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臨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臨,拼音:lí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一人俯首下視一堆物品之形,意為向下看,在高處朝向低處;到;遭遇,碰到;挨著,靠近;照樣子摹仿字畫;舊時指帝王上朝;姓。

本義表示從上往下俯視。又引申為從上面監視著。又引申為王侯高居上位對在下百姓的統治。後來“看”的意思弱化,只留下“面對著”的意思。“臨”也有“到”的意思,如光臨;還表示對著書畫範本學習的意思。

臨字的常用組詞為臨摹、面臨、瀕臨、君臨、惠臨、臨了、臨蓐、臨帖、光臨、蒞臨,含有臨字的成語為居高臨下、雙喜臨門、臨危不亂。

基本釋義


línㄌㄧㄣˊ
釋義組詞
從上向下看,在高處朝向低處居高~下。~淵羨魚(看著深潭裡的魚,很希望得到;喻只作空想,不做實際工作)。
到,來光~,蒞~,親~,身~其境。
遭遇,碰到~時,面~。
挨著,靠近~近,~街,~終,~危,~陣磨槍。
照樣子摹仿字畫~摹,~帖,~寫。
舊時指帝王上朝~朝,~政。
 

詳細釋義


讀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lín動詞從高處往低處看;俯視。lookdown《荀子·勸學》:“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居高臨下
〈文言〉監視,監臨。引申為統治,治理。
keepwatchon;
administer
《詩經·大雅·大明》:“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國語·晉語五》:“臨長晉國者,非女其誰?”
臨民;君臨
〈文言〉攻伐;脅制。attack
《逸周書·作雒》:“二年,又作師旅,臨衛政殷,殷大震潰。”
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誘之狹室中,臨以白刃。”
〈文言〉守衛。
戰國策·西周策》:“君臨函谷而無攻。”
《隋書·李密傳》:“據險臨之,故當必克。”
來到,到達。后常用作敬辭。attend
《左傳·襄公九年》:“且要盟無質,神弗臨也。”
《遠遊》:“朝發韌於大儀兮,夕始臨乎於微閭。”
郭沫若《北伐途次》二二:“我因為工作忙,沒有臨場。”
臨幸;來臨;降臨;
蒞臨;光臨;身臨其境;雙喜臨門
面對,當著。face;confront屈原《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
臨床;面臨;
臨危不懼;玉樹臨風
碰上,逢著。meet
《論語·述而》:“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也。”
禮記·曲禮上》:“臨財無苟得,臨難毋苟免。”
靠近;接近(用在名詞前)。
near;closeto;
approach
《紅樓夢》第五二回:“紫鵑倒坐在暖閣里,臨窗戶做針線。”
巴金《秋》二:“他們穿過這座假山,走進一片臨湖的樹叢。”
臨界;臨街;
瀕臨;兵臨城下
〈文言〉照耀。
《詩經·邶風·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屍子·明堂》:“天高明,然後能燭臨萬物。”
〈文言〉給,加給。顧炎武《日知錄·君有饋焉曰獻》:“變年稱祀,不敢以維新之號臨之。”
對照書畫範本摹習。copy
姚合《秋夕遣懷》詩:“臨書愛真跡,避酒怕狂名。”
丁玲《母親》三:“硯池裡裝得有昨夜磨好的墨汁,於是她聚精會神地臨著。”
臨摹;臨帖
文言〉描寫(景物)。元好問論詩》詩:“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名詞〈文言〉挑選,選擇。《後漢書·崔寔傳》:“蓋孔子對葉公以來遠,哀公以臨人,景公以節禮。”
周易》卦名。卦形為兌下坤上。參看“臨卦”。
古代戰車名。《墨子·備城門》:“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臨、鉤、沖、梯、軒車。”
副詞地名。春秋時晉邑,在今山西省臨縣境內。《左傳·哀公四年》:“趙稷奔臨。”
形容詞正當,將要。
《漢書·魏相傳》:“今歲不登,谷暴騰踴。臨秋收斂猶有乏者。”
楊朔《中國人民的心》:“史元厚是個戰士,臨下葬,朝天放了幾排槍。”
臨別;臨終;臨時;臨渴穿井;臨危授命
量詞古代戰船編組單位,兩船並列為一臨。《墨子·備水》:“並船為十臨,臨三十人,人擅弩。”
lìn動詞〈文言〉哭吊死者。
《儀禮·士虞禮》:“宗人告有司具,遂請拜賓,如臨,入門,哭,婦人哭。”
《史記·高祖本紀》:“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
參考資料

