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陸羽的結果 展開

陸羽

唐代茶學家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全唐文》中撰載有《陸羽自傳》。曾編寫過《謔談》三卷。他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為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人物生平


考察茶葉

為紀念陸羽而建的陸羽故園(湖北天門)
為紀念陸羽而建的陸羽故園(湖北天門)
唐中陸羽隨誠州難民北上,遍歷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葉產制資料,並積累了豐富的品泉鑒水的經驗,撰下《水品》一篇,可惜今已失傳。但同代文人張又新在《煎茶水記》里,曾詳細地開列出一張陸羽品評過的江河井泉及雪水等共二十品的水單。如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而把揚子江中心的中泠泉(在今鎮江,又稱南泠泉)列為第七品。

鴻漸於陸

陸羽來到唐時復州竟陵,就是現在的湖北天門,可竟陵這個地方留給陸羽的只是難以言說的辛酸。你只要翻開陸羽寫的自傳——《陸文學自傳》,就能迎面聞到這一濃郁的傷感氣息。他寫道:“(陸羽)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雖然用語詼諧,但其實也屬事出無奈。貌丑和結巴也就罷了,可“不知何許人也”一句,實在讓人無限同情。
陸羽是一個棄嬰,《唐國史補》、《新唐書》和《唐才子傳》里,對此都毫不隱諱。公元733年深秋的一個清晨,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路過西郊一座小石橋,忽聞橋下群雁哀鳴之聲,走近一看,只見一群大雁正用翅膀護衛著一個男嬰,男嬰讓嚴霜凍得瑟瑟發抖,智積把他抱回寺中收養。這座石橋後來就被人們稱為“古雁橋”,附近的街道稱“雁叫街”,遺跡至今猶在。
積公是唐朝著名高僧,而附近的寺西村裡那時正卜居著一位飽學儒士李公。李公曾為幕府官吏,動亂時棄職,在景色秀麗的龍蓋山麓開學館教授村童,與積公感情深厚。積公就請李公夫婦哺育拾得的棄嬰,當時,李氏夫婦的女兒李季蘭剛滿周歲,就依著季蘭的名字取名季疵,視作親生一般。季蘭季疵同一張桌子吃飯,同一塊草甸上玩耍,一晃長到七八歲光景,李公夫婦年事漸高,思鄉之情日篤,一家人千里迢迢返回了故鄉湖州。
季疵回到龍蓋寺,在積公身邊煮茶奉水。積公有意栽培他,煞費苦心地為他占卦取名,以《易》佔得“漸”卦,卦辭上說:“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意思是鴻雁飛於天空,羽翼翩翩,雁陣齊整,四方皆為通途。於是定姓為“陸”,取名“羽”字,以鴻漸為字。積公還煮得一手好茶,讓陸羽自幼學得了藝茶之術。十二歲那年,陸羽終於離開了龍蓋寺。此後,陸羽在當地的戲班子里當過丑角演員,兼做編劇和作曲;受謫守竟陵的名臣李齊物賞識,去火門山鄒老夫子門下受業七年,直到十九歲那年才學成下山。

傳說之三

陸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亂”前後,中國文化史上儒釋道三家并行,南方則儒禪匯流。
陸羽初到江南,結識了時任無錫縣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狀元出身,當世名士,為陸羽的茶事活動提供了許多幫助。但對陸羽茶事活動幫助最大而且情誼最深的還是詩僧皎然。皎然俗姓謝,是南朝謝靈運的十世孫。皎陸相識之後,竟能結為忘年之交,結誼凡四十餘年,直至相繼去世,其情誼經《唐才子傳》的鋪排渲染,為後人所深深欽佩。皎然長年隱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顯要有著廣泛的聯繫,這自然拓展了陸羽的交友範圍和視野思路。陸羽在妙喜寺內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資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幫助下,“結廬苕溪之濱,閉門對書”,開始了《茶經》的寫作。

