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
盛唐時期詩人
王之渙(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唐朝詩人。
王之渙幼年聰穎,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以門蔭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縣令李滌第三女為妻。后受人誣謗,拂衣去官。天寶元年(742年)補文安縣尉,清白處世,理政公平。卒於文安任上,時年五十五歲。歸葬洛陽縣北邙山祖墳。
王之渙精於文章,善於寫詩,多被引為歌詞。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是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等。章太炎推《涼州詞》為“絕句之最”。
王之渙在《舊唐書》《新唐書》均無傳,《唐才子傳》所記也甚簡,說王之渙為薊門人。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誌銘並序》記載,王之渙“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則晉陽(今山西太原)為其原籍,祖上做官時移居絳州(今山西新絳)。
根據墓誌銘推之可知王之渙生於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年),兄弟四人,他行次居末。當時太原王家為名門望族。王之渙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後魏絳州刺史,可能是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
王之渙自幼聰穎好學,少年時豪俠義氣,放蕩不羈,常擊劍悲歌,從五陵年少游,不到二十歲便能精研文章,不到壯年,便已窮盡經典之奧。
王之渙
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渙任冀州衡水主簿,賦《宴詞》《送別》。
開元十年(722年)王之渙與勃海李氏結婚,李氏乃冀州衡山縣令李滌之第三女。
開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渙由於遭人誣陷誹謗,辭去官職。
開元十五年(727年)—開元二十九年(741)王之渙家居十五年。賦《九日送別》《登鵲雀樓》《涼州詞》二首。
開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渙流寓薊門,高適來訪不遇,賦詩留贈。
天寶元年(742年)王之渙補文安郡文安縣尉。同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終於官舍,享年五十五歲。
天寶二年(743年)王之渙葬於洛陽北原,永寧縣尉靳能撰墓誌銘。
王之渙是盛唐的邊塞詩人之一,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世人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其詩具有激越昂揚的個性風格,用詞雖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他寫西北風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熱情洋溢,韻調優美,朗朗上口,廣為傳誦。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唐詩》中。這六首詩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其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正是這兩首詩給王之渙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登鸛雀樓》寥寥二十字就寫出落日山河的蒼茫壯闊景色,以及登高望遠、極目騁懷的一片雄心,詩境壯闊雄渾,詩思高遠深邃,富有啟示性,反映出盛唐士人開朗的胸襟。此詩“景入理勢”,把道理與景物、情事融化得天衣無縫,看似不說理,而理自在其中。它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此詩還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其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迹。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十分成熟。《增訂唐詩摘鈔》評之曰:“兩對工整,卻又流動,五言絕,允推此為第一首。”
《涼州詞二首》以“黃河遠上白雲間”一首尤為膾炙人口。此詩以塞外荒寒壯闊的背景,以及羌笛所吹的《折楊柳》樂曲,透露出徵人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現了對戍卒的深厚同情。詩人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深情蘊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是消沉,而是壯烈廣闊。《唐詩別裁》云:“李於鱗推王昌齡‘秦時明月’為壓卷,王元美推王翰‘葡萄美酒’為壓卷。王漁洋則云:‘必求壓卷,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其庶幾乎!而終唐之世,絕句亦無出四章之右者矣。’”
