罍
古代一種盛酒的容器
罍,漢語三級字,讀作罍(léi),⒈ 古代一種盛酒的容器。小口,廣肩,深腹,圈足,有蓋,多用青銅或陶製成。⒉ 盥洗用的器皿。<名> 盛酒或水的器具。
●罍
léi ㄌㄟˊ
● ● 古代一種盛酒的容器。小口,廣肩,深腹,圈足,有蓋,多用青銅或陶製成。
● ● 盥洗用的器皿。
◎罍 léi
〈名〉
● ● 酒樽,也可用來盛水。同“櫑 ” [a wooden drinking vessel]
我姑酌彼金罍。——《詩·周南·卷耳》
皆有罍。——《周禮·春官·司尊彝》
山罍,夏后氏之尊也。——《禮記·明堂位》。疏:“罍,猶雲雷也,畫有山雲之形也。
● ● 又如:罍洗(大杯,大樽);
〔古文〕《廣韻》魯回切《集韻》《韻會》《正韻》盧回切,音雷。《說文》櫑或從缶作罍。龜目酒尊,刻木作雲雷象,象施不窮也。《詩·周南》我姑酌彼金罍。《釋文》罍,酒尊也。韓詩云:天子以玉飾,諸侯大夫皆以黃金飾,士以梓。《周禮·春官·司尊彝》皆有罍,諸臣之所酢也。《疏》屍酢賔長,卽用罍尊。《爾雅·釋器》彝卣罍器也。小罍謂之坎。《注》罍,形似壺,大者受一斛。《疏》罍者,尊之大者也。雖尊飾異,皆得畫雲雷之形,以其雲罍取於雲雷故也。
又《周禮·春官·鬯人》凡祭祀社壝,用大罍。《注》大罍,瓦罍。
又《禮·明堂位》山罍,夏后氏之尊。《注》山罍,亦刻而畫之,為山雲之形。
又《集韻》倫追切,音纍。義同。
《詩經·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古文中與篚連用,指代祭祀。造型有圓形、方形兩種。圓形罍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部兩側有兩耳或四耳,耳作環形或獸首形;下腹部一側有穿鼻。方形罍多為小口,
罍
罍有泥質灰陶、白陶、印紋硬陶、原始青瓷及瓷製品,商、周至兩漢時期的遊行器。陶製品以小口短頸,圓肩,深腹圓鼓,平底形為常見。商代後期至西周前期器物肩部有雙鼻,西周後期多無鼻。原始瓷製品在商代以斂口中,深腹圓底為常見,在西周則以低領折肩或帶器鼻、圈足為常見。
根據目前的資料考證,罍是從商代晚期出現,流行於西周和春秋。《詩經》中經常提到罍,在《詩·周南·卷耳》中有這樣的記載:“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銅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姑且斟滿那酒罍”。罍的鑄造時期,正是周人逐漸擺脫殷商神秘繁縟的美術傳統,形成莊重素雅的自身風格的歷史階段。從器型上來看,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漸變為矮粗形,肩部豐滿,同時通過加寬沿部和圈足,使全器達到了一個比商罍更加穩定的造型。在紋飾方面,浮雕都比較低,沒有商代器物上的那些聳出器表的銳角巨目;器物多處以夔龍、蟠龍和獸面作為裝飾,但變形非常厲害,除目紋外其他細節都蛻化了,成為一種裝飾意味很強的圖案。
早在西漢時期,罍已成為王公貴胄們競相爭奪的藏品。據《史記·梁孝王世家》記載,漢文帝和竇后的兒子梁孝王劉武是當時有名的古物收藏家,在他的眾多藏品中有一件罍,被其視為至寶。劉武臨死前立下遺囑“善保罍樽,無得以與人”,就是說千萬不要把罍給外人。後來劉武的孫子劉襄繼位,史稱梁平王。他的王后姓任,史載此人驕橫跋扈、貪得無厭,得知府庫中有一件罍,便向梁王劉襄索要。劉襄寵溺任王后,便置祖訓於不顧,也不聽其祖母勸告,強行將罍取出,送給任王后,這件事在梁王府里鬧得沸沸揚揚。後有人將梁王與其祖母爭罍之事告於朝廷,漢武帝與群臣商議后認為梁王極為不孝,理應懲處,於是下令將梁國削去八座城池,並將禍端任王后斬首於市。
這件因罍而起的血腥事件史稱“梁王爭罍”。兩千年後,此事引起了清代藏家吳雲的極大興趣。據說吳雲幼時在學堂讀到此處,判斷事件中的罍乃“三代(夏商周)以上法物”,並嘆息史家沒有談及其特徵和鑄造年代,甚是遺憾,一席話把私塾先生嚇了一跳。梁王之罍是不是“皿方罍”,沒人知道,但從此事件可以看出罍對古人有著極強的吸引力。
1.戰國獸耳罍(圖)
此件獸耳罍(音léi),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青銅酒器,1933年在安徽省壽縣楚王墓中出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銜環動蕩,造型奇異,風格清新,完好無損,是一件戰國時期少見的青銅藝術品,現珍藏於安徽省博物館。