傳說之四

陳師道在《茶經序》里這樣寫道:“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上自宮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蠻狄,賓祀燕享,預陳於前。山澤以成市,商賈以起家,又有功於人者也。”也就是說,陸羽是天下第一個寫茶書的人,對茶事人事功不可沒。
因為有了一部《茶經》,陸羽從唐代起,就開始被人尊稱為“茶聖”,這可是亘古未有的巨大榮譽。而陸羽為之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難以估量的。
從火門山(天門山)上下來之後,年僅十九歲的少年陸羽便心無旁騖,立志於對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全唐詩里收錄了他著名的《六羨歌》:“不羨黃金盞,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安史之亂”后,陸羽一路考察茶事,輾轉來到江南的舒州(今安慶境內)、湖州,當時年僅二十四歲,從此定居於此,起早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為友,以茶葉為伴,用大量的實地考察資料充實《茶經》的寫作。

不慕榮華

據說,唐代竟陵積公和尚,善於品茶,他不但能鑒別所喝是什麼茶,還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而且還能判斷誰是煮茶人。這種品茶本領,一傳十,十傳百,人們把積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這消息也傳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飲茶,也是個品茶行家,所以宮中錄用了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代宗聽到這個傳聞后,半信半疑,就下旨招來了積公和尚,決定當面試茶。
積公和尚到達宮中,皇帝即命宮中煎茶能手,砌一碗上等茶葉,賜予積公品嘗。積公謝恩後接茶在手,輕輕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沒喝第二口茶。皇上因問何故?積公起身摸摸長須笑答:“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親手所煎。飲慣他煎的茶,再飲別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皇帝聽罷,問陸羽在何處?積公答道:“陸羽酷愛自然,遍游海內名山大川,品評天下名茶美泉,現在何處貧僧也難知曉。”
於是朝中百官連忙派人四處尋找陸羽,不幾天終於在江南的舒州(今安慶境內)的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進宮去。皇帝見陸羽雖說話結巴,其貌不揚,但出言不凡,知識淵博,已有幾分歡喜。於是說明緣由,命他煎茶獻師,陸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採制的好茶,用泉水烹煎后,先獻給皇上。皇帝接過茶碗,輕輕揭開碗蓋,一陣清香迎面撲來,精神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葉淡綠清澈,品嘗之下香醇回甜,連連點頭稱讚好茶。接著就讓陸羽再煎一碗,由宮女送給在御書房的積公和尚品嘗。積公端起茶來,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接著一飲而盡。積公放下茶碗,興沖沖地走出書房,大聲喊道:“鴻漸(陸羽的字)在哪裡?”皇帝吃了一驚:“積公怎麼知道陸羽來了?”積公哈哈大笑道:“我剛才品的茶,只有漸兒才能煎得出來,喝了這茶,當然就知道是漸兒來了。”
代宗十分佩服積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陸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陸羽在宮中供職,培養宮中茶師。但陸羽不羨榮華富貴,不久又回到苕溪,專心撰寫《茶經》去了。

