杼山
名勝古迹
杼山,在浙江省湖州市城西南13公里,妙西鎮西南側。在夏,為後杼巡狩之地;在晉,為烏程縣山水勝絕之所。
顏真卿在大曆八年(773年)十月二十一日為茶聖陸羽建“三癸亭”,因建亭時間是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所以名“三癸亭”。亭早年廢圮,1993年重建,趙朴初書亭額,亭側又樹詩碑五通。
杼山因夏王杼巡狩至此而得名。唐時,顏真卿、陸羽、皎然等著名文人常在杼山活動。顏真卿在大曆八年(773年)十月二十一日為茶聖陸羽建“三癸亭”,因建亭時間是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所以名“三癸亭”。亭早年廢圮,1993年重建,趙朴初書亭額,亭側又樹詩碑五通。1996年清明節在杼山重建陸羽墓,墓碑書“大唐太子文學陸羽之墓”,壙牆上嵌陸羽著《茶經》石刻,墓前溪上築鴻漸橋。1997年1月為紀念詩僧皎然,又重建皎然塔。陸羽,字鴻漸,湖北竟陵(今天門市)人。天寶末年,陸羽為避安史之亂,於上元初輾轉流落到湖州。陸羽在湖州住了30餘年,湖州成了他的第二故鄉。他以畢生精力撰著的《茶經》,全面論述了茶的性狀、功用、品位、產地、水質、採制、烹飲之法、茶具以及與茶事有關的文史軼聞,全書3卷10章,文字精練,僅7000餘字,卻三易其稿,終於在湖州完成了這一部傳誦千古的《茶經》。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年),陸羽在湖州 逝世,終年71歲,安葬於杼山。
杼山之出名,還緣於“山有梁時妙喜寺,亦名妙喜山”,更緣於唐代茶聖陸羽應妙喜寺方丈皎然之邀曾居妙喜寺,並考察長興顧渚山等地茶葉,與皎然一起品茶研茶,為撰寫《茶經》奠定基礎。唐大曆八年(773),刺史顏真卿任湖州刺史后,築三癸亭,編纂《韻海鏡源》,樹《杼山妙喜寺碑》、《湖州石柱記》。同時倍為留連,常攜文友往來之,吟詩聯句,使之成為“吳中詩派”(亦稱“湖州文人集團”)聚集活動場所。
一、六朝名人與杼山
(一)張玄之與杼山
張元之,字希祖,吳郡人,少以學顯。東晉孝武帝時(373~396)歷吏部尚書,出為冠軍將軍、吳興太守。卒於吳興郡守任上。所撰《吳興山墟名》一卷已佚,清光緒中,江陰人繆荃孫校集諸文獻,將所引《吳興山墟名》條目輯為一卷。內“杼山”條輯於《太平寰宇記》九十四:“杼山,昔夏后杼狩之所,今山上有古城避地(避它城)”。
后杼為夏少康之子,夏朝第七代王,傳說南巡曾到此,因有杼山之名。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說:“杼山,相傳以為夏杼巡狩所至。杼,夏之七王也。禹葬會稽,則杼之至此固無足怪,庸俗之言未可為全無據也。”
(二)王韶之與杼山
王韶之(380~435),字休泰,南朝文學家、詩人。原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市東南),父王偉之為烏程令,故子眷因居縣境。王韶之於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出任吳興太守,至元嘉十年(433),連任11年,元嘉十二年(435)又出為吳興守,其年卒於吳興任上,年56歲。
在吳興任上,王韶之作《吳興郡疏》1卷,已佚,顏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銘》有部分引錄:“吳興郡疏雲,烏程有墟,名東張,地形高爽,山阜四周,即此山也。其山勝絕,游者忘歸,前代亦名稽留山。”此為考證杼山地望最古記載。
(三)鮑照與杼山
鮑照(約414~466)字明遠,東海(今江蘇連雲港市東)人。他是六朝時代著名詩人。出身寒微,但才高氣盛。鍾嶸《詩品》說他“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因懷才不遇,作品中每露憤激情緒,反映出庶族對士族專權的政治現狀的強烈不滿。
鮑照在來吳興郡訪友和旅遊中抒寫了歌詠吳興山水等詩篇。他初為臨川王劉義慶所賞識,元嘉十六年(439)為王國侍郎。宋孝武帝時(454~464)為太學博士、中書舍人,也任過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令,轉永嘉(今浙江溫州市)令,又授臨海王劉子頊前軍參軍。劉子頊於宋孝武帝大明初為吳興太守,四年(460)封歷陽王,仍為吳興太守,到大明五年(461)封臨海王離吳興郡。由此推算,鮑照當於宋孝武帝孝建初(454)至大明五年前在建康居官或出任秣陵令時來過吳興郡。鮑照在郡內寫下了《吳興黃浦亭庾中郎別》、《送盛侍郎餞侯亭》、《自礪山東望震澤》、《遇銅山掘黃精》、《登烏山》等詩。
他去過郡城(今湖州城)西南“其山勝絕,游者忘歸”的杼山,“杼山之陽有妙喜寺……寺前二十步跨澗有黃浦橋,橋南五十步又有黃浦亭,並宋鮑照送盛侍郎及庾中郎賦詩之所”。鮑照在杼山所賦之詩,即《送盛侍郎餞侯亭》及《吳興黃浦亭庾中郎別》。前者:
沾霜襲冠帶,驅駕越城-。
北臨出塞道,南望入鄉津。
高墉宿寒霧,平野起秋塵。
君為坐堂子,我乃負羈人。
欣悲豈等志,甘苦誠異身。
結涕園中草,憔悴悲此春。
後者:
徠風起洲渚寒,雲上日無輝。
連山眇煙霧,長波迥難依。
旅雁方南過,浮客未西歸。
已經江海別,復與親眷違。
奔景易有窮,離袖安可揮。
歡觴為悲酌,歌服成泣衣。
溫念終不渝,藻志達存追。
役人多牽滯,顧路慚奮飛。
昧心附達翰,炯言藏佩韋。
兩首送別詩都由景入情。前者牢騷溢於言表,後者離情牽腸掛肚。但都表現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杼山,不僅鮑照曾登臨賦詩,其上有“謝臨川寫真堂”(謝靈運當過臨川內史,故稱謝臨川),“靈運尚寓吳興,故宅在城東謝村,名曰謝墅”。宋代僧寶月遊歷杼山,有《途次杼山》詩。梁代周興嗣,字恩纂,世居姑熟(今安徽當塗),遊覽杼山寫下《登杼山覽古》詩。……江淹、蕭統也曾登杼山賦詩、文。唐顏真卿《杼山妙喜寺碑》說:“其水自杼山西南五里黃櫱山出,故號黃浦,俗亦名黃櫱澗,即梁光祿卿江淹賦詩之所”。又據明凌濛初《游杼山賦》,杼山為“昭明著青宮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