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內萊斯基

布魯內萊斯基

菲利普·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出生於佛羅倫薩,是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建築職業建築師及工程師的先驅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Cathedral of Santa Maria del Fiore, 即Duomo)穹窿頂(1420∼1436)是用施工機械建造的;這種機械是布魯內萊斯基為該工程所特意創造。人們對布魯內萊斯基一生及其經歷的了解大多是根據寫於1480年代的一本傳記,該書作者經鑒定是當時一位被人們稱許的年輕人馬內蒂。

人物經歷


早年活動

布魯內萊斯基
布魯內萊斯基
布魯內萊斯基是一位佛羅倫薩知名的公證人拉皮(Ser Brunellesco di Lippo Lapi)和斯皮尼(Giuliana Spini)的三個兒子中的第二個。在培訓成為一位金匠及雕塑師后,他在絲綢藝術公會(the Arte della Seta)申請註冊,並於1401年被認定為匠師。1401年布魯內萊斯基和吉貝爾蒂(Lorenzo Ghiberti)及另外五位雕塑師進行競爭,以便取得委託製作佛羅倫薩洗禮堂大門的青銅浮雕。布魯內萊斯基的描繪「以撒的犧牲」(The Sacrifice of Isaac)的試樣是他雕塑創作的高峰。他能抓住故事情節中最富戲劇性的一剎那和人物的活潑姿態與生動表情,足以說明他的鑲板的優點。然而吉貝爾蒂卻被宣布為這次競賽的勝者。布魯內萊斯基為此非常失望,很可能這就是他決定集中其才能去從事建築而不從事雕塑的原因。
布魯內萊斯基在其建築生涯的初期(1410?~1415),就重新發現早先為希臘、羅馬人所知而在歐洲中世紀和古代文明的其他許多方面一起被湮沒的直線透視結構原理。布魯內萊斯基用兩塊描繪佛羅倫薩的街道與建築的油畫板來證明他的發現,那兩塊畫板現已佚失。從馬內蒂的敘述清楚地表明,布魯內萊斯基知道在同一個平面上所畫的平行線全都聚於一個單一滅點的概念,和距離與物體在空間越後退越顯得縮小之間關係的原理。布魯內萊斯基同代的藝術家們由於運用了以他的透視法為基礎的視覺和幾何原理才得以產生出驚人的寫實主義作品。在平面上,他們能創造出非凡的三度空間和實在物體的幻象。因此,這種藝術作品就顯得是真實世界的延伸,或自然狀態的反映。雖然決定透視結構的定理是布魯內萊斯基闡發的,但第一次系統地編寫出來的則是人文主義建築師阿爾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35年阿爾貝蒂把透視結構定理編入他的關於繪畫的著名論文《繪畫》(Della pittura)中。該論文包括一段對布魯內萊斯基的熱情獻詞——肯定地表達出阿爾貝蒂對他朋友的革命性發現的感激之情。
布魯內萊斯基
布魯內萊斯基

參賽經歷

他是公證人的兒子,41歲時轉業做裝修和建造,.起因一個設計比賽,教會要把《創世紀》上的以撒獻祭(一個關於上帝要父親殺兒子祭神,而父親忠實的照辦的故事)做一塊青銅裝飾門板。當時有許多人應徵。最後只剩下他和一個年輕的首飾匠,最後對手借著他父親的技術指導和繼父的財力賄賂,贏得了比賽。但最後由於政治動蕩,這兩個候選的作品都沒有安上去。而是一起擺在巴爾傑絡國立圖書館里。
然後皮普去羅馬,結伴而行的是經常收到同伴的十四行詩諷刺的多納泰羅。他參觀訪問了萬神廟的建造原理,又恢復了透視畫法.
然後文藝復興就慢慢的開始了,
枯燥煩悶的中世紀的人們驚訝地發現古羅馬文化的強大,充滿激情和仇殺的古羅馬文化立即取代了人們對希伯來基督教的興趣,人們從隱忍克制的苦行中,從絕食捨身的自虐中,覺醒了,他們發現自己並不是真的象教會的騙子們說的那麼罪孽深重。那一切都是人之常情.
然後皮卜又決定參加花之聖母大教堂的圓頂方案的徵集評選.
現代也許覺得很容易做,但在那個科學不發達的時期,人們蓋房子永遠要想著怎樣讓它不坍塌,也就是考慮他的力學承重原理以及各方面的支撐和牢固性,否則,地震,火山,颱風,海嘯,都是非常危險的。甚至老鼠和白蟻都能做到.
所以皮卜不願向眾議會和神甫們透露自己的方案細節,怕被剽竊,然後拿出一個雞蛋,說:"誰能把它豎起來但不能用手和支撐物"
沒有人表態,皮卜把雞蛋打碎了立起來,然後主教說:"這我也會".
皮卜嘲笑他說:"我把方案告訴你的話,你一定也會這樣說."
惱羞成怒的神甫們叫警衛把他丟出去,罵他是瘋子。因為他揭露了他們不學無術的本質.
皮卜堅持鬥爭了十年,不停地上訴,不斷地上訴,一有機會就上訴,沒機會製造機會也要上訴.
最後,他終於得到了這項工程,
並完成了這個圓頂。此外,他還參與建造了美第奇宮和皮蒂宮。
布魯內萊斯基的機械系統設計理念對達·芬奇產生了很大影響。

