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須的結果 展開
- 漢語漢字
- 姓氏
須
漢語漢字
“須”,漢語常用字,讀音為xū。本義為:男人面上生的毛,引申義為:必得,等待,停留、片刻,一會兒的意思。
“須”的常用組詞有:鬍鬚、必須、須臾等;包含“須”的常用成語有:拍馬溜須、割須棄袍等。
xū ㄒㄩˉ
1. 必得,應當:無~。莫~有。必~。務~。~要。
2. 等待,停留:~留(遲留,留待)。
3. 男人面上生的毛,鬍子:~眉(男子的代稱)。~生(傳統戲劇角色名,即“老生”)。
4. 〔~臾〕片刻,一會兒。
5. 像鬍鬚的東西:~根。觸~。
〈名〉
1.(本字作「須」。後來寫成有鬚,現在又簡化為「須」。象形。從頁,從彡,頁( xié),頭,彡( shān),表毛飾。指人面上的毛。本義:鬍鬚)
2. 同本義 [beard;moustache]
須,面毛也。——《說文》
須,謂頤下之毛。——《禮記•禮運》引《說文》
有君子白皙鬒鬚眉。——《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大夫以魚須文竹。——《禮記•玉藻》
美須髯。——《漢書•高帝紀》
下擔捋髭鬚。——《樂府詩集•木蘭詩》
鬚髮盡白。——《漢書•李廣蘇建傳》
3.又如:鬚眉濁物(指趨炎附勢,喪失氣節的男人);虯須(捲曲的鬍子);銀須;黃須;長須;軟須;須麋(鬚眉)
4.野獸的鬚。泛指動、植物身上像須的東西 [feelen;palpus]
敢捋虎鬚。——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若得其獸,則獻其皮革齒須備。(備:爪)——《周禮•冥氏》
撩撥蟲須。——《聊齋志異•促織》
張毛伸須。
5. 又如:鯰魚須;觸鬚;花須;須萼(花須和花萼);須枝;須蕊(花蕊)
6.流蘇 [tassel]
帛繩纏須。——《晉書•陸雲傳》
7.又如:須頭(流蘇)
詞性變化
◎須
須 xū
〈名〉
1.片刻 [moment]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
2.又如:須時(片刻)
3.姓
◎須
須 xū
〈動〉
1. 等待 [await]
吳起須故人而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可須夜鼓聲而發。——《後漢書•班超梁慬列傳》
2.又如:須友(待友);須待(期待);須參(等著見皇帝);須奏(等候上奏)
3.停留 [stay]
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書·五子之歌序》
4.又如:須留(停留)
5.通「需」。需要 [need]
不須復煩大將。——《漢書•馮奉世傳》
何須怨楊柳。——唐· 張志和《漁歌子》
工又須問。——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須行即騎。——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6.又如:須次(官吏依次候補官缺。同「需次」)
7. 助動詞。必要,應當 [must;should]
男大須婚,女大須嫁,古今常理。——《三國演義》
須閻君來。—— 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仆須急歸營。——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8.又如:須用(必須);須至(必定。宋以後常作為公文及執照結句用語。有必須辦到的意思);須是(必須是,一定是);須得(必得)須合(應當);須當(應當);須不如(該不是)
◎須
須 xū
〈副〉
1.終於 [at last]
但願得雙親康健,須有日,拜堂前。——《琵琶記》
2.本是;本來 [original]
他須沒個親人,料沒甚大官司。——《三刻拍案驚奇》
3.又如:須是(本是,正是)
4.必然 [inevitable]
殺了劉備,我女便是望門寡,明日再怎的說親?須誤了我女兒一世!——《三國演義》
◎須
須 xū
<連>
1.相當於「卻」 [but;yet;while]
你兩個好不曉事!這干係須是俺的!——《水滸傳》
2.雖然 [although;even if]
