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關齋會報德記
八關齋會報德記
《八關齋會報德記》全稱《有唐宋州官吏八關齋會報德記》。唐大曆7年刻在八面石幢上。唐武宗時滅佛,毀其五面。唐大中三年由郡守催倬根據拓本將其補全,明嘉靖時加蓋碑亭,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試圖盜取此碑,在當地軍民的努力下將其保住。
唐會昌年間,武宗李炎下詔清除佛寺,石碑隨開元寺而毀。當時,地方官吏因石幢巨大,不便搬動,便將碑文鏨鑿數處,就地埋於土中。唐大中五年(851年),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碑,在前刺史唐氏之家得其模石本,將缺字補齊,重新立起。模石本是摹刻上石的底本還是原石拓本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但原石被鏨鑿數處(而不是鏨成數段),就地埋於土中,存三面而崔倬補刻五面卻是事實。通過石幢八面尺寸可以得到驗證,八面中最寬面51厘米,最窄面46厘米,石幢建立之初八面尺寸應該一致的,崔倬補刻時把有鏨鑿的幾面磨平一些以便補刻字是合乎情理的。另徐珂《清稗類鈔》葉鞠裳論碑之補刻:魯公《八關齋記》,《中州金石記》以為重刻,世無異議。然考記后大中五年宋州刺史崔倬《書顏魯公石幢事》,有雲『三面僅存,委埋於土』。又雲『惜其煙沒,遂命攻治。雖真瞻懸越,貂狗相續,且復瞻仰魯公遺文,昭示於后。』觀其詞意,是原刻尚存三面,倬所補刻者五面耳。《寶刻類編》先題顏真卿撰並書,后題大中五年崔倬補書,良得其實。蓋舊碑再立,重刻者多,補刻者少。余所見唐碑,經後人補刻者,惟此四石而已。
八關齋會報德記
商丘博物館在成立之後即商討“八關齋石幢”修復和重刻事宜。因原石幢被毀嚴重,1988年文物工作隊隊長閆根齊從新鄉博物館借來明拓剪裱本《八關齋會報德記》,由張華亭老師雙鉤一套備用。后因技術、資金和選址等問題一直未能如願。1992年商丘縣人民政府政府決定在原址重刻,由程德卿在張華亭處借得此雙鉤手稿為底本,1993年刻成並立於八關齋景區內。1994年歸還雙鉤手稿,幾年後發現遺失過半。後來張華亭老師將其殘稿送與痴迷“八關齋”研究的毛曉寶先生收藏和研究,現藏商丘聽雨軒。1997年建成碑亭,1997、1999年兩次對院內進行綠化。
1993年商丘政府在原址重刻石幢 碑文內容史書有載,唐朝節度使史思明有位部將叫田神功,“安史之亂”發生時,隨叛將南德信、劉從諫圍攻商丘。田神功卻殺了南德信,趕走劉從諫,率將士歸順朝廷,解除睢陽(商丘)之圍。田神功歸順后被封為鴻臚卿,后遷任徐州刺史,淄青節度使。寶應元年,叛軍又攻,田神功再解睢陽之圍。後來,田神功屢受朝中嘉獎,“安史之亂”平息第二年,田神功官拜汴宋節度使,后升為太子太師 信都郡王。
八關齋會報德記
八關齋會報德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