閹母雞
閹母雞
為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的特色雞種,通過閹割手術提高母雞分泌雄性激素,去掉卵巢后營養大部分分泌在肉里,從而提升營養價值與口感。
一般母雞當年閹割后,當羽毛換成閹雞毛時即可上市。也有的雞養到第二年換羽后再肥育。肥育的方法是用木條做成籠,限制其運動喂以煮熟的大米飯糰或玉米麵糰。通過閹割后的母雞,3至6個月就可長到2公斤以上,一般價格不低於每公斤30元。其特點是體形大、骨酥、肉嫩、可口,“閹母雞”是歷代王朝進京貢品,也深受消費者青睞,每當春節、元旦、中秋節,產品供不應求。
原產於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武定縣,以及武定縣旁的祿勸縣。
母雞一般在性成熟前長到800-900g時進行閹割。另一種情況是老母雞因產蛋量下降、就巢頻繁、利用價值降低時進行閹割。閹母雞的外形與閹割不完全的公雞相似,肥育後期能象公雞一樣啼嗚,閹割后的羽毛也從雌性羽換成雄性羽(由圓變尖),色澤更加鮮艷。閹割后的雞,肉質都比較肥嫩,味更鮮美。
從明末清初起,武定閹母雞一直為歷代君王的貢品,據史志年鑒——《新纂雲南通志》載:“武定雞為全省優著,明末即馳名全滇”。作為一個生產性能優良,遺傳性能穩定,深得市場青睞的地方優良品種,早已被收錄進入了《雲南省畜禽品種志》。
當年雲南武定縣一個秀才因要上貢,無奈家中只有一隻母雞。他心中氣憤,不願家中的這隻母雞給地主老財帶來利益,故而想出一下策,把母雞閹割,讓其無法再下蛋。
過了幾個月,地主突然要見秀才,秀才心裡懼怕,以為是母雞事發,只好謊稱有疾,賴在家中。可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地主派人請自去請。秀才只好硬著頭皮去見地主,地主大喜,忙問他進貢的雞是如何飼養?味道為何如此之美,肉質細嫩,湯香韻長。
秀才道出緣由,地主遂命其年年進貢。之後,閹母雞就成為皇宴之選。
雲南省治,北近川南,西下郡縣,大都以金沙江為界。雲南之元謀縣、祿勸縣、武定州、尋甸州俱在金沙江邊。此四處之農產物卻不多,惟雞壯大,滇人俱名此四處之雞為大種雞,亦果然大倍於他處也。有一隻騸雞能重至十四五斤者,其肥大可知矣。武定騸雞在滇中尤為馳名,又不特公雞可騸,而母雞亦可騸,且能使雌雞化雄,頂冠而鳴。曰騸母雞者,亦惟武定能有之也。究其所以然,此實關於地土之所出也。
在武定境內有斑鳩河一條,由城西而過城東,曲折而入祿勸縣治,又曲折而流入金沙江。河流雖不甚長,然亦迴旋至八九十里,河之兩岸多居民,村寨自稠密,村人善於養雞,而又長於騸雞。在此一河兩岸之雞極易肥大,凡雞子出窠后,只須四閱月,即能重至一斤,六個月後,即至二斤以上,此則取其什之七八而騸之。騸公雞隻取出腰子兩枚,三日內絕其水飲,頭上冠子自縮,尾上毛漸次抽長。此則易肥易壯,三年後無不重至七八斤乃至十斤上下。騸母雞,是將母雞肋脅劃開,將公雞之腰子納入母雞腹內,母雞有此一對腰子后,頭上冠子便能漸次長大,能作長聲而鳴,是為騸母雞,換言之,是使用雌雞化雄也。
騸母雞,要就斑鳩河一帶取此河旁之雞,而用此種手續騸之,雞乃不死;若不在斑鳩河一帶而作此播弄,雞又無不死也。故騸母雞一物,惟武定之斑鳩河一帶始有此產,若元謀、祿勸、尋甸等處,雖有十斤以上之大騸雞,究無一騸母雞產於其間也,顧此實屬水土之關係。
斑鳩河內尚產有一種特殊之生物,是為土海參,土海參之形狀,與產於日本海內之小刺參無異,只不過較日本海參為小耳。其大者能長及二寸,粗及吾人之手指,取出水后,剖開其腹而視察,腹里腸雜亦與海洋上所產之一切大小刺參同,隻身上釘刺稍為短小而且稀少也。生時全體黑色,劃開其身體,體內則白而不烏,以刀凌之,有如玉片,以法烹治而食,惟不及海洋所產者之為?。此物恆游泳於河底,少見於水面。初時土人等不知其為何物,且認為是螞蝗之屬,后經外省人查及,始證明為刺參,但出產不多,尋取殊難也。
評價:筆者搜其史料極累,至於所說騸母雞是把公雞之腰子納入其內,爾則沒有見過,未知是否可行,但是,對於雲南閹母雞的歷史文化卻可見一斑。文中所提的土海參,筆者也未能有口福所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