五月峨眉須近火,木皮領里只如冬。——曹松《送僧人入蜀過夏》
《廣韻》錫兪切《集韻》《韻會》詢趨切,音需。《說文》面毛也。《易·賁卦》賁其須。《注》須之為物上附者也。《疏》須上附於面。《釋名》頤下曰須。須,秀也。別作䰅。俗作須。
又待也。《易·歸妹》歸妹以須。《詩·邶風》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又與通。《左傳·成十二年》日雲莫矣,寡君須矣。《爾雅·釋詁》,待也。
又資也,用也。與需通。《爾雅·釋獸須屬》獸曰釁,人曰撟,魚曰須,鳥曰狊。《疏》此皆氣倦體罷所須若此,故題雲鬚屬也。
又斯須,猶須臾也。《禮·樂記》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又遲緩也。《左傳·成二年》子不少須,眾懼盡。《後漢·淸河孝王傳》且復須留。《注》《東觀記》須留,作宿留。
又須女,星名。《史記·天官書·婺女注》正義曰:須女,四星。亦婺女,天少府也。須女,賤妾之稱,婦職之者。
又國名。《春秋·僖二十二年》公伐邾,取須句。《公羊傳》作須朐。《前漢·地理志》東郡須昌縣,故須句國。
又《左傳·定四年》分唐叔以密須之鼓。《史記·周紀》文王伐密須。《注》密須氏,姞姓之國。今安定隂密縣是也。
又邑名。《詩·邶風》思須與漕。《傳》須、漕,衞邑。
又《後漢·郡國志》南陽郡順陽有須聚。
又菜名。《爾雅·釋草》須薞無。《疏》詩谷風,采葑采菲。傳,葑須也。先儒以須葑蓯當之。孫炎云:須,一名葑蓯。
又草名。《爾雅·釋草》台,夫須。《疏》台,一名夫須。莎草也。
又鳥名。《爾雅·釋鳥》鷉,須鸁。《疏》鷉,一名須鸁。
又兵器。《䆁名》須盾,本出於蜀。須,所持也。
又《揚子·方言》須,捷敗也。南楚凡人貧衣被丑弊謂之須捷。
又人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
又《左思·吳都賦》旗魚須。《注》以魚須為旗之竿也。
又《集韻》逋還切,音斑。班也。《禮·玉藻》笏,大夫以魚須文竹。《釋文》崔云:用文竹及魚班也。隱義云:以魚須飾文竹之邊。須音班。
又葉心秋切,音修。《息夫躬辭》嗟若是兮欲何留,撫神龍兮攬其須。《陸雲·九愍》生遺年而有盡,居靜言其何須。將輕舉以遠覽,眇天路而高游。《注》須,求也。 《說文徐注》此本須鬢之須。頁,首也。彡,毛飾也。借為所須之須。俗書從水,非。毛氏曰:須與湏別。湏,火外切。爛也。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鄭碼:PDGO,U:987B,GBK:D0EB 五筆字型:EDM 倉頡:HHMBO
筆畫數:9,部首:頁,筆順編號:333132534
字義:根據隸定字形解釋。會意。字從頁(xié),從彡(shān)。“頁”指人頭。“彡”為“三”的變形,意為“多”。“頁”與“彡”聯合起來表示“人頭上毛髮多”。本義:人頭上毛髮多。特指:鬍子再加上髟,本義:鬍子。你用哪個須都可以。
1.鬍鬚
例:
須[中國漢字]
須,謂頤下之毛。——《禮記·禮運》引《說文》
有君子白皙鬒鬚眉。——《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大夫以魚須文竹。——《禮記·玉藻》
美須髯。——《漢書·高帝紀》
下擔捋髭鬚。——《樂府詩集·木蘭詩》
鬚髮盡白。——《漢書·李廣蘇建傳》
又如:鬚眉濁物(指趨炎附勢,喪失氣節的男人);虯須(捲曲的鬍子);銀須;黃須;長須;軟須;須麋(鬚眉)
2.野獸的須。泛指動、植物身上像須的東西 [feelen;palpus]
例:
敢捋虎鬚。——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若得其獸,則獻其皮革齒須備。(備:爪)——《周禮·冥氏》
撩撥蟲須。——《聊齋志異·促織》
張毛伸須。
又如:鯰魚須;觸鬚;花須;須萼(花須和花萼);須枝;須蕊(花蕊)
3.流蘇 [tassel]
例:
帛繩纏須。——《晉書·陸雲傳》
又如:須頭(流蘇)
4.片刻 [moment]
例: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
又如:須時(片刻)
5.姓氏
歷史來源:
出自風姓。春秋時期有風姓國叫須句國(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北),是太昊伏羲氏的後代,國人稱為須句氏,後來改稱須氏。