一種說法

陸羽像(湖北天門)
陸羽像(湖北天門)
陸羽以《易》自占,得《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其意為鴻雁飛於天上,四方皆是通途,兩羽翩翩而動,動作整齊有序,可供效法,為吉兆。按此卦義,當時還沒有姓名的陸羽自定姓為“陸”,取名“羽”,又以“鴻漸”為字。這彷彿諭示著:本為凡賤,實為天驕;來自父母,竟如天降。陸羽在黃卷青燈、鐘聲”梵音“中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煮茶等事務。
陸羽像(浙江湖州)
陸羽像(浙江湖州)
雖處佛門凈土,日聞”梵音“,但陸羽並不願皈依佛法,削髮為僧。九歲時,有一次智積禪師要他抄經念佛,陸羽卻問:“釋氏弟子,生無兄弟,死無後嗣。”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家人能稱有孝嗎?”並公然稱:“羽將授孔聖之文。”住持聞言,頗為惱怒,就用繁重的“賤務”懲罰他,迫他悔悟回頭。陸羽被派去“掃寺地,結僧廁,踐泥污牆,負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陸羽並不因此氣餒屈服,求知慾望反而更加強烈。他無紙學字,以竹划牛背為書,偶得張衡《南都賦》,雖並不識其字,卻危坐展卷,念念有詞。積公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曠,又把他禁閉寺中,令芟剪卉莽,還派年長者管束。
眨眼三年,陸羽12歲,覺得寺中日月難度。趁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子里學演戲,作了優伶。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丑角極為成功,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
俗話說,吉人自有天相,陸羽亦不例外。唐天寶五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和抱負,當即贈以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裡學習。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禮部郎中崔國輔貶為竟陵司馬。是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崔與羽相識,兩人常一起出遊,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天寶十五年陸羽為考察茶事,出遊巴山峽川。行前,崔國輔以白驢、烏堼牛及文槐書函相贈。一路之上,他逢山駐馬採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訪,筆不暇錄,錦囊滿獲。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陸羽來到升州(今江蘇南京),寄居棲霞寺,鑽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陽。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陸羽從棲霞山麓來到苕溪(今浙江吳興),隱居山間,閉門著述《茶經》。期間常身披紗巾短褐,腳著蘑鞋,獨行野中,深入農家,採茶覓泉,評茶品水,或誦經吟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遲疑徘徊,每每至日黑興盡,方號泣而歸,時人稱謂今之“楚狂接輿’。

另一種說法

陸羽雕像
陸羽雕像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茗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
據《新唐書》和《唐才子傳》記載,陸羽因其相貌醜陋而成為棄兒,被遺棄於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不知其父母是何許人,后被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在竟陵(湖北天門縣)西門外西湖之濱拾得,並收養。
《陸文學自傳》是陸羽於二十九歲時為自己寫的小傳,可信度較高。他在自傳中寫道:“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又《新唐書·陸羽傳》載,他稍大一些,“以《易》自筮”,佔得“漸”卦,卦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按卦詞由智積禪師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
唐代宗曾詔拜羽為太子文學,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職。

個人成就


茶經

茶經樓(湖北天門)
茶經樓(湖北天門)
陸羽所著《茶經》三卷十章七千餘字,分別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是唐代和唐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是陸羽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取得茶葉生產和製作的第一手資料后,又遍稽群書,廣采博收茶家採制經驗的結晶。《茶經》一問世,即風行天下,為時人學習和珍藏。在《茶經》中,陸羽除全面敘述茶區分佈、茶葉的生長、種植、採摘、製造、品鑒外,有許多名茶首先為他所發現。如浙江長城(今長興縣)的顧渚紫筍茶,經陸羽評為上品,后列為貢茶;義興郡(今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則是陸羽直接推舉入貢的。(義興縣重修茶舍記)載:“御史大夫李棲筠實典是邦,山俗有獻佳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於他境,可以薦於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茶經》共十章,七千餘言,分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茶經
茶經
一之源,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氣候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講當時製作、加工茶葉的工具;三之造,講茶的製作過程;四之器,講煮茶、飲茶器皿;五之煮,講煮茶的過程、技藝;六之飲,講飲茶的方法、茶品鑒賞;七之事,講中國飲茶的歷史;八之出,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產茶盛地,並品評其高下,記載了全國四十餘州產茶情形,對於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個州的產茶之地亦如實注出;九之略,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何種情況省略何種:野外採薪煮茶,火爐、交床等不必講究;臨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缺一則茶廢矣。”
最後,陸羽還主張要把以上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張陳於座隅,茶人們喝著茶,看著圖,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悅,這與端來一瓢一碗,幾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陸羽的《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儉的真實反映。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全唐詩》載有陸羽的一首歌,正體現了他的品質:“不羨黃金,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全唐詩》第308卷007首〖歌〗。附記陸羽另一首詩:“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全唐詩》第308卷008首〖會稽東小山〗。