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和《登鸛雀樓》,在武漢大學教授王兆鵬編著的《唐詩排行榜》中排名高居第三位和第四位。這兩首詩還曾分別被人譽為七絕和五絕的壓卷之作。其中《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詩被譽為是“傳乎樂章不在在人口”的名作,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王之渙的詩,今存僅有六首,載於《全唐詩》卷二百五十六。王之渙這六首絕句,可以說首首都是好詩。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王之渙僅存的六首詩歌 | |||||
《登鸛雀樓》 | 《涼州詞》 | 《橫吹曲辭·出塞》 | 《送別》 | 《宴詞》 | 《九日送別》 |
關係 | 姓名 | 人物簡介 |
五世祖 | 王隆之 | 後魏絳州刺史 |
曾祖 | 王信 | 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 |
祖父 | 王表 | 唐朝散大夫、文安縣令 |
父親 | 王昱 | 鴻臚主簿、浚儀縣令 |
兄長 | 王之咸, | 長安尉 |
叔父 | 王洛客、王景、王昌 | |
妻 | 李氏 | 冀州衡水縣令李滌之第三女 |
子 | 王炎 | |
子 | 王羽 | 李氏所生 |
堂侄 | 王綰 | 左贊善大夫 |
友 | 王昌齡 | 詩人 |
友 | 高適 | 詩人,曾任散騎常侍 |
友 | 崔國輔 | 詩人 |
友 | 鄭臚 | 詩人 |
王之渙與李氏的婚姻,可能還有一段羅曼史。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兩人結婚時,王之渙是已婚並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歲,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渙小7歲,正是妙齡女子。縣令的千金,嫁給父親部屬、35歲又已婚的小小縣尉,頗耐人尋味。這一定是為王之渙的才華所傾倒。
靳能在墓誌銘中稱王之渙“孝聞於家,義聞於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可謂對王之渙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給王之渙后,兩人恩愛。王之渙在家賦閑15年,李氏安貧樂素,跟他過著清苦的生活。王之渙再入宦場,生活剛有了轉機,卻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歲而守寡。王之渙死後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渙有前妻,兩人竟不能合葬。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一年冬天,詩人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三人在長安閑居時。在一個飄著小雪天氣里,三人一塊到旗亭飲酒。當時酒樓里有梨園班子在演唱,演唱到高潮時,出來四個年輕漂亮的姑娘開始演唱當時著名詩人的詩歌。三個人邊喝酒,邊在旁邊觀看。高適突然說:“我們三個在詩壇上也算有點名氣,平時從來沒有分出高低來。今天我們打個賭,看這四個姑娘唱誰的詩多,就算誰贏。”三人紛紛表示贊同。第一個姑娘出場就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高興地說:“是我的。”第二個姑娘接著唱到“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也高興地說道:“這是我的絕句。”第三個姑娘又唱道:“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十分得意地說道:“又是我的。”王之渙這下真急了,負氣地說:“這三個唱歌的姑娘長相也不怎麼漂亮,唱的詩也沒什麼高明之處。”他接著指著四個姑娘中最漂亮的一個說:“這個穿紅色衣服最漂亮的姑娘,如果再不唱我的詩,我這一輩子就不再寫詩了!”不一會兒,那個姑娘果然出場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正是王之渙的七絕《涼州詞》。三人一聽,哈哈大笑。
不知何故,王之渙未走科舉之途,而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時,王之渙父母均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王之渙才高氣盛,不願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優遊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里,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閑放。”在家過了15年閑散自由的生活。後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於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後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他在職官風以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地百姓稱道。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於官舍,葬於洛陽。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諸多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局。他的詩雖只流傳下六首,但這寥寥數首,確為我國古典文學寶庫的精華。也為眾多學子提供了參考。
