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河區

河南省信陽市轄區

浉河區,1998年8月設立,因浉河貫境而過而得名,浉河區西周時屬申國,故也稱“申城”。隸屬河南省信陽市,位於河南省南部,地處淮河上游、大別山北麓,因古老、美麗的浉河穿城而過而得名,是信陽市的主城區、老城區,也是信陽市的文化、商貿和金融中心,豫南老工業基地,被稱為河南省的南大門。

浉河區東部與北部與羅山縣平橋區近鄰,南與湖北廣水市、大悟縣接壤,西接湖北省隨州市。全區國土總面積1783平方公里,下轄10個街道、9個鄉鎮,總人口66.76萬人(2017年)。

浉河區是中國名茶信陽毛尖的原產地和主產區,境內著名的“五雲兩潭一寨”是信陽毛尖的馳名產地。有國家級景區雞公山、“豫南明珠”南灣湖等旅遊勝地。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2020年6月,浉河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18年,浉河區地區生產總值3140868萬元,同比增長7.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5868萬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1098198萬元,增長3.0%;第三產業增加值1706802萬元,增長12.4%。三次產業結構為10.7:35.0:54.3。

歷史沿革


浉河區1998年8月設立,因浉河貫境而過而得名,浉河區西周時屬申國,故也稱“申城”。
春秋屬楚,秦漢置南陽郡義陽鄉址,三國魏文帝時稱仁順城,後為義陽縣治;晉初,為義陽縣治,晉惠帝時,義陽郡縣同城;南北朝時僑置司州,又稱“申州”。領義陽、隨陽、安陸、汝南4郡20縣,為州治、義陽郡、縣治所。隋朝時改申州為義州,后定名為義陽郡,州、郡、縣同治;唐武德4年改義陽為申州,天寶元年復稱義陽郡、后又更名為申州,為州、義陽郡、縣治;五代時仍為申州、義陽縣治。
浉河區在信陽市的位置
浉河區在信陽市的位置
宋初為義陽軍治、義陽縣治。宋太宗時改義陽為信陽,為信陽軍治、信陽縣治;元時曾為信陽府治(后降為州)、信陽縣治;明代初為州治,后降為縣治,明成化年間復為州治;清沿明制,為信陽州治、不領縣。康熙年間置分巡南汝光淅兵備道於此,光緒未改南汝光兵備道,領汝寧府、南陽府、光州直隸州,淅川直隸廳
民國2年改信陽州為信陽縣。1948年10月國民黨河南省政府遷至信陽縣城。
1949年4月1日,信陽解放,分信陽縣設信陽市。7月21日,信陽市併入信陽縣,12月28日,市縣又分治,1952年6月10日,信陽市改為信陽鎮,歸信陽縣轄,1953年7月9日,信陽鎮改為省轄鎮,同年11月16日復稱信陽市。
1960年8月15日,信陽縣撤銷,並歸信陽市。
1961年10月5日,恢複信陽縣建制,市縣隸屬信陽地區行署。
1998年8月,撤銷信陽地區和縣級信陽市、信陽縣,設立地級信陽市和縣級浉河區、平橋區。

地理環境


地形

浉河區呈西南高、東北低的緩傾地形,西部和南部分別是桐柏山和大別山,東部、北部為淮河沖積形成的平原,最高海拔906米,最低海拔54米。
本區西部和南部由桐柏、大別山環抱,地勢依次由西南向東北方向傾斜,最高處四望山海拔906.2米,最低處雙井河寨,海拔不足70米。境內地形複雜,有山地、丘崗、平原。
山地主要分佈在區南、西和西南部,面積約105萬畝,海拔高度500-1000米之間,相對高度300米以上,坡度一般在35度以上,多呈山高坡陡,基石裸露,溝谷深邃,山巒連綿之貌。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由於山體風化強烈,有相當厚的殘積物積堆積物,是發展林業、牧業和立休農業的理想環境。
丘崗主要分佈於山地東北、淮河以南,面積62萬畝,海拔高度一般在200-350米之間,相對高度100米左右,坡度一般在30度以下,浉河區沿山地外圍呈不連續的帶狀分佈。是經濟作物、稻、麥等糧食作物的主產區。
沿河平原主要分佈在淮河、浉河兩岸漫灘上。在區內淮河平原區主要分佈在吳家店、遊河、雙井一帶;浉河平原區主要在城區。地表物質為洪積沖積物,地勢開闊平坦,地層深厚,土壤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宜種多種農作物。

