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羨茶
產自江蘇宜興的茶
陽羨徠茶產於江蘇宜興,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歷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
陽羨茶
宜興是中國久負盛名的古茶區之一,如今這裡已是江蘇省最大的茶葉產區。在宜興山區,青山逶迤,綠帶縈繞,百里茶區生機勃勃,清香四溢,令人心曠神怡,人稱“茶的綠洲”。
陽羨茶
陽羨茶充滿中國一脈相承的茶文化意韻,早已單純超出解渴的範圍,光是從“陽羨雪芽”、“荊溪雲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盛道壽眉”等一系列名茶的命名就可見一種恬然的文化追求。宜興陽羨茶博物館、生態觀光園緊扣茶、茶文化、茶鄉這個核心,安排具有宜興特色的江南茶藝表演及茶文化旅遊路線,得到海內外遊客熱捧。
陽羨茶
陽羨茶
陽羨茶
如今,在宜興竹海的陽羨茶生態觀光園開門迎客的盧仝草堂,則將向人們重現茶仙悠然見南山的恬淡景象。
陽羨茶
宜興的產茶歷史應早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末期。成書於東漢末年的《桐君錄》中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之說。晉陵是今天常州的別稱,而自古以來常州轄區內多產茶的僅有陽羨。由此可以推斷,陽羨出產的茶葉在公元220年的東漢時期就相當有名氣了。
陽羨茶
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設貢茶院生產貢茶。宜興貢茶院有“房屋三十餘間,役工三萬人”,“工匠千餘人”,“歲貢陽羨茶萬兩”。唐朝採制貢茶是一件大事。貢茶開採時太守要親臨開園,徵調萬人突擊採茶,貢茶製成后要張宴賦詩,蔚為盛事。由於唐貢山生產的貢茶是皇室偏愛的珍品,產量不多,極為名貴,故須通過驛道快馬加鞭、日夜兼程急送長安,稱為“急程茶”。唐代詩人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稱:“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充分說明了陽羨茶在當時的至尊地位。宜興西南一山因此而得名“茗嶺”。由於宮廷講究茶事,地方十分重視,茶樹由山嶺野生成為作物栽種,並進而擴展到民間,飲茶之風由此逐漸推開。
據考證,唐人用茶與今人不同。唐人吃的是餅團茶,用茶時,先把餅團茶碾成茶粉,入開水鍋烹煮,湯中加鹽,調成鹹味。皇宮貴族在烹茶時還要加點胡椒粉等調料,增加香味。煮成后舀入碗內,連湯帶茶粉一同吃下,謂之“吃茶”。
與唐朝相比,宋代每年進貢的陽羨茶數量基本沒有減少。陽羨茶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多次到宜興並打算“買田陽羨,種橘養老”的大文豪蘇軾,留下了“雪芽我為求陽羨”的詠茶名句。
陽羨茶
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宜興的茶葉生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茶園面積從建國初期的1萬多畝發展到現階段的7.5萬畝,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均居江蘇省之首。先後創製的“陽羨雪芽”、“荊溪雲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盛道壽眉”等一系列名茶,在歷屆全國“中茶杯”、江蘇省“陸羽杯”等名特茶評比中屢獲殊榮。1989年乾元茶場生產的“陽羨雪芽”、新街茶林場生產的“荊溪雲片”雙雙獲得農業部全國名茶稱號,1990年嶺下茶場生產的“陽羨雪芽”又獲國家商業部全國名茶稱號。之後,名特茶在宜興茶葉產品中逐步形成主導地位。2002年,宜興成為全國首批20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範基地市(縣)之一。2006年茗鼎陽羨雪芽榮獲《陸羽杯》、《陽羨杯》一等獎,2008年茗鼎陽羨雪芽被評為《江蘇省名牌產品》;2009年,茗鼎竹海金茗榮獲第八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一等獎;同年,茗鼎白茶榮獲宜興市名特茶評比(白茶組)特等獎中第一名;第十四屆《陸羽杯》一等獎。