發現秘密

陸羽之後,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學。
茶就是“人在草木間”。草木如詩,美人如織,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來自草木,因人而獲得獨特價值。確切地說,茶是因為陸羽擺脫自然束縛獲得解放,一舉成為華夏的飲食和精神縮影。
陸羽之前的時代,茶寫作荼,有著葯的屬性。華夏族的鼻祖神農氏終生都在尋找對人有用的植物,神農嘗完百草而成《神農本草》,裡面記載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質,體現了華夏人對自然的簡單認識: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饑,哪些能醫病……神農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很顯然,在這裡荼是類似於靈芝草之類的藥物而已。
《爾雅》中檟,是荼的分類,特指味道比較苦的荼,是感官滋味層面上的直接體驗,那個時候的國人觀念,草木是一體,而不是現代植物學意義上的喬灌木之謂。《詩經》上說,“有女如荼”,說的是顏色層面。當時,人並不日常飲茶,除非真的生病。
陸羽自己所列的其他幾個字“蔎(shè)”、“茗”、“荈(chuǎn)”也只是對荼的進一步分類,賦予時令上的區別。也就是說,在荼時代,荼只是一種可用的藥草而已,這點不會因為它在不同地方與不同季節的稱呼而改變。
而“茶”不一樣。《茶經》開篇就把茶作為主體,陸羽用史家為人作傳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此開始了對茶的全面擬人化定義,陸羽以不容置疑的語氣對茶作了評判辭,涉及到茶的出生地(血統)、形狀(容顏)、稱謂(姓名)、生長環境(成長教育)、習性(性格、品質)等等方面,而茶與人關係,就像茶自身因為生長環境有所區別一樣,需要區別看待。
陸羽說:“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葯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蔘為累,則茶累盡矣。”茶不久從自身的藥物屬性中脫離出來,也從其他類植物中脫離出來。一旦喝了茶,醍醐、甘露之類的上古絕妙飲品都要做出讓步,成為附庸。
要喝到好茶,就要花足夠的心思,茶的時令,造法一旦有所誤差,喝起來不僅不能提升人的精神,反而會喝出病來,受其累其害,最終失茶。對茶的追求不能南轅北轍,因為茶,需要人賦予它新的生命與價值,為此,人也要有足夠虔誠的態度。
茶的秘密被寫進了三卷十節,不過7000字的《茶經》里,陸羽秉承神農衣缽,凡茶都親歷其境、“親揖而比”、“親灸啜飲”、“嚼味嗅香”,盡顯虔誠姿態,此後,華夏人的喝茶便定格在陸羽的論述里。
在《茶經》後面的幾節里,茶之具,談採茶制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茶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採制方法;茶之器,敘述煮茶、飲茶的器皿,即造茶具二十四事,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茶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陸羽認為水有“三沸”:“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當壺邊緣水珠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茶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茶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佈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淮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南、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茶之略,分析採茶、制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茶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
從茶的實物到器皿,再到水的選擇,各地風俗的呈現,茶的華夏版圖也變得清晰可見,到最後形成的是茶的圖騰與儀式,《茶經》所要表達的意圖也十分明了:人要把自己的精神融合在格物運化之中,只有與自然渾為一體,才能再回到自然。(周重林,《茶的精神》)