氣候

浉河區
浉河區
浉河區地處淮河以南,屬於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冷暖適中,氣候溫和,光熱充足,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天氣多變的氣候特徵。境內四季平均溫度為15.1℃。春季(3、4、5月)氣溫波動較大,陰雨偏多,季平均氣溫14.8℃,季平均降水292.2毫米;夏季(6、7、8月)天氣炎熱、降水集中,乾旱、暴雨、水澇時有發生,夏季平均氣溫為26.6℃,季平均降水為598.4毫米,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季節。在夏季,若夏季風過強,本地就有可能幹旱少雨,形成伏旱;若夏季風較弱,降水帶會停留在江淮一帶,造成本地降水偏多,暴雨成災。
境內年平均氣溫為15.1℃,年平均地表溫度為16.9℃,土層深10厘米以下的地溫為16.6℃;全區年平均降水量1109.11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352.3毫米,比降水量多243.3毫米;全區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6%,年平均無霜期221天。
浉河區境內平均太陽輻射量為117.72千卡/cm2;年平均日照為2172.9小時,平均日照率為49%;年平均積溫為5490.4℃。
區境風向變化具有規律性,一般夏季為偏南風,冬季為偏北風或北風。
全區氣候災害主要有雨澇、旱災、連陰雨、冰雹、乾熱風暴,其中以雨澇和旱災略為嚴重,平均3—4年一遇。

水文

本區屬淮河流域。淮河從區北邊流過,其支流浉河貫穿區境,區內主要河流有常流水河包括淮河、浉河、杜河、東雙河、譚家河(大浉河)、飛沙河、小浉河、五道河、白沙河、遊河、十三里河等15條,季節性河流包括有石河溝、吳寨河、雙井河、黃灣河、洋河、譚廟河、老官河、五里溝、新申河、青龍河等,其他溝溪50餘條。

地質

區內的地質構造發育以褶皺、斷裂為主。
褶皺主要是南灣複式向斜,位於灣水庫一帶。在區內長約20公里,寬2-3公里。
斷裂
龜山、梅山(安徽)斷裂,分佈於區南灣水庫大壩北側至龜山一帶,走向為290度-295度。傾角為55度-65度,在區內寬幾十米至幾百米不等。
易家灣斷裂,分佈於十三里橋鐵佛寺至易家灣一帶,長約5公里。與龜山斷裂平行分佈。
石堰斷裂和邱家灣斷裂,分佈於區西部。
桐柏-商城斷裂,區內分佈於南灣水庫以西至柳林一帶。
七里棚斷裂,區內分佈於七里棚-東雙河至武勝關一線,寬約100米。
賜兒山斷裂,位於雙井賜兒山至金牛山十里河一線、長約12公里,是平原與山區的分界。
浉河區處於昆崙山與秦嶺褶皺帶東延部位、屬崑崙秦嶺地槽,亦稱秦嶺褶皺系,出露地層多為古老變質岩系,岩漿岩分佈廣泛。
區內歷史上岩漿活動頻繁,既有侵入岩,又有噴出岩。侵入岩主要有變質性基岩(分佈在浉河港一帶)、基性中性侵入岩(分佈有柳林一帶),超基性岩(分佈在南灣、卧虎一帶)、花崗岩(分佈於柳林、李家寨、雞公山一帶)。噴出岩呈等軸狀分佈,比較零星,區內噴出岩多見於琵琶山、譚山包一帶,以火山岩為主。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浉河區國土面積1783平方公里。2007年末耕地總資源29427公頃,常用耕地17997公頃,山林面積約11萬公頃,宜漁水面1.1萬公頃,荒灘、荒水、荒塘面積約3000公頃。合理有效地利用這些土地資源,可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水資源