建築生涯

布魯內萊斯基廣泛才能的另一方面是解決了工程與靜力學的複雜問題。布魯內萊斯基為建造聖母百花大教堂高聳的圓頂而發明的機械,和穹頂上的塔式天窗(一種為教堂內部採光的構築),以及他為這項工程所制定的方案本身,都表現出他在技術創造上的極大才能。大教堂始建於1296年,在14世紀期間完成了中堂,並開始建造東端複雜的八角形建築。到1418年,工程進行到建造跨度巨大的八角形建築之上的拱頂之際,有許多技術問題亟待解決。這些問題曾使先前的幾代建築師陷入激烈的爭論。正是布魯內萊斯基成功地創造出覆蓋圓頂的方法,而發明了施工需要的機械,並設計了這個建築的塔形天窗,及側面的半圓形講壇。1420年他被任命為圓頂工程的總建築師,而且持續擔任這項職務到1446年逝世為止。
1418年教堂當局有獎徵求建造穹窿的技術方法模型。這種圓頂設計在哥德時期的晚期,是八邊形的尖曲面拱頂而沒有外部的扶垛(外加支撐構築物)。布魯內萊斯基會同其他許多人(包括他的主要對手吉貝爾蒂)提出一個模型。1420年決定採用布魯內萊斯基的模型。這一模型顯示出穹頂可以不用傳統的支架或木製框架結構,而在石樑框架間加人字形磚砌體。這種建造技術是古代羅馬人逐漸發展起來的,而且可能是1401年左右布魯內萊斯基與他的朋友雕塑師多那太羅(Donatello)在一次未經證實的羅馬旅行中第一次看到的,而人們認為這兩位早期文藝復興藝術巨匠都研究過古典雕刻與建築。1420年布魯內萊斯基的圓頂開始建造;1436年為建成的圓頂舉行奉獻儀式,並於同年批准了他的塔式天窗的設計(然而塔式天窗直到他死後才完成)。使圓頂能夠成功地建造起來的想像力和工程計算為布魯內萊斯基樹立了聲譽。
20世紀中葉的評論曾將對布魯內萊斯基建築物的早期研究形容為文藝復興在建築方面的基礎。他們現在懂得了逐漸衰落的哥德式建築時期和文藝復興初期,二者的前後承接關係。所以,可以看到布魯內萊斯基作為一個藝術家仍然深深地依賴哥德式建築和結構的形式,但帶有一種基於理想的人文主義概念的藝術及科學的想像力。他的第一個主要建築任務育嬰堂就證明了這一點。雖然育嬰堂的門廊有著許多新奇的特色,但在形態上仍然與義大利羅馬式建築及晚期哥德式建築的傳統有關。這一建築的真正革新方面來自於布魯內萊斯基對古代古典藝術形式原理的直感。育嬰堂的正面給佛羅倫斯建築樹立了一個新的面貌,和先前的中世紀建築形成鮮明的對比。其存留的晚期中世紀遺風是從屬於使外觀具有古代氣氛的新風格︰用古典的細部精緻處理的牆(如科林斯柱頭、壁柱、圓形浮雕及檐壁),模數結構、幾何比例,及對稱的平面布置。
1420年代初期,布魯內萊斯基是佛羅倫薩最傑出的建築師。當時受有權有勢的麥迪奇(Medici)家族的委託,設計了聖洛倫佐教堂(S. Lorenzo)的聖器室(世稱老聖器室,以區別於米開朗基羅在同一教堂中設計的16世紀的「新」聖器室)及聖洛倫佐教堂本身的長方形大廳。工程開始於1421年,聖器室(不算裝飾)完工於1428年。教堂的長方形廳的建造在當時曾經停止,但於1441年重新開始建造直到1460年代。
聖洛倫佐教堂結構被認為是文藝復興初期建築風格的主要典型。在形式上,這一教堂沿用帶有中堂(中廊)、側廊及後堂(在中堂端部的半圓形凸出部分)的傳統長方形大廳的做法。布魯內萊斯基增加到傳統形態上的是一種新的辭彙,這種辭彙對古代柱頭、檐壁、壁柱(靠在牆上的長方柱)及圓柱的設計有他自己的解釋。此外,他的教堂設計整體而言是異常協調,而教堂的各部分彼此合理相配,創造出一種視覺與理智的極度和諧。
布魯內萊斯基設計的老聖器室(原來想作為麥迪奇家族的陵墓)是一個上有半球形圓頂的立方體。構成老聖器室牆壁和方形大廳本身建築表面的結構及裝飾部件有著布魯內萊斯基當時作品中特別高雅而又嚴謹的特徵。