出自羋姓。商代有個小國叫密須國(今甘肅靈台縣西),其國君的後世子孫以國名中的"須"字為姓,稱須氏。
以地名為姓。春秋時期,衛國有古邑名叫須(今河南滑縣東南),後人以邑名為姓,稱須氏。
堂號:
"陸量堂"。漢朝時有須無封陸量侯,四代世襲。
歷史名人:
須 賈。戰國時魏國中大夫。秦相范雎微行敝衣見須賈,須賈以一綈袍贈之。
1.等待 [await]
例:
吳起須故人而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可須夜鼓聲而發。——《後漢書·班超梁?#91;列傳》
又如:須友(待友);須待(期待);須參(等著見皇帝);須奏(等候上奏)
2.停留 [stay]
例:
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書·五子之歌序》
又如:須留(停留)
3.通“需”。需要 [need]
例:
不須復煩大將。——《漢書·馮奉世傳》
細雨不須歸。——唐·王之渙《涼州詞》
何須怨楊柳。——唐·張志和《漁歌子》
工又須問。——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須行即騎。——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又如:須次(官吏依次候補官缺。同“需次”)
4.助動詞。必要,應當 [must;should]
例:
仆須急歸營。——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又如:須用(必須);須至(必定。宋以後常作為公文及執照結句用語。有必須辦到的意思);須是(必須是,一定是);須得(必得)須合(應當);須當(應當);須不如(該不是)
5、等到
例毛澤東《沁園春 雪》: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1.終於 [at last]
例:
但願得雙親康健,須有日,拜堂前。——《琵琶記》
2.本是;本來 [original]
例:
他須沒個親人,料沒甚大官司。——《三刻拍案驚奇》
又如:須是(本是,正是)
3.必然
例:
殺了劉備,我女便是望門寡,明日再怎的說親?須誤了我女兒一世!——《三國演義》
1.相當於“卻”
例:
你兩個好不曉事!這干係須是俺的!——《水滸傳》
2.雖然 [although;even if]
例:
五月峨眉須近火,木皮領里只如冬。——曹松《送僧人入蜀過夏》
方言集匯
◎ 粵語:seoi1
上古音系
字 | 聲符 | 韻部 | 對應廣韻小韻 | 擬音 | 註解 |
---|---|---|---|---|---|
須 | 須 | 侯 | 須 | so |
廣韻
字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調 | 等 | 呼 | 韻系 | 韻攝 | 廣韻目次 | 高本漢 | 王力 | 李榮 | 邵榮芬 | 鄭張尚芳 | 潘悟雲 | 蒲立本 | 推導現代漢語 | 古韻羅馬字 | 有女羅馬字 | 註解 |
---|---|---|---|---|---|---|---|---|---|---|---|---|---|---|---|---|---|---|---|---|---|---|
須 | 須 | 相俞 | 心 | 虞 | 虞 | 平聲 | 三等 | 合口 | 虞 | 遇 | 上平十虞 | si̯u | sĭu | sio | sio | sɨo | sio | suə̆ | xu1 | syo | siu | 意所欲也說文曰面毛也俗作鬚又姓風俗通雲太昊之後史記魏有須賈又漢複姓左傳遂人四族有須遂氏又虜複姓匈奴貴姓有須卜氏相俞切十四 |
蒙古字韻
字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 修正 |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 音譯 | 音譯 修正 | 音譯 其他形式 | 擬音 | 聲調 | 註解 |
---|---|---|---|---|---|---|---|---|---|
須 | ꡛꡦꡟ | sÿu | sy | 平聲 |