浉河區水資源總量為14.6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9358萬立方米,人均168.6立方米,含量極為豐富的地區在浉河、淮河平原區。

礦產資源

浉河區探明的礦種31種,已開採的有8種。其中金屬礦以鐵、銅、鉛、鋅、釔等為主,非金屬礦以蛇紋石礦、膨潤土、螢石、大理石、白雲岩、石墨礦、河砂等為主。

生物資源

浉河區
浉河區
浉河區動植物資源豐富。動物資源,已查明的野生動物有260多種。其中野生經濟動物有11科100多種,水生動物中魚類就有50多種,水生飛禽10餘種,兩棲動物近10種,受國家、省重點保護的動物近20種。區內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已查明的有維管束植物185科、746屬近2000種,受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有29種。其中澱粉植物80餘種、油料植物70多種,用材樹木300種,果類植物50餘種,纖維及編織植物100多種,飲料植物10餘種,蔬菜植物70餘種,綠肥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浉河區下轄10個街道、5個鎮、4個鄉。區政府駐湖東街道。
轄區詳情
老城街道民權街道車站街道五里墩街道五星街道
湖東街道南灣街道金牛山街道雙井街道賢山街道,李家寨鎮
吳家店鎮東雙河鎮董家河鎮浉河港鎮,遊河鄉譚家河鄉
柳林鄉十三里橋鄉

人口民族


2016年末,全區年末總人口66.49萬人,常住人口66.65萬人。人口出生率11.89‰;死亡率5.52‰;人口自然增長率6.37‰。城鎮化率達到66.31%,比上年提高1.45個百分點。
截至2018年,浉河區總人口66.89萬人,常住人口67.25萬人。人口出生率9.1%。;死亡率5.42%。人口自然增長率3.68%。城鎮化率69.08%,比2017年提高1.36%。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浉河區常住人口為64.01萬人。

政治


截止2014年4月縣政府領導職務:
區長:邵春傑
區長級幹部:黃永昌
區長級幹部:萬家永
區長級幹部:王萬斌
常務副區長:魏勇
副區長:秦小康

經濟


綜述

2013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203.7億元,同比增長9.7%,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分別高出全省、全市平均水平0.7和0.6個百分點;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7.9億元,同比增長24.2%,其中稅收收入完成6.74億元,同比增長23.4%,稅收收入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85%,收入總量、收入增幅、稅收總量、財政收入質量均居全市第一位,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達到3.9%,較上年提升0.34個百分點,發展的質量持續提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0.5億元,同比增長22%,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09.6億元,同比增長14.2%,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區屬規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7.1億元,同比增長18%,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2%;外貿出口完成3297萬美元,增速位居全市第三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9978元、20051元,扣除物價因素,同比分別增長11.8%和8.5%。
2016年,全區生產總值2632318萬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9332萬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961295萬元,增長8.9%;第三產業增加值1341691萬元,增長9.0%。三次產業結構為12.5:36.5:51.0。
2018年,浉河區地區生產總值3140868萬元,同比增長7.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5868萬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1098198萬元,增長3.0%;第三產業增加值1706802萬元,增長12.4%。三次產業結構為10.7:35.0:54.3。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9035萬元,同比增長9.1%。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2017年上漲1.9%。