茶,有利於身體健康,已成為中國國飲,居風靡全球的三大無酒精飲料首位,並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之王。隨著人們對飲茶與健康關係的認識不斷深入,世界人均茶葉的消費量將持續增加,茶葉的藥用價值、商品價值、文化價值會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茶葉產品已呈現出市場細分化的趨勢,茶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這是面臨的寶貴機遇,必須緊緊抓住、充分利用,推進茶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陽羨茶、紫砂壺鑄就宜興厚重的茶文化。宜興期望通過這次活動,在傳承茶文化上有新的成效,在推進茶產業發展上有新的進展,進一步做強做大茶產業,真正把茶葉打造成宜興高效農業的品牌,成為宜興現代農業的形象,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陽羨春茶多在穀雨前採制。
它的特點是形美、色鮮、香高、味醇。在焙制時,唐貢山下有泉水“從砂礫湧出,泉色金黃……上貢汲完就枯”,故稱金沙泉。
焙制后的成品茶條形緊直鋒妙,色翠顯毫。沏泡后,湯色清澈,葉底勻整,清香淡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沁人肺腑。
陽羨茶
陽羨茶為歷代名人所稱頌、宮廷皇室所賞識。唐肅宗年間(公元757-761),"茶葉祖師"陸羽飲品"陽羨紫筍茶"后大為讚賞,認為陽羨紫筍茶"芳香冠世產",可以貢給皇帝。唐武宗年間,陽羨貢茶數量達到一萬八千四百斤,第一批紫筍茶限清明前運到長安。隱居宜興茗嶺的唐代詩人盧仝曾作詩道:"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曾在宜興居住的著名詩人杜牧在《題茶山》詩中,也寫下了"山實東南秀,茶稱瑞草魁","泉嫩黃金涌,芽香紫壁裁"的名句。
宜興茶葉生產,已是山區的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茶葉是山區出口創匯的主要產品。全市有地方名茶四隻:陽羨雪芽、荊溪雲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宜興有"茶的綠洲"之稱,宜興茶正以卓越的品質風格,享譽國內外。
古時在金沙泉邊焙制春茶,茶灶成排,灶火不熄,香飄十里,醇郁不散,有“焙茶十里水泉香”之說。明代周高起在《洞山岕茶系》中曾如此評價陽羨茶:淡黃不綠、葉莖淡白而厚,製成梗絕少,入湯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茅香藏味中,空濛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無之外。”
至於“陽羨茶”的始源,據《宜興縣誌》載,飲茶的創始人卻是一位叫潘三的農民,後來被尊之為宜興的“土地神”。宋代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引“重修義興茶舍記”:有一位和尚把陽羨山中產的野茶送給當時的常州太守李棲筠,經他請陸羽鑒定后,建議當作佳物進貢給唐代宗皇帝,時間是大曆年間(766年左右)。僅次於陸羽的第二位“茶聖”。詩人盧仝,寫下了“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詠茶名句,明末清初劉繼庄的《廣陽雜記》記有“天下茶品,陽羨為最”。明代袁中郎(宏道)在評茶小品中指出:“武夷茶有藥味,龍井茶有豆味,而陽羨茶有‘金不味’,夠得上茶中上品”。東鄰日本十分慕名“陽羨茶”。
據史料記載,宋朝時候,荊溪地方(現為蘇、浙、皖交界的宜興一帶)所產陽羨茶聲名遠播,每年要向朝廷進貢,朝廷各員視為珍物,得之為榮。
時過一年,東坡假送賀表晉京,想起王老太師所囑之事,特遣一小舟行於瞿江之上。東坡見那峭壁千尋,沸波一線,意欲構思做篇《三峽賦》。因連日鞍馬睏倦,憑幾構思,不覺睡去。及至醒來,船已行至下峽。東坡吩咐水手掉轉船頭取中峽之水,水手稟道:“老爺,三峽相連,水如瀑布,如若回船則是逆水而上,甚是困難。且三峽一線,並無阻隔,自上、中、下直流而下,哪兒取水不都一樣?”東坡暗想也是,遂命舟人汲了滿滿一瓮水,用柔皮紙封好,連夜趕往京城。
荊公見東坡呈上水瓮,異為興奮,即命侍人煨火烹之。先取白定碗一隻,放一撮珍藏的陽羨茶於內,待到湯如蟹眼,急取倒入,其茶色半晌方見。荊公略一沉吟,笑道:“好大膽,又來欺騙老夫了。此是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東坡大驚:“三峽相連,一氣呵成,老太師何以辨之?”荊公道:“讀書人當謹嚴不苟切忌浮躁,聽我說來。這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融。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茶色半晌方見,可知是下峽之水。”東坡赧然,只得謝罪而出。
後來王安石終惜東坡其才,奏過神宗天子,復了他翰林學士之職。陽羨茶與巫峽水也成了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