社會貢獻

當然是他在茶學或茶業方面對我國和世界文化所作出的偉大貢獻。這一點,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也一直是後人對陸羽研究、介紹的主要方面。由於大家對陸羽這些方面的貢獻並不陌生,因此,本文所討論的主要是講他茶學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學術成就。
陸羽之被尊為“茶聖”或茶葉專家,基本上是他逝世以後的事情。在他生前,他雖然以嗜茶、精茶和《茶經》一書就名播社會或已有“茶仙”的戲稱,但在時人中,他還不是以茶人而是以文人出現和受到推崇的。這是因為其時茶葉雖在《茶經》問世以後已形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但時屬初創,其影響和地位,無法和古老的文學相比。其次,《茶經》一書,是撰於陸羽在文壇上已嶄露頭角之後,即陸羽在茶學上的造詣,是在他成為著名的文人達士以後才顯露出來的,是第二位的成就。
陸羽生前和高僧名士為友,在文壇上是活躍和有地位的。但可能他受當時社會上某些名士“不名一行,不滯一方”的思想影響,他對文學和對茶葉的態度也一樣,喜好但不偏一。所以,反映在學問上,他不囿於一業,而是涉獵很廣,博學多能。
陸羽煮茶圖
陸羽煮茶圖
皎然在《蘭亭石橋柱贊》的序文中稱,大曆八年(773)春天,盧幼平奉詔祭會稽山,邀陸羽等同往山陰(今浙江紹興),發現古卧石一塊,經陸羽鑒定,系“晉永和中蘭亭廢橋柱”。為什麼請陸羽鑒定,陸羽為什麼有這麼多知識?皎然說得很清楚:“生(陸羽)好古者,與吾同志。”再如我們稱陸羽是一位地理學家,細分,他還可以說是一位研究山水和編寫地方志專家。如獨孤及刺常州時,無錫縣令為整修惠山名勝,“有客竟陵羽,多識名山大川”,還特意請了陸羽當“顧問”。說明陸羽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對地理尤其是對山水是有研究的。陸羽在流寓浙西期間,為湖州、無錫、蘇州和杭州,曾編寫了《吳興記》《吳興圖經》《慧山記》《虎丘山記》《靈隱天竺二寺記》《武林山記》等多種地誌和山志,說明他對方誌的學問也是很感興趣和極有研究的。

個人作品


詩詞作品

沈長波為茶聖茶仙撰聯:
陸羽六羨西江水,盧仝七碗玉川泉。
《六羨歌》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陸羽[茶聖]
陸羽[茶聖]
《會稽東小山》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
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
《句》
辟疆舊林間,怪石紛相向。
絕澗方險尋,亂岩亦危造。
瀉從千仞石,寄逐九江船。

經典名句

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

軼事典故


陸文學自傳

《陸文學自傳》是陸羽於二十九歲時為自己寫的小傳,可信度較高。他在自傳中寫道:“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又《新唐書·陸羽傳》載,他稍大一些,“以《易》自筮”,佔得“漸”卦,卦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按卦詞由智積禪師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
陸羽同代文人張又新在《煎茶水記》里記下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州刺史李季卿在揚子江畔,遇見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陸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聞說附近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極佳,即令士卒駕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於半路上將一瓶水潑灑過半,偷偷舀了岸邊的江水充兌。陸羽舀嘗一口,立即指出“此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陸羽品嘗后,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陸羽面前,告訴了實情,陸羽的名氣隨後也就越發被傳揚得神乎其神了。

考察淮南茶

陸羽下榻紫陽洞,被這裡的山光水色,泉甘茶香所迷戀,一住就是數年。他平日與崇佛寺、太陽廟、觀音洞等院大師為友,互相唱酬。白天賞茶、採茶、晚間談詩品茶,探討茶事,著名立說,學識大進。他為了考察淮南茶區,復東出舒州(集賢沐芽)、南下黃州,北上壽州,再回紫陽洞,寫出淮南茶初考草稿,其茶經八之出。淮南茶光州(今信陽市潢川縣)上,義陽(今信陽)、舒州次,壽州、黃州、蘄州下的簡明品定,既依次。