酒,在人類文化歷史中源遠流長,傳說我們祖先發現五穀可食用時,就以其釀成酒醪飲用。據考古發現,早在夏朝以前,酒器業已廣泛存在。酒在古代不僅僅是一種飲料,還是禮儀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因此,隨著禮制的形成與發展,酒器便成為禮器的組成部分。我國古代酒器異常複雜,有著不同的命名、形制、功能與組合,如銅器中的爵、斝(音甲)、觚(音孤)、角、尊、罍等都是酒器,各有不同的用途。
《詩經·卷耳》中有“我姑酌彼金罍”句,說明罍是古代盛酒用的,金罍即青銅罍。又《禮儀·少牢饋食禮》載:“司空設罍水於東,有枓。”可見罍又有盛水的用途。罍的造型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多為商代製造,特徵是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在商後期和西周流行,多為大腹、圈足和兩耳。商、周罍都是造型複雜、紋飾繁縟、形象兇惡神秘的。舊書上有說:“春秋以後就未見罍了。”此說今天看來有些偏頗,安徽這不是又出現了戰國的罍嗎?當然,它在全國確是非常少見的。
戰國獸耳罍
該罍為圓口、直頸、廣肩、鼓腹、圈足,高30厘米,口徑23.5厘米,腹圍124厘米,足徑22.5厘米,重9.6公斤,兩側有對稱獸耳銜環,腹部飾模印羽紋(有稱雲紋),罍體較矮胖,是一件大型盛酒器,在造型結構和花紋裝飾上,大膽地改變了昔日複雜形體與面目兇惡的紋樣,而成為端莊大方、紋飾簡潔和風格清新的具有東南文化特徵的青銅藝術品。戰國青銅罍,經歷兩千多年歷史,仍完好無損,對研究酒器的演變和探討傳統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2.淊御史罍
高33.3cm,寬36cm,重9.9kg。
此罍平沿,斜肩,肩上有獸首銜環雙耳,腹斜收。頸飾竊曲紋,肩飾渦紋間變體夔龍紋,腹飾蕉葉對夔紋。
罍口內有銘文5行19字:
淊御史作
尊罍。其
萬年無
疆,子子孫孫
永寶用享。
記淊地的御史自做此罍,祈望萬壽無疆,子孫後代永寶用此罍。
相關【字】古詩
水簾洞(選自第一回)
翠蘚堆藍,白雲浮玉,光搖片片煙霞。虛窗靜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龍珠倚掛,縈迴滿地奇葩。鍋灶傍崖存火跡,樽【罍】靠案見餚渣。石座石床真可愛,石盆石碗更堪誇。又見那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梅花。幾樹青松常帶雨,渾然象個人家。
亞丑罍 銅罍,為大型盛酒器。《爾雅·釋器》註:“罍形似壺,大者受一斛。”罍的器形,始見於商代晚期。罍的數量並不太多,分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一般在一側的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鈕。罍流行於商末至西周,絕於戰國晚期。
這件銅罍,通高42厘米,口徑13.4厘米,帶蓋直口,直頸,圓肩,深腹,腹下斂,矮圈足。肩部兩獸首環耳,腹下方一側置一獸首鼻鈕。器身最大徑在肩腹交接處,腹壁自此向下斜收成底。通體細雷紋作地,肩飾夔紋,上腹飾渦紋間四瓣目紋,下腹飾垂葉紋。蓋隆起上有瓜棱形鈕,飾三角紋、渦紋間四瓣目紋。蓋內及口內同銘,釋為“亞丑(丑)”,所以稱此器為“亞丑罍”。此器保存完好,表面潤滑光亮,花紋繁縟、細密。造型優美,在中原地區很少見,實為“亞丑”器群中之精品。
歷年來研究者對“亞丑”銘文銅器多有推論:有以“亞丑”銘文為代表的一類青銅禮器乃夏民族的遺族,以“亞丑”為徽號的一支,歷夏、商至周,散居益都一帶,其族即夏禹王室後裔一說。又有所謂“亞丑”銘文,乃古史中有夏斟灌、斟尋二國中斟灌一國的徽號一說,從而論及,益都蘇埠屯“亞丑”墓地為斟灌氏的墓地。還有一種推測,今山東益都發現“亞丑”銘文,是商末諸侯薄姑氏的徽號,今山東益都一帶乃殷末周初時期薄姑國的舊地所在等等。其說不一,尚待考古資料驗證。
罍罌、罇罍、罍篚、罍觚、樽罍、山罍、罍尊、罍觴、玉罍、罍樽
瓶罄罍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