大約1429年受佛羅倫薩另一個富有而有勢力的帕齊(Pazzi)家族之委託,布魯內萊斯基設計了一個鄰近修道院聖十字教堂的禮拜堂,原本想作為教士會堂(修士們集會來處理事務的地方),工程大概在1442年以前沒有開工,直到1457年這個建築仍然沒有完成。布魯內萊斯基在帕齊禮拜堂的平面和立面上,和他在聖洛倫佐教堂的做法一樣,採用了數學模數和幾何公式,但在空間處理上更為複雜精緻。一個半球形的圓頂蓋在中央的方廳上,並向兩邊延伸,因而方廳成為長方形的中心。面積不大的分隔間為主要正方形敞開了一個第三邊,相當於正方形的後堂,上面蓋以圓頂且設有一個祭壇。帕齊禮拜堂的米色牆面用深灰色石料畫成幾何圖案。布魯內萊斯基藉以知名的清晰、寧靜、優雅建築特點可以在這座小巧而和諧勻稱的禮拜堂中窺見一斑。
另一個布魯內萊斯基的帶有集中平面布置的實例是他那些不可思議的建築中為佛羅倫斯卡馬多萊斯(Camaldolese)修道院建造的聖瑪利亞教堂。教堂始建於1434年,但在1437年尚未完工即停建(一直到1930年代,才在有爭議的情況下完工)。這座建築的平面中央為八角形而外周為十六邊。內部八角形的八個邊上各開一個祈禱間,在端部成為深深凹入的半圓室。八個壁龕開在外牆交接的小平面上。聖瑪利亞教堂是布魯內萊斯基最創新的設計。它表現出一個完美的集中結構,在形式上比老聖器室更為協調。
布魯內萊斯基在佛羅倫薩的聖斯皮里托教堂(Santo Spirito)不是在1428年,就是在1434年設計的。教堂於1436年開工,而且一直建造到1480年代。這座長方形教堂的東端平面上為集中式布置,內部周圍有半圓形的祈禱室開向有拱頂的側室、耳堂和後堂。這些祈禱室說明了設計的獨特方面,因為教堂的外牆形成一系列連續的曲線目的就是要和祈禱室的形狀相一致。然而,布魯內萊斯基死後,那些突出的圓形祈禱室已被現在所看到的平的傳統外牆圍起。在聖斯皮里托教堂,布魯內萊斯基沒有運用他在聖洛倫佐教堂和帕齊禮拜堂已經得到完善的風格,把圍牆建成平面,在上面附加細而直的構件(壁柱),而是設計得具有凝重、莊嚴而柔和的感覺。所以,這一建築能在風格上與聖瑪利亞教堂以及聖母百花大教堂聖器室上四個半圓形講壇有聯繫。布魯內萊斯基為這些講壇做的模型是1439年被批准的。第一個講壇於1445年完成,其餘三個是在60年代完成的。它們都有深深凹進的半圓形壁龕,其頂部有一個蚌殼一樣的裝置,而且用厚牆隔開。牆上採用了帶有突出的柱頂線盤的科林斯半圓柱。在形式和基調上,講壇比直到那時建在佛羅倫斯的任何東西更接近於不朽的古代建築,而且預示著後來阿爾貝蒂及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 1444~1514)的建築的雄渾外形和富麗堂皇。
布魯內萊斯基在1440年代早期一直很活躍,並且可能持續到他逝世前不久。他死於佛羅倫斯,並葬在聖母百花大教堂。

人物評價


雖然馬內蒂說到處都請布魯內萊斯基設計府邸,但是他作為住宅建築師的作用則難以評定。在沒有文件證明傳記作家和學者相信是他創作的那些住宅和府邸(都在佛羅倫斯)中,最重要的是碧提宮(Pitti Palace),一個未用的麥迪奇-里卡爾迪府邸(Palazzo Medici-Riccardi)平面圖,和巴爾迪-布西尼府邸(Palazzo Bardi-Busini)。這些府邸中每一幢都有新奇的特色,人們有意認為是布魯內萊斯基的創作,但是對他的影響或由他創作都提不出確切的證明。

人物貢獻


布魯內萊斯基的軍事建築也證明了他的多方面才能。這些建築有的還部分地存在。他和比薩、倫奇內(Rencine)、維科皮薩諾(Vicopisano)、斯塔賈(Staggia)、卡斯特利納(Castellina)、里米尼(Rimini)、佩薩羅(Pesaro)等碉堡的建造和重建都有關係。1430年他曾參與把盧卡城變為一個島嶼的計劃,築一道堤壩使阿諾河(Arno River)改道。