人物爭議


陸羽《茶經》何時開始撰寫?何時成書?沒有明確的文字可稽。一般認為《茶經》完成於公元780年,如果陸羽出生於729年,則《茶經》完成之年正是五十一歲;如果他出生於733年,則是四十七歲。根據《茶經》的豐富內容和凝鍊的文字來看,似非青年時期所能勝任。有人認為《茶經》成書於764年,根據陸羽傳:“上元初,更隱苕溪,閉門著書”,上元年號只有兩年,上元初當指760年,是說開始動筆撰寫,未必在當年就可以完成。據《茶經》“四之器”所說的煮茶風爐,在爐腳上鑄有古文“聖唐滅胡明年鑄”七字。滅胡是指唐王朝平定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的年份,在763年,到第二年也就是764年。因此可推斷《茶經》成書時間是公元764年以後的時期,並根據李季卿“宣慰江南”時,召請常伯熊煮茶,對常很欣賞,又有人推薦陸羽,請陸羽來后,李不以禮相待,使陸羽氣惱,“更著《毀茶論》”。論證《茶經》767年(大曆二年)到768年期間已在社會上流傳開了。如果說《茶經》是成書於764年時陸羽只有31歲(或者27歲),就寫出這樣淵博的《茶經》,殊令人難以相信。實際上陸羽居住苕溪之後,住處時常變動,又時常外出,並非閉門著書(應以對著為是)。這可從皎然、皇甫冉和李冶等人贈詩中看出。陸羽外出從事研究茶葉的時間很多,遍遊了江蘇蘇州、無錫、南京、丹陽、宜興和浙江的長興、杭州和紹興嵊縣等地,以後又到江西上饒。對茶葉採制、飲用和茶事深入研究和實踐,因而積累了豐富的茶事知識。更重要是在湖州時,得到顏真卿的支持,皎然的幫助,才有大量的文獻可以參考,《茶經》才能寫成。李季卿宣慰江南時,召嗜好茶葉的陸羽煮茶或根據陸羽對宜興貢茶的推薦:“……野人陸羽以為茶香甘冠於他境,或薦於上。棲筠(李棲筠常州刺史)從之,始進萬兩。”便認為陸羽已成為茶事權威。沒有《茶經》的出世,難成為社會權威。這樣推斷還是不夠全面的,因為陸羽擅長煮茶、品茶名聞各地也可成為一個權威人士,不必一定要著書,才可以成為專家。
據《茶葉全書》:“陸羽晚年處境甚佳,為唐皇所器重。以後為了尋求生活的玄奧,至七七五年成為一隱士,五年後即出《茶經》一書,八O四年逝世”。陸羽過江后的十年間,大都居無定所,周遊各處,過著流浪的生活。據上饒《地方志》陸羽寓信城(現上饒)北三里,自號東崗子。性嗜茶,環居多植茶,因號茶山,茶山寺在城北隅,一名廣教寺,有陸羽泉。又據府志記述:“府城北茶山寺唐陸羽曾寓其地,即山種茶,有泉品為天下第四泉。其水似井傍山,色白味甘,是為乳泉,土色赤,又名胭脂井,長汀黎士宏改為陸羽泉”。江西婺源茶校劉隆祥,婺源茶廠王鍾音和上饒農業局同人考證,認為陸羽761年以後由苕溪(今浙江吳興)遷移到上饒來建寺定居種茶,照茶樹生長后採收加工所需時間,當在五年以上。然而認為《茶經》是在上饒時期茶山寺完成的,這根據也是不足的。陸羽在765年以後,較長期地居住吳興抒山妙喜寺與皎然成為忘年之交。並為湖州刺史顏真卿(709—785年,唐室大臣,書法家,先任殿中侍御史,後任湖州刺史,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所器重,推薦給唐王朝,任陸為太常寺太祝,這是很合情理的。顏魯公並為陸羽在吳興杼山修築一座“三癸亭”。
《名勝志》載“三癸亭,在杼山,魯公為陸鴻漸建。”其時為唐大曆八年癸丑歲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落成。