第一產業

截止2010年,浉河區茶園總面積已發展到40.5萬畝,通過認證和即將認證的無公害茶園面積有16.5萬畝。全區茶葉常年產量在1500萬公斤左右,年產值達12.7億多元人民幣。浉河區還是全省的板栗、草莓主要生產基地。全區板栗面積達40萬畝,年總產近2600多萬公斤,產值達17914萬元。
2018年,浉河區農林牧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607808萬元,比2017年增長3.4%。農林牧漁服務業21362萬元,增長19.2%。糧食總產量117500噸,增長0.9%。農村用電量7583萬千瓦時,比2017年增長2.1%。農用化肥施用量14897噸,比2017年下降12.6%。

第二產業

浉河區雞公山
浉河區雞公山
截止2010年,浉河區有各類工業企業51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0多家。以同合火車輪、信陽貝恩銀光公司、二紡機為代表的機械製造業,以輔仁(信陽)葯業、和力達(信陽)葯業為代表醫藥業,以華新水泥、雄獅建材為代表的建築業。2009年,全區限額以上工業產值、增加值分別實現56.66億元、16.65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1.1%、22.3%。
2018年,浉河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93365萬元,增長2.4%;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銷率96.4%,比2017年下降0.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8290萬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19.8%。
2018年,浉河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891266萬元,較2017年同期下降3.0%;利稅總額36793萬元,較2017年上升18.2%;利潤總額32175萬元,較上年增長21%。建築業增加值367125萬元,比2017年增長11.1%。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個數85個。

第三產業

浉河區是信陽市的商貿中心。西亞超市、亞興兩大集團鼎立,沃爾瑪、大商、國美等雲集。人民商場、廣州商場、上海商場等幾大商場競相角逐的市場競爭格局,增強了商業的輻射力。在郊鄉,浉河港、董家河的茶葉市場,柳林、東雙河的板栗市場,已成為豫鄂兩省周邊頗具影響力的農副產品集散地。
2003年,全區非公有制經濟年營業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企業已達182家,年營業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的達22家,湧現出西亞超市、信電集團、浪漫實業、廣大水產等一批非公有制骨幹企業群體。截止2004年5月,全區非公有制經濟總量達18699家,從業人員55217人,完成增加值44624萬元。
2018年,浉河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8%。第一產業投資增長36.8%;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5.2%;第三產業投資下降0.8%。
房地產開發投資772873萬元,比2017年下降1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3950萬元,比2017增長10.8%.共有旅行社17家,旅行分社12家,營業部38家,星級賓館2家。全年旅遊投訴解決率為100%。進出口總額28665萬元,實際利用外資4667萬美元,增長3.72%。

文化


地方特產

信陽毛尖、板栗、草莓、南灣魚、香菇、木耳、甲魚、蓮藕、干豇豆。
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峰,屬綠茶類。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主要產地在信陽市浉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和羅山縣。由漢族茶農創製。民國初年,因信陽茶區的五大茶社產出品質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為“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具有“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功效。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台同獲金質獎,1990年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2017年,信陽毛尖在中國茶葉區域品牌價值評比中以59.91億元位居品牌價值排行榜第二名。
板栗
板栗,其果仁部分營養豐富,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及維生素。有收斂、止瀉、健脾胃、強身、潤膚功效。既是木本糧食樹種、藥用樹種,又是優良的用材樹種。信陽地處暖溫帶、亞熱帶過渡區,土壤深厚肥沃,是板栗的適生區,有悠久板栗栽培歷史。
浉河區坂栗栽培主要分佈在信南山區的李家寨鎮、柳林鄉、東雙河鎮、譚家河鄉等,栽培面積40萬畝,占林業用地總面積的22%,主栽品種為信陽大板栗,占板栗栽培的60%,另有艾思油栗、豫羅紅等品種栽培。年產量2000萬公斤,年產值4000萬元。

交通


浉河區依“三關”(平靖關、武勝關、九里關)之險,扼南北通道,為歷代軍事戰略要地。京廣鐵路、107國道縱貫南北,寧西鐵路、312國道橫穿東西,在區內形成“雙十”字交通骨架,滬陝高速、京珠高速公路和京九鐵路縱掠東側,交通框紐地位突出。