中原音韻
字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四呼 | 寧繼福 | 註解 |
---|---|---|---|---|---|---|---|---|
須 | 須 | 心 | 魚模撮 | 魚模 | 陰平 | 撮口呼 | siu |
洪武正韻牋
字 | 小韻 | 反切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
須 | 胥 | 新於 | 四魚 | 魚 | 平聲 |
須 | 班 | 逋還 | 十刪 | 刪 | 平聲 |
分韻撮要
字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註解 |
---|---|---|---|---|---|---|
須 | 胥 | 心 | 諸 | 第四諸主著 | 陰平 | 須臾又面毛也又資用 |
略說: 「須」是「須」的初文,本義是鬍鬚。借來表示必須。 | 須[中國漢字] |
詳解: 甲骨文從「人」,從◎象人的臉面,從「彡」象人的鬍鬚,「須」是「須」的初文。因「須」借為必須的須,故造「須」字表示「須」的本義。 《說文》:「須,面毛也。從頁從彡。凡須之屬皆從須。」 段玉裁改為「頤下毛也」。 後來人面(◎)訛變為「口」,故從「兄」從「彡」。早期金文從「大」,人面的兩邊都畫有鬍子,西周以後從「頁」從「彡」,「頁」象側立人形而突顯頭部,全字象人的面上長著鬍鬚。 從「大」、「頁」表示人形之意同。甲骨文用作人名。 金文除用作姓氏、人名、族徽外,多用為「盨」,是古代盛載食物的器皿。 白其盨:「白(伯)(梁)其乍(作)旅須(盨)」。 相關漢字: 須,人,彡,口,兄,大,頁,盨 | 須[中國漢字] 須[中國漢字] 須[中國漢字] 須[中國漢字] 須[中國漢字] |
1.鬚髮xūfà
鬍鬚和頭髮的統稱
例:
鬚髮全無
2.鬚根xūgēn
[fibrous root]由許多須狀根組成的根,無明顯主根,通常小麥、稻等單子葉植物長有這種根
[fiber]植物下部很細的根
3.鬚鯨xūjīng
[whalebone whale] 鯨的一類,沒有牙齒,有鯨鬚,吃甲殼動物和小魚。如:長鬚鯨、藍鯨等
4.鬚眉xūméi
[man]古時男子以鬍鬚眉毛稠秀為美,故以為男子的代稱
例:
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曹雪芹《紅樓夢》
鬍鬚和眉毛
5.須要xūyào
[must] 客觀情況要求一定要
例:
寫文章須要真實、準確
6.須臾xūyú
[for a moment]片刻
例:
須臾不可離
一會兒
例:
須臾,蛇不見了。——《三國演義》
7.須知xūzhī
[notice;points for attention]關於從事某一活動必須知道的事情
例:
考試須知
[guide]關於某事或某活動的指南性知識或信息
例:
遊覽須知
8.須知xūzhī
[should know;it should be understood that] 必須知道
例:
必須、鬍鬚、須知、須要、髭鬚、虯須、鬚眉、須子、鬚生、何須。
溜須拍馬、巾幗鬚眉、燕頷虎鬚。
象形字。須字本像人面長鬍須形,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漢隸都是由頁、彡構成,二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從頁,表示與人的頭部顏面相關;從彡,像鬍子之形。只有《說文》小篆、東漢碑文和東漢簡牘中的須字形體“彡”才與“頁”字分離,被楷書形體所繼承。《說文》據小篆形體分析須字為從彡從頁會意,是不符合初形的。
須
“須”是“須(從髟從須)”的本字,本義是人臉頰上的鬍子。《說文》:“須,面毛也。從頁,從彡。”桂馥義證:“《易·賁卦》:‘賁其須’,《正義》:‘須是上附於面。’《喪大記》:‘小臣爪手剪須。’《漢書·高帝紀》:‘美須髯’,顏註:‘在頤曰須,在頰曰髯。’《後漢書·蔡邕傳》:‘攝須理髯。’”《易·賁》經文是最早的用於本義的須字用例。後來“須”假借為務必、必須、等待等意義,轉注為從“髟”從“須”聲的“須”字,以保留“須”的本義。現二字已統一規範為“須”字。
須
草書
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