後世紀念


故居

文學泉(湖北天門)
文學泉(湖北天門)
陸羽,出生於天門,生活在唐朝時期,天門至今還有不少與陸羽有關的遺跡。現天門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橋”,傳說是當年大雁庇護陸羽的地方。鎮北門有一座“三眼井”,曾是陸羽煮茶取水處。井台旁邊有一塊後人立的石碑“唐處士陸鴻漸小像碑”,碑上刻著陸羽坐著品茶的情景,頗有韻味。陸羽亭建於清朝,后毀於兵燹。解放后重建為雙層木質結構,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十分令人流連陶醉。位於競陵西湖之濱的陸羽紀念館,包括陸羽故居、紀念陸羽的古迹、陸羽茶事活動等建築群,遊覽該館,可以獲得陸羽事迹和傳說的許多信息。
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能和抱負,當即贈與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裡學習。后與一好友(崔國輔)常一起出遊,品茶鑒水,談詩論文。
唐肅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陸羽來到升洲(今南京)鑽研茶事。唐上元年(公元760年)隱居山間,闔門著述《茶經》。

湖州墓地

浙江二級地區:湖州市遺跡遺址。

公園

陸羽故園(湖北天門)
陸羽故園(湖北天門)
陸羽故園位於湖北天門中心城區的陸羽出生地西湖,建於1995年,以茶聖陸羽命名,以原西湖為依託,以陸羽在竟陵的生活軌跡為經,以陸羽紛繁多彩的紀念名勝為瑋,打造一個陸羽文化群落,供本市百萬人民和中外遊客遊覽參觀和休息娛樂。佔地面積約45公頃,其中三分之二面積為水面,約30公頃。一眼望去,只見湖水茫茫,碧波晶粼,湖光水色,風韻自然。湖中小道縱橫交錯,道旁垂柳婀娜,修竹婆裟,到處是鮮艷的夾竹桃,滿地是盛開的鮮花。入夏,岸柳如煙,波紋如綾,荷似霓裳,蓮若翡翠,真可稱滿湖綠荷翻浪,枝枝玉蓮生輝。
陸羽故園
陸羽故園
陸羽公園建築以門側建築群、陸羽紀念館和原《天門縣誌》記載的西湖十景為主,除已建成的古雁橋、西塔寺、新開三舍、陸羽茶樓、涵碧堂外、其餘桑薴蘆、鴻門樓、東崗草堂、鴛鴦池、陸子亭等景點也將陸續建於湖濱或湖中島濱,以江南水鄉民居青瓦粉牆的地方色彩為主調,使之有機地聯繫起來,建成一個以陸羽公園為基地的紀念陸羽的名勝古迹保護區。

紀念館

陸羽紀念館
陸羽紀念館
陸羽紀念館位於天門市竟陵城區西湖之濱,是為紀念1260多年前的“茶聖”陸羽而興建的,是一座以歷史文化名人陸羽生平業績為主題內容的具有古典園林特色的紀念博物館,2009年被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館址在陸羽故里——西塔寺原址重建.佔地面積9.900平方米。

毛尖

陸羽下榻紫陽洞,被這裡的山光水色,泉甘茶香所迷戀,一住就是數年。他平日與崇佛寺、太陽廟、觀音洞等院大師為友,互相唱酬。白天賞茶、採茶、晚間談詩品茶,探討茶事,著名立說,學識大進。他為了考察淮南茶區,復東出舒州(集賢沐芽)、南下黃州,北上壽州,再回紫陽洞,寫出淮南茶初考草稿,其茶經八之出。淮南茶光州上,義陽、舒州次,壽州、黃州、蘄州下的簡明品定,既依次。
陸羽走後,山民為了紀念他對淮南茶的貢獻,在紫陽洞中,也增設了他的神位。定清明節為敬茶神節。民俗至今保留有:“清明采新茶,試新火”的雅事。
淮南茶光州上,義陽、舒州次。
光州,信陽市潢川縣古稱。古時包括今信陽市的潢川、固始、光山、商城等縣。
義陽,信陽的古稱。轄今信陽的浉河區平橋區南陽新野桐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