社會


城市建設

2013年,中心城區新增綠化面積11.5萬平方米,新栽喬木1萬餘棵,建成全市綠化觀摩點7處。完成林業生態造林7.8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3.3%,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林業生態建設先進單位。強力推進新七大道工程建設,西段工程建成通車,東段工程全線貫通。正商大道建成通車,春曉路兵站路建設、城區內河治理工程紮實推進,G107線二改一工程、S224線大修工程全面完成。

教育事業

截止2010年,浉河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98所(不含幼兒園),其中:公辦學校187所、民辦學校11所;農村中心學校11所,中心小學26所,村級小學121所。經審批的幼兒園61所。
截至2018年,浉河區共有高中3所,招生3116人,在校學生9641人,畢業學生2380人;初中19所,招生8018人,在校學生22473人,畢業學生6456人;小學255所,招生8390人,在校學生42648人,畢業學生7491人;幼兒園163所,全年在園幼兒21391人。

醫療衛生

截止2010年,浉河區擁有綜合類醫療機構18家。新建了疾病綜合防控中心。2009年,浉河區共申報和實施各類科技項目21個,其中國家級項目5個,省級項目7個。浉河區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全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一類縣,2008年被命名為國家級計生優質服務先進縣區。
截至2018年,浉河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91個,其中:醫院2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81個,衛生院10個,村衛生室166個,診所8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個,婦幼保健院1個,急救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2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12個;病床床位5247張,其中:醫院4487張;衛生技術人員6339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002人,註冊護士2810人。

科學技術

2018年,浉河區3家企業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2家企業通過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共申報和實施市級以上科技項目5項。

文體事業

截至2018年,浉河區共有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美術館1個,劇場1個,影劇院1個。建成38個社區文化活動室,157個文化活動中心,8個鄉鎮文化站,158家農家書屋。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為15萬冊。
2018年,浉河區運動員在參加省級以上各類比賽中共獲獎牌33枚,其中:金牌5枚,銀牌13枚,銅牌15枚。

社會保障

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6226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45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07%。

旅遊


雞公山、南灣湖、大深溝瀑布、白龍潭瀑布、滴水岩、香如故植物園、天倫廣場、龍王寺賢隱寺鄂豫皖革命紀念館、黑龍潭
南灣湖
南灣湖,總面積720公里,其中景區水域面積75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16.3億立方米,各類動植物2000多種。61個島嶼,散落於湖中。森林植被覆蓋率89%。
南灣湖是國家AAAA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中國森林氧吧,省級文明風景區,並先後獲得“中國中部旅遊勝地三十佳”,“中國健康養生休閑度假旅遊最佳目的地”等榮譽稱號。
鄂豫皖革命紀念館
鄂豫皖革命紀念館,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設計以紅色為基調,以“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千”字為建築布局,佔地面積2.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198平方米,館內珍藏革命文物300餘件,歷史照片1000餘幅,集中展示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鄂豫皖蘇區的奮鬥歷程。江澤民同志親自題寫館名。

代表人物


張瑞華,1909—1995年,女,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譚家河鄉人,1926年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葉挺指揮的部隊中工作。同年7月,參加南昌起義。1927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
1937年春,入延安抗大學習,畢業后參與籌辦陝北公學,任黨總支書記,1938年春,任晉察冀省委組織部幹事,省委黨校黨總支書記,參加創建晉察冀抗日民主根據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華北局、中共中央組織部副處長、處長,1956年,當選八大代表,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1995年2月病逝。

獲得榮譽


2019年2月2日,浉河區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20年3月,浉河區入選2020中國慈善公益百佳縣市。
2020年3月,浉河區入選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
2020年6月30日,浉河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12月,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
2021年3月,入選2020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