字源解詁


會意字。圖1為西周“大盂鼎”上的金文,形狀像一個人俯著身子,瞪大眼睛,看著一堆物品的樣子。所以“臨”字的本義就是從高處向低處看。也有人認為人形下面是個“霝”字,“霝”字表示雨點下落,所以“臨”表示的是一個哭泣的人,本義時哭吊死者。哭泣的人往往低著頭,所以“臨”有從上往下看的意思。如圖2的金文(毛公鼎),三個下落的雨點都寫成“口”字,還有三斜畫連著,與“霝”的古字形相似。
臨字形演變流程圖 
臨字形演變流程圖 
圖2金文中人形,眼睛和人體分離。發展到戰國(圖3),三斜畫與三個“口”脫節,一個“口”移至下部。戰國秦文字(圖4),一個“口”上移填空,完全變成了“品”字,豎立的眼睛變為“臣”字。品可以表示眾物,此處也有表示讀音的作用。篆文(圖5)、隸書(圖6、7、8)、楷書皆承秦文字字形而來。漢字簡化時根據草書字形作“臨”。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卷八】【卧部】力尋切(lín)
監臨也。從卧品聲。
〖註釋〗①品聲:品、臨上古同屬侵部。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注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監也。
段註:各本作監臨也。乃復字未刪而又倒之,今正。
從卧,品聲。
段註:力尋切。七部。

廣韻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力尋切,平侵來‖品聲侵1部
臨,蒞也。大也。監也。又姓,《後趙録》有秦州刺史臨深也。
良鴆切,去沁來‖品聲侵1部
臨,哭臨。又偏向。良鴆切。又音林。二。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古文〕《唐韻》力尋切《集韻》《韻會》犂針切《正韻》犂沉切,音林。《爾雅·釋詁》臨,視也。《詩·衞風》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又《大雅》上帝臨女,無貳爾心。《箋》臨,視也。《禮·曲禮》臨諸侯,畛於鬼神。《疏》以尊適曰臨。《穀梁傳·哀七年》春秋有臨天下之言焉,有臨一國之言焉,有臨一家之言焉。《注》徐乾曰:臨者,撫有之也。
又《博雅》臨,大也。
又《戰國策》縣隂以甘之,循有燕以臨之。《注》臨,猶制也。
又易卦名。
又車名。《詩·大雅》以爾鉤援,與爾臨沖,以伐崇墉。《傳》臨,臨車也。《疏》臨者,在上臨下之名。《釋名》臨,如字。韓詩作隆。
又地名。《左傳·哀四年》荀寅奔鮮虞,趙稷奔臨。《注》臨,晉邑。
又丘名。《爾雅·釋丘》右高名臨丘。
又姓。《後趙錄》秦州刺史臨深。《孔融傳》有臨孝存。
又門名。《左思·吳都賦》左稱彎崎,右號臨硎。《注》彎崎,臨硎,閽闥名。吳後主起昭明宮,於太初之東開彎崎臨硎二門,彎崎宮東門,臨硎宮西門。
又《韻會》力鴆切《正韻》力禁切,林去聲。《增韻》喪哭。《顏師古曰》眾哭曰臨。《左傳·宣十二年》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於大官,且巷出車,吉。《注》臨,哭也。《釋文》臨,力鴆切。
又《韻補》葉盧東切,音隆。《詩·大雅》后稷不克,上帝不臨。耗斁下土,寧丁我躬。《司馬相如·長門賦》奉虛言而望誠兮,期城南之離宮。修薄具而自設兮,君不肯乎幸臨。
又葉力陽切,音良。《秦始皇祠洛水歌》洛陽之水,其色蒼蒼。祠祭大澤,倏忽南臨。洛濱醊禱,色連三光。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臨字形對比
臨字形對比
書法欣賞
篆書臨
篆書臨
隸書臨
隸書臨
楷書臨
楷書臨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bli̯əm
王力系統lǐəm
董同龢系統ljəm
周法高系統liəm
李方桂系統bljəm
西漢
東漢
jəm
jəm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jəm
北魏後期北齊jəm
齊梁陳北周隋jəm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li̯əm
擬音/王力系統lǐěm
擬音/董同龢系統ljem
擬音/周法高系統liɪm
擬音/李方桂系統ljəm

韻書集成

字頭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平聲下平二十一侵開口呼次濁力尋切/良鴆切ljem
去聲五十二沁開口呼次濁良鴆切/音林ljem
集韻平聲下平二十一侵開口呼次濁犂針切liem
去聲五十二沁開口呼次濁力鴆切liem
韻略平聲犂沈切
增韻平聲犂沈切
去聲力禁切
中原音韻陽平侵尋齊齒呼次濁liəm
去聲侵尋齊齒呼次濁liəm
中州音韻平聲尋侵離金切
去聲尋侵葉林去聲
洪武正韻平聲二十侵次濁犁沉切liəm
去聲二十沁次濁力禁切liəm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臨摹、面臨、瀕臨、君臨、惠臨、臨了、臨蓐、臨帖、光臨、蒞臨

相關成語

居高臨下、雙喜臨門、臨危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