清代,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歡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有一天,她讓一個書法很好的大臣把王之渙的《涼州詞》為她題寫在一把扇面上,這個大臣不敢怠慢,一筆一畫精心書寫,哪知道他過於緊張,一不小心漏掉了一個“間”字。慈禧拿到寫好的扇面一看,勃然大怒:“你欺負我沒有讀過王之渙的《涼州詞》,怎麼少寫了一個“間”字?”這個大臣當時嚇得冷汗直冒,因為這是欺君之罪,是要殺頭的。這個大臣突然靈感一閃,急中生智,慌忙地奏道:“老佛爺,我哪敢漏掉了一個“間”字啊,只是覺得王之渙的這首改成了一首詞,其意境和韻味會大大增加。”於是,他連忙給慈禧太後讀到: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慈禧接過扇子反覆誦讀了幾遍,野覺得別有一番風味,於是轉怒為喜,重重地賞賜了這位大臣。由此可見,王之渙這首《涼州詞》的藝術魅力。
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在文安縣做官時,受理過這樣一個案子。30多歲的民婦劉月娥哭訴:"公婆下世早,丈夫長年在外經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鄰家推碾,小姑在家縫補,我推碾回來剛進門,聽著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裡跑,在屋門口撞上個男人,廝打起來,抓了他幾下,但我不是他的對手,讓他跑掉了。進屋掌燈一看,小姑胸口扎著一把剪刀,已經斷氣。"王之渙通過庭審家裡有狗,但是狗沒叫,料定是熟人作案;有廝打,確定殺手是高個並且背上有抓痕。繼而破案。
《集異記》卷二(見《說郛一百卷》卷二十五)
《唐才子傳》卷三《王之渙傳》
《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誌銘》
王之渙墓誌是北邙出土的墓誌之一,也是其中最為珍貴的墓誌。該墓誌雖未署書丹者姓名,但其書法風格與同時所出嚴仁墓誌毫無二致。嚴仁墓誌為唐大書法家張旭書丹,王之渙墓誌書丹者亦可能為張旭。王之渙墓誌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王之渙塑像位於山西永濟蒲州古城西郊外黃河畔的鸛雀樓內。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唐代詩人王之渙在此創作千古絕唱《登鸛雀樓》一詩而名揚天下,聲播四海。此樓始建於北周時期,於元朝初年毀於戰火。1997年重修,為四檐三層的仿唐式建築。
鸛雀樓
相傳當年時常有鸛鵲(顴,鶴一類水鳥)棲於其上,所以得名。該樓始建於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0年),廢毀於元初。可惜鸛鵲樓到宋以後被水淹沒,后水退卻。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區位優勢,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於海內外。沈括《夢溪筆談》給了鸛鵲樓八個字:“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千餘年間,它對於激勵振興中華民族之志產生了深遠影響。1997年12月,鸛鵲樓復建工程破土動工,重新修建的鸛鵲樓為鋼筋混凝土減力牆框架結構,設計高度為73.9米,總投資為5500萬元。鸛雀樓四周以古典園林分佈,呈“四區十二點”布局結構。
沈括:河中府鸛雀樓兩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
司馬光《溫公續詩話》:唐之中葉,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沒不傳於世者甚眾。如河中府鸛雀樓有王之渙、暢當詩。暢詩曰:“迥臨飛鳥上,高謝世人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王詩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二人者,皆當時賢士所不數,如後人擅詩名者,豈能及之哉!
鄭獷:尤善五言詩,與王昌齡、王之渙、崔國輔等聯唱迭和,名動一時。
靳能:友聞子家,義聞子友,慷慨有大咯,調鏡有異才。
靳能: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暇今極關山明月之思。帶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
現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世人稱為我國唐代著名的“四大邊塞詩人”。
計有功《唐詩紀事》:之渙,并州人,與兄之咸、之賁皆有文名,天寶間人。樂天作《滁州刺史鄭昈墓誌》云:“與王昌齡、王之渙、崔國輔連唱迭和,名動一時。”
辛文房《唐才子傳》:之渙,薊。人。少有俠氣,所從游皆五陵少年,擊劍悲歌,從禽縱酒。中折節攻文,十年名譽自振。恥困場屋,遂交謁名公。為詩情致雅暢,得齊梁之風。每有作,樂工輒取以被聲律。
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摩詰、少伯、太白三家鼎足而立,美不勝收。王之渙獨以“黃河遠上”一篇當之,彼不厭其多、此不愧其少,町謂拔戟自成一隊。又:王之渙“黃河遠上”之外,五言如《送別》及《鸛雀樓》二篇,亦當入旗亭之畫。《讀書偶得三十四則》:或謂王之渙“黃河遠上”一篇之外,何不多見?余應之曰:“神來之作,即作者亦不能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