縣、山東省最佳投資城市、省級園林城市和省級衛生縣城、全省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省級文明城市。
2018年9月,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9年12月,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山東省政府通報表彰2019年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進單位,費縣獲得“專項評價先進縣”。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為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20年12月1日,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排名第289名。
2021年4月,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